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宋庆龄(1893~1981),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在上海出生,从此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宋庆龄上海史迹很多,但又很分散,所以我在常年游走上海各个地方时,会留意到宋庆龄女士的足迹,顺便拍下照片。正好近遇三伏,天气炎热,外出减少,于是静心整理出宋庆龄上海史迹,并写下本美篇与君分享。</p> <p class="ql-block"> 在今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北市街35号,有一座“宋庆龄文化展示中心”,我在2019年走访川沙县城时前去参观过。因为通过专家的考证和层层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上海川沙为宋庆龄的出生地。关于宋庆龄出生在哪里?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在海南,因为宋庆龄父亲祖籍广东文昌(今属海南省);一般是说上海,而上海又有川沙和虹口的不同说法。听说川沙有关方面曾通过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向晚年移居美国的宋美龄求证,宋美龄笑笑说了声“我是浦东人”。就是说,这里不仅是宋庆龄的诞生地,也是她弟弟宋子文(1894~1971)、妹妹宋美龄(1897~2003)的诞生地,或许还是老五宋子良(1899~1987)的诞生地。</p> <p class="ql-block"> 具体说来,宋庆龄应该是诞生于离宋庆龄文化展示中心约130米的“内史第”,原名沈家大院,由清咸丰举人沈树镛(1832~1873)祖上于道光年间(1821~1850)始建,1859年因沈树镛官至内阁中书更名。宅院坐落于今浦东新区川沙新镇新川路218号,坐北朝南二层三进两厢两庭院格局。建筑风格不仅富有清代建筑浓郁的江南民居特色,而且其建筑中的雕刻装饰尤为突出。正中是作为客厅的立本堂,取意为做人要有根本的准则。这儿可是名人辈出的地方,中国毛巾业先驱、教育家沈毓庆(1868~1902)为沈氏后人,爱国民主人士、前国家领导人(政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黄炎培(1878~1965)出生于此,民主战士、革命烈士王竞武(1903~1949)和音乐家黄自(1904~1938)、水利专家黄万里(1911~2001)等黄氏子弟亦出生于此,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1891~1962)则幼年随母暂居于此。“黄炎培故居”和“宋氏家族居住纪念地”分别为上海市或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1886年,从小随养父赴美谋生的宋氏家族创始人宋嘉树(别名宋耀如)被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派回中国传教。1887年,宋嘉树(1864~1918)与出身于基督教世家的倪桂珍(1869~1931)结为夫妇。倪桂珍(又作倪珪贞)是一位自幼接受西式教育的大家闺秀,父亲倪蕴山(1837~1889)为上海伦敦会天安堂牧师,母亲徐氏的祖上即明代内阁次辅、天主教在华“三大柱石”之一、著名科学家徐光启(1562~1633)。宋、倪婚后先是定居传教地川沙,故租住在内史第沿街坊。作为虔诚的基督教徒,夫妇俩在内史第内开设了福音堂,供宋氏家族做礼拜和传教。这么说来,“宋氏三姐妹”中的大姐宋霭龄(1889~1973)是否亦出生于此?</p> <p class="ql-block"> 据说约在1904年,宋嘉树一家从浦东川沙搬迁至虹口美租界东有恒路朱家木桥一带的岳父母家。但网上有说,约在1891~1892年间,宋嘉树便在倪宅旁购地建起了自己的住宅,门牌号为东有恒路628C,就是现在的虹口区东余杭路530号,含东余杭路526弄17号、23~31号宋氏老宅。正因这一时间早于宋庆龄的出生年份1893年,为宋家几个子女“出生虹口”提供了重要依据。当然,出生于此可能性最大的,还是老六宋子安(1906~1969)。目前该段200多米的东余杭路南侧建筑几乎拆光变成了工地,其中就包括宋氏老宅。施工铭牌显示,正在建设的是“新建路隧道唐山路匝道改建工程”。而另一块施工铭牌则显示,同步建设的有“虹口区文物保护点宋嘉树旧居部分文物本体含东余杭路526弄17号、23-31号重建工程”。</p> <p class="ql-block"> 1902~1907年,宋庆龄在中西女塾住读。中西女塾,即原中西女中、今市三女中的前身,由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创办于1892年,旧址位于1929年所建的今西藏中路316号基督教沐恩堂,当时东侧与之相邻的是建于1859年的监理会堂、1887年重建的慕尔堂(今汉口路740号扬子精品酒店、始建于1932年的扬子饭店旧址),慕尔堂在1993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中西女塾的创办人是美国卫理会驻沪传教士林乐知(1836~1907),首任校长是响应林乐知邀请前来中国的首位女传教士海淑德(1845~1900)。