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军在唐山抗震救灾,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见,数不清!”</p><p class="ql-block"> ——唐山地震幸存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01、目标:唐山</p><p class="ql-block"> 在接到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命令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部队日夜兼程,以最快速度奔向灾区。</p><p class="ql-block"> 在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纪念展厅内,有一幅进军路线图吸引了观众:北京、沈阳军区两个军奉命紧急出动,从西南、东北两个方向,向唐山实施摩托化进军。</p><p class="ql-block"> 先来看北京军区:</p><p class="ql-block"> 在接到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命令后,北京军区立即组成精干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并向灾区派出两万八千多名指战员,140多个医疗队,6500多台各种车辆。</p><p class="ql-block"> 奉命支援灾区的部队的各级领导,迅速进入指挥位置,带领部队,开赴灾区。</p><p class="ql-block"> 7月28日上午8:30,河北省委接到北京军区作战值班室通知,已派出几支部队开赴灾区。下午4时50分,又接到该室通知 ,又有3个师出发了。这对筋疲力尽的灾区人民来说,不啻是一个大喜讯。</p><p class="ql-block"> 7月28日下午,部队、医疗队开始赶到灾区。</p><p class="ql-block"> 北京军区所属第五一零三四部队,在极短的时间内,便集合起分散在百里之外的部队,于7月28日上午10:40出发。</p><p class="ql-block"> 这支部队的指挥部12小时后到达唐山,大部队于29日下午4:30分赶到市区。他们经过一昼夜的急行军,到达目的地就立即投入战斗。</p><p class="ql-block"> 继五一零三四部队之后,到达的还有五二八五七部队和五二八三一部队。</p><p class="ql-block"> 再来看沈阳军区:</p><p class="ql-block"> 沈阳军区部队距离灾区最远。但在接到命令后,迅速行动起来。7月30日前,地震发生60个小时之内到达灾区。</p><p class="ql-block"> 八一零五四部队所属的3个师于7月28日下午2:00出发,星夜驰奔,分别于29日1:00到30日抵达古冶、滦县。</p><p class="ql-block"> 坦克兵、工程兵、高炮部队也都纷纷赶到。</p><p class="ql-block"> 再看一看河北省军区:</p><p class="ql-block"> 军区负责人于地震当天上午就乘飞机赶到现场,亲临救灾第一线指挥战斗。</p><p class="ql-block"> 军区党委积极组织力量,先后从机关及其所属单位抽调干部和医务人员300多人,分赴唐山、丰南、遵化、玉田、柏各庄农垦区、汉沽农场等地参加抗震救灾,还从邢台、邯郸、石家庄3个军分区抽调一百多名干部作为后备力量。</p><p class="ql-block"> 从地震发生当日到7月底,短短4天时间内,全国各地支援灾区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达10万人。</p><p class="ql-block"> 进入灾区的部队,下至营级,上至大军区建制,共100多个单位。包括北京、沈阳军区,空军、海军、铁道兵、工程兵、基建工程兵和各军(兵)种、大军区所属医院,共10万名指战员参加唐山抗震救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02、奋战在断璧残墙间</p><p class="ql-block"> 最早从外地开赴唐山、到达灾区的救灾部队,是北京军区某坦克师。</p><p class="ql-block"> 他们一路急行军,在7月28日11:30分,由西北方向进入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的市区。</p><p class="ql-block"> 接着,其他部队也分别由西南、西、东北各个方向陆续开进灾区。</p><p class="ql-block"> 广大指战员被展现在眼前的悲惨情景所震惊,人人心急如焚,忘记了长途行军的疲劳,饭顾不上吃,水顾不上喝,立即投入了抢救生命的战斗。</p><p class="ql-block"> 据《瞬间与十年》记载:</p><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地指挥部队抢险救灾,北京军区前线指挥部先于大部队赶到唐山,立即勘查现场。