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焊机行走的江湖》焊界精英~李军的故事 作者 成大志

成大志

<p class="ql-block">  初见李军时,那双手便令我心头一震。宽厚的手掌与我相握时似老虎钳咬合,指节处堆积着经年累月的焊花烙印,当他俯身轻叩车间角落的废钢板,金属发出清越的“当当”声:“瞧这鱼鳞纹的光鲜外衣下,藏了气孔呢!”他的指尖滑过焊缝的肌理,仿佛老农辨识土壤般熟稔——鱼鳞纹的美丽波纹常是学徒工炫技之作,却可能掩盖内部气孔缺陷,如同华丽锦袍里的虱子,瞒不过真正行家的眼睛。</p><p class="ql-block"> 我从未见过比李军更难以捕捉的身影。前日风尘仆仆的语音尚带着成都火锅的麻辣余韵,今晨朋友圈已闪现他立于上海某代理商展厅的豪迈身影。通话时背景音里陡然撞进机场广播:“前往昆明的MU……”~未及道别,这“浪里白条”般的焊界游龙已卷起行囊,向着西南边陲的焊花深处游弋而去。焊工行当那句老话在他身上铮铮作响:“焊枪底下出真章,四海为家闯八方”。</p><p class="ql-block"> 大连的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息撞进大连湾的清晨,我站在中山广场的梧桐树下,十六路电车碾过满地碎金。前座大婶的塑料袋里海蛎子探头探脑,身后少年复读机流淌着《大连我的家》。二十年了,这城市依然在焊花的记忆里明明灭灭——那年春天,我正是在这般市井交响里推开了“焊接之家”的门。</p><p class="ql-block"> 暖气混着铁锈与茶香扑面而来。顾延德摆弄茶壶的身影在氤氲水汽中浮现,红脸膛上浓眉飞起,呢子大衣绷着宽厚的脊梁。他蒲扇大的巴掌比划着九八年星海广场的雪幕:“李军那会儿攥焊枪的手冻成胡萝卜,还吹牛要让穿貂的娘们排队递焊条!”话音未落,门帘哗啦挑开,海蛎子味的大笑炸响走廊:“老顾你又扒我短儿!”深蓝西服领子支棱着,别在左胸的焊枪造型徽章折射着阳光——李军像一束电弧劈开尘烟,握手的力道如虎钳咬合钢板。他带我穿过陈列厅的焊机丛林,指尖拂过氩弧焊枪的钨极,如同琴师调试丝弦。“钛合金焊接讲究惰性气体庇护,差半分纯度就成豆腐渣。”他抄起废钢板敲出清响,“鱼鳞纹再漂亮,底下藏个气孔全完犊子!”维修间里老师傅正对着镜头剖解埋弧焊机,李军忽然驻足:“看见熔池没?成都的娃儿们此刻也在屏幕前练手呢。”直播间电子屏上,芙蓉花影与虚拟焊焰交织翻飞——他的事业早已焊穿了地域的边界。</p><p class="ql-block"> 焊接之家的创业史浸透着渤海湾的咸涩。顾延德与我围炉煮茶时,记忆回溯至1998年星海广场的寒冬。大雪纷飞中,两个年轻人蜷缩着运送焊机:“李军那小子攥着焊枪,手指冻成胡萝卜还吹牛——‘赶明儿让穿貂的娘们排队递焊条!’” 最艰难时,他扛着五十斤焊机徒步穿越天津街,裤裆磨破也咬牙前行。那些被焊花洞穿的工装,那些被海风雕刻的皱纹,最终沉淀为陈列室里中国焊接协会常务理事单位的鎏金匾额。</p><p class="ql-block"> 暮色将大连湾染成紫金色时,李军的改装宣传车喷着蓝烟消失在坡道尽头。我站在咸腥的海风里,手机弹出他更新的短视频:“老铁们,今儿唠唠真空环境下的高频脉冲焊……”背景里成都茶馆的青瓷盖碗,竟与大连的海浪声奇妙共振。飞机降落在蓉城时,七月的蜀地正被芙蓉点燃。火锅蒸腾的椒麻雾气中,李军的笑声依旧带着渤海涛声的底色:“钛板焊接要像绣花,热输入多一分就晶间腐蚀!”他挥筷蘸着红油在桌面画图,“瞧这坡口角度,70度正合适熔深。”花椒在舌尖炸开的灼热,恍若他描述的焊接飞溅——成都的盛夏被焊枪重新定义。