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腻刀的美篇

细腻刀

<p class="ql-block">“青砖黛瓦写宋韵,湖光山色照古今”</p> <p class="ql-block"> 赣韵风华</p><p class="ql-block"> 江西行,虽走马观花,行色匆匆,未能驻足细赏,却仍能在匆匆一瞥中感受到江西的别样美,特选三清山、婺源篁岭古村落、鄱阳湖、石钟山、庐山、三清山之行而写。用一句诗来总结我的感受吧,"青砖黛瓦写宋韵,湖光山色照古今"。这是时空的对话,更是"山水为骨、文化为魂"的诗意栖居。 </p><p class="ql-block">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这样一方净土,它静静地坐落在石耳山的怀抱中,以近600年的沧桑岁月,诉说着徽派建筑的简约雅致与自然景观的勃勃生机,​可用“青砖黛瓦写宋韵”来描述。这里,就是篁岭古村落。走进篁岭,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青砖黛瓦、古韵悠长的年代。徽派民居错落有致,古祠堂庄严肃穆,每一砖一瓦都透露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青砖黛瓦的配色,既是中国宋代传统审美的体现,又暗含着历史文化的积淀,让人不禁沉醉在这份古朴与雅致之中。“青砖黛瓦”徽派民居、古祠堂等古典建筑古村落群,其色调与结构体现宋代建筑讲究简约雅致,青砖黛瓦的配色既符合中国宋代传统审美,又暗含历史文化的厚重感。</p><p class="ql-block"> 而篁岭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建筑,更在于它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相生。 ‌篁岭古村,背倚石耳山,周边千棵古树环抱,万亩梯田簇拥,篁岭村“地无三尺平”的独特地貌造就了其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村落布局。景区内梯田叠翠铺绿,村庄聚气巢云,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被称为“梯云人家”。 篁岭的美,还体现在其深厚的人文底蕴。篁岭是“晒秋”文化起源地,晒秋景观随着四季更迭而变换,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色彩和风情。</p><p class="ql-block"> 篁岭”青砖黛瓦”、梯田、古树、青山碧水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诉说着历经600年的历史沧桑和过往辉煌,诠释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栖居理念。</p><p class="ql-block"> 江西省,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以其独特的湖光山色,照映着古今的辉煌与变迁。在这里,自然之美与历史之韵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长江中下游主要支流之一,也是长江流域的一个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重要湖泊,其承纳江西境内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江河及其它支流经调蓄后在湖口注入长江。鄱阳湖作为江西的“母亲湖”,是镶嵌在中国版图上的瑰宝。它像一位慈祥的老者,见证了江西千年的风雨沧桑。</p><p class="ql-block"> 鄱阳湖,波光粼粼,浩渺无垠。春日里,湖畔草长莺飞,碧波荡漾,渔舟唱晚,一片生机盎然;夏日,湖面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凉风习习,是避暑的天堂;秋风起时,芦苇摇曳,候鸟南飞,一片繁忙而和谐的景象;冬日,则银装素裹,冰凌挂枝,静谧而神秘。鄱阳湖的四季,如同四位多情的诗人,用各自独特的笔触,描绘着江西的湖光之美。</p><p class="ql-block"> 鄱阳湖的五条支流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承载着千年历史变迁。其中杰出代表如赣江碧水映照下的古建筑“滕王阁”,因唐初王勃《滕王阁序》而千古流传,“孤鹜与落霞齐飞,长天共水天一色”不仅仅是一句诗意的描绘,更是一幅活生生的自然美景图。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让我们体会到了生命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在这份绝美之中,我们仿佛能够听到大自然的呼吸,感受到它的脉动,从而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宁静与美好。南昌市以“滕王阁”为媒介,持续通过文化活动展现其历史价值,南昌作为江西省会大都市,在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大潮中活力四射,实现历史与自然景观的双重价值,成为南昌的文化象征。而九江庐山市通过鄱阳湖与庐山森林公园的融合,展现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和谐景象。 ‌ </p><p class="ql-block"> 庐山和三清山,则是江西山色的代表。庐山,挺拔峻峭,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壮观景象令人叹为观止。山间古木参天,清泉潺潺,仿佛每一处都是自然的杰作,每一景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登上庐山之巅,远眺群山连绵,近观云海翻腾,不禁让人心旷神怡,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三清山,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三清山造型石景丰富奇绝,主要为构造侵蚀、冲蚀作用形成的造型石景,石蛋很少,其中“东方女神”、“巨蟒出山”两处标志性造型景观,为世界“绝景”。三清山花岗岩的微地貌形态不仅千姿百态,在峰峦、峰丛、峰墙、峰柱之上,由于风化剥蚀、冲蚀及不均匀崩塌和球状风化作用,形成了一些奇巧秀美的具有一定像形意义的造型石,如葫芦石、龟形石(神龟探海)、尖角石(名字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如仙人现指、仙姑晒鞋、犀牛石、鹤寿顶、蜗牛戏松)和一些具独特形态的石景(狐狸啃鸡、葛洪炼丹、狸猫待鼠、老庄论道)。三清山又是道教名山,有诗曰:“葛仙坐岩曾问道,松下篁箫和清涛。腾云驾雾玉京顶,献丹济世逸逍遥。”(《问道》)始于晋代葛洪,据史书记载,东晋升平年间(357-361),葛洪与李尚书上三清山结庐炼丹,著书立说,至今山上还留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炼丹炉遗迹。尤其是丹井,历时一千余载,依然终年不涸,其水汪洌味甘,被后人称之为“仙井”。于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开山始祖”。此后,三清山道教经千余载的传承与发展,道教古建筑群、道教文化、民间传说,与三清山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是镶嵌在江西省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 江西之行,如同一首跌宕起伏的诗篇,缓缓落下帷幕。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对话,与自然共鸣。那些篁岭青砖黛瓦的古朴雅致,似乎在诉说着江西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而那些江河川流不息纵横千里;鄱阳湖的波光粼粼浩渺无垠;庐山的云雾缭绕到三清山的连绵起伏奇绝壮丽鬼斧神工,每一处风景都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充满着无穷的魅力,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青砖黛瓦写宋韵,湖光山色照古今。”这句诗不仅是对江西之美的生动描绘,更是对江西深厚文化底蕴与自然风光的深刻诠释。 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我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与历史之韵的完美结合,也体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愿这片古老的土地能够永远保持其独特的魅力与活力,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诗意栖居之地。</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