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把是上面手写总结改成电子文字了,如下↓</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3~7月29日</p><p class="ql-block">第12期 旗迹美术·乡村美术老师千人</p><p class="ql-block">种子计划(公益)</p><p class="ql-block">七天六夜的乡村美术老师千人种子计划(公益)结束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这就是一场梦,美好的、神奇的让我不敢相信!</p><p class="ql-block">原先是带着好奇、疑问、期待的心情去了旗迹美术,希望能与它的美好撞个满怀,现在回来后的感觉,哪是满怀啊?是从头顶发尖到脚趾头的胎脱换骨啊!我想这种体验只有去过了并全程参与过的种子们才会懂啊!也许这就如旗迹美术里的播种者之一(许智维老师)所说的"教育不应因离开课堂而结束,例如现在,种子的力量正在悄悄生发。"是的,无比认同。</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次特别的培训,它跟我工作15年以来的任何一次都特别不同。不同在于哪呢?它让我思考、不断的思考!我想调用我脑中的千军万马来表达,却发现找不到最合适的词句。</p><p class="ql-block">这个培训并没有结束,而是新的一个开始!它让我反思我的身心灵、反思我的美育理念!旗迹美术说的没错,环顾我们当下课堂,能离开纸张的美术课有多少?美术的真正核心是表达,一个学期下来,又能有几个堂课让孩子们尽心尽性地表达了自己?这真是不知戳中多少乡村美术老师们的痛点。甚至美术课被其他科目占上的现实也不少!旗迹美术教育观是:不优选、不评判、不示范、不修改,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进而对学生形成"滋养与想象"的教学相长,唤想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也起到疗愈身心的作用。这四个美育观原初我是带着疑惑的,但当我从在这里的一次次的"美术课堂中作为一名学生身份学习中"深刻体会到了它的可行性!例如"做成一本书"、"做成了一个可以表演剧的玩偶",还有版画、泥塑、地景画等,老师除了讲了一些技术和讲解注意事项后就让我们动手了!没有主题、没有构图,全凭自己造,结尾才又补充总结,这种"两头紧、中间松"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就像一颗包裹精美的糖果,让我们从一开始的迷茫、焦虑、不知所措中到越来越清晰自己创作的目标、最后还成就感满满!这样最后的结果,是作品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心能滋养也得到了提升,这样的一个过程和结果跟千篇一律的示范风景画"一个房子,半边太阳和一棵苹果树"可是大大不同,原来“限制才是生产力创造力”。</p><p class="ql-block">我想起张馨心老师的玩偶制作和参演,以及参演完后挂在"因为儿童美术馆”二楼宿舍楼梯转折处,让我十分感动,当时在大群也深深感慨到"看到我作品了(突然看到自己画被挂在那里),这个玩偶当时做完是自我嫌弃的感觉,现在却是那么的被"看见"!以后来学习的种子们上上下下楼梯都会注视到它了,这也如孩子们在美术课上做了个作品被展出来后,由自我质疑到自豪的感觉".我想这种滋养也能迁移到学生读书生活的方方面面,你看这多么美好啊!这段话一发出,就引发群里种子们的认同感了,许智维老师也说了“教育不应该应课堂的结束而离开,例如我现在这棵种子的感受滋养正在悄悄生发”。</p><p class="ql-block">当许智维老师带领我们走进版画和木工室时,除了工具摆放工整优美外,我更佩服和惊讶他们在教学时的秩序和严谨,惊讶那么多学生,老师们是如何让他们做到井然有序的使用工具并且按时完成作品的,更加惊讶这些"凶器"如何做到安全使用的,换作我们的学校,别说刻刀、锯子了,就连普通的剪刀都不敢也不能带来课室,但许老师说了一句“危险的是人,而不是工具"这句话足于让我思考半生啊!</p><p class="ql-block">参加这个培训给我的最直接的感受是"哇!怎么能这样?原来真的可以这样!"这个感受尤其是当我和这期所有种子们踏进桂南学校看到那一排排一列列非常多样非常壮观的绘画材料和作品时深有此感!这个学校的"妆扮"真的让我十分震惊、大开眼界!原来真的是"万物皆可美术"、原来"不优选”也可以做到独特的存在美!</p><p class="ql-block">首次参观完桂南学校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太感叹了竟然有这样的学校存在,当我抬头望向这座教学大楼时,也看到了那两排在太阳光照耀下温暖而又不刺眼金色半立体字"让自己成为世界里的一点美好",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校训!它不是那种铿锵有力的号角声、而像泉眼咕咚咕咚涌出来,也像一朵缓缓而开的鲜花,它温柔、它柔软,它让人想到世间所有小确幸,也让我想到张耀仁老师在结营时所说的"人要有大为,也要有小为",我想,桂南学校正是希望有这种“小为”"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教育理念教育学生吧!如果不是距离问题.我还真是想把我的两个小孩往这间学校送呢!不为环境的大小、设备的先进与否、也不为人数的多寡,只为他们在美育在校训里这两块领域里,让我可以设想到迁移到怎样做人做事的好逻辑和好习惯,好做人!