</p><p class="ql-block"> 在成都环龙机器人焊接培训基地,他俯身与我公司技术操作员交流。激光跟踪头在管件上滑行,精准如蜀绣银针走线。“当年在太仓焊钛钢烟囱,边角料练废三吨才敢动真格。”他摩挲着学员焊缝上匀称的鱼鳞纹,“现在?数字化焊机让核级焊工培养周期砍半!”窗外三角梅红得灼眼,操作台上却凝结着北方的严谨:每道焊纹都需通过相控阵超声检测,像他二十年前在大连船厂验收时那般苛刻。夜色淹没府南河时,我们坐在飘满蓝花楹的露天茶馆。他忽然摸出手机展示照片:大连黑石礁的浪花叠印着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饰。“瞧这金箔镶焊工艺,三千年前就有咱老祖宗的智慧。”茶汤在瓷盏里微漾,倒映着他眼中不熄的焊焰,“都说四海为家,咱们焊工的‘家’在每道合格焊缝里。”</p><p class="ql-block">浪花在星海湾礁石上碎成银屑时,我收到他从昆明发来的焊接工艺评定报告。附件照片里,滇池的红嘴鸥掠过龙门吊,焊工们正用热丝TIG焊拼接核电压力容器——那湛蓝电弧如他二十年前在焊接之家演示的那般纯净。报告末尾手书一行小字:“今晨洱海月落恰似熔池凝固,忽念大连海蛎子甚美。”</p><p class="ql-block"> 我懂他的浪迹。当成都的芙蓉再次淹没街巷,大连的槐花也该香透老虎滩了。这个用焊枪丈量中国的男人,灵魂里永远并存着北方的海魄与南方的花魂。他总说焊接是连接的艺术,却不知自己早将万里河山焊成整体——渤海湾的盐雾滋养着锦江畔的焊蕊,攀枝花的钢水浇铸出黄海船坞的龙骨。焊花飞溅处,皆是吾乡。他的教育热忱在直播间里熊熊燃烧。镜头前,他操弄焊枪如侠客执剑,飞溅的蓝光中传出标志性的东北腔:“老铁们看好了!铝合金焊接的保护气体流量得调至15-20升/分钟,钨极伸出长度不超过喷嘴内径1.5倍!” **弧光精准地舔舐着金属接缝**,液态熔池在他掌控下温顺地结晶为匀称的焊道。他首创的《李军聊焊割》已成为百万焊工的云端课堂,将曾经秘而不宣的技艺化作数字时代的星光。</p><p class="ql-block"> 当夜幕垂落大连港,我们并肩立于窗前。远方的船厂仍有点点焊花明灭,恰似坠入凡间的星辰。“您看那艘巨轮,”李军眼中燃着蓝焰,“焊缝就是它的筋骨。西气东输的管道,中俄原油的焊口,哪一处不需要我们拿命去焊牢?他提及熊谷焊机在漠大线零下五十度的极寒中仍稳定起弧,言语间满是同行者的敬意——焊工的手要稳,心要热,纵使冰天雪地亦要捧出赤诚。告别时,他那辆改装焊机宣传车喷着蓝色尾气驶向坡道尽头,恰似焊枪下跳动的电弧。我忽然想起他办公室悬挂的工地摄影:立交桥钢梁上,焊工悬吊半空专注施焊,飞溅的金星如烟火绽放——那是他亲摄的《协力克艰》,凝固着钢骨森林间劳动者最庄严的仪式。正如他三十九年焊海沉浮练就的“大国工匠”之魂,将平凡人生熔铸进钢的脉络。</p><p class="ql-block"> 暮色渐浓,手机屏幕亮起他新更的短视频。背景是颠簸的车厢,那熟悉的声音穿透喧嚣:“下一站教大伙儿不锈钢单面焊双面成型!火箭刷起来!” 我倏然微笑:这台“永动机”的油箱里,灌注的定是黄海之水混着焊花酿造的烧刀子。且待明日,当新的太阳照耀大地,那支永不言倦的焊枪必将在另一座城市,点燃照亮钢铁的蓝焰。</p><p class="ql-block"> 后记:李军的故事是千万焊工的缩影,他们以电弧为针、以焊丝为线,在冰冷的金属上缝制工业文明的温暖图景。当您驻足凝视城市的天际线,请记得那些隐没在钢骨森林中的蓝色星光——那是焊工用生命能量焊出的时代筋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