中西女塾是近代上海最著名的女子学校,主要招收富家女子入学,宋氏三姐妹霭龄、庆龄和美龄都就读于该校。</p> <p class="ql-block"> 1917年中西女塾迁入沪西忆定盘路(今江苏路155号),中西女塾旧址在2014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大约在1912年2~4月间,宋家迁居法租界宝昌路(今淮海中路)491号。由于该宅早已无存,以致具体位置始终无法确定。参照思南路口原宝昌路408号(今淮海中路650弄3号)孙中山(1866~1925)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至1913年3月在上海的行馆位置,推测宝昌路491号恐怕要在今淮海中路701号以上方位,而思南路口以西的淮海中路南侧门牌是671~755号,或许遗址就在今思南路口至瑞金二路口一段的淮海中路南侧,原是一幢欧式洋房建筑。1914年1月,宋庆龄在给其大学同学的信中写道:“我们的房子又宽绰又漂亮,而且备有各种现代化的设施。我们家里有许多卧室、浴池和盥洗室,将来你一定要到我这儿来看看。”1917年夏,宋氏全家在上海短暂团聚,曾在宋宅客厅合影留念,这是迄今仅见的一张宋氏家族全家照,也是仅有的直观反映宝昌路491号宋宅面貌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1914年3月,宋庆龄应父亲宋嘉树之召,离开上海去日本接替姐姐宋霭龄,继任孙中山的秘书。1915年10月,宋庆龄在东京与孙中山结婚,成为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驱孙中山的革命伴侣和亲密战友。1916年5月初,宋庆龄随中山先生回上海,在环龙路63号(今南昌路59号)住了几个月,这个地址今为上海科学会堂思南楼。</p> <p class="ql-block"> 1918年5月,宋嘉树病逝于宝昌路491号。不久之后,宋家迁往西摩路(今陕西北路369号)。此处后为上海宋庆龄基金会,这是中国福利会于1986年5月发起成立的非营利性公益慈善机构,以继承与弘扬宋庆龄精神为核心,聚焦妇女、儿童等群体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主要业务包括资助关爱妇女儿童的公益项目、活动,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紧闭的大门和爬满蔓藤的高大篱笆墙,使得里面什么也看不见,只能透过隔壁的陕西北路375号基督教怀恩堂的铁栅栏,从侧面拍一张宋宅的局部照片。可不知为何,目前大门南侧门柱上的基金会招牌已摘除,难道搬迁了?“陕西北路宋家老宅旧址”在2014年4月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但北侧门柱门牌下的铭牌也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 1918年6月,宋庆龄随孙中山入住法租界莫里爱路29号(今香山路7号)。这是一幢欧洲乡村式小洋房,是孙中山和宋庆龄唯一共同的住所,由当时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买下赠送给中山先生的。1922年6月,宋庆龄在粤系军事将领陈炯明(1878~1933)广州兵变后乘轮经香港回沪,8月底在该住处陪同孙中山会见了中共领导人李大钊(1889~1927),助推第一次国共合作。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在此居住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宋庆龄移居香港、重庆。1945年底宋庆龄回到上海,将此寓所移赠给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3月作为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后,宋庆龄立即投入到支持十九路军抗战的活动,曾多次冒着炮火亲临前沿阵地,慰问战斗在最前线的抗日将士。由于战斗激烈,大量伤兵亟待救治,而当时的伤兵救治工作力量分散,一方面租界医院远离战区,伤兵无法及时送抵医院,另一方面医院的床位有限,难以容纳大量的伤兵。于是,宋庆龄与何香凝(1878~1972)、杨杏佛(1893~1933)商量后,决定在上海交通大学(华山路1954号)建立一所具有一定规模和医疗力量且能给受伤官兵以精心治疗的国民伤兵医院。宋庆龄到现场视察后选中了由著名建筑师范文照(1893~1979)设计、1930年竣工的执信西斋,整幢楼呈马蹄形展开,外墙红砖白缝,中间为三层,两翼为二层,折衷主义风格。经各方鼎力相助,交通大学以最快的速度将执信西斋内的学生全部迁出,以供伤兵医院使用。又在社会各界的大力赞助下,一所拥有300张床位的国民伤兵医院很快成立了。宋庆龄亲任理事,主管医院事务。