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加坡香港深圳之新加坡(三)

晓霞

<p class="ql-block">7月21日行程:龙牙寺—苏丹回教堂—小印度—达士岭组屋屋顶观景—新加坡国立大学</p> <p class="ql-block">  早上一觉睡到 9 点多起来,沿着牛车水附近的街道去食阁寻找美食,短短的一条街邂逅多元建筑,尽显新加坡民族融合之美。 </p><p class="ql-block">‍ 首先遇到詹美回教堂(珠烈),在新加坡,马来族大多信奉伊斯兰教 ,这类建筑的存在体现了马来族在新加坡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p> <p class="ql-block">  走几步就是斯里马立安曼庙,印度教是新加坡印度族的主要宗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和宗教元素展示了印度族的宗教信仰、艺术审美和文化习俗。</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几步规模宏大的佛牙寺,属于佛教建筑,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飞檐翘角、红墙装饰。这座寺庙是为供奉释迦牟尼佛的佛牙舍利而建,反映了新加坡华族对于佛教的信仰,也展示了华族传统建筑艺术在新加坡的传承。进到佛牙寺里参观,正碰上信徒们诵经,里面开着空调,非常的凉爽。</p> <p class="ql-block">  在新加坡的街道上,时不时的会遇到美丽的雄鸡,或者一只母鸡带着小鸡过马路或觅食的景象,为繁忙的都市增添了一份温馨和意想不到的自然趣味。</p> <p class="ql-block">  到了食阁,不经意间遇到了米其林推荐的食阁美食“富城薄餅·薄餅皮 ” ,曾得到李光耀总理的称赞,的确好吃。又点了一碗花生汤也好喝。</p> <p class="ql-block">  坐巴士去苏丹回教堂,苏丹回教堂周边的街景充满了浓郁的马来文化风情和历史感,街道两旁是色彩鲜明的建筑,路面干净整洁,行人悠闲漫步,街边是一些售卖马来传统工艺品、纺织品的小店,招牌上既有英文也有马来文,充满生活气息。远处苏丹回教堂的金色圆顶和尖塔隐约可见,庄重的宗教建筑与周边热闹的市井氛围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视觉对比,很有新加坡多元文化交织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刚进苏丹回教堂,天空就下起了雨,看到旁边有两个支起的塑料棚,便赶紧和儿子进去避雨,棚里还有一个马来女孩也在避雨。原本想着等雨小一点,就去前面买票进教堂参观,可热带雨林气候的雨越下越大。我们三个人挤在一个棚里,雨水从四面八方溅过来,不一会儿我的裤子就湿透了,那个马来女孩也浑身湿透了。</p><p class="ql-block"> 我和儿子决定换到旁边那个小一点的塑料棚,可那里也根本挡不住大雨,没多久我们就浑身都被雨水溅湿了。马来女孩曾跑到一个地下通道的地方避雨,结果那里空间低矮直不起身,只好又回来。这时,她看到附近有一部通往二楼的电梯,尽管上面写着“禁止游客进入”,还是按了电梯上去了。</p><p class="ql-block"> 我和儿子在旁边又躲了一阵雨,实在受不了了,便也咬咬牙,脱了鞋子坐上电梯,进入了教堂二楼,一进去,正好看到刚才那个女孩也在里面。</p><p class="ql-block">‍ 教堂内部倒不如想象中那般富丽堂皇,没有繁复的装饰或华丽的雕刻,却透着一种简洁的整洁感,铺着地毯的地面干干净净,陈设也摆放得整整齐齐。空气中弥漫着安静肃穆的气息,让人不自觉地放轻了脚步。相比之下,它的外观反而更让人印象深刻,或许是建筑线条的大气,或许是细节处的精致,远远望去就透着庄重恢弘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  等了一个多小时,雨终于渐渐小了。我们走出教堂,打算去买票参观一楼,可教堂已经停止售票了。于是,我们便转道去了印度人的街区逛逛。</p> <p class="ql-block">商场里的电梯也具有伊斯兰风格。</p> <p class="ql-block">  踏入小印度街区,仿若闯入另一个国度。五彩斑斓的骑楼建筑错落排开,店铺招牌上英语与泰米尔语双语交织,满是异域烟火气。街头,装饰繁复的神庙与现代商厦奇妙共存,传统与新潮在此碰撞。行人穿梭,肤色变黑,服饰各异,街头弥漫着咖喱、香料与焚香的气息,混着花环摊位的芬芳。</p><p class="ql-block"> 载着印度工人的货车从街道匆匆驶过,金属车身映着斑斓街景——他们正以建筑、清运等繁重劳作,为这座城市添砖加瓦。