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9b9b9b">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font></b></h1> <h1>姚燧是元朝历史上一位集高官、大儒、史家、文宗于一身的重要人物。他勤于职守,有地方治理的实绩,晚年位极文臣之荣,但能谦退自守。在史学上有所建树(修实录、撰年表、校《纲目》),尤其注重正统史观。 他是元初文坛革新的领袖,代表了元代古文创作的最高成就之一,其碑铭文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他提出的“文道相因”论影响深远。</h1> 原页:元史[明] 宋濂 著·[明] 王褘 著 传卷第六十一 元史一百七十四 百衲本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姚燧传</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姚燧,字端甫,世系見燧伯父樞傳。父格。燧生三歲而孤,育於伯父樞。樞隱居蘇門,謂燧蒙暗,教督之甚急,燧不能堪。楊奐馳書止之曰:燧,令器也,長自有成爾,何以急爲!且許醮以女。年十三,見許衡於蘇門。十八,始受學於長安。時未嘗爲文,視流輩所作,惟見其不如古人,則心弗是也。二十四始讀韓退之文,試習爲之,人謂有作者風。稍就正於衡,衡亦賞其辭,且戒之曰:“弓矢爲物,以待盜也,使盜得之,亦將待之。文章固發聞士子之利器,然先有能一世之名,將何以應人之見役者哉!非其人而與之,與非其人而拒之,鈞罪也,非周身斯世之道也。”至元七年,衡以國子祭酒教貴胄,奏召舊弟子十二人,燧自太原驛致館下。燧年三十八,始爲秦王府文學。未幾,授奉議大夫,兼提舉陜西四川、中興等路學校。十二年,以秦王命,安輯庸、蜀。明年,漢嘉新附,入諭其民。又奉命招王立於合州。又明年,撫循夔府。凡三使蜀,皆稱職。十七年,除陜西漢中道提刑按察司副使,録囚延安,逮繫詿誤,皆縱釋之,人服其明决。調山南湖北道,按部澧州,興學賑民,孜孜如弗及。二十三年,自湖北奉㫖趨朝。明年,爲翰林直學士。二十七年,授大司農丞。元貞元年,以翰林學士召脩世祖實録。初置檢閲官,究覈故事,燧與侍讀高道凝總裁之,書成。大德五年,授中憲大夫、江東廉訪使,移病太平。九年,拜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參知政事。至大元年,仁宗居藩邸,開宫師府,燧年已七十,遣正字吕洙如漢徵四皓故事,起燧爲太子賓客。未幾,除承㫖學士,尋拜太子少傅。武宗面諭燧,燧拜辭謝曰:“昔臣先伯父樞,嘗除是官,尚不敢拜,臣何敢受!”明年,授榮祿大夫、翰林學士承㫖、知制誥兼脩國史。四年,得告南歸,中書以承㫖召,明年,復召,燧以病,俱不赴,卒于家,年七十六。謚曰文。<br>燧先在蘇門山時,讀通鑑綱目,嘗病國統散於逐年,不能一覽而得其離合之槩。至告病江東,著國統離合表若干卷,年經而國緯之,如史記諸表,將附朱熹凡例之後。復取徽、建二本校讎,得三誤焉,序於表首,略曰:“其一建安二十五年,徽本作‘延康元年。’凡例:中歲改元,在興廢存亡之際,以前爲正,當從建本,於建安二十五年下注‘改元延康。’其二,章武三年,徽本大書‘三年,後主禪建興元年’建本無‘三年’則昭烈爲無終。徽、建皆曰‘後主’於君臣父子之教,所害甚大。是起十四卷,盡十六卷,凡曰後主者,皆失於刊正也。當於三年下注‘帝禪建興元年’明年大書‘帝禪建興二年’庶前後無齟齬也。其三,天寶十五載注‘肅宗皇帝至德元載’明年惟曰‘二載’爲無始,當大書‘二載’上加‘肅宗皇帝至德’使上同於開元。三者鈞失,而建安之取,至德之去,統固在也。若章武之距建興,纔三年耳,遽有帝父主子之異,豈不於統大有關乎?”詳見序篇。<br>燧之學有得於許衡,由窮理致知,反躬實踐,爲世名儒。爲文閎肆該洽,豪而不宕,剛而不厲,舂容盛大,有西漢風。宋末弊習爲之一變。蓋自延祐以前,文章大匠莫能先之。或謂世無知燧者,曰:“豈惟知之,讀而能句,句而得其意者猶寡。”