他们按照军委的指示精神,结合唐山市地形特点、部队进入方向,分3大片部署了兵力:</p><p class="ql-block"> 南片(市区新华路以南,包括丰南县),由五一三零四部队负责;</p><p class="ql-block"> 北片(市区新华路以北),由五二八五七部队、五二八三一部队负责;</p><p class="ql-block"> 东片(陡河以东,包括矿区),由八一零五四部队和八一零四三部队负责。</p><p class="ql-block"> 为了使部队迅速展开,以最快速度进入预定区域,他们还派指挥和参谋人员迎接各部队,主动赋予和明确任务。</p><p class="ql-block"> 由于对唐山灾情的严重性估计不足,行动匆忙,许多部队都是徒手而来,有的也带来了简单的工具。在吊车没有赶到之前,部队主要凭着铁锹、铁镐、铁锤等工具进行扒挖,有的甚至是徒手而战。</p><p class="ql-block"> 指战员们不顾频繁的余震,攀危楼、钻险洞,哪里有呼声就冲向哪里,奋不顾身,顽强战斗。碎砖,搬开它;预制板,敲碎它!没有吊车,用肩扛!他们恨不得一下子将倒塌的建筑物翻个底朝天,把遇险的群众全部抢救出来</p><p class="ql-block"> 在新华旅馆,解放军共救出了370多个幸存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图说:看看“万岁军”的救灾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03、奇迹在他们手中</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知道,开滦矿务局陈树海等5名矿工,困在井下15个昼夜生还,创造了人类生命史上的一个奇迹。</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唐山,远不止这么一个奇迹。在人民解放军的抢救下,打破生命极限,创造奇迹的还有很多。</p><p class="ql-block"> 老矿工李师傅在废墟下压埋了88个小时而生还(7月31日上午6:00)。</p><p class="ql-block"> 人民医院王子兰等两名护士蒙难8天7夜,于8月4日10:00获救生还。</p><p class="ql-block"> “太原登城先锋团大功连”与白海明——</p><p class="ql-block"> 8月3日早5:00,他们发现10岁的白海明小朋友还被埋压在楼房的最底层,便立即跑步赶到现场,分成4个小组,轮流作业,由两侧急速向埋压地点挖掘,很快就挖出了一个洞。</p><p class="ql-block"> 洞内尘土飞扬,战士们怕呛着孩子,便泼一次水扒一层土。这时,又一次余震袭来,残楼断壁纷纷倒塌,一块水泥板急速向下滑动,严重威胁着孩子和几名战士的生命安全。</p><p class="ql-block">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战士冲上去,用肩膀扛住了水泥板;又一位战士用身体紧紧地顶住了松动的砖垛子。</p><p class="ql-block"> 洞上洞下紧密配合,终于救出了白海明。至此,他已经在废墟中度过了147个小时,合计6天零3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抢救难度越来越大,救出的活人也越来越少。但是,战士们仍然仔细地搜寻着每一个可能还活着的人。</p><p class="ql-block"> 装甲步兵团九连与王树斌——</p><p class="ql-block"> 8月4日,同死亡搏斗了8天7夜的开滦唐山铝矾土矿矿工王树斌获奖脱险。</p><p class="ql-block"> 这已经是震后第8天了。某部装甲步兵团九连的指战员们,还在开滦医院大楼的废墟上细心地扒挖着、呼喊着。突然,透过倒塌的楼板缝隙,听到一个年轻人微弱的呼救声。</p><p class="ql-block"> 九连立即向指挥所报告。副团长带着两个连队火速赶到,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和副师长也率领机关人员赶来了,辽河吊车队很快赶到现场。</p><p class="ql-block"> 大家紧密配合,一齐动手,用钢钎和双手在瓦砾堆上开出来一条十多米长的沟,撬起了一层层断裂的楼板,挖出了两米深的一个洞,连续扒挖了6个小时,终于把这名年轻的矿工救了出来。这时,已经是下午6:50了。</p><p class="ql-block"> 经过医务人员一个多小时的急救,这个已经在瓦砾下坚持了181小时、熬过了8天7夜的工人得救了。</p><p class="ql-block"> 获救那年,王树斌24岁,如今,他已经是70多岁的耄耋老人了。</p><p class="ql-block"> “无坚不摧博山英雄连”与卢桂兰——</p><p class="ql-block"> 8月9日,已经是震后第13天了,当北京部队某部“无坚不摧博山英雄连”的指战员们了解到在商业医院倒塌的内科一楼西头几个房间里可能有人时,便立即组织力量,在基建工程兵61支队配合下,对该楼两侧展开了突击。