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行(六) 凤翔东湖

心荷

&nbsp; &nbsp; &nbsp; &nbsp; 2025年6月8日,是我和家人自驾游宝鸡的最后一天,我们参观了凤翔东湖。<div>&nbsp; &nbsp; &nbsp; &nbsp;我最初萌生来凤翔的想法,就是因为东湖,不是因为东湖有多美,而是因为它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修建的,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名园。<div>&nbsp; &nbsp; &nbsp; &nbsp;凤翔东湖位于宝鸡市凤翔城区东南隅,距离古城东门只有二三十步。夏、商时期,这里有一眼古老的泉水,称为“橐(tuó)泉”。相传周文王元年,有瑞凤飞至雍地(凤翔的古称),并在这里饮水,这里就被称为“饮凤池”。<div>&nbsp; &nbsp; &nbsp; &nbsp;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 年),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次年,他倡导官民疏浚扩池,引城西北凤凰泉水注入,种莲植柳,建亭修桥,将原来的 “饮凤池”进行了扩建,因湖位于府城之东而得名“东湖”。&nbsp;<br><div>&nbsp; &nbsp; &nbsp; &nbsp;宋以后历代多次修葺,先后增加了不少亭台、阁楼,东湖的面积也不断扩大,逐渐形成如今的规模。</div></div></div></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如今的凤翔东湖已经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其中,湖水面积10万平方米。</div> &nbsp; &nbsp; &nbsp; 东湖是个南北向狭长的湖泊,我和家人决定从北向南游览。北门外的广场不大,却有一座令人印象深刻的雕塑:它左半部分是卷起的巨浪,右半部分是穿空的乱石,在乱石旁,雕刻着苏轼清癯的面庞。创作这座雕塑的艺术家的灵感,想必是来自于苏轼的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nbsp; &nbsp; &nbsp; &nbsp;雕塑背面的几块石头上雕刻着苏轼的经典诗作。 &nbsp; &nbsp; &nbsp; 这座绿色琉璃瓦的建筑是东湖的北门,大门东边挂着“宝鸡市苏轼文化研究会”的牌子,这是陕西省首家苏轼文化研究会。 &nbsp; &nbsp; &nbsp; &nbsp;一走进北门,一株古老的柳树枝叶繁茂。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园区内古木参天,一排茁壮的紫叶李树高大茂盛,树前的 一块巨石上写着“东湖”两个大字,仔细一看,这两个字还是“苏轼”的手迹。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沿着园内的道路向南走,紫叶李的树叶在灿烂的阳光下呈现出鲜艳的红色。 &nbsp; &nbsp; &nbsp; &nbsp;阳光穿过紫叶李的枝条,轻抚着地上嫩绿的小草。 &nbsp; &nbsp; &nbsp; &nbsp;快到湖边时,一座牌坊矗立在眼前,上面写着“东湖揽胜”。这座 牌坊最初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 年)。时任凤翔知府王江为完备东湖园林景色,修建了这座牌坊,并亲笔题写了 “东湖静影” 四字匾额。后来又经过多次修葺,如今牌坊正面悬 “东湖揽胜” 匾额。这个牌坊是东湖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东湖数百年来的兴衰变迁。&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在牌坊的东边、湖畔的北侧,坐落着这个景区的核心建筑之一——苏文忠公祠(苏轼祠堂)。这是一个单独小院,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 年),时任凤翔知府宋廷佐为纪念苏轼在凤翔的功绩,在东湖畔主持修建了这座祠堂 。<div><br></div> &nbsp; &nbsp; &nbsp; &nbsp; 苏文忠公祠大门,低调而朴素。 &nbsp; &nbsp; &nbsp; &nbsp; 苏轼塑像下简要介绍了这位北宋著名的文学大家。 &nbsp; &nbsp; &nbsp; &nbsp; 苏文忠公祠内均为明清风格建筑,院内清雅幽静。 &nbsp; &nbsp; &nbsp; &nbsp;祠堂内以非常朴素的方式介绍了苏轼非凡的一生。 &nbsp; &nbsp; &nbsp; &nbsp;苏轼(1037 年-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诗、词、文、书、画皆精。他仕途坎坷,初仕凤翔,先后在杭州、密州、黄州等多地任职,因乌台诗案遭贬,却始终以豁达心态直面人生,留下无数传世佳作。<br>&nbsp; &nbsp; &nbsp; &nbsp;苏轼的一生跨越北宋仁宗至徽宗朝,不仅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更以体恤民生的为官之道和乐观坚韧的人格魅力被后世铭记。 他生前历经磨难,数次遭贬,死后却得到了“文忠”的谥号,“文” 代表其文才卓绝,“忠” 彰显其忠诚正直的品格, 他被称为 “苏文忠公”,所以他的祠堂叫“苏文忠公祠”。 &nbsp; &nbsp; &nbsp; &nbsp;苏文忠公祠向东还有一个小院,是东湖碑林,碑林建于1997年,采用回廊建筑形式,壁间镶嵌有历代文人墨客诗词158通,碑石按宋、明、清和近代四座院落进行布局,主要为苏轼书画瑰宝和历代名人咏颂东湖的诗句文赋。<div>&nbsp; &nbsp; &nbsp;&nbsp;</div> &nbsp; &nbsp; &nbsp; &nbsp;碑林内珍藏有苏轼手迹《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梅兰竹菊画作以及清代《改修喜雨莲池纪略》、民国时期郭坚真迹墨宝等珍贵碑石。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堪称碑刻之精品。 &nbsp; &nbsp; &nbsp; &nbsp;东湖碑林门前盛开的凌霄花 &nbsp; &nbsp; &nbsp; &nbsp;从碑林继续向东,一座高台上,耸立着一座飞檐翘角的双层方亭,这座高台就是灵虚台。 &nbsp; &nbsp; &nbsp; &nbsp;苏轼在凤翔初次入仕,职务是签书判官,相当于知府的助理,负责文书、司法等事务;而当时担任凤翔府知府的是陈希亮,陈是他的上司。凤翔府城在终南山下,按理说知府起居饮食都与山接近,然而陈知府开始却不知附近有山,虽这对政事无影响,但于情理不通,于是陈希亮决定修筑一座高台,以便他登高观山。他命人在府城东面凿出一个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凌虚台,台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陈希亮命名这高台为灵虚台,并让文笔不错的下属苏轼写一篇文章记录一下,这就是苏轼在凤翔的一篇名作《灵虚台记》的由来。苏轼在文中借台的兴废感慨世事无常,体现了他早期的哲学思考,文字凝练而富有深意,是其散文代表作之一。<div><br></div>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东湖西岸有一块巨大的石头,颇有来历,据《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刘彻征和元年(公元前 92 年),有陨石坠入岐阳府城,也就是现在的凤翔府城内。宋仁宗嘉祐六年,苏轼在修浚东湖时,苏轼见这块陨石的姿态很像凤凰翘首,又想起自己写过的《东湖诗》中有 “闻昔周道兴,翠凤栖孤岚。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 的诗句,于是将这块陨石移来,立在东湖西岸,取意 “凤凰照影”。<br><br> &nbsp; &nbsp; &nbsp; &nbsp;这块陨石约两米高左右,呈浅玉色,从背看像仙人指路,侧看如金凤啄饮。 &nbsp; &nbsp; &nbsp; &nbsp;陨石正对着写着“古饮凤池”四个字的圆形拱门,前文提过,周文王时期因传说凤凰来此地饮水,而被称为“饮凤池”,苏轼正是在古饮凤池的基础上修建了东湖。&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当美丽的东湖呈现在眼前,它的清秀和婉约令人赞叹。湖中碧波荡漾,岸边亭、台、楼、阁别具一格,精巧雅致,小桥流水,柳树成荫,徜徉其间,步移景异,宛如江南胜景。 &nbsp; &nbsp; &nbsp; &nbs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时值六月初,大部分花儿已凋谢,只有西安的市花石榴花儿正艳。万绿丛中几点红,吸引了游人的目光。 &nbsp; &nbsp; &nbs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作为一位酷爱游历名山大川,见多识广的人,苏轼是很擅长设计园林的,他在兴建东湖时,修建了 三座亭子,分别是喜雨亭、君子亭和宛在亭。