这份生活实感,为充满印度风情的街巷更添几分鲜活,让整个街区的“异国穿越感”愈发真切。明明身处狮城,却似置身孟买街头,任文化的共鸣悄然漫上心头。</p> <p class="ql-block">  穿过满是积水、略显脏乱的印度集市,才踏入食阁。本想找顺口的餐食,绕一圈没着落,见飞饼便点了份。金属纸上,长条饼配着怪色酱料,旁卧深色圆饼,模样就让人没了期待。咬一口,那口感直教人皱眉,说像吃便便毫不夸张,满心期待碎了一地,好好的用餐兴致,全被这飞饼搅得稀碎,也算见识了印度风味 “独特” 到难以下咽的地步,食阁里人来人往的热闹,都没能救回这糟心的一餐 。</p> <p class="ql-block">  离开印度街区,我们沿着街道慢慢往前走,看见一家咖啡店,便进去小坐。店对面是一片祖屋,建得格外漂亮,望着那整齐雅致的模样,心里忍不住羡慕起新加坡人的安居乐业来。</p><p class="ql-block"> 我们点了一杯热卡布奇诺和一杯冰美式,想歇歇脚。等了好一会儿,服务员端来的却是冰卡布奇诺配热美式,错得有些滑稽。好在很快重新换了过来,我们在店里慢慢品尝。只是这咖啡味道偏酸,虽不合我的口味,却也让我见识到了不同的咖啡口感,也算是这段行程里一份特别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路遇蓝房子的南洋艺术学院,好有味道,</p> <p class="ql-block">  在咖啡店休息好了,继续往前走,瞥见商场里的亚坤,顿时来了精神,赶紧进去。这会儿店里人不算多,正好能安安稳稳坐下——中午那顿印度餐实在没吃饱,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正好借这顿填补一下遗憾。我们点了吐司、椰咖球,再加一杯美式咖啡,好好尝尝这合心意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吃饱喝足,我们坐巴士去达士岭祖屋屋顶观景。新加坡的祖屋本就美观,达士岭祖屋更因靠海,能远眺马六甲海峡,景致绝佳。</p><p class="ql-block"> 到了祖屋,卖票的印度小哥不在,得用机器购票。我们试了半天没成功,便先乘电梯到50层屋顶,想看看能否在那儿买票,却发现没有售票点。正好遇到观景出来的人,告知了操作方法,我们又回一楼在机器上买好票,才重新登上屋顶。</p><p class="ql-block">‍ 屋顶宛如一座空中花园,花草点缀间透着精巧的美感。站在这里,视野豁然开朗:近处是新加坡高楼林立的繁华天际线,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着光亮,无声诉说着这座全球GDP排名前十城市的经济底气;远处的港口一派繁忙,无数货船在海面上有序穿梭,作为国际航运枢纽的活力尽显,正是其经济实力的生动注脚;更远方,马六甲海峡的壮阔铺展开来,海水与天空在尽头交融成一片澄澈的蓝,这片见证了无数贸易往来的海域,与城市的蓬勃活力相映,让眼前的美景更添了几分厚重的经济脉搏感。</p> <p class="ql-block">  从祖屋出来,乘巴士往新加坡国立大学去。年轻时没机会走进顶尖学府的遗憾,总让心里对好大学存着份特别的向往。下车便径直走进校园——这里没有国内大学常见的围墙,整个校园融在城市肌理里,透着坦荡的开放感。</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教学楼里很安静,楼道角落放着一台钢琴,一位学生正抬手弹奏,悠扬的旋律漫过走廊,给这方学术空间添了几分柔软。</p> <p class="ql-block">  恰逢毕业季,操场上满是穿学士服的学生,正热热闹闹拍着照。暗红流苏轻晃,学士帽抛向空中划出弧线,有的与同窗勾肩搭背笑闹,有的挽着老师低语,有的和亲友相拥合影,眼角眉梢都是喜悦与不舍。</p> <p class="ql-block">  转到学生食堂,琳琅满目的各国风味菜品摆了周边的柜台,学生们三三两两坐着用餐,热闹又鲜活。只是刚才在亚坤吃得实在太饱,胃里没什么空隙,在五花八门的选择里挑了半天,最终选了份东南亚炒饭配蔬菜,浅尝几口也算感受了校园烟火。</p> <p class="ql-block">  饭后,我们先坐上免费的校园巴士在校园里转了转,而后下车走进教学楼的自习室。里面安安静静的,暑期还有学生在专注学习,空调送来清爽的凉意,环境舒适宜人。学校为学生们创造了这么好的学习条件,看着他们沉下心来努力的样子,更觉这份用心难能可贵。</p> <p class="ql-block">  从国立大学乘地铁返回牛车水,夜色里的喧嚣正浓:灯火暖艳,烟火混着香料气漫溢,人声车声交织成鲜活夜韵。而上午路过的斯里马立安曼庙前,此时正有印度宗教歌舞上演,鼓点起落,彩衣翻飞,歌声里透着庄严与热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