燧曰:“世固有厭空桑而思聞鼓缶者乎?然文章以道輕重,道以文章輕重。彼復有班孟堅者出,表古今人物,九品中必以一等置歐陽子,則爲去聖賢也有級而不遠。其文雖無謝、尹之知,不害於行後。豈有一言幾乎古,而不聞之將來乎?”當時孝子順孫,欲發揮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傳信,其不得者,每爲愧耻。故三十年間,國朝名臣世勳,顯行盛德,皆燧所書。每來謁文,必其行業可嘉,然後許可,辭無溢美。又稍廣置燕樂,燧則爲之喜而援筆大書,否則弗易得也。時高麗瀋陽王父子連姻帝室,傾貲結朝臣。一日,欲求燧詩文,燧靳不與,至奉㫖乃與之。王贈謝幣帛、金玉名畫五十篚,盛陳致燧,燧卽時分散諸屬官及史胥侍從,止留金銀付翰林院爲公用器皿,燧一無所取。人問之,燧曰:“彼藩邦小國,唯以貨利爲重,吾能輕之,使知大朝不以是爲意。”其器識豪邁過人類如此。然頗恃才,輕視趙孟頫、元明善輩,故君子以是少之。平生所著,有牧庵文集五十卷行于世。子三:壎、圻、城。</h1> <h1><b><br></b></h1><h1><b><br></b></h1><h1><b><br></b></h1><h1><b><br></b></h1><h1><b>译文:<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姚燧传</b></div></b><br><br>姚燧,字端甫,他的家族世系记载在他伯父姚枢的传记里。父亲姚格。姚燧三岁时成了孤儿,由伯父姚枢抚养。姚枢隐居在苏门山(今河南辉县),认为姚燧天资愚钝,教导督促非常严厉急切,姚燧难以忍受。杨奐(著名学者)写信制止姚枢说:“姚燧是优秀的人才,长大了自然会有成就,何必这么着急呢!”并且许诺将女儿嫁给姚燧。十三岁时,姚燧在苏门山拜见许衡(大儒)。十八岁,才到长安(今西安)开始学习。那时他还没有写过文章,但看同辈人写的文章,只觉得他们比不上古人,心里就不以为然。二十四岁才开始读韩愈(韩退之)的文章,试着学习写作,人们称赞他有大家风范。渐渐拿文章向许衡请教,许衡也赞赏他的文辞,并且告诫他说:“弓箭这种东西,是用来防备盗贼的,如果让盗贼得到了,也会用来防备别人。文章固然是士子显露声名、锐利有力的工具,但如果过早地拥有了名满天下的名声,将来拿什么去应付那些想要役使你的人呢?把文章给不该给的人,和拒绝给该给的人,都是罪过,这不是在这个世上保全自身的方法啊。”<br><br><br>至元七年(1270年),许衡以国子祭酒的身份教导贵族子弟,奏请召来过去的十二名弟子,姚燧从太原通过驿站被召到学馆。姚燧三十八岁,才担任秦王府的文学官(掌管文书)。不久,被授予奉议大夫(正五品文散官),兼任提举陕西四川、中兴等路学校(主管地方教育)。至元十二年(1275年),奉秦王(元世祖忽必烈之子忙哥剌)之命,去安抚庸、蜀(四川)地区。第二年,汉嘉(今四川雅安一带)刚刚归附,姚燧进入当地晓谕百姓。又奉命到合州(今重庆合川)招降王立(南宋守将)。又过了一年,去安抚夔州府(今重庆奉节一带)。总共三次出使蜀地,都称职地完成了任务。至元十七年(1280年),被任命为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司副使(负责监察、司法),在延安省录囚犯(审查案件),将那些被牵连或因过失入狱的人,都释放了,人们佩服他的明察决断。调任山南湖北道(监察区),巡察澧州(今湖南澧县)时,兴办学校,赈济百姓,勤勉恳切,唯恐做得不够。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从湖北奉旨入朝。第二年,担任翰林直学士。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授大司农丞(掌管农业的副职)。元贞元年(1295年),以翰林学士的身份被召去修撰《世祖实录》。刚开始设置检阅官,负责考究核对旧事,姚燧和侍读高道凝担任总裁官,书修成。