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朝圣孔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西那坡/崔霄 (壮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夏的山东曲阜,红日初升,晨光熹照,薄雾散尽,人头攒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时整,明故城万仞宫墙下,来自海内外近千名的热心游客自觉围拢成个半圆状;伴随着“咚咚咚”一阵鼓声敲响,一场撼动众人心魄的入城仪式在礼乐声响中轰然开启!但见上百名古装礼生肃然列阵,玄端礼服庄重如墨,雉羽仪仗高擎入云,瞬间将时空穿越回千年前的礼乐盛世。只听低沉雄浑的号角如巨龙初醒,撕裂清晨的静谧;浑厚悠远的编钟与清越的玉磬相互交错撞响,悠扬洪亮的金石之声仿佛自苍穹垂落,敲击在每一寸土地上,也敲击着每一位游客的心门灵魂。城墙上那高大魁梧的司礼一句“开--城--门”,掷地有声,激昂嘹亮,在城门轰然洞开的刹那,恰如千年文明历史画卷在眼前裂开了一道缝隙,仪仗队步履铿锵,踏着古乐节拍,洪亮齐整的《论语》吟诵声浪似排山倒海般阵阵涌来,那穿越千年的圣贤箴言,裹挟着磅礴的威仪与虔诚,在初升朝阳的金辉里唱响、震荡、升腾,让天地万物屏息、静默,让观者血脉贲张、昂扬,让每一位游客的内心灵魂深处在此刻充满了对至圣先师孔子的无上崇敬与对中华礼乐文明的深深震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此宏大的入城仪式,来自“好客山东”的曲阜人用古老的文明、帝王般的礼仪热烈欢迎着远道而来的游客,真的很庆幸,我们是平生第一次遇上,太难得太震撼、也太值得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用朝圣孔庙,朝拜孔老夫子为文章标题,我认为一点都不错,一点都不夸张,也一点都不过份。不仅冲这仪式,主因孔子是数千年来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世界文明中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中华符号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众多朝圣者,我们依次从城门经过,进入了孔庙。所谓孔庙,即孔子庙,又称作文庙,是纪念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为历代儒客学子朝圣之地。曲阜的孔庙与孔府、孔林一道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为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庙内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其文物、遗迹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丰富而独具特色,它的文化传承序列之完整性当为全国乃至世界所罕见。在众多文物古迹中,孔庙已延续两千年之久,规模最为宏大、气势最为雄伟,号称天下第一庙,是北京紫禁城(故宫)外的中国第二大古建筑群;孔府贵为“天下第一家”,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之公爵府第:孔林为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家族墓地;三孔圣地,还有三皇五帝、儒家群贤等众多遗迹遗址,构成一道凸显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风景线,域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泉涧纵横、沟壑幽深,托以神化史诗传说、达官文豪辞章、更有皇统张扬品位,着实为传统文化熏陶之宝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正因如此,每年来此朝圣旅游者近千万人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曲阜孔庙的建筑布局非常严谨规整,气势恢宏,遵循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的经典原则;整个建筑群沿一条南北中轴线纵深展开,形成九进庭院的宏大格局。从最南端的金声玉振坊开始,所谓“金声玉振”坊,是一座建于明代的牌坊,呈四柱三间式,雕刻精美,仿佛一位庄重的守护者静静地矗立,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听导游介绍,“金声玉振”这四个字源于孟子对孔子的评价:“集大成者,金声玉振之也。”而后依次穿过棂星门、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等重重门坊,层层递进,营造出庄严神圣的序列感。核心祭祀区位于轴线中央,以奎文阁(藏书楼)、十三碑亭(御碑林)为前导,主体建筑大成殿巍然矗立,殿前有宽阔的杏坛,也就是传说中的孔子讲学处。传言,孔子弟子三千,著名者七十二……此刻,在杏坛前,我虔诚有如孔子的一弟子,端坐在弟子席位上,双手垂在胸前,双目微闭,平息呼吸,双耳竖起,用内心深处去感受二千年前孔圣人在杏坛上教导众位弟子的场景,但闻远古的声音吟诵而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又仿佛看见孔夫子慈眉善目,举手投足,金口开而玉言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阵穿越让我们也真实感受和体验了一堂孔圣教书育人的真切场景。大成殿后主要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寝殿。