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胡搅蛮缠 强词夺理</p><p class="ql-block">最近看了一位家长发的一段视频:一张桌子坐8人,4张桌子坐几人?二年级的儿子答案:4×8=32人。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这位家长发到家长群里,顿时炸开了窝。有家长说:桌子是用来坐人的吗?应该坐在凳子上。从这一方面讨论:许多家长认为这是出题不严密的问题,应该追究出题人的责任。又有人问:是方桌?还是圆桌?是横着摆?竖着摆?抑或紧挨着摆?叠着摆?……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有,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当时正好有位高级数学教师(兼学科带头人)在旁,我拿来给他看,让他做解答。</p><p class="ql-block">他说:严格的说是错的。因为应该是:8×4=32(人),表示8+8+8+8=32人。而4×8=32,表示4+4+4+4+4+4+4+4=32那么,单位不是(人)了。我立即反驳说:一年级数学老师不是教学生:凑十法、破十法、借十法、平十法吗!这里可以把8分为4+4,8个4 相加等于32。为何不可呢?他顿时不耐烦起来,说:你就是胡搅蛮缠、强词夺理。跟你解释费力?我说:这位学生的数学老师不作解答,那你给他们解答吧。他说:就是怕遇到像你一样胡搅蛮缠、强词夺理的家长。我草!专家们才懒得出来说话的原因找到了。</p><p class="ql-block">我之所以胡搅蛮缠,强词夺理,因为有关这个问题,困惑我二十几年。</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我隐瞒了二十几年,现在退休了,才敢说出来。事件说这样的。那一年,教育界实行优化组合(说明白一些就是要让一些人下岗。)我从初中英语岗位,优化到小学教三年级数学。班上有72个学生,基础差就不用说了。下岗的手续乡级教育办公室几乎都做好了,只等上级来下岗指标。</p><p class="ql-block">上学期期末考试就有这样的一道题目:三(1)班教室后面,有一个书架,共四层,每层有7 本书,每本书8元。这些书一共多少元?有学生分步列式:4×7=28(本)。28×8=224(元)。综合算式:4×7×8=224(元)。结果5分应用题,学生一分不得。</p><p class="ql-block">我没有资格改试卷,第二天当我看到扣分情况后,正准备发火。恰巧被学校的数学组组长看到,她一把拽着我的衣服往外拖。悄悄对我说:千万不要声张。如果教办熊主任知道了,可以直接让你下课。你犯了重大的知识性错误,你还不知道吗?我一下子吓蒙了。忙问:怎么办?她说:昨天我刚好改三年级数学,并且是组长,其他老师一看试卷就知道哪些是你的学生。我一再要求他们可以扣分,但一定为你保密,不得泄露出去。所以,你一定不要找事。</p><p class="ql-block">我像犯错的小学生呆呆的站着,然后悄悄的问:那么正确的解答什么?他说:分步算式:7×4=28(本),8×28=224(元)。综合算式:8×7×4=224(元)。我依然疑惑的问:乘法不是有交换律吗?她说:乘法交换律四年级才学,四年级学生可以用。三年级没学,三年级学生就不能用。我又问:8×28,乘数是两位数,三年级暂时也没学,学生又怎么算呢?你平时就教学生列竖式时写成28×8,问题就解决了。我又糊涂了。“这不是在运用乘法结合律吗?”她说:你傻呀!学生草稿上可以那样计算(可以偷着用,不可以明目张胆地用)。但是,列算式时不能写成28×8。28×8得出的答案单位不是元,而8×28得出的单位才是元。我似懂非懂,惊讶不已。为了保全饭碗,只得认罪。隐忍这多年不敢吱声。</p><p class="ql-block">正是“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之后,熊主任终于知道了。虽然没有“直接让你下课”,但是,学年结束时,尽管我带的三年级数学9个班中,不是最后一名,但是,两次考试综合起来不用排名,倒数第一“舍我其谁”?强加在我头上。领导们说;没有追究你知识性错误,就是对你最大的容忍。年度考核后,政工员同志托人找我谈话:乡教办出于关心你、同情你,年度考核没有评为:不合格,而评为为:基本合格。其实基本合格也就是不合格。对你以后续聘、晋级有很大影响。如果愿意出两包烟的钱,可以去区教委政工科更改。用政工员自己的话说:“我乐意跟别人栽花。”我感激涕零,苍天有眼,政工员更改成功,更幸亏当年没有下岗指标下来,我逃过一劫。至今心有余悸!</p><p class="ql-block">后来,我连续3年带了三(两个班)、四(两个班)年级数学,每次都是第一、第二名。乡镇撤合那一年上学期我带五年级数学,四个中心小学(12个班)统考,我班只排名第三,这是我最坏的成绩。尽管如此,学校评先、评优、晋级,对我一票否决,因为我有以上“案底”,并且是不可告人的“案底”。</p><p class="ql-block">家丑不可外扬。我现在退休了,丑不丑也无所谓。既然如此,我再胡搅蛮缠,强词夺理一次。我问:8+7为什么不能直接等于15?我们的高级数学老师告诉我:8+7=8+2+5=10+5=15,这叫简便运算。凑十法、破十法、借十法、平十法都是在启发学生思维。8+7=15,那是教学生死记硬背。我终于懂了;这是教学上的创新,许多家长发牢骚(以后爸爸不能叫爸爸,应该叫爷爷的儿子,这是借爷法,妈妈不能叫妈妈,应该叫小姨的姐姐,这是平姨法),是因为他们守旧!</p><p class="ql-block">2025.7.18</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