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冯加盛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冯加盛,汉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黄石市汉剧团原业务团长。1944年1月2日生于湖北黄石大冶冯家湾,1959年考入黄石戏曲学校,1961年调入黄石汉剧团工作。从师邱如意(艺名邱之林),参师王晓楼、陈津侠、夏国光、樊春来等。专攻汉剧小生,兼演生、外、末。融表、导、演、编、教、唱腔设计和艺术理论研究于一身,开创汉剧本嗓小生和本嗓小生腔先河,形成独特的发声和唱腔风格。多次荣获省市表演、剧本创作、唱腔设计奖,发表论文多篇,大小《戏曲文学剧本》多部,被业内称为'汉剧通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馮加盛饰演的角色</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汉剧行当:七小之文小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汉剧行当:七小之武小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汉剧行当:一末</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汉剧行当:三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视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冯加盛在《江姐》中饰沈养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江河无声——我的老师冯加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陈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7月18日,盛夏的周五,我在广州收到了家乡冯加盛老师的大作《生命的催促》。作为学生的我比谁都清楚,这708页的专著,就是他的一辈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是一口气连夜把书读完,封面前勒口的作者简介,抱素怀朴,一如数十年前在课堂上的为人师表。履历里没有大奖的光环列阵,更没有煊赫头衔的加持堆叠,只有一生行于荆棘中时光沉淀下的一串朴素脚印。那份对汉剧的痴念,是暗夜中不灭的孤灯,照亮他穿越所有泥泞与坎坷,这份以血浇灌的痴情,足以令后来者仰之弥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先生于引言中自陈:“始终感觉一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在内心深处催促、推动,使我生命如奔腾不息的江河,勇往直前。”此语如沉钟入心,回响不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艺海明灯 永铭心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读初二那年,先生如一道沉静的光,穿过教室的喧嚣,目光落在我身上。那轻轻一点,便为我推开了沉重的梨园之门。无论日后人生旅途是否通达,这份知遇之恩,已如胎记般烙在命途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书中“三女儿因四万学费弃学断送前程”一节,犹如利刃剜心。即便彼时家计如此拮据,先生待我辈学子仍倾囊相授,分文不取。每周六我趋府学声乐之景,陋室之中,先生悉心指点,音符在阳光里流淌,至今历历在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最难忘剧团改制,前路迷茫如雾锁重江,我决意赴京赶考,素来清高、从不求人的先生,竟提笔修书,让我持信去寻他一位多年未通音讯的北京旧友。此事后来虽因各种机缘巧合未能成行,但那薄薄的信笺,哪里是寻常纸墨?分明是老师向身处艺术道路深渊边缘的学生,递出的一根救命拐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段时光如暖泉浸心,实为平生至珍,更是我生命河床下最坚韧的基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对于老师的个人经历,当时年少的我是一无所知,如今想来实在汗颜,如同面对一株曾为我遮荫的老树,竟不知它扎根何处、历经多少春秋,满心都是未能走近您生命底色的愧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以身为烛 照彻长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先生书中提及,湖北汉剧曾有400多年历史,出现过无数表演大师及艺术家,影响过全国几十个剧种,与徽剧合流形成了国粹京剧。它传统深厚,剧目号称八百出,表演细腻,十大行囊括了人世间几乎所有类型的人物,表演程式是如此之美和丰富,唱腔旋律是那么细腻具有魅力,只要进入了这个殿堂,就会像被魔鬼迷住心窍一般爱上它无怨无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先生也提及,湖北汉剧曾经是那么的光鲜,那么的辉煌,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曾是那么具有生命的活力。如今却落到这种凋敝萧条的惨景,反差之大令人咋舌扼腕,难以相信。于是,汉剧人心有不服,又尴尬无奈,陷入一种无比的困惑和痛苦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先生感叹他的汉剧人生命途多舛之时,先生依然在与命运不屈的肉搏。