<br><br><br>大德五年(1301年),授中宪大夫(正三品文散官)、江东廉访使(负责监察江东路),后因病移居太平(今安徽当涂)。大德九年(1305年),拜中奉大夫(从二品文散官)、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行省副长官)。至大元年(1308年),仁宗(当时还是太子)在藩邸开设宫师府(太子属官机构),姚燧当时已经七十岁,朝廷派正字(掌校勘典籍)吕洙仿效汉代征召“商山四皓”的旧例,起用姚燧为太子宾客(辅导太子的官)。不久,任命为承旨学士(翰林院长官),很快又拜太子少傅(太子三师之一)。武宗当面告诉姚燧(任命之事),姚燧叩拜推辞说:“过去臣的先伯父姚枢,曾被任命为此官(太子少傅),尚且不敢接受,臣怎么敢接受呢!”第二年(至大二年,1309年),授荣禄大夫(从一品文散官)、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翰林院最高长官,负责起草诏令、修史)。至大四年(1311年),获准告老南归。中书省以承旨的职位召他回朝,第二年又召,姚燧都因病没有赴任,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六岁。谥号“文”。<br><br><br>姚燧早年在苏门山时,读《通鉴纲目》(朱熹编),曾不满于历代正统(国统)分散在各年之中,不能一目了然地看清其分合的大致脉络。等到在江东因病休养时,便撰写了《国统离合表》若干卷,以年为经、以国为纬,如同《史记》中的各类年表,打算附在朱熹的《凡例》之后。他又取徽州本和建安本两种《纲目》进行校勘,发现了三处错误,在表首写了序,大略说:“其一,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徽本写作‘延康元年’。《凡例》说:年中改元,在兴废存亡之际,应以旧年号为主。应当遵从建本,在建安二十五年下加注‘改元延康’。其二,章武三年(223年),徽本大字标写‘三年,后主禅建兴元年’,建本则没有‘三年’,这样昭烈帝(刘备)的年号就没有终结(显得在位只有两年)。徽本、建本都称‘后主’,对于君臣父子的名分教化,危害极大。这从第十四卷到第十六卷,凡是称‘后主’的地方,都是刊刻校订的失误。应当在(章武)三年下注‘帝禅建兴元年’,下一年大字标写‘帝禅建兴二年’,这样前后才没有矛盾。其三,天宝十五载(756年)注‘肃宗皇帝至德元载’,下一年只写‘二载’,就没有了起始(年号)。应当在大字‘二载’之上加上‘肃宗皇帝至德’,使它与(玄宗)开元年号格式相同。这三个错误程度相当,但建安年号的处理(指第一点)和至德年号的缺失(指第三点),对正统(序列)本身影响不大。但像章武(刘备)到建兴(刘禅)之间,才三年时间,突然就有皇帝(刘备)与主子(刘禅称后主)的差别,这难道不是对正统关系大有影响吗?”(详见他的序文)<br><br><br>姚燧的学问得自许衡的真传,通过穷究事理获得真知(穷理致知),并反求于自身,付诸实践(反躬实践),成为当世著名的儒学家。他写文章气势恢宏,内容广博(閎肆該洽),豪放而不放纵(豪而不宕),刚健而不严苛(剛而不厲),雍容大度,气势磅礴(舂容盛大),有西汉文章的风骨。宋末文章的弊病习气为之一变。大概在延祐(元仁宗年号)以前,文章大家没有能超过他的。有人对他说世上没有真正了解你的人。姚燧说:“岂止是了解,就是能读懂我的文章、断句正确,并且能理解其中意思的人也很少啊。”姚燧又说:“世上难道有厌倦(伊尹生于)空桑(的传说)而想听(庄周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的人吗?然而文章的(价值)因所承载的道而决定轻重,道的(传播)也因文章的好坏而决定轻重。假如再有一个班固(班孟坚)那样的人出现,列表品评古今人物,在九品之中必定会把欧阳修(欧阳子)放在第一等,那是因为他离圣贤虽有等级差距但不算远。他的文章即使没有谢灵运、尹洙那样的知音赏识,也不妨碍流传于后世。难道有一句话几乎达到古人水准,却不会流传到将来的吗?”