我觉得是相通的,石磊校长的温文尔雅、睿智的"种子课辩论"布局我也身在此见了,而他建校的背后的故事也是深深的打动于我。</p><p class="ql-block">教育应跟随发育而行,我原先是一知半解的,听了黄京穗老师的讲解后我才知道他背后的科学依据,以后要是有学生家长质疑,我就可以把这些学到的知识告诉他们了!原来那些看起来有些独特和怪异坐姿和行为的学生背后也许藏有不为人知的发育"卡顿",听了后,我内疚,自责,在以往中有时候,也许我错怪了自己的学生和自己的小孩了!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找出问题的根源,从失衡状态拉回来。</p><p class="ql-block">张耀仁老师别有用心把我们拉到自然部落,在这个青山绿水美丽的自然环境中讲述了很多厌学、退学的学生来这里疗愈的例子,还教了我们处理的方法,他说"首先是能量(自然)恢复,其次找到优势部分,顺势而为,最后明角确发展方向进行到底"。天啦,这位老大哥太有仪式感了,除了给我们这么漂亮的自然环境上课外,还在“因为儿童美术馆"里的晚课点上蜡烛.听他娓娓道来他与旗迹美术几的这四个男人(老师)背后的合作故事创作背景以及他与家庭关系和教育故事,让我们在温馨环境中感受到满满的爱的流动。</p><p class="ql-block">关勇老师的一句"打铁还需自身硬"让我也很触动,确实如此,我们首先要清楚自己在什么样的大环境,处在安全前提下先做再说,让你做了事自己“说话",让行动和结果得到支诗持和认可。首先还是得自己拿出东西给人看啊!他还说了,任何一个人应该要找到自己的一个擅长的领域,深耕下去,最好是独特和有创造性的;这与张老师说在如何引导厌学学生找到优势发展下去的观念可谓是不谋而合呀!果然是兄弟呀!很荣幸参观了这个痞帅痞帅男人背后的工作室"关勇大漆",敬慕之情就不多说了,反正他自身在我看来很"硬"!这家伙还幽默的很!</p><p class="ql-block">关勇老师还说了"不要用校长的角度去看问题.要用放眼整个中国角度去看问题,当你站在30楼往下看,你还会看到地上的蚂蚁吗?你看到的是树,是能量(这句是我自己加的),所以打开格局首当重要,如何让你的践行去影响你周边的同事朋友应用这种美育方法,甚至撬动你的周围人,不是征服,而是影响和传播".这段话在结营后第二天我脚步丈量了马溪村,用眼睛观赏了这个村的之前布展的儿童艺术展后深以为然、坚信不已,他们是这么传播也是这么践行的!我亲眼所见!</p><p class="ql-block">除在教学上的受益外,我还体会到在这里老师们的生活的一面,特别亲切,平易近人,一点也没有"我是老师,我是这里的主人,你们必须要听我的话"的这种"架子",例如我看到了很多位老师都是等我们差不多吃完才去看菜盘里还有没有菜,完全不嫌弃吃剩菜,这样的情况不是一两次,我发现还挺常的!我还发现我们的高大帅气长得像葛优导演的刘博老师主动套拉圾袋、清理洗碗池的垃圾!这些生活小细节明明可以让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种子们干的,况且我们也安排了值日,他不做完全合理!可是他偏偏做了,就在我们大家的眼皮底下!</p><p class="ql-block">还有带我们晨练、免费给我们义诊的陈创涛老师、他紧闭双眼、双脚稳扎大地、说话慢条斯理、憨厚老实的模样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有点疑惑的是,他除给人把脉外还给药单,不怕以后的药单问题给自身惹麻烦吗?我还挺担心这点的。</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我很佩服这些老师的大爱!一个人影响一个团队、一个团队影响了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又影响了整个村子,又影响了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美育者,从而我们又影响我们的孩子们。我也很佩服他们的平等待人和平时生活的"小为"。</p><p class="ql-block">除了老师们外,我也亲身体验也感受到同学们的真诚和朴实,优秀而不自大,我欣赏他们的勇于举手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看法,清晰的语言组织和逻辑和信手拈来的金句等等,例如两位同名熊娟同学思维敏捷、特别会搞气氛让大家捧腹大笑的开心果张庆同学,还有看似初出毛庐的"刘宏勇"同学,他乐于助人善于表达观点,拍照改嘎嘎上手,都是我们这期的话宝啦!当然还包括其他我不太记得名字的同学.你们真的好棒!我看到了各位有不一样的美,正如张馨心老师的"场景画"里,每位的存在都有他的意义和独特美啊!</p><p class="ql-block">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连续吃18餐素食(在这之前是不敢想象的,对于一个爱吃肉、无肉不欢的我来说,一点也没有觉得"忍受"的感觉),这里除了菜不重样和煮的不错以外,很感恩这些公益基金会)我还找到了另外一个答案,那就是自己每天的精神是很富足的!因为身在这么滋润有爱的环境里。</p><p class="ql-block">七天六夜的培训结束了!不!这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新的开始,于个人、于我们的教学方式都在悄悄向下扎根、畜力破土、发芽...我相信,在不久的讲来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们灵动的眼神、自在的身体、美好的内在,在全国学校里、课室里、在乡村里、在中国的每寸大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