盛年声带滞涩,如名琴喑哑;四十岁耳窍失聪,似天地失声;五十岁中风缠身,若舞台倾颓……苦难如影随形,先生却从未屈膝。耄耋之年,高血压、心脏病、脑梗阻、脑白质病变等沉疴在体,先生强撑病骨,于孤灯下奋笔疾书,只为那汉剧血脉能穿越时光的荒原,不绝如缕。这份精神,真如苍松立雪,古柏凌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先生对于汉剧“一世为戏,瘁力于斯”的赤诚和真意,让未能在汉剧舞台上一以贯之的我,心中总萦绕着几分疚怀,但那水袖翻飞的弧度、胡琴悠扬的韵脚,早已如墨滴入纸,晕染成生命里不可剥离的底色。它或许未成为我毕生追逐的星辰,却化作了行囊中最温润的月光,照亮过前路,也沉淀为心口一份沉甸甸的牵挂——这便是汉剧与我的缘分,不必圆满,却已深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冯加盛老师的著作《生命的催促》自2007年动笔,到2025年出版,18年宝贵光阴促成此书。先生书房那盏孤灯所映照的,不仅是泛黄的纸页,更是汉剧传承那微弱却执拗的星火。在权利和奖项流量构筑的喧嚣围城中,先生的存在本身,便是一道沉默而锋利的诘问:艺术之根,究竟深植于何处?是闪烁的名利丛林,还是如先生这般以命相搏、以血浇灌的寂寞坚守?著名戏曲理论家、教育家朱文相先生的箴言,至今仍如晨钟暮鼓般在耳畔回荡——真正的艺术家,当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于清贫中坚守初心,于寂寞里打磨真功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浮名如浪 深流无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回望今日梨园,多少目光被炫目的聚光灯与镀金的奖杯所牵引。新式的戏台搭得愈发堂皇,排场也愈发讲究,众人追逐的,是颁奖礼上的粲然一笑,是名号头衔的不断累加,是申报非遗的锣鼓喧天。艺术本真的血脉与魂魄,在喧嚣的虚名浮利之争中是否被悄然稀释、漂白?老辈如先生者,或因风云际会的时代洪流所限,或为拮据困顿的生计所绊,终是错失了那方可供他们崭露锋芒、与同侪一较高下的“华山之巅”。他们的才技如深埋璞玉,未曾有机会在万众瞩目的平台上,与高手过招、绽放光华,这般未能“论剑”的遗憾,恰似明珠蒙尘,令人扼腕。但其艺术价值又岂是几座水晶杯盏可以称量?其风骨又岂是一纸“德艺双馨”的证书能够涵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先生在擅唱腔设计与理论的同时,表、导、演、编、教无一不精,博采众长,屡获各科单项奖,开创汉剧本嗓小生和本嗓小生腔先河,形成独特的发声和唱腔风格。著作《生命的催促》通过先生对汉剧声乐的系统性研究,更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为汉剧今后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先生本应如今天众多的名人一样在蜗角虚名中烈火烹油,先生却始终如深谷幽兰,不为浮华所动。当红角儿们在新落成的剧院争抢着头牌位置时,先生的书房,那盏读书、写书的孤灯常明至深夜,只为将汉剧的骨血凝于纸页——这无声的耕耘,才是艺术真正的重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读完书第二天早晨,我与先生发信以表敬谢感怀!先生回信言道,“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是想‘带着一颗心来,留下半寸草去’......平生来日不多,只求对汉剧有一丝奉献。你读懂了我,我曾有你这样的学生,颇感欣慰,谢谢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读此泪眼婆娑,寸心微渺,难报师恩之万一。唯愿先生岁岁身康,痼疾渐消,心怀长悦。愿杖履所至,皆被暖阳轻抚;笔墨所及,俱有春风相随。更祈先生倾注毕生心血的汉剧艺术,能如您手中递出的不灭火种,穿破浮华的迷雾,终得薪火相传,光耀千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想,老师书中那句“生命如江河”的自述就是艺术人最好的注脚。真正的艺术高度,从不仰望于水晶奖杯冰冷的反光里,从不栖息于权利魅影为艺术镀上金边。因为再华丽的荣衔,与先生们以骨血滋养的古老根脉的艺术精神相比,亦不过陈列室里一片蒙尘的虚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真正的艺术高度它永远只在那些将生命化作无声的江河,默默奔涌不息的老灵魂深处,才能找到永恒的河床与流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才,中国戏曲学院中国喜剧美学研究所戏剧创作中心主任,陈才导演(北京)戏剧工作坊创始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会员、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演出行业协会特聘专家、广东省文化馆研究馆员;曾就读于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专业,并受欧洲相关国家国际教育中心邀请学习音乐剧导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千人计划”导演班学员,广东省培养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文化英才称号,曾担任央视岭南文化推荐官、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特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组专家、广东省文化馆创作部主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品曾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广东省宣传文化发展繁荣专项资金,并荣获意大利罗马电影节(Rome