当时的孝子贤孙,想要宣扬他们先人的德行,必须得到姚燧的文章,才可算是真实可信而得以传世,那些得不到的人,常常感到羞愧耻辱。所以三十年间,本朝(元朝)的名臣、世代功臣的显赫事迹和盛大德行,都是姚燧撰写的(墓志铭或传记)。每当有人来求文章,姚燧必定要考察其人的事迹品行值得嘉许,然后才答应,文辞从不夸张赞美。又如果(求文者)稍微多准备些宴席乐舞(热情款待),姚燧就会高兴地提笔大书特书,否则就不容易得到他的文章。当时高丽沈阳王父子与元朝皇室联姻,倾尽资财结交朝廷大臣。有一天,想求姚燧的诗文,姚燧吝惜不给,直到接到圣旨才给他。沈阳王赠送酬谢的丝绸、金玉、名画共五十箱,隆重地送给姚燧,姚燧当场就分发给属下的官员以及书吏侍从,只留下金银交给翰林院作为公用器皿,自己一无所取。有人问他为什么,姚燧说:“他们是藩属小国,只知道看重财物利益,我能轻视这些,让他们知道天朝(元朝)不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他的器量见识豪迈过人,大抵如此。然而他颇为自负才华,轻视赵孟頫、元明善等人,所以君子们因此有些非议他。平生所著,有《牧庵文集》五十卷刊行于世。有三个儿子:姚壎、姚圻、姚城。</h1> <h1><b>解读:<br><br><br>《元史·姚燧传》描绘了一位元朝前中期重要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坛领袖的形象。其核心要点如下:</b><br><br><br><b>1. 出身与早年教育:</b><br><br> 姚燧出身名门(伯父姚枢是元初重臣),但幼年丧父,由伯父抚养。<br><br> 早年被认为资质平平,伯父管教甚严。幸得杨奐赏识并许婚,得以拜入大儒许衡门下,奠定了一生的学问根基。许衡对他的教导,尤其是关于“文章如利器”的告诫,对他影响深远,使他明白文名与处世的关系。<br><br><b> 大器晚成:</b>二十四岁始学韩文,三十八岁才正式踏入仕途(秦王府文学)。<br><br><b>2. 仕宦经历:</b><br><br><b> 地方治理与安抚:</b> 早期主要在地方任职,尤其在四川(“三使蜀”)和湖北等地,负责安抚新附地区、招降、巡察、兴学赈灾、司法审案(录囚延安,明决释冤)等,表现出干练的行政能力和体恤民情的作风(“皆称职”、“兴学赈民,孜孜如弗及”、“人服其明决”)。<br><br><b> 中央文翰与史职:</b> 调入中央后,长期在翰林院、国史院担任要职(翰林直学士、大司农丞、翰林学士、承旨学士、知制诰、修国史)。最重要的贡献是担任总裁官修成《世祖实录》。<br><br><b> 晚年荣宠与淡泊: </b>晚年备受尊崇。仁宗为太子时,仿汉征四皓故事,起用他为太子宾客,后授太子少傅(他谦辞未受,以伯父姚枢曾辞此职为榜样)。最终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翰林院最高长官),封荣禄大夫(从一品)。但他不恋权位,多次以病辞召,最终得以告老还乡,善终于家,谥“文”。<br><br><b>3. 学术与史学贡献:<br><br> 理学传承:</b> 得许衡真传,强调“穷理致知,反躬实践”,是元代理学的重要代表。<br><br><b> 《国统离合表》与《纲目》校勘:</b>对朱熹《通鉴纲目》的纪年体例有深入研究。他认为《纲目》将正统分散逐年记录,不便掌握兴亡分合大势,因此创作了《国统离合表》,以年表形式清晰展现历代正统王朝的更迭脉络(“年经国纬”)。他校勘徽州本、建安本《纲目》,指出并纠正了三个重要错误,核心在于维护正统序列的连贯性和名分的严肃性(特别是反对称刘禅为“后主”,主张称“帝禅”,维护蜀汉政权的帝系地位)。这反映了他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正统观念。<br><b><br>4. 文学成就与地位:<br><br> 文风特点:</b> 其文风被高度评价为“閎肆該洽,豪而不宕,剛而不厲,舂容盛大,有西漢風”。即气势恢宏、内容广博、豪放有度、刚健雍容,一扫宋末文坛的萎靡弊习,引领了元代古文复兴的潮流。