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楚王车马阵景区(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湖北荆州市荆州区川店镇,是国家级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北省首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该景区于2016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景区占地面积731亩,核心墓葬区占地225亩,墓葬区由主冢、祔冢、殉葬墓、祭祀坑、车马坑五个部分组成,其中包括138座殉葬墓、40座车马坑和200多座祭祀坑,被誉为是“中国仅有,天下第一”的楚王陵典范。2006年至2009年,荆州博物馆考古队对部分车马坑和殉葬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珍贵文物3000余件套。2019年3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对熊家冢祔冢殉葬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工作,通过发掘,确定祔冢殉葬墓的数量为12排46座。</p><p class="ql-block">楚王车马阵景区于2013年获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4年入选“2014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景区”,2018年入选“湖北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教育基地”,2023年,被评为“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并获“湖北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称号,2024年1月,被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车马阵展厅,在考古发掘的车马坑遗址上就地修建,采用了大型跨越式钢结构。展厅里有四十座气势恢宏的车马坑,共占地8200多平米。其中,1号车马坑南北长132.6米,东西宽12米,是国内发现单体最长的车马坑,已清理2/3部分,长约79米,共出土43辆车和164匹马,其中两马驾车7辆,四马驾车33辆,六马驾车3辆。</p> <p class="ql-block">熊家冢墓地1号车马坑车阵排布与文献记载的东周战阵—“偏广之阵”基本符合,二十五乘为一“偏”是中原车阵的特点,十五乘为一“广”则是楚国车阵的特点。车阵在横向列阵时,即为左偏、中军、右偏三军阵列,在行进时又可纵向排列为前广、中军、后殿三军阵列。</p> <p class="ql-block">这辆车是六匹马。应该是天子座驾的规制。</p> <p class="ql-block">千乘万马壮声势</p><p class="ql-block">在1号车马坑西侧,分布着38座小型车马坑,分两排呈南北向排列。目前已发掘小车马坑11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其中车马坑4座,马坑7座。小车马坑中多有车軎、马衔、节约等车马具,马坑中则多有铜环之类的马具。</p> <p class="ql-block">正在发掘的单坑</p> <p class="ql-block">璧、瑗、环、玦的区别</p><p class="ql-block">璧、瑗、环、玦皆为形制类似的圆形玉器。《尔雅•释器》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意思是说:璧边(肉)宽度是孔径(好)的一倍称为璧;孔径是璧边宽度的一倍称为瑗,璧边宽度与孔径相等称为环。此外,还有一种圆形而一边有缺口的玉器称为玦。</p> <p class="ql-block">在“以玉比德”观念的影响下,佩玉成为追求高尚道德的君子的标准饰妆。责族以及士人,纷纷盛装隆饰,佩玉载德,形成了“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社会风尚。在《诗经》中,留下了众多描写佩玉、赠玉的诗篇,反映了当时人们以佩玉修身、养性、悦人的社会风貌。