在宋庆龄的感召下,上海、北平、香港等地一些著名医师和港沪名媛均自愿前来担任医生和护士,上海本地民众也纷纷携带慰问品到医院慰劳伤员。1932年4月,国民伤兵医院随着救护伤员使命的结束而宣告解散。今为交大徐汇校区第一宿舍,位于淮海西路125号2号门和番禺路655号3号门之间的“饮水思源”景观后。</p> <p class="ql-block"> 1933年9月30日,国际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第二次大会(即上海远东反战大会)在上海市虹口区霍山路(原汇山路)85号秘密召开。是日凌晨,宋庆龄不顾安危,在交通员的带领下,甩掉特务的跟踪,在凌晨3点过后进入会场。如今这一区域已经成为动迁征收基地,居民都搬走了。但作为二战时期犹太难民在上海避难期间的经济和居住活动点,这排建于1920年代的欧洲古典风格毗连式建筑(霍山路71~95号),已在2005年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而将受到保护。</p> <p class="ql-block"> 黄浦区南京西路108号华安大楼旧址,1924年建造,1939年起逐步改为金门大酒店,现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32年12月30日,宋庆龄与蔡元培(1868~1940)等人在华安大楼召开记者招待会,正式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宋庆龄任主席。1933年2月1日,宋庆龄在此主持记者招待会,提议全国报纸停业一天,以抗议国民党当局非法枪杀镇江《江声日报》经理兼总编辑刘煜生(1900~1933)。1937年7月18日,宋庆龄在此主持鲁迅纪念委员会成立大会,并担任主席。</p> <p class="ql-block"> 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1897~1987),1927年来华,1933年与宋庆龄相识,两人自此结下跨越50载的革命友谊。宋庆龄评价艾黎是“新中国的一位诚实忠诚、不屈不挠的朋友”。长宁区愚园路1315弄4号,为1932~1938年间路易·艾黎在上海的住处,一幢三层的西式住房,2014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弄口内还有个路易·艾黎微展厅,对面墙上则有1939年在香港成立的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ICCIC)的介绍,由宋庆龄与国际友人发起,1952年因故停止活动,1987年为服务国家改革开放恢复,当时的工合国际主席就是路易·艾黎。</p> <p class="ql-block"> 徐汇区桃江路45号宋庆龄旧居。这是一幢两层楼英式花园别墅,为宋庆龄在上海的另一处重要故居。在宋庆龄的来往书信中,很多的通讯地址是写靖江路45号、恩利河路45号,也就是现在的桃江路45号。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宋庆龄从重庆返回上海,居住在该址4年,也有一种说法是1947年下半年因国民党特务监视而迁出。这处独立花园住宅由德侨建于1920年,采用英国都铎风格元素。1946~1947年间,周恩来(1898~1976)曾两次在此与宋庆龄会晤。听说1950年代起作为新沪钢铁厂职工宿舍使用,2012年时仍保持多户混居状态,现在不知归属谁了,反正近年我没有见到大门打开过。据说该宅已在2006年被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可门前未见铭牌,总有一种神神秘秘的感觉。这次巧了,有辆轿车停在了大门前,门卫开了小门出来阻止,我总算瞧了一眼内部实景,似乎东、南至少各有一幢洋房,可惜没来得及拍照门又关上了,无奈只能借用一张网上下载照片。</p> <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中国福利基金会亦由重庆迁往上海,但国民政府不给办公室,宋庆龄把寓所当作基金会的办公场所,致力于各项救灾工作和儿童福利工作,她先后创办了儿童福利站、保健站、阅览室、识字班以及第一个儿童剧团等。为支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宋庆龄还募集了大批医疗器械、药品及其他物资支援解放区。后来,中国福利基金会搬去了南苏州路175号,是宋庆龄通过颐中烟草公司董事、英国人史密斯先生的关系借用的。建筑年代存在1908年与1920年两种说法,因此亦有原为晋隆洋行办公楼或英美烟公司总部两种说法,1930年代因英美颐中烟草公司入驻而得名颐中大楼。1958~1978年曾为上海照相机厂及海鸥照相机门市部,2003年改建为沪办大厦,今有多个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沪办事处入驻,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驻沪办事处经济合作协会也在楼内办公。