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朝山成行,可能要积累几世的福德因缘,倘若要两次同进访九华圣境。确实是要有殊胜的机缘。 进入安徽境,沿路两旁 是大片的水田,青砖灰瓦的农舍散居田中,其建筑风格和我们福建的有些不同,大多没有院墙,也有不少新建的样式别致的小楼,显示出农村的变化。继续向九华山行驶,微凉的山风,略笼薄雾,太阳从东边慢慢升起,给人以清新之感。 九华山地处长江南岸之皖南山区,同著名景区黄山为同一山系。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地藏王菩萨之道场,是以佛教文化和自然人文胜景为特色的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苍松翠竹漫山遍野,郁郁葱葱。往上望,看不到山之顶峰,朝下看则云海笼罩,似行云间。 <br> 进入九华山的山门之后,沿途星罗棋布撒满了大大小小的寺庙。也不知道绕了多少个弯,终于来到了九华街。九华街的规模不亚于我曾去过的庐山的牯岭街。 沿山依势,贯穿而上。老街青石铺地,只能步行。新街柏油路面,通车。在老街上逛逛,仿佛穿过了时空隧道,回到了尘封的岁月。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贵族金乔觉出家为僧,渡海来华。他24岁时辗转来到九华山,在九子峰附近的岩洞中苦行禅修15年。金乔觉深受当地百姓崇敬,纷纷捐资为他建寺。在建中二年(781年)池州太守张岩奏请朝廷为金乔觉建造了化城寺。这个寺庙成为九华山开山祖庭,迄今已有1200多年了。 地藏菩萨穿戴鞋帽 金乔觉德高寿长,活到99岁。据说他圆寂的时候山鸣谷啸,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弟子将其遗体装在缸内,三年之后开缸时发现依然颜貌如生,惊为神圣。撼其骨节,有金锁般动静,恰符合佛经中菩萨再世的特征。于是,人们认定金乔觉是地藏王菩萨的转世化身,九华山自此成为地藏王菩萨的道场。 皖南民居颇有特色,在青瓦映照下,马头墙格外的白。来九华山的游客甚多,九华街已经彻底商业化了。看起来门面很小的住宅门前也挂上了旅店、客舍的牌子。游人如织的九华山,让我仿佛不像来到地藏王菩萨道场,更象是到了黄山老街或是微州的小街。多数游客是带着极虔诚心来的,我被地藏道场所震憾。寺院的规模、寺院的气场,是让你不得不恭敬的 古拜经台,寺庙建在天台峰下的悬崖边,往下看是陡峭的山谷,此寺又称“大愿寺”,始建于清代。相传金地藏曾在此拜读过《华严经》,后人为纪念他而在此建寺。在旁边的一座小寺内,佛前地面上突出的长方形岩石上,有凹下的两只大脚印,传说是地藏拜经时磨出的印痕,香客们都会在此脱去鞋袜,站脚印处向地藏王菩萨叩头膜拜 我到了古拜经台,情感特别地丰富起来,站在地藏菩萨的大脚印上,双手一合掌,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而且特别想哭上一阵。 当你也站在菩萨脚印上面,遥想当年地藏菩萨在此修行的情境时,你的眼泪,自然就流下来了。 天台峰海拔1300多米,是九华山最高峰,峰顶建有天台寺(又称地藏寺)。相传唐时,新罗高僧金乔觉在此禅居,寺下有“金仙洞遗址”,为地藏王修行处,是一个宽一米多。深四、五米的天然洞穴。大雄宝殿依山而建,气势宏伟,此寺始建于宋代,历史悠久,代有高僧,远近闻名,自古以来为游人香客朝拜金地藏圣迹之所在,凡来九华山游览拜佛者必上天台,以示虔诚。 <br> 诗人李白老夫子又偕友来到九子山。观其山秀异、九峰如莲花,写了“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佳句。九子山自此更名为九华山。李白三上九华,留下众多遗迹。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登九华也赞叹不已,认为天下名山无以出其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赞九华山“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 李白曾三次游九华山。 无相寺墙壁上一块碑刻中有《唐李白宿无相寺五言古风》诗一首诗云:“头陀悬万仞,远眺望华峰。聊借金沙水,洗开九芙蓉。烟岚随遍览,踏屐走双龙。明日登高去,山僧孰与从?禅床今暂歇,枕月卧青松。更尽闻呼鸟,恍来报晓钟。”李白当年游九华山时,曾在这座无相寺住过,这首佚诗的发现是弥足珍贵的,从中可以见出这位诗仙游山时的体验。他还写了《地藏菩萨赞》,诗中敬佩地藏菩萨普渡众生的大愿,又表现了对金乔觉的怀念。李白是为九华山定名的人,也是第一个以诗歌赞赏九华山的人,使九华山之名不胫而走。 到大愿文化园,二十多米高的地藏铜像已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金光。信众们沿着汉白玉浮雕长廊缓步前行,,地藏菩萨救度众生的场景在脚步声中次第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