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每个讲台都生长出研究的力量——景德镇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培训研修班的小结与反思

崇教尚学 兴研育才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昨日(2025年7月31日),景德镇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培训研修班的举办,恰似盛夏酷暑中的一汪清泉,为我们浮梁县参训的88位同仁注入了宝贵的理念活水。孙锦明教授以深厚的学养,深入阐释了教学成果所蕴含的“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内核,他提出的“三段三童”语文实践模式,更是生动展现了教育理论如何扎根于课堂这片沃土,绽放出绚丽的实践之花;方华主任则站在国家级成果奖的高度,为我们铺展了“实践--研究--应用--推广”的系统化成长路径,着重强调了“扎实做、科学研、朴素写、专业用”的务实态度。这两场讲座,既有理论的灯塔指引方向,又有实践的阶梯可供攀登,让我们受益匪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反思我县教育教学研究的现状,我们尤其需要正视其中的差距,同时也应敏锐捕捉潜藏的机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心动”有余,“深研”不足。我县许多教师对教育教学怀揣着满腔热忱,在日常教学中也时常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然而,不少教师未能将这些教学中的闪光点持续深化,转化为系统的研究成果,往往止步于零散的经验总结,未能让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在研究的沃土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实践丰富,“提炼”薄弱。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们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乏各种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缺乏“科学研”的意识和“朴素写”的能力,使得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难以被精准凝练、系统梳理,无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成果,只能在小范围内闪耀,未能发挥其更大的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单兵作战,“协同”欠缺。教学成果的培育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而我县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跨学科、跨校的深度协作与智慧共享机制尚未完善,教师们大多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未能形成强大的研究合力。这种分散的研究力量,难以攻克教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也不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代呼唤行动者,教育的发展更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积极作为!教育者的价值,终将在我们深耕的教育田野上绽放光彩。在此,向全县广大教师发出行动倡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从“经验者”迈向“研究者”。让我们以“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为标尺,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从日常教学中选择一个真问题、一个小切口,比如作业设计的优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评价方式的创新等,制定清晰可行的 “实践--研究”计划,在下学期内确立并启动一项微研究课题。将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让每一次课堂实践都成为研究的契机,每一次研究都为教学实践赋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践行“系统循环”,拒绝浅尝辄止。我们要深刻领悟“实践--研究--应用--推广--再研究”的闭环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扎实做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更要注重科学记录和分析相关数据,用数据支撑研究结论;不仅要朴素地写下自己的教学感悟和研究成果,更要清晰、准确地表达其核心价值,让更多人能够理解和认同;不仅要让研究成果在自己的教学中发挥作用,更要思考如何将其惠及同仁,让优质的教育智慧在更大范围内流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构建“成长共同体”,汇聚众智。教育研究不是孤军奋战,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我们主动打破学科、校际的壁垒,积极参与到各类教研活动中,分享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实践中的心得与研究中的发现。通过交流与碰撞,相互启发、共同成长,形成强大的研究合力,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这个共同体中汲取营养,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育成果的取得并非朝夕之功,它诞生于每一节深思熟虑的课堂,孕育于每一次用心细致的记录,成长于每一回坦诚深入的研讨。孙教授的“生・动”理念与方主任的“系统化”路径,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浮梁教育的未来图景,正等待着我们以“行动”为笔,以“研究”为墨,共同奋力书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愿我们每一位浮梁教育人,既能仰望教育创新的璀璨星空,心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憧憬;更能脚踏实地,在平凡的讲台上辛勤耕耘,让每个讲台都生长出研究的力量,孕育出不凡的教育硕果,实现“脚下沾泥,心中聚光”的教育者价值!</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