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创:宁静致远<br>ID: 33720858<br>地点:甘肃天水 古柏盘桓卦象栽,六十四柱守灵台。<br> 大地湾前抟梦陶,秦公簋上列鼎开。<br> 石榻胡风入画来,金彩犹凝丝路埃。<br> 八千岁月凝一瞬,渭水托起龙鳞开。 12:40 伏羲庙景区有直通天水市博物馆便门。它位于伏羲庙西侧。这座始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的建筑群,与伏羲庙形成"馆庙合一"的独特格局,共同构成中华文明探源的坐标轴。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其4万件藏品串联起8000年文明记忆,恰似伏羲氏"一画开天"的精神延续。 进入博物馆序厅,巨型浮雕墙以伏羲女娲交尾像为背景,脚下是大地湾出土的鱼纹彩陶图底盆复制品。这让人想起伏羲庙内64株古柏按八卦方位排列的玄机,此刻在展柜中与8000年前的彩陶纹样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彩陶以漩涡纹象征黄河奔流,恰如八卦中"水"卦的具象表达。 天水博物馆的电子触屏系统值得提倡,它通过创新技术将文物展示、文化传播与游客体验深度融合。 游客可通过虚拟触摸屏自由旋转、缩放高精度建模的文物(如战国马车部件),并可参与动态组装过程。 "文化天水"展厅内,唐代彩绘陶舞马昂首扬蹄,鬃毛飞扬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飘带。这件镇馆之宝印证了史书中"胡马蹀躞,舞马衔杯"的记载,其鎏金鞍鞯与伏羲庙明代建筑的飞檐斗拱遥相呼应,展现着天水作为"秦陇锁钥"在丝路文明交融中的枢纽地位。<br> <div> 马家塬车马器的发现填补了战国晚期西戎文化研究的空白:其复杂的造车工艺(如髹漆、金属锻造)反映了西戎族群的技术水平。其部件之精细与精美程度,即使以现代计算机设计、线切割技术制作也不过如此;其色彩调制同样令人叹绝。</div> 隋唐贴金彩绘围屏石榻堪称"国之瑰宝",17方画像石拼合的床座上,胡商牵驼穿行于亭台楼阁间,祆教祭祀场景与汉地丧葬礼制完美融合。石榻底部蹲踞的翼狮神兽,与伏羲庙戏楼上的龙马浮雕形成文明交融的双生镜像,印证着天水"五万年文明史,三千载建城史"的厚重。 刘海戏金蟾铜造像(明代)。 两大圈肢瓜纹彩陶罐(公元前2400--前2000年)。 这一对不起眼的“物件”可是天水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战国错银云纹承弓器。此为战国至汉代战车专用装置,装置于车箱前栏,用于承托弓弩渊部(弓臂两端弯曲处),在行进中固定弩机并辅助张弩。<br>秦始皇陵铜车马出土的同类器物证实其用途,纠正了早期“弩臂附件”或“瞄推器”的误判。此文物至少有2300多年的历史。 <div> 展览尾声呈现的《伏羲十四大功绩图》以艺术化手法浓缩了中华先民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历程。画中所绘有“创八卦”“结网罟”“制嫁娶”等传说,甚至有“钻木取火”“养蚕化布”“疏水造田”等具体实践,看得我热血沸腾。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尽管每一条功绩都有考古实证作为依据,而我更相信那是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社会发展的集体智慧结晶。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审视,这些功绩并非伏羲个人凭空创造,而是对一个时代生产技术、社会组织与文化创新的高度凝练。</div><div> 可以说,伏羲传说中的文化创造,本质上是远古人类集体精神世界的“公约数”,是群体对宇宙、生命、文化的共同理解。</div> <div> 但这绝不否认伏羲作为领军人物的重要性,在文明分化的关键期,领袖的抉择力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同为南俄草原起源的欧罗巴部族,因领袖的认知与决策差异走向截然不同的命运:</div> 西迁至法兰西、英格兰的部族,在适宜环境中建立了先进农业文明;误入撒哈拉沙漠的支系,如贝都因人因环境适应策略失误,陷入了永久性的生存困境。<div> 伏羲老祖的伟大,正在于他既是集体智慧的火种(凝练先民实践),又是文明传承的火炬(引领制度与技术革命)。</div> 走出博物馆时,远处伏羲庙的"开天明道"牌坊在暮色中愈发苍劲。8000年文明长卷在此刻凝结成两个文化坐标:伏羲庙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博物馆则封存着文明演进的物质密码。站在羲皇故里,恍若听见大地湾的制陶声、丝路驼铃与当代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测绘声在时空中交响——这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