</p><p class="ql-block"> 抢救人员搬开了50多块水泥板,清除了近50方碎砖乱石,才挖开了一个10厘米的小洞。一个战士伏下身子,向里面连声大喊:“里面有人没有?”不一会,里面传出一个女人的微弱呼声,“有人”。</p><p class="ql-block"> 军、师、团首长闻讯赶到了现场,迅速组织起抢救突击组。他们担心使用工具可能会伤及待救者,就用手小心地扒开水泥板上的浮土和周围的碎石乱砖。</p><p class="ql-block"> 连长张克钦等12名同志硬是用肩膀扛起3块1吨多重的水泥板。</p><p class="ql-block"> 五班长李伟等4名同志用手扒掉了病床两侧的断墙,终于看到了压在病床下的卢桂兰。</p><p class="ql-block"> 卢桂兰在废墟下被埋压13天获救脱险,被称作是“生命史上的奇迹”!一般常识是,在断粮断水情况下,一个人生命极限是7天,可卢兰却坚持了13天!</p><p class="ql-block"> 像这样濒临绝境又获救的人,在唐山何止几个?是党,是亲人解放军,是社会主义制度,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p><p class="ql-block"> 截止到8月13日,人民解放军共救出被埋压群众12245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图说:救出被废墟埋藏8天7夜的矿工王树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图说:没有探测仪器,没有搜救犬,靠手扒镐刨,救出被埋压13天的卢桂兰大娘</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04、你是最亮的那颗星</p><p class="ql-block"> 1977年4月20日,中央军委授予王彦修“雷锋式的战士”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王彦修是北京军区某部步兵团战士。为了抢救地震中遇险的群众,年仅19岁、入伍刚刚4个月的他,献出了宝贵的青春生命。</p><p class="ql-block"> 地震时,位于震中的唐山火车站候车室剧烈地晃动起来。此刻,因公出差归来、即将返回部队的王彦修,立刻朝旅客大喊一声:“地震了,快跑出去!”话音刚落,一股巨大的地震波把他摔倒在地,候车室也全部坍塌下来。</p><p class="ql-block"> 王彦修从废墟中爬出来,忽然听到从候车室左侧倒塌的水泥板堆里,传来一位妇女急切的呼救声。他不顾一切地寻声跑过去,使劲移开一块断了钢筋的水泥板,从水泥板缝隙里爬了进去。他一面爬一面拼命地往外扔砖头石块。当时,余震未断,倾斜的水泥板随时都会塌落,王彦修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迅速从交错的水泥堆中,救出了那位不知姓名的妇女。</p><p class="ql-block"> 候车室的另一端,邮电工人王佳付被倒塌的碎砖乱石压在一辆电瓶车下,一根塌落的水泥梁卡住了他的脖子,生命危在旦夕。王彦修急中生智,迅速找来一根木棍,和另一名旅客使劲地抬起水泥梁的一端……突然,“嘠嚓”一声,杠子断了,水泥梁起而复落,眼看就要砸到王佳付的头上。王彦修使出全身力气,用肩膀死死顶住了下落的水泥梁。王佳付得救了,而王彦修肩膀上殷红的鲜血霎时浸透了绿色的军衣。</p><p class="ql-block"> 从拂晓到清晨,倒塌的废墟里、火车站广场,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呼救,哪里就有王彦修的身影。10个手指头被碎玻璃、铁丝和乱石划破了,他顾不得钻心般的疼痛;手臂、身体、肩膀上到处都负了伤,鲜血直淌,他也顾不了那么多,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时间就是生命”,要让旅客们尽快脱离危险。</p><p class="ql-block"> 候车室里突然传来一个小男孩的哭救声。王彦修又一次扑向了已经坍塌、烟尘滚滚的候车室。孩子被砸在室内深处的水泥板和砖垛瓦砾之间,洞口最上面的几块水泥板摇摇欲坠。他不顾危险,弯腰钻了进去,立即动手扒起来。</p><p class="ql-block"> 突然,从上面掉下来一块断砖,正砸在王彦修的后脑勺上。他一下子跌坐在乱石堆上,鲜血浸透了军帽。他不顾头部剧烈疼痛,继续拼命地扒着,终于从砖垛瓦砾中把孩子救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车站派出所女民警董芬急忙将孩子抱住。这时,董芬头顶上的水泥板即将坍塌下来,王彦修猛喊:“危险!”将她一把推开。“哗啦”一声,强余震震动了水泥预制板,挟风裹雨般砸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董芬脱险了,孩子得救了,而我们英雄的战士王彦修却被砸断了双腿。在场群众含泪把他抬到车站广场的松树下,虽经多方抢救,终因伤势太重、流血过多而光荣牺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05、关心群众疾苦胜似亲人</p><p class="ql-block"> 笔者手头有一篇《中国人民解放军唐山抗震救灾英雄事迹选》序言。