这座大楼以其新古典主义风格和对称的三段式构图立面设计而令人嘱目,静静矗立在虎丘路口苏州河乍浦路大桥旁尽显古朴和典雅,1999年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黄浦区思南路73号(原107号)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又称周公馆。这处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式花园楼房,1946~1947年曾作为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进行国共谈判的重要场所。周公馆常有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到访,宋庆龄亦亲临周公馆拜访过周恩来(时称周副主席,外国人则称周将军)。前面说了,周恩来也曾在同期两次前往靖江路45号与宋庆龄会晤。“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早在1959年就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又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静安区华山路643号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由宋庆龄于1947年4月亲手创办。长久以来,剧院创作出《马兰花》等近300个题材各异的优秀剧目,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近年来,儿艺又推出了一系列的新剧目,着重关注现代少年儿童的审美情趣,深受小观众的喜爱。现分为大剧场“马兰花剧场”,小剧场“多功能小剧场”(又名“黑匣子”)。华山路639号中国福利会托儿所与儿童艺术剧院为邻,由宋庆龄于1950年创办,是新中国首家寄宿制托儿所。</p> <p class="ql-block"> 1947年10月1日晚,由宋庆龄发起,中国福利基金会在上海中央银行俱乐部(今淮海西路338号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特色医学中心、原空军四五五医院门内西侧8号楼),举办了一个盛况空前的中秋游园会。这次游园会,是为筹募文艺救济基金、救济贫困文化人士的义演义卖活动,到会多达4、5千人,几乎整个上海文化界、艺术界知名人士都投入了这次活动。此为一座国内罕见的美国南方庄园式古典花园住宅,原是交通银行外方董事佛兰克林别墅,后用作中央银行俱乐部,1999年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列入市级建筑保护单位。南立面的塔司干柱式敞廊墙上铭牌显示,这里也是1927~1946年的宋庆龄旧居,还是宋庆龄儿童福利基金会旧址。</p> <p class="ql-block"> 徐汇区淮海中路1843号上海宋庆龄故居,这栋花园洋房曾多次易主,原是来华经营内河航运的希腊籍船主鲍尔的别墅,后转给德国医生菲尔西里,1929年又为上海近代金融家朱博泉(1898~2001)购得。1945年抗战胜利后,朱博泉因被控有附逆之嫌疑,财产为国民政府没收,该宅先由蒋介石(1887~1975)次子蒋纬国(1916~1997)居住,后作为中央信托局招待所。宋庆龄因已将莫利爱路29号(今香山路7号)寓所移赠国民政府作孙中山纪念地之用,根据蒋介石手谕,国民政府行政院将此宅拨归宋庆龄使用,产权亦归其所有。1949年春,宋庆龄从靖江路(今桃江路)45号迁居此处,并在这里迎来了上海的解放,且一直住到1981年离世。宋庆龄曾在故居会见过许多外国元首和贵宾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她领导的保卫世界和平运动和中国福利会的许多重大活动也都在该处举行。宋庆龄逝世的当年10月揭牌建馆,1988年5月对外开放,陈列完全按照宋庆龄生前布置,陈列品也均为原物。这是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花园别墅,主楼为两层砖木结构的西式洋房,整体仿船形,绿色木窗上装饰着帆船和铁锚图案,屋顶烟囱亦仿轮船烟囱,2001年6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1948年冬天,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大量涌入上海,不少流浪儿因贫病饥饿而死去。面对这些情景,宋庆龄借画家张乐平(1910~1992)笔下的《三毛流浪记》中流浪儿童“三毛”的影响力,于1949年4月4~9日,在黄浦区南京东路830号大新公司(今第一百货)4楼,举办了“三毛乐园会”和“三毛生活展览会”,向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筹集善款,帮助上海的众多流浪儿童渡过难关。她还把“三毛”当成“小先生”运动的形象代言人,救济贫困儿童、推进扫盲工作。</p> <p class="ql-block"> 徐汇区五原路314号小白楼,1932年建的外观具哥特复兴风格特征、室内外细部体现装饰艺术派特征的花园住宅,2005年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此地的中国福利会,前身是1938年6月创立于香港的保卫中国同盟、1941年12月迁往重庆,1945年12月改名中国福利基金会并迁来上海,1950年8月改今名。