鸠摩罗什寺,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寺名的时候突然就想到了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那个吐蕃国的国师鸠摩智!这个鸠摩和那个鸠摩怕不会有什么关联吧?结果还真让我猜着了:这个鸠摩罗什就是金庸笔下鸠摩智的原型。 鸠摩罗什寺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北大街139号。鸠摩罗什初入内地时,曾在这里弘法、译经,生活了17年。麟嘉元年(389年)后凉皇帝吕光为安顿鸠摩罗什的身心,召募各地能工巧匠,大兴土木修建此寺。鸠摩罗什生前发誓:“如所译经典无误,死后焚身舌不烂。”并留下遗嘱,死后将舌头葬于姑臧(前凉设置的郡级行政区)。公元413年,鸠摩罗什于长安逝世,享年70岁。遵照大师遗愿,其弟子们将舌舍利送回武威的鸠摩罗什寺,并建塔供奉。该寺在唐代便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在明永乐元年与清康熙28年又历经重大修缮。在1927年农历四月,武威遭遇大地震,众多古建筑化为废墟,唯有罗什寺塔残留部分屹立不倒。民国地方政府于1934年在原址重建了罗什寺塔。至2000年,鸠摩罗什寺再次启动修建工程,遂成现在的模样。 鸠摩罗什(343-413),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的高僧,也是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首。他出生于西域龟兹国,就是现在的新疆库车。<br>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出身天竺望族,后来到了龟兹,并生下了罗什。7岁那年,罗什随母亲出家,他天资聪颖,先学习小乘佛法,后来又遇到大乘名僧,改学大乘,博读大小乘经论,在西域诸国都很有名。<br>不过罗什的命运也是挺坎坷的。前秦建元十八年,苻坚派吕光攻打焉耆和龟兹,将罗什劫到了凉州。后来姚苌杀了苻坚,灭掉前秦,吕光就在凉州割据,罗什也随吕光在凉州滞留了17年。直到后秦弘始三年,姚兴攻打后凉,才亲自把罗什迎到长安,以国师礼待,还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请他主持译经事业。<br>在长安的十多年里,罗什悉心从事译经和说法,他和弟子们译出了《大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好多经书,还有《中论》、《百论》等论著。据说他译的经文义圆通、内容信实、字句流畅,在中国译经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在我国二十四史的正史《晋书》中曾为其作传。 鸠摩大师一生命运多舛:传闻前秦建元十八年(382)苻坚为了得到这位“神僧”,派出手下勇将吕光,率七万铁骑向着西域三十六国横扫而去。吕光攻伐焉耆,继灭龟兹,将罗什劫至前秦的属地凉州。<br>那一年,鸠摩罗什35岁。吕光虏获了鸠摩罗什后,强迫他和龟兹国的公主结婚,一代高僧竟然成了家。17年之后,后秦皇帝姚兴派军队攻破凉州,便又将鸠摩罗什送往长安,让其在长安译经讲法,后世耳熟能详的《金刚经》、《维摩诘经》等一大批佛教经典才传入中土,我们熟悉的“观自在(观世音)”菩萨此时也才为国人所知。<br>巧合的是,皇帝姚兴不知道是出于希望圣僧能留下“圣种”,还是为了贬损鸠摩罗什的声誉,他又命罗什同时与十女成婚,后生子若干。加之当时佛教并不禁止僧人吃肉,以后世的对出家人的标准来看鸠摩罗什,可谓是“三观尽毁”。因此,每当鸠摩罗什讲法时,总要先拿自己嘲讽一番:“我讲佛法,就好比臭泥中开出一朵莲花。请各位只管采摘莲花,却不要去理会那些臭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