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知青小组三人,来自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学校。分配到一个知青小组,就意味着我们就是一家人,今后的生活、生产都在一起。刚下乡时,农村的条件有限,我们知青居住的宿舍也很简陋,三张床都是临时砍了几棵树,钉成床架子,上面横着钉几根细木头做档,再竖着铺上玉米杆,最后铺上稻草。人躺在上面,能明显感觉到硌得慌。没办法,当时就这个条件。那时没有通电,更谈不上有电灯,晚上靠点煤油灯来照明,即使每人床前点燃一盏煤油灯,屋内的光线也是很昏暗的。晚上睡觉害怕不敢吹灭灯,点着煤油灯入睡,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鼻孔周围一圈一圈发黑,再看被子,也被鼻孔气熏出许多黑圈。</p> <p class="ql-block">初至农村,方知学会生活是搞好生产的前提。只有妥善解决一日三餐的吃饭问题,方能安心投入生产。作为知青组长的我,致力于让我们这个新家和谐有序。避免在干家务活时出现干多干少的矛盾,对各项家务进行了明确分工。首先,着重解决做饭问题,实行每人一天的轮班制,确保三人都要参与其中,共同为一日三餐尽心尽力。其次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三项相对较累的活,就是挑水、担柴、舂米。其中挑水是最累的,而且我们吃水需从村头的水库里挑回来,每天都要进行,作为组长,这个又苦又累的活,必须主动承担了。而烧饭用的柴火由生产队供应,只需每天下工时从生产队的场基拿一些回来,相对轻松些,由另外一位个子矮的知青承担。舂米则可以半个月或一个月一次,这项任务也交由另外一位知青承担。分工明确后,大家都没有意见。我们三人都很自觉,认真完成自己份内的事。在三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基本生活变得井井有条。</p> <p class="ql-block">解决了一日三餐的吃饭问题,但生活很艰苦,家里带去了一些菜,很快就吃完了,为了让餐桌上丰富起来。我们开始学着养鸡,赶集时买了十几只小鸡仔,请人在堂屋拐角筑起一个大鸡笼。那些毛茸茸的小家伙们给艰苦的日子带来了生机和希望。终于盼到了母鸡开始下蛋,我们又在鸡笼的上面的拐角处建了一个下蛋的窝,时常有几只母鸡挤在一起下蛋,挤不进去的鸡只能进鸡笼里下蛋。有一次清理鸡笼掏鸡粪时,掏出来是十几枚鸡蛋,把我们乐坏了。与此同时,生产队还分给我们知青小组一块自留地,我们全部种上了花生。在我们的精心呵护下,初种花生喜获丰收。在我们三人的共同努力下,知青生活愈发有了起色。</p> <p class="ql-block">我们不仅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在干农活方面也大有进步。刚下乡没多久就赶上了“双抢”,也是农村最忙的季节。早上天不亮就要起床拔秧,然后再去插秧。第一次下稻田,蚂蝗趴在腿上大呼小叫,到后来看见蚂蝗坦然面对,顺手拍打掉。一开始插秧,插的七扭八歪,速度很慢,总被两边的人包裹在里面出不来。到后来与农民们平起平坐,同步前行。“双抢”季节过去,我们身上被晒的脱了一层皮。</p> <p class="ql-block">冬天农闲时都要修大坝。那时候修大坝妇女是不参加的,我们几个知青主动要求去,还带动了村里的几个姑娘一道参加。大坝离村子有五六里路,天不亮就跟着村队伍出发。那时候哪有什么机械化呀?全靠人挖肩挑。大家干的热火朝天,满身泥土,满头冒汗。大坝两边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那时候整个工地的人都是一个劲儿的干,都非常卖力,为了集体的利益没有偷懒的。</p><p class="ql-block">我们三位知青,十八、九岁的姑娘,从初来乍到的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到后来是生产队干活的一把好手,100多斤的担子挑起来就走。下乡既锻炼了我的坚强意志,也强壮了我的全身筋骨。</p> <p class="ql-block">下乡的第二年,我们知青小组被评为巢湖地区先进知青小组,我个人也被评为庐江县先进知青。这份荣誉,是对我们努力的最好肯定。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与蜕变,成为了人生中宝贵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知青岁月》之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