这里原为宋庆龄在1949年7月亲手创办的中国福利基金会托儿所,1953年改名中国福利会幼儿园。当年宋庆龄和周恩来总理共同为中福会确立了“愿小树苗健康成长”和“实验性、示范性”的方针,成为中国福利会幼儿园的办园目标及方针。宋庆龄曾多次到园检查工作,并和教师们一起研讨教养结合的重大问题,还为该园编写出版的《我们是怎样培养祖国花朵的》一书作序。1996年前后,幼儿园搬到金桥再到康桥,2009年又在新江湾城开设新园。1997年,中福会本部机关及儿童时代社迁入本址。</p> <p class="ql-block"> 相近的五原路288弄3号即为“三毛之父”张乐平故居,属带花园的独幢英式小洋楼,建于1930年代(有说建于1947年)。1950年6月至1992年9月,张乐平一直在此2楼居住,期间创作了大量漫画、国画、年画、速写和彩墨画等作品。2008年12月,张乐平故居被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徐汇区常熟路157号1938年建成,先后是汇丰银行高级白领公寓及帝国咖啡馆、中国福利会旧址,2楼曾是宋庆龄办公室,2015年被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现在此设立了宋庆龄儿童发展中心、中国福利会信息与研究中心、中国中福会出版社和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社等机构。其中的儿童时代社是宋庆龄于1950年4月在上海创办的少儿报刊社,以出版《儿童时代》月刊为核心,原址位于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988号A,同年8月迁来本址,文化大革命中停刊,直到1978年4月复刊,1997年12 月社址又迁往五原路314号,2005年3月由华人华侨领袖、社会活动家陈香梅(1925~2018)担任名誉社长,2006年6月社址再迁回本处。</p> <p class="ql-block"> 普陀区长寿路170号,是一处有故事的老房子,2011年被列为普陀区文物保护单位。普陀人都知道,这里原是区妇婴保健院。院内共有4栋建筑,其中建于1927年的1号楼是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旧址。这栋楼初为米商兼建筑商潘源泰的宅邸,之后成为民国时期第一个专以救济妇孺为目的的全国性慈善救济组织——中国妇孺救济会医院,新中国成立之初曾为孤儿院。1951年宋庆龄荣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她将所获10万卢布全部捐赠给了中国福利会筹建妇幼保健院。1952年,中福会以胶州路妇幼保健站和沪西女工保健站为基础,在此正式成立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简称“国妇婴”)。1956年国妇婴迁至徐家汇,原址组建为普陀区产院,1961年更名为普陀区妇婴保健院。2014年普妇婴又迁至长风新址,长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棒入驻。</p> <p class="ql-block"> 而后来的徐家汇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迅速发展为一所集医疗、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与一妇婴、红房子、长妇婴并称上海四大妇幼保健院。今国妇婴的主出入口,已由衡山路910号改到华山路1961号了。</p> <p class="ql-block"> 静安区延安西路64号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是由宋庆龄于1953年亲手创立的新中国第一家少年宫,长期致力于少儿校外教育与艺术培养。少年宫宫内建筑建于1918~1924年,现已从1989年上海市文物保单位升级为2019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静安区延安中路1000号上海展览中心,为1955年在20世纪初上海首富、犹太裔房地产大亨哈同(1851~1931)的私家花园“爱俪园”即抗战时期遭日军损毁的哈同花园废墟上建造的中苏友好大厦旧址,2005年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首座大型公共建筑,呈现俄罗斯古典主义风格,主体包括南广场、中央大厅、友谊会堂等,中轴线对称设计,镏金钢塔和红五角星为标志性元素,是中苏友好时期的象征。宋庆龄从1949年中苏友好协会成立起就出任副会长,后连任会长直至1966年。