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在安庆岳西县的一处旧宅前,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有“王有国旧居”的字样。王有国究竟是何许人也?恐怕除了仍在世的老一辈岳西人,已经鲜为人知了。<br></b><b>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二十八军在安庆岳西境内开展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战争。当地的穷苦青年们纷纷投身革命,近四万余人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年,王有国所在的寨子里有四十多人加入了红军队伍,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顽强而艰苦的游击战,而王有国则是他们中唯一的幸存者。</b></h1> <h1><b> 1920年,王有国出生于大别山腹地的来榜马元(今属岳西县),家境贫寒,13岁时,他的父母相继离世,他和兄弟姐妹生活困苦,常常食不果腹。1936年3月未满16岁的王有国与寨子里的青年一同投奔了潜北游击队。队长见其生性机灵,小小年纪却身材高大,遂果断将其留下,编入红二十八军二四四团第三营。<br></b><b> 在游击队的日子里,王有国迅速成长为一名勇敢无畏的战士。他机智灵活,在战斗中多次立下战功。1938年3月,王有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担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排长。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王有国不幸被敌军的枪弹击中,身受重伤。就在这危急时刻,女游击队干部赵桂兰及时发现了他。尽管自身也面临着被包围的巨大危险,赵桂兰毫不畏惧,冒着密集的枪弹,奋力将王有国搀扶起来,拼尽全力将他带离险境,并安全送至后方医院。在王有国养伤期间,两人逐渐萌生情愫,最终结为革命的伴侣。<br></b><b> 尽管战斗生活充满了危险和艰辛,但王有国从未有过退缩的念头。他深知,自己肩负的是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的神圣使命。正是这份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走过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b></h1> 解放初期的王有国和妻子赵桂兰 <h1><b>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与中央军委共同决策,从全军中选拔精兵强将,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鉴于王有国具备出色的学习能力、英勇善战的品质以及灵活的指挥才能,他被上级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十一师副参谋长。然而,不幸的是,在一次组织并指挥空军模拟军事演习过程中,王有国所乘坐的吉普车不慎翻入路沟,导致其脊椎严重受伤,进而造成行走困难。<br></b><b> 王有国因公受伤,本可以在部队安享晚年。然而,他不愿给部队增添负担。他坚定地说:“军人的天职,战时是冲锋陷阵,平时是厉兵秣马。如今我无法继续工作,理应让出岗位,让更优秀的人接替。”他婉拒了首长和战友们的深情挽留,放弃了舒适的休养环境和优厚的待遇,带着妻儿回到故乡岳西山城定居,开始了离休生活。</b></h1> 晚年离休在家的王有国 <h1><b> 马元寨和鹞落坪是王有国儿时成长的故土,回到岳西的第一件事便是探望那里的父老乡亲。在他父母双亡之后,那里许多乡亲曾慷慨接济他的兄弟姐妹,这份恩情他铭记于心,永不敢忘。<br></b></h1><h1><b>在县城居住的日子里,拥有老红军资历的王有国为人极为谦逊低调,从未向地方党委和政府提出任何要求,以至于小县城的居民甚至不知晓他是一位离休的老红军。<br></b><b> 王有国的夫人赵桂兰为了照顾老伴,始终陪伴在他身边。细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为他熬药煎汤,用无尽的爱与关怀温暖着这位为革命付出巨大牺牲的老伴的心。尽管老红军王有国在小城的生活待遇,不如那些比他参加革命晚,身居大城市的部下们,但赵桂兰从未有过怨言。<br></b><b> 在赵桂兰的精心照料下,王有国的晚年生活充满了温馨与安宁。他常常与赵桂兰一起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给儿女们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他们的儿女们也深受父母的影响,传承了红色基因,成为了对社会有用的人才。</b></h1> 赵桂兰与四个儿子 <h1><b> 王有国与赵桂兰在战火中结下的爱情故事,在岳西小城传为佳话。他们相濡以沫,共度风雨,成了人们心中的革命伉俪。他们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br></b><b> 他们夫妇共同养育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全部参军并入了党,而四位儿媳妇中,有两人参军,三人入党。王有国曾满怀感激地对人说道:“是党赋予了我这个光荣的家庭,两代十口人,八位军人,九名党员。”</b></h1> 王有国和赵桂兰及子女的全家福 <h1><b> 由于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饱经风霜,王有国早已积劳成疾,却因忙于征战而无暇顾及自身健康。全国解放后,他再度因公受伤,离休后旧病复发。在与病痛顽强抗争多年后,王有国于1984年10月不幸病逝于岳西。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求丧事从简,并叮嘱妻子和儿女不得向组织提出任何条件和要求。<br></b></h1><h1><b> 在王有国逝世35周年之际,岳西县委经研究决定,将在王有国曾居住过的旧居前,为这位一生淡泊名利的老红军树立一块纪念碑。他的人生旅程止于62岁,尽管生前未曾担任过高官显职,但岳西人民对他的记忆与缅怀将永存。</b></h1>(图片与资料来自于王有国之子王铁建) <h1><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