&nbsp;<br> &nbsp; &nbsp; &nbsp; &nbsp;喜雨亭最初位于凤翔府内,后迁至东湖。当时凤翔地区旱灾严重,苏轼奉命赴太白山求雨,之后天降甘霖,大雨连下三天,缓解了旱情,而此时亭子刚好建成,苏轼便将其命名为 “喜雨亭”,并写下《喜雨亭记》。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苏轼在东湖种莲植柳,在亭畔栽种了竹子,他以君子自许,取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竹子 “圆通有节” 以及自身品格 “三君子” 之意,将此亭命名为君子亭。 &nbsp; &nbsp; &nbs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宛在亭也为苏轼所建,后人为纪念苏轼,取《诗经》中 “伊人宛在” 之意,将此亭命名为宛在亭,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 &nbsp; &nbsp; &nbs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除了这三座亭子,后人还在东湖的周围修建了多个建筑,每一座几乎都为纪念苏轼而建。湖心的这两座连在一起的亭子叫鸳鸯亭,为纪念苏轼与妻子王弗而建,由凤翔府西凤营参将常瑛受知府李慎委托,于清同治十年(1871 年)建成。<br> &nbsp; &nbsp; &nbsp; &nbsp;苏轼在凤翔初任签判时,他与王弗成婚已近四年。王弗随苏轼一同前往凤翔,在当地度过了约三年时光。王弗知书达理、聪慧细心,不仅在生活上照料苏轼,还常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提醒他为人处世的细节,深得苏轼敬重与依赖。<br>&nbsp; &nbsp; &nbsp; &nbsp;这段相伴的经历也成为苏轼记忆中珍贵的部分。多年后,王弗去世,苏轼在著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追忆亡妻,虽未直接提及凤翔岁月,但字里行间的深情,也暗含着对二人共度早期仕途时光的怀念。&nbs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以前只知道杭州西湖有一座断桥亭,其实凤翔东湖也有一座断桥亭,东湖的断桥亭初创于明代。苏轼在凤翔修浚东湖后,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 年)出知杭州时,又疏浚了西湖,并建断桥亭。后人为纪念苏轼在凤翔的文章政事,便在东湖也修建了断桥亭,文人将其称为 “断桥叙史”。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连接湖畔与湖心岛的断桥亭 &nbsp; &nbsp; &nbsp; &nbsp;东湖春风亭位于湖心小岛,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 年)由凤翔知府蔡兆槐所创修。<br>&nbsp; &nbsp; &nbsp; &nbsp;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上书朝廷免除百姓积欠债务、取消盐茶的商榷制,释放无辜含冤囚徒。蔡兆槐对此赞佩不已,称其政绩如 “惠过春风”,能给老百姓带来温暖,因此修建 “春风亭” 以彰其功。 &nbsp; &nbsp; &nbs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湖的北岸有一座用石头砌成的船型建筑,船上有亭,整体风格靓丽而不奢华,名曰“不系舟”。明代人曾依据苏轼的诗意,在东湖修有 “不浪舟” 画舫,后已倾圮。1920 年,陕西靖国军第一路司令郭坚重修 “不浪舟” 也未成,就修了一座画舫(旱船),取苏公之意命名为 “不系舟”。苏轼曾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提到的“身如不系之舟”,表达了他自由洒脱的豪迈个性,其实也有人在仕途,身不由已的悲叹。<br>&nbsp; &nbsp; &nbs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东湖还有一些古柳值得一提,最著名的就是左公柳和林则徐手植柳。<div>&nbsp; &nbsp; &nbsp; &nbsp; 凤翔曾是西北重镇,是从内地前往西北边疆的必经之地,清光绪二年(1876 年),左宗棠奉朝廷之命赴新疆抵御沙俄入侵,凯旋途中路过凤翔府时,在东湖边栽种了众多柳树,如今仅剩一株“左公柳”。这棵树位于湖心岛君子亭前,数人才能合抱,枝干突兀,树身、树枝多处疙疙瘩瘩。由于树龄较长,树身表皮皴裂,满是纵横的纹路,齐腰处有一些黑色的树洞,但在树洞的旁边,又新长出了新鲜而又翠绿的枝条。