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阳雕工遇上奇石配座

黄薄几

<br> 2025年6月27日,我和江星一路看石,来到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参观中国木雕博物馆。 东阳木雕的凿刀与木槌,在两千多年的时光里敲出了独特的韵律。自汉代发轫,这门手艺便在浙中沃土上扎根:唐代时为亭台楼阁刻饰飞檐斗拱,宋代借木版刻书精进刀法,明清年间更以"白木雕"的莹润风骨名动江南。那些樟木、椴木在匠人们手中,经浮雕的细腻、透空雕的灵动、圆雕的立体,化作门窗上的花鸟、案头的山水,连《考工记》都暗合其"审曲面势,以饬五材"的精髓。2006年跻身国家级非遗名录时,东阳雕工早已超越单纯的技艺范畴:陆光正为G20峰会创作的《锦绣中华》,黄小明为上合峰会雕琢的三十七幅挂屏,无不证明这门手艺既能守得住传统的魂,也容得下时代的新。 <br> 当这般功夫遇上奇石,便如宝剑配英雄,成就了一场艺术的相遇。赏石文化自古讲究"皱瘦透漏",却常因底座粗劣失了神韵。东阳雕工的介入,恰如为璞玉配了锦盒:他们不炫技、不夺主,只依奇石的肌理造势,用半圆雕勾勒山石的起伏,以透空雕模拟云雾的流转,让木座与石体浑然一体。一块形似蝙蝠的柳州奇石,因周仁安二十五年未敢轻易落刀的敬畏,更显"福如东海"的祥瑞;一尊自带佛光的大化石,经陈时红用大红酸枝雕出须弥座,竟让身价跃升至数千万。这哪里是配座,分明是用木雕的语言为奇石写了注脚:石头的沉默被唤醒,木座的纹路成了回声,赏石艺术从此跳出"孤石自赏"的局限,有了更丰盈的审美维度。而东阳雕工也借由这些奇石,从朱门深宅走进更广阔的视野,让"东阳工"的名号,随一块块配座奇石传遍大江南北。 在柳州的奇石市场,在佛堂的古寺周边,东阳雕工与奇石的故事仍在续写。那位在柳柴文化园驻场的陈师傅,正为一块佛像石琢磨流云纹的弧度,他说:"石头是天工,底座是人工,得让天工更像天工才行。"这种"藏巧于拙"的智慧,正是东阳雕工在奇石配座领域立足的根基。 如今,他们的作品不仅是文玩市场的宠儿,更成了跨界艺术的样本。当木雕的温润中和了奇石的冷硬,当传统纹样呼应了自然造物,两种古老文化便在方寸之间完成了对话。 长远来看,这绝非简单的技艺叠加。它让非遗木雕有了新的生长土壤,让赏石艺术接上了传统工艺的地气,更在快节奏的当下,为人们守住了一份"慢工出细活"的匠心。或许未来,当人们端详那些配着东阳木雕底座的奇石时,看到的不仅是一块石头、一个木座,更是人们对"天人合一"最生动的诠释。<br> (这是江星制作的小视频,请点击欣赏,谢谢!) (这是我的一个微信公众号,请长按该二维码,点击“搜一搜”,予以关注,方便查看往期文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