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八一大裤衩

李宏文

<p class="ql-block">昨天下班回家,在一军品地摊上见到军用大裤衩,勾起军旅回忆。睹物思情,情有独钟,买了几条。念之,惜之,藏之。</p> <p class="ql-block">“铁打的营盘守纪的兵,唯有裤衩最宽松”。 大裤衩1965年配发,服役40多年,是军旅生涯里最深刻的记忆之一。没穿过它的人,或许永远无法理解那种又爱又恨的情感——爱它的轻薄、宽松、透气,恨它跑步时慢慢卷边,像绳子一样勒进大腿根,疼得人龇牙咧嘴。 </p><p class="ql-block">我起初对这条裤衩印象并不好:它的腰带不是松紧带,而是一根长长的布条,每次穿都得重新系。裤腰边缘印着红色字号,标着一号、二号、三号,代表尺寸,旁边还有数字,大概是工厂编号。后来我成了老兵,也偷偷改过,抽出布带,换上松紧带,舒服多了。 </p><p class="ql-block">关于这条大裤衩,听连队参战老兵讲过故事。老山前线作战时,猫耳洞里潮湿闷热,许多战士得了疥疮,烂了裤裆。奇怪的是,越军的情况比我军更严重。他们派人侦察,想弄明白为什么同样的环境,我们却少受其害,结果人没查明白,反倒被我们俘虏了。后来有人说,“八一大裤衩”功不可没——棉布透气,比化纤更适应湿热环境。 </p><p class="ql-block">有人为它写过诗:“三尺绿色撑起一座军帐,两条平角拱卫根的雄壮。 一道绳索箍敛血气方刚,这是一面旗帜,招展男儿的高亢……” 一位退役将军曾这样说:读懂战士的裤衩,才能读懂真正的军营!没错,这条大裤衩,兜住的不仅是身体,更是一代军人的青春。它见证过新兵连的汗水,陪伴过夜岗的孤独,也经历过战场的硝烟弥漫。它不是简单的衣物,而是那个年代军人生活的缩影——国家不富裕,但部队尽力保障战士们的需求,从布袜子、黄胶鞋到这条大裤衩,每一件都承载着特殊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如今,军服早已更新换代,“八一大裤衩”成了历史。但穿过它的人,永远不会忘记那种感觉——它勒得人生疼,却也磨砺出坚韧;它朴素到极致,却装满了回忆。 </p><p class="ql-block">军装的变迁,就是军队的成长史,也是国家强大的见证。愿我们的军队更威武,国家更繁荣,而那段穿着“八一大裤衩”的岁月,永远留在记忆里,鲜活如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