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姐妹们,欢迎大家来到第288期舒心读书会:</p><p class="ql-block"> 流光溢彩夏日长,热浪滚滚蝉声鸣,清风不肯来,烈日不肯暮。草木葱茏,暑气逼人,总盼着一场酣畅淋漓的雨,还天地一片清凉。乌云骤至,风卷沙砾,雨便倾盆而下。雷在云里滚,电在幕上裂,雨珠砸得叶尖乱颤。始料不及的行人淋的那么彻底。有细枝耐不住,“咔”地断在积水中,随波轻晃。可老树仍立着,根在土里攥得更紧,叶被洗得发亮。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p><p class="ql-block"> 俄而雨歇,天青如洗,云絮悠悠。天空犹如一块巨大的画布,云朵便是流动的颜料。风来便舒展,风聚就相拥,有时是蓬松的棉絮,有时又扯成轻薄的纱,有时是奔跑的白驹,转瞬已成静坐的老僧,下一刻又化作漫山遍野的羊群,赶着赶着,就淡成了一缕青烟,融进更深远的蓝里。</p><p class="ql-block"> 这流动的美从不停歇,让人觉得安稳——原来世间最自在的姿态,从不是固守形状,而是随遇而安的从容。</p><p class="ql-block"> 之前我们读了《道德经》,围绕“道”与“德”,阐述宇宙万物运行规律及人应遵循的自然、无为、守柔等处世与治国之道。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理科生,庄子就是极为浪漫的文科生。《庄子说什么》倡导顺应自然、追求精神自由,主张超越世俗束缚以达逍遥境界。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p><p class="ql-block"> 庄子善以寓言为舟,载着深邃道理渡向人心。这本《庄子说什么》分三篇,内篇藏着思想的核心观点,是根基与灵魂;外篇则将智慧落于实处,讲的是处世应用的路径;杂篇恰似拾遗补缺的注脚,让整个思想体系更见圆融。《逍遥游》居内篇之首,文采绚丽,想象奇诡,构造种种神仙方物以喻世警人,奠定了庄子哲学的基调,《逍遥游》成为传世经典之作,历千年而不衰,也向我们昭示了庄子哲学的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些如同玉石般浑朴的人,总是一种后知后觉的境况。今日且同读《逍遥游》,试着探寻那份先知先觉的通透——如何如庄子般臻于逍遥之境?如何在当下活得恣意舒展? </p> <p class="ql-block">  读庄子的书给人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就是拓展我们的格局,不仅要待在地面上,还要飞在空中,哪怕是躺在阴沟中,也要仰望星空。我们能感受到他对自然的向往,对春天的热爱,对生命的留恋,对神秘的惆怅,对圣睿的憧憬,对广阔天地无边无际的一种企慕,一个最真实的“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诗人。</p><p class="ql-block"> <b>《逍遥游》第一小节中的生命启示</b></p><p class="ql-block">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开篇这段文字,宛如一道划破时空的闪电,以奇幻瑰丽的想象,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宏大精神世界的大门 。</p><p class="ql-block"> 在现实认知里,鱼与鸟是截然不同的两类生物,而庄子却让一条不知几千里大的鲲,摇身一变成为展翅若垂天之云的鹏,这颠覆性的想象,打破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边界。庄子借此传达出一种超越世俗的思维方式,提醒我们不要被眼前有限的世界所局限,要敢于突破常规,探索未知,去拥抱更广阔的天地。</p><p class="ql-block">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和既定的思维模式,就像坐井观天的青蛙,只看到井口大小的天空。而鲲化为鹏的故事,鼓励我们勇敢跳出舒适区,尝试新事物,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与能力边界。就像那些勇于跨领域学习的人,打破专业限制,收获全新的认知与机遇,实现自我的升华。</p><p class="ql-block"> 接着,“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大鹏南迁,需凭借强大的风力,历经漫长的飞行。这一过程体现出实现远大理想,不仅需要自身具备雄厚的实力,还需借助外部条件。</p><p class="ql-block"> 以创业者为例,他们空有一腔热血和创新的想法远远不够,还需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把握市场机遇,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创业梦想。正如大鹏虽自身强大,但若无六月大风,也难以完成万里迁徙。</p><p class="ql-block">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以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为喻,阐述积累的重要性。水不够深,无法承载大船;风不够强劲,难以托起大鹏的翅膀。同样,人生中若没有知识、经验、品德等方面的深厚积累,就难以承担起重大使命,实现高远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求学、工作还是追求个人成长,都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断积累。学生通过日复一日的学习积累知识,才能在考场上厚积薄发;职场人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与技能,才能在职业道路上稳步晋升。每一次微小的积累,都是成长路上的基石,日积月累,方能铸就成功的大厦。</p><p class="ql-block">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蜩与学鸠目光短浅,以自己有限的认知去嘲笑大鹏的远大志向。