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仰望那群年轻的星

徐维新

<p class="ql-block">美篇号:5114700</p><p class="ql-block">昵称:徐维新</p><p class="ql-block">图: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文:徐维新</p> <p class="ql-block">八一,仰望那群年轻的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八月的风掠过军旗,九十六年的硝烟与荣光在时光里沉淀成厚重的刻度。而此刻,我总想起九十八年前那个滚烫的夏夜,南昌城头的枪声划破黑暗,一群年轻人用热血为这支军队写下最初的注脚——他们中,有20岁的林彪,19岁的许光达,22岁的萧克,甚至有13岁的张树才。平均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却敢以血肉之躯,撞开一个民族的新生之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29位后来成为开国将帅的年轻人,那时还不是元帅、大将、上将,只是一群怀揣信念的“逆行者”。朱德41岁,已是滇军名将,却甘愿脱下军装,带着一支“铁军”余部奔向起义的洪流;贺龙手握重兵,本可安享荣华,却在信仰的抉择前,毅然站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对立面;刘伯承刚在泸州起义中失去一只眼睛,仍拖着伤躯参与制定起义计划,用智慧为队伍劈开前路。他们中,有人放弃了旧军队的高官厚禄,有人告别了安稳的家庭,只因“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让苦难的中国,能有一条通往光明的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枪声过后,是更漫长的征途。从南昌到井冈山,从长征路上的雪山草地到抗日前线的枪林弹雨,这群年轻人带着队伍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他们曾是拍着肩膀说“等胜利了就回家种庄稼”的伙伴,也曾在战友倒下时,用沾满泥土的手合上他们未闭的眼。后来,这支队伍有了许多名字: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直到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称谓响彻大地,背后是无数年轻的生命,把青春永远定格在了冲锋的姿态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细数那些名字:朱德的沉稳,贺龙的勇猛,粟裕的机敏,陈赓的传奇……他们的故事早已刻进历史课本,但更该记得的,是他们当年的模样——不是勋章加身的将帅,而是敢于在黑暗中举火的青年。就像南昌起义时那13岁的张树才,或许还带着少年的青涩,却已懂得用步枪守护信念;17岁的谭甫仁,在枪林弹雨中奔跑时,心里装着的,是比年龄更重的家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九十八年过去,军旗上的五角星依然闪亮。当我们仰望这支威武之师,不该只看见钢铁洪流与雷霆万钧,更该看见最初那束光——来自一群年轻人的勇气与理想。他们用青春证明:真正的年轻,从不是年龄的数字,而是敢于相信未来、敢于创造未来的热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纪念八一,其实是在纪念那些永远年轻的灵魂。他们未竟的事业,早已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他们守护的和平,正被新一代年轻人接力传递。而那声穿越时空的枪响,永远提醒着我们:总有一些信念,值得用青春去奔赴;总有一些理想,值得用生命去捍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人民军队万岁!那些年轻的星,永远在历史的天空中,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