1958年6月14日中国福利会成立20周年,隆重而热烈的庆祝大会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举行,1000余人出席大会,宋庆龄发表了题为《永远和党在一起》的讲话,回顾了自己领导的事业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1968年5月中苏友好大厦更名为上海展览馆,1984年6月组建成立上海展览中心,南部以序馆、中央大厅、东一馆、西一馆组成展览区,北部以友谊会堂和东二馆组成会议区,现拥有大小40多个多功能会议室和会议厅。去时,南广场临时搭了“剧好玩”集市,中央大厅则正在举办“2025国际影视市场”。</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宋园路21号宋庆龄陵园。前身为1914年迁此的万国公墓(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建有以宋庆龄墓为中心的纪念设施(纪念碑、纪念广场、宋氏墓地),名人墓园、外籍人墓园和三个室内场馆(宋庆龄生平事迹陈列馆、上海儿童博物馆、“虹·1286”展馆)。主入口南侧的宋园路61号就是上海儿童博物馆,1991年5月29日宋庆龄逝世十周年纪念日举行奠基仪式,1995年5月竣工,1996年5月建成开放,由综合楼、航天馆、航海馆、环幕电影厅4部分组成,是全国首家儿童博物馆,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入园一条东西向主干道,庄严肃穆。主干道东段建有宋庆龄纪念碑,正面镌刻着邓小平(1904~1997)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宋庆龄同志永垂不朽”题词,背面为“宋庆龄同志碑文”,3300余字记载了宋庆龄光辉的一生。中心广场,五星红旗飘扬。1982年2月,宋庆龄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右转向北直通宋庆龄墓,墓前一座汉白玉宋庆龄雕像。早在1918年,宋氏家族就在上海万国公墓购买了墓地,宋庆龄父亲宋嘉树当年逝世后安葬于此。宋庆龄母亲倪桂珍1931年病逝后,宋庆龄兄弟姐妹6人于次年修建了父母的合葬墓。1966年文革初宋墓遭到破坏,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心下得到上海方面的妥善处理,于次年修复了宋墓。1981年 2月5日,从16岁开始在宋庆龄身边提供保姆服务、与宋庆龄患难与共50余年的李燕娥(1911~1981)在北京逝世,宋庆龄悲痛万分,上海市政府根据宋庆龄的委托,将李燕娥骨灰安葬在了宋氏墓地。想不到同年5月29日宋庆龄又在北京逝世,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发布公告宣布为其举行国葬,6月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宋庆龄追悼大会并全国下半旗志哀,随后宋庆龄的骨灰专机空运上海,于次日上午在万国公墓举行了隆重的宋庆龄葬礼。现场看到,宋庆龄墓在其父母合葬墓的东侧,李燕娥墓并列在主墓的西侧。根据宋庆龄的遗嘱,她的骨灰不与孙中山合葬在南京中山陵,部分原因是她认为紫金山是为“伟大人物”服务的,自己“德不配位”,不愿借丈夫的名望抬高殡葬规格;另一原因源于她对家族的深厚情感,尤其是早年因执意与大她27岁的孙中山结婚而与父母产生隔阂,晚年希望长眠父母身边以弥补内疚。宋氏家族墓地原留有一家八穴,宋庆龄尊重家族约定,选择了“叶落归根”以象征家族团圆。</p> <p class="ql-block"> 宋庆龄陵园西北部的名人墓园,主要用于归葬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著名人士以及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港、澳、台地区著名爱国人士和在国际上有名望的爱国华侨。前排可见前述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后遭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杨杏佛(1893~1933)和被称为“革命左派先驱”的实业家、后遭军阀盛世才秘密处死的杜重远(1898~1944)及其夫人侯御之(1912~1998)的墓冢。后面还有原葬于万国公墓却在文革中被平毁的的辛亥革命早期活动家黎仲实(1886~1919)和迁葬的复旦大学创始人、爱国老人马相伯(1840~1939)的墓冢,清末民国历史人物杨度(1875~1931)和民国著名外交家颜惠庆(1877~1950)的墓冢,其中也包括先后担任过上海市副市长的民建中央副主任委员兼民建上海市委主任委员盛丕华(1882~1961)和报刊工作者、国际问题专家却在文革中遭迫害去世的金仲华(1907~1968)的墓冢,抗日爱国志士王屏南(1893~1951)和抗日英雄谢晋元(1905~1941)的墓冢,以及著名金融家周作民(1882~1955)和现代作家、编辑家靳以(1909~1959)的墓冢。