</p><p class="ql-block">修身似玉</p><p class="ql-block">对君子品行的磨砺要像治玉一样,经历琢玉、磨石那样的磨练方可修成。</p><p class="ql-block">性温如玉</p><p class="ql-block">君子要像玉一样具有温和柔润的胆泊品性,彰显出人格美和道德美。</p><p class="ql-block">言念君子,温其如玉</p><p class="ql-block">玉声悦人</p><p class="ql-block">君子佩玉,行走时步调和谐有度,佩玉发出的玉声清脆悦耳,令人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佩玉将将,寿考不忘。</p><p class="ql-block">赠玉传情</p><p class="ql-block">恋人或夫妻之问赠送玉佩作为信物,以此来传达纯洁美好的爱情。</p><p class="ql-block">知子之来之 杂佩以赠之</p> <p class="ql-block">葱珩玱玱</p><p class="ql-block">玉珩是佩饰玉器中的主要构件之一,一般为弧形和半圆形,中部有穿孔,通过丝线与其他组玉佩构件相连接,起脊骨和平衡作用。玉珩形似小磬,和组玉佩中的其他玉器发生撞击,能发出清脆悦耳的乐音。春秋战国时期佩玉盛行,玉珩作为成组佩玉的组成部分大量出现,其形式和纹饰极为丰富,镂空、浮雕等手法普遍应用,当时还出现了许多的异形珩。</p> <p class="ql-block">玉珩与玉璜</p><p class="ql-block">珩与璜同为组玉佩中的构件,形状、纹饰相近,多被人混同起来,但它们功能有异,应为两种不同的器物。在组玉佩中,最上面的一件被称为珩,弧面朝上,多为三孔、五孔,起总束和平衡的作用;位于组玉佩下方的被称为璜,多为一孔,弧面朝下,作为垂饰。</p><p class="ql-block">玉珩示意图</p><p class="ql-block">玉璜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楚佩缤纷</p><p class="ql-block">佩玉不仅是贵族高贵身份的标志,也是君子德行修养的象征。楚国诗人屈原有诗云:“佩缤纷其繁饰兮”“佩缤纷以缭转兮”,是楚人喜爱佩玉的生动写照。熊家冢遗址出土的大量玉佩,反映了楚人佩玉的习俗风尚。其中龙形玉佩和龙凤形玉佩构思巧妙大胆,富于变化,紧张激烈而富有弹性的曲线艺术,呈现出强烈的运动气势和生命的韵律感。</p> <p class="ql-block">古代君子必佩玉,所佩之玉既有单件玉饰佩,也有成组的组玉佩。组玉佩是将两件以上的玉器穿级组合而成的,它集瑞玉、礼玉、佩玉于一体,是礼仪等级制度在服饰上的具体体现,贵族身份愈高,所佩戴的组玉佩则愈复杂。组玉佩的佩法具有一定规则性,楚人以丝带串连各式璧、环、珩、璜和造型各异的玉佩作为主要构件,串连组成各式各样的组玉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佩玉文化。</p> <p class="ql-block">河南信阳2号楚墓出士的佩玉木俑</p><p class="ql-block">“I”字型佩法</p><p class="ql-block">这种佩法是将多件玉器用彩带串连起来垂直悬挂。河南信阳2号楚墓出土的多件木俑都是由从左右两侧腋下延伸的丝带在胸部合成一股,将玉环、玉璜、玉璧串连起来,其间穿插彩结,形成一个整体。</p> <p class="ql-block">荆州纪城1号楚墓彩绘佩玉木俑</p><p class="ql-block">“Ⅱ”字型佩法</p><p class="ql-block">这种佩法是将两组佩饰分两列悬挂于胸部,长可及手足躁。这种佩法见于荆州纪城1号楚墓出土的木俑身上,木俑身上彩绘服饰,胸前绘有佩挂成串的佩饰,左右各一组,由璜、环、珠、管和彩结组成。</p> <p class="ql-block">河南信阳2号楚墓出土的佩玉木俑</p><p class="ql-block">“X”字型佩法</p><p class="ql-block">古人称交叉成“X”字型的佩法为“交佩”。河南信阳2号楚墓出土木俑身上彩绘组玉佩的佩法是:上部用交叉的锦带穿系彩结和彩环,下分左右两串,每串从上向下各穿5珠,并用彩结和彩环穿连玉璜,璜下再穿三珠、彩结、彩环。</p> <p class="ql-block">珠管串饰</p><p class="ql-block">珠管类饰品是中心穿孔的圆形粒状和管状器的统称,可以独立佩戴,也可以成串佩戴,还可以与其他玉器连缀在一起组成组玉佩佩戴。