<br><br><b> 文坛领袖: </b>传记明确指出“盖自延祐以前,文章大匠莫能先之”,确立了他在元初至中期文坛的领袖地位。<br><br><b> 文章价值与自信:</b> 他深知自己文章精深难懂(“读而能句,句而得其意者犹寡”),但坚信文章的价值在于载道,好的文章终将流传后世(“不害於行后”)。他提出了“文章以道轻重,道以文章轻重”的著名观点,强调道与文相辅相成的关系。<br><br><b> 碑铭大家: </b>因其文名卓著且严谨可信(“辞无溢美”),成为元朝名臣勋贵撰写碑铭传记的首选,三十年间重要人物的“显行盛德”多由他执笔,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他写文有原则:品行可嘉才写,热情款待则更乐意写(“稍广置燕乐,燧则为之喜而援笔大书”)。<br><br><b>5. 品格与轶事:<br><br> 重义轻利,器识豪迈: </b>高丽沈阳王重金求文,他起初不给,奉旨才给,并将丰厚谢礼全部分给下属或充公,自己分文不取。并解释这是为了显示天朝不重货利的气度,展现了其不慕富贵、维护国家尊严的品格。<br><br><b> 性情缺点: </b>传中也客观记载他“颇恃才,轻视赵孟頫、元明善辈”,因此受到一些非议(“君子以是少之”)。显示出他性格中自负的一面。<br><br><br><b>总结:</b><br><br><b>姚燧是元朝历史上一位集高官、大儒、史家、文宗于一身的重要人物。</b><br><br><b>政治上:</b> 他勤于职守,有地方治理的实绩,晚年位极文臣之荣,但能谦退自守。<br><br><b>学术上:</b> 他是许衡理学的嫡传,并在史学上有所建树(修实录、撰年表、校《纲目》),尤其注重正统史观。<br><br><b>文学上:</b>他是元初文坛革新的领袖,其雄浑刚健的西汉文风扭转了宋末积弊,代表了元代古文创作的最高成就之一,其碑铭文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他提出的“文道相因”论影响深远。<br><br><b>品格上:</b>他重义轻利,气度豪迈,维护国家尊严,但也有恃才傲物的缺点。<br><br><br>《元史》本传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姚燧的一生及其在元代政治、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尤其突出了他在文学和史学上的卓越贡献及其特立独行的品格。</h1> 原页: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清] 紀昀 撰 <h1><b>牧菴文集三十六卷<br>永樂大典本</b><br><br>元姚燧撰。燧字端甫,號牧菴,河南人,姚樞之從子也。案元史稱樞爲柳城人,元無柳城,蓋史據誌狀之文著其祖貫耳。初以薦爲秦王府文學。歷官至翰林學士承旨、集賢大學士。謚曰文。事迹具元史本傳。燧雖受學於許衡,而文章則過衡遠甚。張養浩作是集序,稱其才驅氣駕,縱横開合,紀律惟意。如古勍將率市人戰,鼓行六合,無敵不北。柳貫作燧謚議,稱其典册之雅奧,詔令之深醇,抉去浮靡,一返古轍。而銘誌、箴頌,雄偉光潔,家傳人誦,莫得而掩。雖不免同時推獎之詞,然宋濂撰元史,稱其文閎肆該洽,豪而不宕,剛而不厲,舂容盛大,有西漢風,宋末獘習,爲之一變。國初黄宗羲選明文案,其序亦云:“唐之韓、柳,宋之歐、曾,金之元好問,元之虞集、姚燧,其文皆非有明一代作者所能及。”則皆異代論定,其語如出一轍。燧之文品,亦可槩見矣。其集久佚不傳。明文淵閣書目有牧菴集二十册,而諸家著錄皆未之及。劉昌輯中州文表,所選燧詩較元文類僅多數首,文則無出文類之外者。昌跋稱牧菴集五十卷,聞松江士人家有刻本,南北奔走,竟莫能致。今所得乃錄本,多殘缺,視刻本僅十之二。黃宗羲序天一閣書目云:“嘗聞胡震亨家有牧菴集,後求之不得。”蓋已久佚。惟永樂大典所收頗夥,校以劉時中年譜所載文目,雖少十之二三。而較之文類所選,則多十之五六矣。