Film Awards)“最佳戏剧导演奖”“亚洲最佳戏剧奖”;纽约国际电影节(New York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提名奖;欧洲日内瓦国际电影节、纽约州电影节“最佳音乐戏剧奖”;中国戏剧奖;中国音乐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导奖;“戏剧中国”优秀剧目奖、最佳导演奖、优秀导演奖;全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戏曲展演优秀导演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广东省第十三届艺术节剧目一等奖,广东省第十三届艺术节优秀导演奖,广东省戏剧类唯一最具价值优秀版权奖、湖北省第二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湖南省“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优秀作品奖、第六届湖南艺术节“三湘群星奖”金奖等两百多个奖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撰写出版《中国戏曲学院晚霞工程——宋德珠舞台艺术》《珠光菊影》等,个人学术论文在《大舞台》《中国文化报》《艺海》等核心期刊发表十余篇,获得首届“富连成”戏曲国际青年学者论文大赛优秀论文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江河无声 山高水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读《我的老师冯加盛》有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阮惠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正在悉尼度假,时值冬日,艳阳高照,暖风拂面,心境明丽!著名汉剧艺术家冯加盛先生,给我发来一篇锦绣文章《江河无声——我的老师冯加盛》。作者:陈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一篇极具情感厚度与艺术深度的纪实好文,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冯加盛老师深沉的敬意与感恩,让我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在浮躁喧嚣的时代背景下,这篇《江河无声》如一泓清泉,沉静而深刻,读后让人久久不能自已。文章以一名学生的视角,回望冯加盛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对汉剧艺术的执着坚守,不仅是一次朴素的致敬,更是一场灵魂的叩问: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冯加盛老师,这位没有浮名加身、没有流量护体的老艺术家,却以生命为灯,照亮一段段汉剧传承的黑夜。他以“江河”自喻,奔流不息,不为名,不为利,只为那一脉血火不绝如缕的汉剧魂。文章写他如何倾尽所有帮助学生,如何在病痛交迫中完成长达18年的巨著《生命的催促》。这些细节无不令人动容,也令人反思:真正的师道与艺道,是否早已隐入了这类沉默的背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才女士的文章文笔沉郁却不失温润,情感浓烈而不滥情。三段“行当”设题结构如汉剧剧本般严谨而富有美感:文小生、武小生、末生——既是舞台身份的铺陈,更是人生角色的隐喻,亦是作者与先生之间师生缘、戏剧缘、精神缘的回环交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 “浮名如浪,深流无声” 的尾声处,作者以朴素而铿锵的笔调写下:“真正的艺术高度,它永远只在那些将生命化作无声的江河,默默奔涌不息的老灵魂深处。”这句话不仅是对冯加盛老师一生的总结, 也为我们指明了当代艺术应有的方向—— 守正、清醒、深耕、不媚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既是给冯老师的礼赞,更是写给所有正在坚守孤灯之下、 仍在与命运死磕的艺术人的赞歌。沉默之声,最动人心。江河无声,却波澜壮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阮惠珍, 资深媒体人、主任记者。历任黄石日报记者、编辑、副刊部主任,曾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1992年被组织部门任命为黄石市人民政府驻深圳办事处主任。1994年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主持创办了海南《洋浦报》,任第一任主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本人系湖北省散文家协会、诗词家协会会员,黄石市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会员。退休后旅居海外,系澳大利亚华文作家协会会员, 澳洲日报《华人作家园地》专栏作家、澳洲《星光影视》艺术总监。在国内外各级报刊发表大量作品,任《海上风》文化艺术联盟总会艺术总监。 著有 《星光——阮惠珍新闻作品选》、 人物传记《鹏程》等多部新闻、文学专著。 