整座庙宇四周红墙环绕,飞檐斗拱,黄瓦朱甍,充分体现了儒家礼制思想的秩序与等级,以及后世对至圣先师的无比尊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成殿内供奉着孔子塑像,像高约三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着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目光温和而深邃,仿佛在俯瞰着人间千年的兴衰。两旁分别是颜回、曾参、孔伋、孟子的塑像,俗称“四配”;其中,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曾经问孔子怎才能样做到“仁”,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静静地肃立在大成殿孔子塑像前,我举起双手,合十并拢,向这位令世代人民敬仰的老人深深一鞠,祈愿家人身体健康,好学上进,佳作频频,工作顺利,家庭幸福,四海升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趣的是,在孔庙内众多的宫殿建筑中,我们看到了唐代杜牧《阿房宫赋》所述:“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原文中“心”指宫殿中心建筑,“角”为檐角飞甍,它所描述的阿房宫殿檐角交错簇拥、榫卯勾连的精湛建筑技艺。而这一幕恰恰在大成殿的大成门与十三碑亭间得到了完美演译。大成门是孔庙主殿大成殿的前导门户,屋檐四角翘起,结构紧凑;而十三碑亭位于大成门前,是历代帝王为祭祀孔子所立石碑的亭阁群,亭檐向外伸展;由于碑亭与大成门距离极近,建筑工匠为节省空间并避免两处屋檐直接碰撞,将大成门的檐角(“心”)向内弯曲插入碑亭檐下(“勾心”),同时碑亭的檐角(“角”)则向外斜挑上扬(“斗角”),从而形成了交错咬合的视觉效果,“勾心斗角”由此而来。中国人自古号称“技艺精湛”、“基建狂魔”的威名从来就不是浪得虚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行和朝奉在孔庙内,碑林多和古树名木多可谓是孔庙的两大特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庙的碑林犹如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儒家史诗,各大殿室内室外,两千多块碑碣星罗棋布,在红墙碧瓦间诉说着跨越千年的一贯尊崇。十三碑亭内,康熙、乾隆等历代帝王御碑巍然矗立,蟠龙碑首彰显着至高礼遇;大成殿前《杏坛碑》以篆书古意追怀讲学遗风,东西庑廊下进士题名碑则密布如阵,记录着科举史上13000余名进士的姓名。这些石碑或雄浑如《成化碑》高达七米,或精巧如玉虹楼法帖石刻,颜柳欧赵各体书法在此相互争辉,金元明清数朝文字于此彻夜对话。印象颇深的是驮着巨碑的赑屃,外形似龟,却非乌龟,而是龙的九子中与乌龟生的第六子;它不仅是权利地位、长寿吉祥的象征,也有地域、图腾、神仙方术等特征,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一种瑞兽。古人为给死去的帝王圣贤树碑立传,把功德碑竖于赑屃背上,以期千秋万代永存,孔庙中的很多石碑正是由赑屃驮着。稍稍遗憾的是,不少的石碑在“批林批孔”的特殊岁月里,被活生生的栏腰折(拉)断,后虽经修复,但却留下一道道不可熨平的疤痕,这是对古老文化文明的一种摧残与破坏,它警示着后人,务必保护和传承传播好老祖宗的优秀文化和遗产。风雨侵蚀的碑面上,有些字迹已漫漶如雾,却更增添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凝神静气在石碑前,用你的指尖轻轻描摸拂过那些深浅不一、一横一竖、一撇一奈的刻痕时,你仿佛能触摸到中华文明跳动的脉搏,有如长江黄河般自青藏高原奔涌而来,滔滔不绝,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孔庙的古树也堪称为另一部活着的史书,无论是圆柏,侧柏,还是槐树,一株株,一棵棵,直向云天,苍劲的枝干间沉淀着千年文脉的熏陶。据了解,庙内现存古树名木一千七百多株,长者已两千多岁,幼者也已上百年,尤以汉柏唐槐最为珍贵,如大成殿前的“先师手植桧”虽为后世补种,却延续着孔子亲植的传说:“龙柏”“凤柏”盘曲如虬,树皮皴裂如甲骨文般镌刻着岁月的沧桑;十三碑亭旁的唐槐荫蔽如盖,与斑驳的御碑共沐风雨。这些古树或挺立于红墙金瓦间,或静卧于殿阁檐角外,与千年琉璃瓦辉映,同泛着青光的青石台阶相融汇,既为肃穆的礼制建筑注入盎然生机,又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意象,暗合着儒家教化之旨意,行走其间,巨树如伞,枝繁叶茂,微风轻抚,仿佛能听见枝叶也在沙沙低诵着《诗》《书》《礼》《乐》的余韵,醉了无数后人心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知道,孔庙孔府里,到底有多少间房屋。在游历中,所发现的是孔庙里有标志为孔子第七十三,七十四代的子孙书法室,孔氏后人正在挥毫泼墨写书售卖,所书“福”“禄”“寿”字笔走龙蛇,墨香四溢,韵味无穷,不少游客驻足围观;而孔庙外的文创一条街则有号称为孔子七十五代子孙的书画室,门庭若市,一内一外,彰显了孔子后人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完美传承,而辈分的先后秩序及资历的大小不同待遇也彰显和印证了孺家思想的礼制等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花园里,一个上百盆栽的柚子果林已结出苹果大小的果实,散发着淡淡的柚子清香;荷花池里,千朵荷花开得正艳;葡萄藤蔓向着阳光努力攀爬;几对不知名的俊鸟在林间来回飞戏,叽叽喳喳的鸣叫不停;花园一侧的射艺区,几个小孩穿着古装,在师傅的教导下正专注的投壶,一动一静,一张一驰,数几千年前的礼仪投射宛如现实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朝圣孔庙,恰似一场与先贤对话、与文化相拥的旅程。它让我更深的体会,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我们每个人前行与自信的力量源泉。那些刻在骨子里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便是我们立德树人最基本的“根”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