序言是这样写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军队既是威武之师,又是文明之师。他们在救灾中,发扬了人民军队爱人民、关心人民疾苦的优良传统。解放军烧的第一锅开水先给群众喝,煮熟的第一锅饭先给群众吃,把发给个人的水果、糖果和其它食品送给重伤员、老人和小孩。每逢下雨,他们挨家挨户查危补漏。随身携带的油毡不够,就脱下自己的雨衣苫在群众的窝棚上,而自己却在雨地里淋着……”</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把党的温暖一点一滴送到灾区人民的心坎上!”这是北京军区某部红二连干部战士的共同心声和行动准则。</p><p class="ql-block"> 当国家的救灾物资还没有运到,灾区人民缺粮断水的时候,他们宁可自己两天一夜不吃饭,把仅有的一点大米熬成粥,一碗一碗地端给灾区的父老乡亲。部队留守处送来40斤苹果,他们一个一个地分给灾区的伤员和小孩,自己却不肯去润一润干渴得冒血的嘴唇。</p><p class="ql-block"> “红二连”的战士们深情地说:“人民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照顾好灾区的父老,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战士们经常背上理发工具找上门去给群众理发。失去父母的孤儿粮食还没吃完,他们就送去了白面大米。临产的大嫂孩子还没有落地,他们就带去了红糖、罐头。伤病没能外转的伤员,他们就请医送药亲自照料……</p><p class="ql-block"> 驻唐山某部“太原登城先锋团大功连”,除了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外,还积极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他们在建设路旁搭起一个小棚子,虽然不太宽敞,但来往群众不断。有的把砸坏的东西送来修理,有的满意地取走修好的工具。里面5个年轻的战士又配钥匙,又修理锅、碗、瓢、盆和自行车,忙得汗流浃背,这就是“大功连”成立的“为民修理组”。</p><p class="ql-block"> 仅仅二十几天,他们就为群众修理了1,500多件生活用具,受到了热烈赞扬。同时,还派出了理发组,建立了开水服务站、粮食供应站和蔬菜供应站,给群众送医送药,送水送粮,搭帐篷,安锅灶,样样都干。</p><p class="ql-block"> 附近群众深有感触地说:“见到你们就像见到了当年救人民脱离苦难的八路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图说:“恩情水”,比蜜甜</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06、让遇难亲人早日入土为安</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抢险救人的特殊战斗中,原则是先救活人,后扒死者。但在抢救生命的过程中,大批死亡者和尸体被清理出来。因此,抢救生命和扒挖、埋葬死者几乎是同时进行的。</p><p class="ql-block"> 当时,正值盛夏,尸体已经开始腐烂发臭。是人民解放军的救灾部队承担了掩埋尸体的艰巨任务。广大指战员不顾尸体已经腐烂发臭,靠手抱肩扛,把尸体装上卡车,运出市区妥善地进行了掩埋。</p><p class="ql-block"> 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尊重,战士们总是小心翼翼地把尸体抬上来、抬下去,轻轻地安放在墓坑中。然后,一锹锹地覆盖上黄土,行礼后离去。</p><p class="ql-block"> 掩埋尸体的战士们没有防护服、防护罩,甚至连口罩、手套都没有带过,完全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掩埋。有的战士被熏得连连呕吐,有的中毒晕倒,有的受到细菌感染而身上生疮、流脓,但他们全然不顾,顽强地坚持着。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心愿:“让遇难的亲人早日入土为安!”</p><p class="ql-block"> 面对此情此景,许多群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p><p class="ql-block"> 经过昼夜突击,截止到8月28日,解放军救灾部队共掩埋遇难者尸体7万多具,占了全部掩埋尸体的三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图说:死者为大,为了罹难亲人的尊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图说:英魂永铸 丰碑长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