熊家冢遗址出土的珠管类饰品有玉勒、玉管、紫晶管、水晶珠等。</p> <p class="ql-block">管与珠</p><p class="ql-block">管与珠都是组玉佩中的串饰构件。管,圆柱状,中空,长短不一,多为玉质,表面或为素面,或刻有蟠螭纹、云纹、谷纹等。珠,球形,体积较小,中心穿孔,多与其他玉器一起组成组玉佩佩戴。</p><p class="ql-block">珠管类饰品佩戴方式复原图</p><p class="ql-block">(据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文物复原)</p> <p class="ql-block">玉勒,俗称“玉勒子”,是悬挂于胸前或腰的玉饰,可单独佩戴,也可与其他玉饰组合以供佩戴。熊家冢遗址出土的玉勒为扁方柱形,两侧各有一排方形凹槽,两端也有对称的方形槽;两端有对向贯通的孔,以供穿系丝带之用。</p> <p class="ql-block">琢玉成器</p><p class="ql-block">由简朴到精巧,中国古代治玉工艺走过了漫长的探索过程。《诗经·卫风·淇奥》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正是对中国古代治玉工艺的形象描绘。在琢玉成器的过程中,古人发明了一系列的治玉工具,治玉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切割、钻孔、雕镂等系列工艺,创造了辉煌的玉雕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玉器数量多,器型丰富,纹饰精美,与治玉工艺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5月16号,晴。</p><p class="ql-block"> 荆州原来来过 荆州古城墙,张居正故居,荆州博物馆等都参观过。所以,让朋友雨点自己去玩。我去汽修厂保养车子。中午时分雨点打来电话 他已经看完了,问我在哪里?我把地址发给他。他来到汽修厂 正好车子已经搞好了。就近吃了午饭。我们出发去“楚王兵马阵”景区。考古发现的兵马坑我在洛阳,安阳都看过。而且洛阳的兵马坑还是周天子的车马坑,六匹马拉一辆车,称之为天子驾六。按照周朝的礼制。诸侯臣子是不能僭越的。现在这个楚王的车马坑被称之为车马阵。景区宣传语谓之“中国仅有,天下第一”“北有兵马俑,南有车马阵”。那规模气势就大多了,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p><p class="ql-block"> 景区占地面积很大,主要有两个展馆。展馆之间相距两公里。于是我们买观光车票前往。先去第一个展馆,车马阵馆。电瓶车行驶在景区道路上,上下颠簸,有一种骑马的感觉。问司机是不是有意把路修成这样的。他说是的。</p><p class="ql-block"> 展馆很大,前面有几辆仿制的马车和关于马车规制的介绍。拐进去就是发掘现场。一条长方形大坑呈现在面前。坑里马车成两排排列 后排的马头抵在前排的车尾。多数的车比较完整,能清晰看到车座、轅木、车轴等,马车的 基本形状保持较好。马匹倒卧在马车的前面。有两匹马的,有四匹马的,六匹马的不好分辨。马都倒在车前一排,相邻的马不容易分辨属于哪辆车。景区介绍有三辆车是六匹马。那个要近距离看才能分清楚。我们站在坑上方远看就分不清楚了。回来后根据所拍的照片,看马的缰绳的走向才分辨出来了。楚王作为一个诸侯国王是没有资格乘坐六匹马拉的车子。说明当时的周天子已经没有实力控制各路诸侯了。已是孔夫子所说的“礼崩乐坏”了。这个楚王的车马坑确实很大,比我之前看的规模都要大得多。但这是哪个楚王还没搞清楚,没有直接证据 只能根据考古发现的实物推断大概是楚昭王或者楚惠王时期。车马阵因为马匹都是倒卧的。只能看到马的骨骼,不像兵马俑是站立的。视觉冲击感没有那么强。</p><p class="ql-block"> 一号坑还没有发掘完 ,只发掘了大约三分之二。另外的坑是单个的。也没发掘完。景区在车马坑旁边搞了些声光电的现代科技,再现楚国车马战阵的盛况。</p><p class="ql-block"> 从车马阵馆出来乘车去第二个展馆。这个展馆主要展示“玉文化”。匆匆看完 从展馆出来,沿着景区路标指示走到车站 。乘车出去 ,才想起一路走来没有看到楚王墓。看来楚王墓没有包含在游览路线里。</p><p class="ql-block"> 离开楚王车马阵 上车往洪湖市的瞿家湾驶去。当晚住瞿家湾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