詩詞更多出諸家選本之外,謹排比編次,釐爲三十六卷,以存其槩。集中諸體皆工,而碑誌諸篇,敘述詳贍,尤多足補元史之闕,又不僅以詞采重焉。</h1> <h1><b>译文:<br><br>《牧庵文集》三十六卷<br>(辑自)《永乐大典》本</b><br><br>元代姚燧撰。姚燧字端甫,号牧庵,河南人,是姚枢的侄子。按:《元史》称姚枢为柳城人,但元代并无柳城这个地名,大概是史书依据墓志、行状等文字记载了他的祖籍。姚燧最初被举荐担任秦王府文学。历任官职至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谥号“文”。他的生平事迹详见《元史》本传。姚燧虽然师从许衡学习,但文章成就却远超过许衡。张养浩为这部文集作序,称赞他的文章才气驱使、气势驾驭,纵横开阖,章法随心所欲。就像古代勇猛的将军率领市井百姓作战,击鼓进军天下四方,所向无敌。柳贯在为姚燧拟定谥号的议文中,称颂他撰写的典册(朝廷重要文书)典雅深奥,诏令深刻醇厚,去除浮华奢靡的文风,完全回归古代文章的轨道。而他的铭文、墓志、箴言、颂辞等,雄壮伟岸,光润洁净,家家传诵,人人诵读,其成就无法掩盖。这些虽然不免是同时代人推崇赞誉的言辞,然而宋濂编撰《元史》,称赞他的文章气势恢宏、内容广博(閎肆該洽),豪放而不放纵(豪而不宕),刚健而不严苛(剛而不厲),雍容大度,气势磅礴(舂容盛大),具有西汉文章的风骨,宋末文章的弊病习气为之一变。本朝(清朝)初年黄宗羲编选《明文案》,其序言也说:“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曾巩,金代的元好问,元代的虞集、姚燧,他们的文章都不是明朝一代作者所能企及的。”这些都是后世不同朝代做出的定论,评价如同出自一人之口。姚燧文章的品格,也就可以大致了解了。他的文集失传已久。明代《文渊阁书目》记载有《牧庵集》二十册,但其他各家书目著录都没有提到它。刘昌辑录《中州文表》,所选姚燧的诗比《元文类》(元代官方编纂的诗文总集)只多几首,文章则没有超出《元文类》所选范围的。刘昌在跋文中说《牧庵集》有五十卷,听说松江(今属上海)某士人家有刻本,但他南北奔走,最终也没能得到。当时他所得到的只是抄本,而且多有残缺,比起刻本内容只有十分之二。黄宗羲为《天一阁书目》作序说:“曾听说胡震亨家藏有《牧庵集》,后来寻求却没能得到。”可见这部集子早已失传。唯有《永乐大典》收录姚燧的作品相当多,用刘时中(疑为刘致)所撰年谱中记载的姚燧文章目录来校对,虽然比年谱所载少了十分之二三。但比起《元文类》所选录的,则多出十分之五六了。诗词作品更是超出各家选本之外。我们(四库馆臣)谨慎地将其排列编次,整理成三十六卷,以保存其大概面貌。文集中各种体裁都很精工,而其中的碑文、墓志等篇章,叙述详细丰富,尤其有很多内容足以补充《元史》的缺漏,其价值不仅在于文采出众而已。</h1> <h1><b><br></b></h1><h1><b><br></b></h1><h1><b><br></b></h1><h1><b><br></b></h1><h1><b>解读:</b><br><br>这篇《四库全书总目》的提要对姚燧的《牧庵文集》进行了全面的评介,核心要点如下:<br><br><b>1. 作者与文集背景:</b><br><br>明确作者为元代的姚燧(字端甫,号牧庵),河南人,是名臣姚枢的侄子。纠正了《元史》关于姚枢籍贯“柳城”的记载错误(实为祖籍)。<br><br>简述姚燧仕宦经历(秦王府文学起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和谥号(文)。<br><br>关键评价: 指出姚燧虽师从大儒许衡,但文章成就远超其师(“燧雖受學於許衡,而文章則過衡遠甚”)。<br><br><b>2. 文学成就与历史地位:<br>引用前人高度赞誉:</b><br><br><b>张养浩(元人,文集序作者):</b> 用军事比喻盛赞姚燧文章气势磅礴、才气纵横、章法自如、所向披靡(“才驅氣駕,縱横開合,紀律惟意。如古勍將率市人戰,鼓行六合,無敵不北”)。