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出内蒙古,接着来到了陕西的最北边榆林市。我们游学了两个月,俩孩子现在对博物馆特别感兴趣,现在形成的默契就是每到一个地方,先到当地的博物馆学习,里面最先讲而且讲的最清楚的就是地理环境特点,正是有不同的环境特点,才会有不同民族的纷争、交融与融合,这样就必然产生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的学习似乎是在朝代中游历,有一种心灵与历史在共鸣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榆林市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古,南接延安市。这里是鄂尔多斯草原和黄土高原的过度地带,这里有匈奴、鲜卑、突厥、吐谷浑等多个民族迁居在这里,更是党项族的第二故乡,所以这里自然成了多民族融合的区域!由于地理位置的特点,自古以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到榆林看明代的镇北台,这是现存明代遗址中最大的一个军事瞭望台和指挥中心,青砖包夯土建筑, 有瞭望口和巡逻步道,被称为 “万里长城第一台”,这是一个控扼南北咽喉的重要防御基地。历经千百年,它仍以雄浑的姿态屹立在那里,我们登上最高的瞭望台,想象着边塞的场景,内心涌起对过往的敬畏,对现在时代的感恩!</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经过米脂县,到李自成行宫学习李自成一生的经历,李自成是陕西米脂县人,幼年丧父,给地主当过放羊娃,当过驿卒,正因为他非常了解下层民众生活的疾苦,在明朝末期,民不聊生,他在这时起义,提出“均田免赋”这个口号,重新分配土地,打破地主垄断。废除杂税,减轻农民负担。赢得了民心,起义军从万人扩大到百万人,他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军中第一个提出土地改革的人。</p><p class="ql-block"> 他带领的起义军很快就推翻了明王朝统治,之后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军队管理不当,当然还有其它原因,导致他在北京登基一天,就被清军打败。毛主席还曾多次提到李自成,李自成是一世英雄,是因为他为百姓考虑,和人民在同一战线。他也是万世镜鉴,警示后人不可忘记初心,此时想起毛主席亲笔写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义深远!</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到清涧县,怀着敬畏之心来到路遥故居和路遥纪念馆学习他的人生经历。在这里仍保留着路遥亲生父母的窑洞旧居,并围绕路遥文化打造建设了‘路遥纪念馆’与‘路遥书苑’,展示他生平及创作历程。</p><p class="ql-block"> 路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生于1949年,原名王卫国,出生在陕西省清涧县的王家堡村,父亲母亲都是土生土长的陕北农民,因为家庭贫困,路遥7岁时被过继给生活在延川县郭家沟村的大伯家,从此路遥的童年和青少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1992年11月17日,路遥因病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p> <p class="ql-block"> 路遥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人生》、《惊人动魄的一幕》、《早晨从中午开始》、《在困难的日子里》等。其中《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矛盾文学奖,并拍成电视剧,《人生》被拍成电影并获奖,轰动一时。路遥出身贫寒,他的苦难经历和奋斗故事,培养他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品质,他凭借顽强意志完成学业并成为世人敬仰的作家。</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展厅缓缓前行,看到了路遥的成长轨迹。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求学之路充满了艰辛。然而,正是这样的经历塑造了他坚韧不拨的性格,也为他的作品注入了深厚的现实主义色彩。</p><p class="ql-block"> 展览中陈列的手稿吸引了我的目光,那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首《平凡的世界》诞生的过程。路遥为了完成这部巨著,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甚至透支了自己的身体,每一页手稿都透露出他对文学的执着追求,纪念馆通过实物和故事,立体的传递“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品质。</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里除了图片、文字的展示,还有路遥的一些人生格言:</p><p class="ql-block">“永远不被世俗污染!靠自己生活,灵魂都是安宁的。”</p><p class="ql-block">“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你带来崇高感!”</p><p class="ql-block">“人,不仅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p><p class="ql-block">“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p><p class="ql-block">“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觉定着一个人的命运。”…… </p><p class="ql-block"> 路遥的作品我没有读过,但是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读这些文字,眼睛模糊,嗓子哽咽,内心既沉重,又充满力量。这些文字不单纯是字,也不是心灵鸡汤,它更像是灿烂的阳光,给人以方向、力量、温暖……路遥正是用他的文字点亮了无数人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文以载道,随文运心!”此时对这句话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只有挖掘内心或者灵魂深处的文字,它所承载的是智慧与真理,不仅传递着知识,更是对万物的理解与感悟,我们可以在字里行间探寻生命的意义与真谛。</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阅读时,文字如同桥梁,连接着作者与读者的内心世界,让彼此的思想与情感得以交流与共鸣。在文字的引领下,我们的思绪得以释放,心灵得以净化。这座纪念馆让我们近距离触摸到这位文学巨匠的灵魂和精神品质!</p> <p class="ql-block"> 路遥纪念馆的对面就是他亲生父母的老宅,我们走进院子里,看到有四孔窑洞、石磨、两颗枣树挂满了果实。这里虽然已被开发为纪念场所,但仍保留着那份质朴,站在院子里,想着之前看过关于路遥的纪录片,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过往生活的痕迹。窑洞就是自然与时间赠予的最好见证,诉说着岁月的流转。</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学习延安精神,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长征途中,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堵截,爬雪山、过草地,于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抵达陕甘根据地吴起镇,成为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p><p class="ql-block"> 从1935年到1948年,毛主席带领红军转战陕北这13年,延安一直是陕甘宁边区抗日的根据地,一路上,我们看到有很多革命旧址,在这里学习才知道,延安有400多个革命旧址,30多个革命纪念馆,在这里记录着老一辈革命家当年为国为民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与牺牲,铸就了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很喜欢听的一首歌《南泥湾》,歌中描绘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p><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才恍然大悟,在中央红军到达之前,只是一片荒野,没有人烟。红军到达之后,他们凭借自力更生的精神,不畏艰难险阻,硬是将一片烂泥湾硬是变成了塞上好江南,这段历史,不仅是红军英勇奋斗的象征,更书写着一个时代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瞻仰中央红军长征纪念碑,在旁边看到一句话“每一代人有每一代长征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看着这些铿锵有力的文字,不禁深思,同时和儿子讨论:我们的人生就是一段长征路,人生所遇到的问题、困境就是长征路必须要跨越的艰难险阻。这时就要学习红军长征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把我们遇到的问题、困境和红军长征比较,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榆林到延安,虽然游学的地点不多,但是我们已深入学习到了延安精神,也领略了陕北的好风光。现在的陕北黄土高原,没有黄土飞扬,道路宽敞,路两边的树木茂盛,黄土高原上的植被也是层层叠叠,展现出了生态治理后的新面貌,绿意盎然,令人心旷神怡,车上播放着音乐《南泥湾》、《东方红》,我们继续在游学的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