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馆同览,满载而归~(2025.07.31.)

春华秋实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七月的北京热浪灼人,踏入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凉风习习,老机车沉默矗立,旧车票印着时光痕记……,恍惚间,仿佛一脚跨进了那些鸣笛穿梭的往昔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铁道博物馆共有三个展馆:正阳门馆、东郊馆与詹天佑纪念馆。其中,正阳门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南侧,由原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改建而成 ,这座车站始建于1903年,历史底蕴深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阳门馆以“中国铁路发展史”为基本陈列,展览分为四个部分,涵盖从清末至今130余年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进大门,屋顶上的铁路路徽格外醒目,上半部分是“人”字象形,代表人民,下半部分为钢轨横断面,代表铁道,象征人民铁路。路徽下方的三幅浮雕展现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动车组列车三代机车。它们分别代表着铁路发展的不同时代,寓意着中国铁路从蒸汽时代到内燃时代,再到电气化时代的发展历程,极具视觉冲击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它是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火箭号”蒸汽机车又名“龙号机车”,于1881年6月9日投入使用,是为解决唐山矿煤炭外运问题,由开平矿务局英籍工程师金达设计,中国工匠利用废旧材料制造而成。因机车两侧各镶嵌一条金龙,被称为“龙号机车”,又因落成运行之日被命名为“Rocket of China”,所以也称“火箭号”机车。原机车于1916年报废,1937年失踪,此馆内展示的是复制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部分“蹒跚起步的中国铁路(1876 - 191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聚焦晚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中国铁路起步艰难,比世界首用铁路的国家晚了半个多世纪。馆内通过展示吴淞铁路、唐胥铁路、京张铁路等关键实例,呈现早期铁路建设的曲折,如:技术引进艰难、资金短缺、社会观念阻碍……等,以及詹天佑等先辈的开拓之举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吴淞铁路是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擅自修建的淞沪铁路(吴淞铁路),清政府以28.5万两白银赎回,次年被拆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唐胥铁路是中国自主修建并保留下来的第一条铁路,于1881年建成,全长约9.7公里,连接河北唐山和胥各庄,最初为解决开平煤矿煤炭运输而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它是中国官方主持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打破了此前对铁路的保守态度,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成果,它推动了近代工业与交通的结合,助力了煤矿等产业的发展。后续唐胥铁路不断延伸,成为中国北方铁路网的基础,为近代铁路建设奠定了重要开端。在近代交通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唐胥铁路的铁轨,是家乡唐山的骄傲。1881年的火花点燃中国铁路的序章,家父曾为那里的蒸汽机车前的掌舵人,那些轰鸣里有他的青春。此刻站在这里,血脉里的充满了自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9年通车的京张铁路,是中国首条完全由国人自主设计、施工的干线铁路,其难度主要在于地形险峻,需穿越军都山等复杂山地,坡度大、隧道多(如八达岭隧道)。詹天佑创新采用“人”字形线路,解决了陡坡行车难题,打破了外国对中国铁路建设的技术垄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詹天佑是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的先驱和标志性人物,参与多条铁路的规划与建设,培养了大批中国铁路技术人才,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部分:步履维艰的中国铁路(1911-194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的38年,中国社会饱受内乱外患之苦,政局动荡,经济凋敝,铁路发展也随之飘摇沉浮,进程相当缓慢。至1949年,全国共有2万余公里铁路,设备陈旧,管理落后,运输效率十分低下。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三部分:奋发图强的中国铁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主要展示了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铁路的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中国成立后,铁路人大力抢修和新建铁路,成渝铁路、成昆铁路等相继建成 。到1978年,铁路运营里程从2.1万公里增长到5.2万公里,路网框架基本形成 。同时,国产蒸汽、内燃、电力机车以及客货车辆也相继研制成功,并形成系列产品 。这一时期奠定了中国铁路发展的坚实基础,展现了铁路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一台展示内部结构的蒸汽机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四部分:阔步前行的中国铁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聚焦改革开放以来的跨越式发展。铁路网规模持续扩大,营业里程突破15万公里,运输能力大幅跃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机车车型迭代尤为显著:从蒸汽机车的轰鸣渐远,到内燃机车成为主力,再到高铁车型的惊艳亮相,见证着技术创新的铿锵步伐。如今,中国高铁里程已突破4万公里,凭借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整体水平跻身世界前列,成为国家名片,彰显着中国铁路在现代化征程中阔步向前的强劲势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铁道博物馆三楼展陈着不同时期的车票印记:清末的硬板车票带着岁月斑驳,新中国成立后各式硬板票、纸质票接连亮相,还有列车员用过的硬板票换票夹。这些客票作为旅行凭证,不仅记录着铁路客运的演进,更藏着技术迭代的密码——从材质到样式的变迁,都在诉说着铁路与时代共行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制一张车票留作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参观铁道博物馆,深感收获颇丰。从铁路线的从无到有、由弱及强,到车票从实体到电子化的技术跃迁,清晰展现了中国铁路的发展脉络,让人真切触摸到时代进步的印记,受益匪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离开铁道博物馆,转身便踏入一路之隔的正阳楼箭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箭楼一至三层设有《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专题展览。展览分为遗产描述、遗产价值、保护与管理三个部分,通过一系列文物、资料、老照片等展品,立体呈现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讲述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讲解员娓娓道来中轴线申遗趣闻,故事里裹着古今对话,听着听着,就懂了这条线为何牵动世界目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箭楼的脊兽、瓦当等文物及正阳门正脊压胜锡盒,体现中轴线相关建筑的营建细节与文化内涵,从侧面反映其申遗价值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登至四层,前门大街延伸至永定门的脉络清晰可见,远眺永定门城楼与天坛祈年殿的巍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俯瞰铁道博物馆与中国尊同框……。新旧交织间,首都北京日新月异的变迁直抵心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七月北京热浪滚滚,博物馆内清凉拂面。躲开酷暑,与历史静静对话,看时光在展品间流转,收获满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春华秋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07.31.</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