<br><br><b>柳贯(元人,谥议作者):</b> 推崇其朝廷公文(典册、诏令)的典雅、深刻、醇厚,能去除浮靡,回归古道;其碑志箴颂类文章雄伟光洁,广为传诵(“典册之雅奧,詔令之深醇,抉去浮靡,一返古轍。而銘誌、箴頌,雄偉光潔,家傳人誦,莫得而掩”)。<br> <br><b>宋濂(明初《元史》总裁官): </b>重申《元史》本传对姚燧文风的经典评价(“閎肆該洽,豪而不宕,剛而不厲,舂容盛大,有西漢風”),并强调其扭转宋末文风弊病的历史性贡献(“宋末獘習,爲之一變”)。<br> <br><b>黄宗羲(清初大儒,《明文案》编者): </b>将姚燧置于文学史的宏大脉络中,与韩柳、欧曾、元好问、虞集并列为巨匠,并断言其成就非明代作者所能企及(“唐之韓、柳...元之虞集、姚燧,其文皆非有明一代作者所能及”)。<br><br><b>提要作者观点:</b> 认为这些评价(尤其是后世宋濂、黄宗羲的评价)是跨越时代的定论(“異代論定”),高度一致(“語如出一轍”),足以证明姚燧文章品格的崇高(“燧之文品,亦可槩見矣”)。<br><br><b>3. 文集的流传与辑佚:<br>长期失传:</b> 明确指出姚燧文集(原为五十卷)在明清之际已长期失传。虽有《文渊阁书目》著录二十册,但其他书目未见。刘昌辑《中州文表》所得残缺抄本仅原刻十分之二,且未能访得松江刻本。黄宗羲也仅闻胡震亨家有藏而终未得见。<br><br><b>《永乐大典》辑本:</b> 指出《永乐大典》是保存姚燧作品的最大宝库。虽然比刘时中(疑刘致)年谱所载目录少了十分之二三,但远比《元文类》选录的多出十分之五六,诗词部分更是超出其他选本范围。<br><br><b>四库馆臣的贡献:</b> 说明四库馆臣依据《永乐大典》所收,进行整理排比,编成三十六卷本《牧庵文集》,得以保存姚燧著述的大概面貌(“以存其槩”)。<br><br><b>4. 文集内容与价值:<br>诸体皆工:</b>肯定姚燧各种文体都很擅长(“集中諸體皆工”)。<br><br><b>碑志的史料价值:</b> 特别强调其碑文、墓志等篇目(“碑誌諸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它们“叙述详赡”(详细丰富),“尤多足补元史之阙”,其重要性超越了文学价值本身(“不僅以詞采重焉”)。这呼应了《元史》本传中关于姚燧为当世名臣勋贵撰写碑志、盛德显行“皆燧所书”的记载。<br><br><b>总结:<br><br>这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核心在于:</b></h1><h1><br><b>1. 确认并拔高姚燧的文学史地位: </b>通过引用元、明、清三代权威学者(张养浩、柳贯、宋濂、黄宗羲)的高度评价,特别是强调其“文章过(许)衡远甚”和“宋末弊习为之一变”的革新作用,以及将其与韩柳、欧曾等并列为跨时代巨匠的观点,确立了姚燧作为元代文坛领袖和古文复兴关键人物的崇高地位。<br><br><b>2. 揭示文集的坎坷命运与重生: </b>详细叙述了《牧庵集》五十卷本的长期散佚过程,以及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辛勤辑佚、整理编成三十六卷本《牧庵文集》的贡献,使这部重要文献得以重现于世。<br><br><b>3. 突出文集的特殊价值: </b>在肯定其文学成就(诸体皆工,有西汉风)的同时,特别指出其碑志类文章的重要史料价值,认为它们内容详实,足以弥补官方正史《元史》的缺漏,这是文集除文采外的另一重大贡献。<br><br>因此,这篇提要不仅是对一部文集版本的说明,更是对姚燧其人其文在元代文学史、文化史以及史料学上重要价值的一份权威性总结与肯定。它清晰地告诉读者:姚燧是元代首屈一指的文章大家,其文集虽历经劫难,但幸赖《永乐大典》保存并由四库馆臣辑出,其文风雄健,足以扭转文坛颓风,其碑志所载,更是研究元史不可或缺的宝贵材料。</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