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普法基地里的“民族团结课”</span></div><p>永和分站普法示范基地的展厅里,一组“双语普法”漫画吸引了师生们的目光。用佤汉双语绘制的《边境管理法》小故事,把“禁止非法越境”“维护国家安全”等规定讲成了村民易懂的家常话。“这正是‘维护好民族团结’的智慧!”云南警官学院学生段沅伶指着漫画说,就像在乌木龙法庭看到的“双语调解”,语言通了,心才能更近。</p></h1> <h1>在模拟调解室,师生们体验了“双语调解”全过程。当云南大学学生用刚学的佤语说出“有事好好说”时,在场的佤族老支书笑了:“习近平总书记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你们年轻人愿意学我们的话,就是最好的团结。”</h1> <h1>巡边路上:用脚步丈量“责任”二字<br>“前面就是界碑,过了这三道溪流,就能看到移民管理警察的岗亭了。”边检民警老杨挥手指向密林深处,雨雾中,隐约能看见红蓝警灯在山谷间闪烁。队伍里,云南警官学院学生张磊和同学们背着普法手册,踩着溪石紧随其后——这支“青春巡边队”刚与护边员老李交接完巡逻记录,本子上密密麻麻的签名,记录着一天里不同民族守护者的足迹。</h1> <h1>行至界碑附近的瞭望台,学生们忽然驻足:移民管理警察正沿着边境徒步巡逻,联防队员玉光则用对讲机双语喊话,提醒跨境村民注意边界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里说‘守护好神圣国土’,咱这边境线,就是这样一代接一代守下来的。”老杨的声音混着风声,格外清晰。</h1> <h1>不知是谁先起了调,“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突然在山谷里响起。张磊和同学们的声音带着年轻的清亮,与民警们厚重的声音交织,惊起树梢的雨珠。歌声掠过溪流,掠过正在检修界碑监控的技术员,掠过远处村寨升起的炊烟。老杨望着学生们被雨水打湿的脸庞,忽然想起护边员老李常说的:“界碑立在地上,团结刻在心里,这国土才能守得比山牢。</h1> <h1>暮色降临时,巡边队伍返程。29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四校师生的足迹与民警、村民的脚印重叠在一起。云南警官学院学生李唯望着星空感慨:“从校门到国门,我们读懂了习近平总书记‘三好’嘱托的分量——建设家园要实干,民族团结要用心,守护国土要担当。”</h1> <h1>这场行走在边境线上的思政课仍在继续当青春与边关相遇当理想与使命碰撞四校师生正把滇西南的烟雨与骄阳、界碑与炊烟都化作成长的养分让“三好”嘱托在290多公里边境线上长出属于新时代的答案</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