业绩被载入大型史册《东方之光——共和国英才全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作家柯尊解</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我不仅仅是冯先生的戏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柯尊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十多年前,我在湖师大前身华师黄石分院读工农兵学员,得知市汉剧团在黄石港的人民剧场上演汉剧《小刀会》,便偷偷购了票,旷课去看戏。大幕拉开,我立即就被小刀会首领刘丽川的扮演者英武的扮相和悦耳的歌喉迷倒了! 我毫无理由突然就认定,一百多年前上海小刀会首领刘丽川,就应该是这样英武俊逸的样子,而扮演者的嗓音,却又是那样温润如玉,潇洒悦耳。其实,我很小就读过一本叫《小刀会起义》的小人书,那书彩色封面上绘图,刘丽川的神情,跟汉剧团的扮演者,的确神似!看完戏,感慨万端,忍不住看挂在剧院门前的宣传广告,剧中人:刘丽川;扮演者:冯加盛! 于是,我记住了这个名字。后来他们转场到黄石剧场,我追到黄石剧场;他们转场到大众剧场,我追到大众剧场;他们再转到远在黄思湾的红旗剧场,我又追到红旗剧场。那时候市内没有交通车到黄思湾,去红旗剧场须步行数里,从沈家营到黄思湾,往返一次就得两小时,旷课在所难免。 因为看戏旷课太多,被处罚写三千字检讨书。但我内心喜气洋洋,满脑子都是冯加盛先生扮相,他的歌声更是萦绕耳畔,经久不息。 从此我暗暗地妄想着要结识冯先生。又十年,我在大冶一中教书,突然成为黄石市政协委员。一起在海观山开会的,都是黄石文化界有些名气的人,便得知了冯加盛先生更多的消息。到了第二年再到黄石开政协会,我就鼓足勇气,揣了一条大重九香烟,找到消防路去拜访冯先生。先生却在走廊上站着,歉意地笑着说:“心意领了,谢谢。” 大重九香烟没有送出去,内心很是惶迫,其实,我那时并不知道先生抽不抽烟,有点冒失,但戏迷,冒失者何止我?又一年,我在大冶青龙山公园附近,偶遇冯先生,真的是喜出望外,那儿离我的家不出百米,我想邀请先生去寒舍歇歇脚,冯先生还是那样歉意地微笑着说:“结伴出游,不方便,心领了。” 那一刻我就明白,冯加盛先生是位洁身自好的谦谦君子,脱于俗,诚如《爱莲说》所言,可远观而不可近亵者,是也。 他也终于接受了我这个戏迷,虽然从未单独谋面,但在有微信的年代,我们互相加了好友,且常有微信交流。至少是在半年前,他就跟我说,他积累了一些与汉剧有关的资料和心得,准备出版一本书。不久,他就将书稿的一部分内容发给我看,内中就附有曾纪鑫先生为这本书写的序。 曾先生与我是校友和朋友。 关于这本书,我跟曾纪鑫先生的看法几乎一致。现在,这本凝结着冯加盛先生一生心血的《生命的催促——我的汉剧人生》终于出版了,看到这本装祯不俗的大书,我反而不知道该说点什么了。我只觉得它跟梅兰芳先生的《舞台生活四十年》有许多神似的地方,无论内行还是外行,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受益。内行可以从汉剧表演艺术的各个专业层面去体会揣摩表演艺术的真谛;外行,却更可以从一个表演艺术家的人生追求中,领略到什么是高贵而纯粹的精神。 我是一个毫无选择的戏迷,楚剧、汉剧、京剧,我都喜欢,都痴迷。1977年或者是1978年,电影《杨门女将》获得重新上映,大众剧场连续上映不清场,我就为听穆桂英的那段《风萧萧》和采药老人的那段《听说是》,躲在剧场一角,硬是连看了三场,我真不是为蹭票,就是舍不得离开。连续三场,将近八个小时,不吃不喝还不上厕所,也不是常人能忍受得了的。 但戏剧终于走向蓑落,是没有办事的事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似乎都是有生命的。既然有生命,就不可能长生不老万万岁,生老病死是自然的,不必忧伤。诚如唐诗宋词,遥想盛世时,是何等辉煌?它们也蓑落了,今天虽然还有为之者,那不过是一种悼念。然而,唐诗宋词仍然是中国文学宝库中无与伦比的瑰宝,千百年后我们品读,仍然能受到感染。戏剧亦如是,作为一种表演艺术的形式,它可能不能适应于我们的时代了,但它作为艺术,永远都是瑰宝。 读冯加盛先生的《生命的催促——我的汉剧人生》,让我明白了上面的那些道理,我也更加崇敬冯先生,感谢冯先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阮惠珍感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柯尊解的这篇随笔写得好,令我感动!我这辈子当记者,和黄石汉剧团有缘分。在岗时见证了汉剧团的辉煌与繁荣,写过许多报道文章;退休后倾听过汉剧艺人的悲凉与呻吟、拼博与抗争!我以《不屈不挠的汉剧人》为题,撰写了几十篇文章力挺成立五一汉剧团!冯加盛也是我敬佩的艺术家之一。向从硝烟炮火中走来的汉剧艺术家们致敬!</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背景:一石激起千层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i><u>赛神仙回复岑川——</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桂芳妹妹的评论情真意切,见解深刻,读来倍感温暖与振奋!几位艺友、文友以笔为桥,以情为线,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活的汉剧传承图景。冯加盛、陈才、柯尊解、陈桂芬与阮惠珍的文章彼此呼应,通过文字的激情流转,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艺术虽不能长生不老,但这些动人文字与艺术家的风骨,将随着岁月沉淀,世代流芳!感恩您的厚爱与鼓励!让我们来共同守护汉剧这朵熣灿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花吧!🌹🌹🌹</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分享与感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