</p> <p class="ql-block"> 1990年代后新葬的有:前述“三毛”形象创作者、杰出的漫画家张乐平(1910~1992)和当代剧作家、散文家杜宣(1914~2004),书画家谢雅柳(1910~1997)和油画家陈逸飞(1946~2005),儿童教育家陈鹤琴(1892~1982)和被称为“儿童戏剧拓荒者”的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创始人之一任德耀(1918~1998),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周信芳(1895~1975)和著名京昆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俞振飞(1902~1993)及其同为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夫人、程派青衣李蔷华(1929~2022),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1921~2007)及其以越剧《红楼梦》中“林妹妹”一角闻名的花旦夫人王文娟(1926~2021)和中国评弹艺术代表人物蒋月泉(1917~2001),著名医学家与世界显微外科奠基人之一陈中伟(1929~2004)和中国消化病学科奠基人之一江绍基(1919~1995),以及当代中国书法大家胡问遂(1918~1999)等知名人士之墓。</p> <p class="ql-block"> 陵园东北部的外籍人墓园,今主要用以归葬对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给予支持的外国友人,其中有长期从事对华友好事业并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参加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外籍专家,以及临时来中国旅游、学习、工作时逝世的各国著名人士。现葬于该墓园的有鲁迅朋友、日本友人、日本中国友好协会理事长内山完造(1885~1959)及其夫人内山美喜子(?~1945),日本大阪府日中友协创始人、上海与大阪之间民间往来的奠基人之一雨宫礼三(?~1987)及其夫人雨宫富美子(?~1985),中国福利会顾问、宋庆龄生前挚友、美籍专家耿丽淑(1896~1995),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老专家魏璐诗(1908~2006),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罗马尼亚医生柯列然(1904~1975)。1936年的鲁迅先生(1881~1936)原葬地亦在此,1956年后迁去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p> <p class="ql-block"> 主干道尽头的西部则是宋庆龄生平事迹陈列室,以宋庆龄生平事迹的时间脉络为主线,突出她在和平运动和儿童事业方面的主要活动和贡献。陈列内容分为:一、勤奋好学,立志报国;二、革命伴侣,风雨同舟;三、继承遗志,坚持革命;四、团结八方,抗日救亡;五、迎接解放,开国元勋;六、肩负重任,人民公仆;七、和平使者,广结友谊:八、关爱妇幼,缔造未来;九、生活情趣,丰富多彩;十、国之瑰宝,日月同辉,共10个部分。共展出照片340幅,实物155件。整座建筑呈方形,庭院式结构,分为6个展厅,1个录像厅和1个庭院,展线依建筑呈“口”字形分布。</p> <p class="ql-block"> “虹·1286”展览馆,位于宋庆龄陵园东北角的虹桥路1286号北门。该展馆于2023年11月建成开放,以“大道不孤 大爱无疆——宋庆龄与国际友人”为主题,是国内首个全景式展示国际友人光辉事迹的线下图片展。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复信斯诺(1905~1972)、马海德(1910~1988)、艾黎(1897~1987)、爱泼斯坦(1915~2005)等国际友人的亲属,向那些曾经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并肩战斗,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宝贵贡献的国际友人致以深切缅怀。而这些国际友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且伟大的名字——宋庆龄。</p> <p class="ql-block">上一篇:<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udx3ow"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上海人民广场深度游</a></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下一篇:</span><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hl1i8e"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秘境探访(续)</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