它们满足于眼前的苟且,无法理解大鹏追求高远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生活中,也总有一些人安于现状,对他人的梦想和追求冷嘲热讽。我们不能因他人的质疑和嘲笑而放弃自己的目标,要坚守初心,坚定信念。就像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文学追求,留下诸多传世佳作,为后世敬仰。</p><p class="ql-block"> 《逍遥游》第一小节通过鲲鹏的奇幻故事和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它鼓励我们突破认知局限,拥有远大的志向;注重自身实力的积累,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坚定信念,不为外界干扰。当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迷茫徘徊时,不妨重温这段经典,从中汲取力量,让心灵得到启迪,向着更广阔的人生境界展翅翱翔 。</p> <p class="ql-block">  <b>《逍遥游》第二小节中的生命启示</b></p><p class="ql-block"> “汤之问棘也是已”,庄子以商汤与棘的对话重述鲲鹏寓言,看似重复的叙事,实则暗藏深意——如同乐曲的复调,让“大”与“小”的对照在更宏大的背景下回响。当大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其视野里“且适南冥也”的笃定,与斥鴳“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的自得形成尖锐对比。这里的“大”与“小”,从来不是物理尺度的较量,而是精神格局的分野:斥鴳困于蓬蒿,是因为它从未想过青天之外的世界;大鹏直击苍穹,源于它对“南冥”这一终极目的地的执着。</p><p class="ql-block"> 庄子进一步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点破迷局。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是寿命的局限;楚之南有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是时间的馈赠。而彭祖以“久特闻”被世人称道,恰似斥鴳嘲笑大鹏——当人困于自身认知的“小年”,便会将局部经验奉为真理,看不见天地间更辽阔的尺度。这提醒我们:评判事物前,先审视自己的“认知坐标系”是否足够宽广。</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庄子借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勾勒出超越世俗评价的第一层境界。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已然摆脱了外界的褒贬绑架,但庄子笔锋一转:“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为何?因为宋荣子的“不惑”,仍建立在对“内外”“荣辱”的清晰分辨上,尚未达到全然的自在。就像一个人做到“不为他人评价所动”,却仍需时刻提醒自己“不必在意”,终究还有一丝刻意。</p><p class="ql-block"> 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境界更进一层。他能“旬有五日而后反”,摆脱了步行的束缚,却仍“有待”于风——依赖外部条件的自由,终究不是真正的自由。这恰如现实中,有人凭借才华、财富或地位获得相对的自在,却难免因这些“风”的消散而陷入困顿。庄子想说:任何形式的“依赖”,都是对自由的枷锁。</p><p class="ql-block"> 最终,庄子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终极答案。</p><p class="ql-block"> - 至人无己:并非否定自我,而是超越狭隘的“小我”,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不再执着于“我是这滴水”的分别,却能拥有大海的广阔。</p><p class="ql-block">- 神人无功:不追求功利性的成就,所作所为皆出于自然本性。如同日月发光并非为了“照亮万物”的功绩,只是其自然本能,却滋养了天地。</p><p class="ql-block">- 圣人无名:不渴求名声与认可,摆脱“被定义”的束缚。正如春风拂过,从未要求花草“记住我的名字”,却让万物复苏。</p><p class="ql-block"> 从鲲鹏的“大”到斥鴳的“小”,从宋荣子的“辨荣辱”到列子的“待风”,再到“三无”的终极境界,庄子层层递进地揭示:真正的“逍遥”,是从“有所待”到“无所待”的蜕变——不依赖外界的评价、条件或定义,全然顺应本心与天道,如大鹏乘天地之气,而非六月之息,终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或许正是《逍遥游》留给千年后的我们最珍贵的启示:自由,从不在于征服外部世界,而在于超越内在的局限。</p><p class="ql-block"> 讨论中,书友提出,庄子借粮事件如何体现逍遥?</p><p class="ql-block"> 《逍遥游》并非否定生存需求,而是主张不因物质束缚丧失心灵自主。借粮事件中,庄子虽为生计奔波,却未卑躬屈膝,其讽刺与洒脱正是“逍遥”精神的现实映照。借粮故事恰是《逍遥游》的反面注脚,彰显了庄子在理想与现实间的辩证智慧:真正的逍遥,是在直面生存挑战中依然保持精神的清澈与自由。庄子在《逍遥游》中描绘的“逍遥”境界并非简单的自由自在,而是摆脱一切外在依赖和内在束缚(“无待”)后达到的绝对精神自由。</p> <p class="ql-block">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不会重来。时间在走,我们在变,唯一可以拓展的是我们对待生命的方式。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可为地上神仙。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用自己的方式点亮一盏灯,照亮内心,澄明智慧,也与天地精神相往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