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ed2308"><b>【题记】未经本人同意,请勿转载</b></font> 现在还有很多人视研习书法为“写大字”,好吧!最近我搜集整理了一下历代名帖的尺寸,众位看官可以对照看看算算每个字有多大! 【注】以下所列基本上都是墨跡書法(包括刻本),不含碑刻。即使是碑刻,大部分字形可能也不是你所想象的那么大(大名鼎鼎的《多宝塔》每字原大也就是3厘米左右) 【漢簡】一般简牍长度多在6-25厘米之间,宽度通常不足1厘米。用于日常文书或法律条文的简牍长度多为6-10厘米,而用于书写儒家经典或诏书的简牍长度可达24-30厘米。 【三國魏晉南北朝】<br>钟繇《薦季直表》(日本宋拓本)纵12.6厘米,横40.4厘米<br>钟繇 《宣示表》(绛帖) 纵29.67,橫67.73厘米<br>衛瓘《顿首州民帖》纵26.7厘米,横16.1厘米<br>索靖《月仪帖》纵28.1厘米,横13.8厘米<br>索靖《出師頌》纵21.2厘米、横29.1厘米<br>陆机《平复帖》纵23.7厘米、横20.6厘米<br>王羲之《平安三帖》纵24.7厘米、横46.8厘米<br>王羲之《喪亂三帖》纵28.7厘米,横63厘米<br>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纵23厘米,横14.8厘米<br>王羲之《蘭亭序》(冯承素摹本)纵24.5厘米,横69.9厘米<br>王獻之《鴨頭丸帖》纵26.1厘米、横26.9厘米<br>王獻之《中秋帖》纵27厘米,横11.9厘米<br>王献之 《廿九日帖》(唐摹本)纵26.37厘米、横11厘米<br>王珣 《伯远帖》纵25.1厘米,横17.2厘米<br>王僧虔 《太子舍人帖》 纵26.3厘米,横12.1厘米<br>智永 《真草千字文》每半开纵23.8厘米、横11.5厘米<br> 【唐五代】<br>欧阳询《梦奠帖》纵25.5釐米、横33.6釐米<br>欧阳询《张翰帖》纵25.1厘米、横31.7厘米<br>欧阳询《卜商帖》纵25.2厘米、横16.5厘米<br>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纵25.9厘米,横38.4厘米<br>褚遂良《倪宽赞》 纵25.6厘米,横576厘米<br>陆柬之《文赋》纵26.6厘米,横370厘米<br>孙过庭 《书谱》纵26.5厘米、横900.8厘米<br>张旭 《古诗四帖》纵29.5厘米、横195.2厘米<br>颜真卿《祭侄文稿》纵28.2厘米,横72.3厘米<br>怀素《苦笋帖》纵25.1厘米、横12厘米<br>怀素《论书帖》纵38.5厘米,横40.5厘米<br>怀素《自叙帖》纵28.3厘米,横775厘米<br>柳公权《蒙诏帖》纵26.9厘米,横57.6厘米<br>杨凝式《韭花帖》纵26厘米,横28.5厘米<br>杨凝式《神仙起居法》纵27厘米、横21.2厘米<br>杨凝式《夏热帖》纵23.8厘米,横33厘米<br> 【宋】<br>李建中《土母帖》纵31.2厘米,横44.4厘米<br>蔡襄《脚气帖》纵26.9厘米,横21.7厘米<br>苏轼《寒食帖》纵18.9厘米,横34.2厘米<br>黄庭坚《诸上座帖》纵33厘米,横729.5厘米<br>黄庭坚 《松风阁诗帖》 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br>米芾《蜀素帖》纵27.8厘米 ,横270.8 厘米<br>米芾《苕溪帖》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br>薛绍彭《昨日帖》纵26.9厘米、横29.5厘米<br>赵佶《秾芳诗帖》纵27.2厘米,横265.9厘米<br>张即之《汪氏报本庵记》纵29.3厘米,横91.4厘米<br> 【元】<br>赵孟頫《洛神赋》卷 纵29厘米,横220.9厘米<br>赵孟頫 《汲黯传》 每开纵17.6厘米,横17.4厘米<br>赵孟頫《道德经》纵34.3厘米,横153.3厘米<br>鲜于枢《论草书帖》纵38.4厘米,横60.6厘米<br>邓文原《急就章》卷 纵23.3厘米、横398.7厘米<br>康里巎巎《李白古风诗卷》纵35厘米、横63.8厘米<br> 【明】<br>宋克《急就章》卷 纵20.3厘米,横342.5厘米<br>沈度《敬斋箴册》纵23.8厘米、横49.4厘米<br>唐寅《落花诗卷》纵23.5厘米,横445.3厘米<br>祝允明《前后赤壁赋》东京藏本 纵23.5厘米,横487.5厘米<br>祝允明《和陶饮酒诗》册每页17.3×10.3厘米<br>文徵明《醉翁亭记小楷》 纵53.5厘米;横28.6厘米<br>文徵明《醉翁亭记行书卷》纵47厘米,横1500厘米<div>王宠《逍遥游》每开纵19.1、横12.5厘米<br>王宠 《游包山诗册》纵21.6厘米,横323.5厘米<br>王宠《行书五律诗轴》纵144.4厘米、横33.5厘米<br>徐渭《草书杜甫怀西郭茅舍诗轴》纵189.5厘米,横60.3厘米<br>董其昌 《梁武帝书评卷》 纵26.5厘米,横241厘米<br>黄道周《偶逢越鸟信五律诗轴》纵为204厘米,横51厘米<br></div> 看出来了吧,这些名帖的字形,比我们通常认知的书法的字要小得多!<br>为什么会这样呢?<div><br>我总结以下三个原因:<br>第一,书写目的不同。古人大部分书写就是日常工作所需,因此书写的内容、形式,要为日常工作服务。比如,写的书信、便条、奏折,抄录书籍文章等等,要首先做到便于阅读和携带。关键一点就是,这些书迹基本上大部分都是手札尺牍,不是为了炫耀书技(唐代把书法列入科举以后出现的台阁体、馆阁体另当别论)!而今人书写目的大部分是为了比赛参展博眼球逐名利,所以基本上都是四尺起步,越大越好,号称有视觉冲击力。<br><br></div> 第二,书写出发点不同。古人写字,是出于实用需要。写文章、奏折、书信等等,都只能手写。况且每天有大量的书写需求,所以书写快捷实用必然是基本准则。反观今天,毛笔字基本上没有了实用需要,只是出于对书法的兴趣爱好,或者出于纯艺术形式的专业创作。 第三,书写材料的限制。对于古人来说,纸绝对不像我们今天这么廉价易得,更别说绢帛了(宋哲宗元祐三年九月,应湖州郡守林希之邀请,赴太湖近郊的苕溪游览。正值时宜,米芾遣兴抒怀之余,赋诗数首。临行前,林希取出珍藏44年之久的蜀素一卷,请他题写诗文。这就是闻名天下的《蜀素帖》)。在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前,纸张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物品。即使在蔡伦的造纸术被广泛采用之后,纸张仍然十分珍贵。因为手工制作纸张需要大量的木材等原料,以及熟练的工匠,并且制作过程极其繁琐且耗时,一张纸往往需要花费工匠几天甚至几个月的劳动,所以其稀有珍贵不言而喻。大家可以放大看看“墨皇”那质地非常粗糙的麻纸,再看看敦煌经书卷那种惜纸如金极为逼仄紧密的抄写方式。<br><br> 西晋大富豪石崇想必大家都知道吧,他家的豪华厕所里有绛色蚊帐、垫子、褥子等极讲究的陈设,还有婢女捧着香袋侍候,但是关键的重点来了——没手纸,而是用竹片!红楼梦里的晴雯感冒用细纸擤鼻涕,这绝对是豪门的细节表现。乾隆这么拽的皇帝,别看盖戳打卡糟蹋名作毫不珍惜,但是把金粟山藏经纸视若珍宝,他在很多名迹的留痕都是用其背面作题跋。 最后再来说说古人和今人对字形标准的通常说法。<br>以楷书为例。古代人把字径在0.5-1.5厘米,叫小楷,如灵飞经、道德经、玉版十三行、乐毅论等;1.5-3厘米的字叫中楷,如九成宫、多宝塔、雁塔圣教序等;3-5厘米的字叫大楷,如《勤礼碑》,《神策军碑》等;大到30厘米以上的就叫榜书(用途一般仅限于匾额)。<br>现代人一般把字径在1-3厘米的字叫小楷;3-6厘米的字叫中楷;6-9厘米的字叫大楷, 30-60厘米以上叫榜书。 【尾注】现在通行纸张尺寸<div><br><div>三尺整张(100×55cm)</div><div>四尺整张(138×69cm)</div><div>五尺整张(153×84cm)</div><div>六尺整张(180×97cm)<br></div></div><div>A3打印纸(42×29.7cm)</div><div>A4打印纸(21×29.7cm)</div><div>A5打印纸(21×14.85cm)</div><div>B5打印纸(18.2×25.7cm)</div><div><br></div> 【拙作垫脚】 纵28厘米,横16厘米 纵28厘米,横21厘米 纵22厘米,横12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