&nbsp;<br></div>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林则徐因虎门销烟触动了列强及投降派的利益,遭诬陷后被贬往新疆伊犁。在流放途中,他途经凤翔府,听闻苏轼在凤翔任签书判官时创修东湖并亲手植柳的故事后,感慨万千,于是在东湖湖畔亲手植下数株柳树,以表达对苏轼的追思以及自己虽处困境却心系国家的情怀。历经一百多年风雨,林则徐当年所植柳树仅存一株了。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东湖是个南北方向狭长的湖泊,其实它分为两部分,北面的湖叫内部,是苏轼当年修建的;南面的部分是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 年),凤翔知府傅世炜继苏轼之遗志,在东湖南买了数十亩田地,筑堤蓄水修建成的。 原来的东湖遂称为内湖,南边新扩建的部分称为外湖,也叫南湖。两座湖以沧浪桥为界。 &nbsp; &nbsp; &nbsp; &nbsp;这是从北面看到的沧浪桥。 &nbsp; &nbsp; &nbsp; &nbsp;这是从南面看到的沧浪桥 &nbsp; &nbsp; &nbsp; &nbsp;因内湖至外湖有五六米高的落差,每逢阴雨连绵,内湖水涨,溢向外湖,桥下水声沧浪,形成瀑布,所以得名 “沧浪桥”。<div>&nbsp; &nbsp; &nbsp; &nbsp;傅世炜在外湖建了 “藕香榭” 和 “曲桥”,那时的曲桥虽未明确提及 “九曲”,但已具雏形,连接外湖南北,曲折有致。后来经过不断的修缮和完善,曲桥逐渐衍变成了如今的九曲桥。</div> &nbsp; &nbsp; &nbsp; &nbsp; 南湖上的九曲桥 &nbsp; &nbsp; &nbsp; &nbsp;南湖的九曲桥旁荷叶田田,只是我们去的时候稍微早了点,荷花还没有开。 &nbsp; &nbsp; &nbsp; &nbsp; 南湖湖心岛上的清代建筑群 &nbsp; &nbsp; &nbsp; &nbsp; 凤翔知府李慎依据苏东坡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的佳句,在南湖的湖心岛上建成 “空濛阁”,同时还修建了 “藕香榭”“崇光亭”“月转廊”“曲桥” 等建筑,使这里成为一座具有郊野情趣的避暑山庄。 &nbsp; &nbsp; &nbsp; &nbs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空濛阁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与南湖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它可能采用了传统的木质结构,飞檐翘角,造型优美,展现出中国古典建筑的精致与韵味。 &nbsp; &nbsp; &nbsp; &nbsp; 崇光亭与月转廊与空濛阁均为清代所建,后世多次修葺。 &nbsp; &nbsp; &nbsp; &nbsp;南湖的湖心岛上栽种着大片牡丹,牡丹盛开的时节一定很美。 &nbsp; &nbsp; &nbsp; &nbsp;从南湖的湖心岛上向东望去,看到了一座外形像大雁的亭子,叫雁南亭。这座亭子最早修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根据苏轼的诗句 “忆弟泪如云不散,望乡心与雁南飞” 而取名的。 &nbsp; &nbsp; &nbsp; &nbsp; 在雁南亭的北面,还有一座高高的亭子,叫一览亭,这个亭子建在东湖东岸的北魏城墙之上。它初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由当时的凤翔知府白维清创修。<br>&nbsp; &nbsp; &nbsp; &nbsp; 因为登亭可观秦岭山脉中的太白山,近可览雍城全景,俯可瞰东湖全貌,有 “秀湖奇峰,尽收眼底” 之意,所以得名 “一览亭”。它是东湖景点中最高的建筑,也是游人观景的好去处。 &nbsp; &nbsp; &nbsp; &nbsp;这段古老的城墙只有两百多米,是凤翔最古老的城墙遗址,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约 424 年)所建,距今已有近 1600 年历史。 &nbsp; &nbsp; &nbsp; 结束了东湖的参观,我们从景区的南门出来,南面近年来经过大规模扩建,建成了气派的大门和面积巨大的南广场。 &nbsp; &nbsp; &nbsp; 景区的南门是一座雕梁画栋的仿古建筑,雄伟气派。 &nbsp; &nbsp; &nbsp; &nbsp;南门前的广场上象征着凤翔的凤凰图案设计精美大气。 &nbsp; &nbsp; &nbsp; &nbsp; 南广场的最中心,矗立着苏轼的塑像,他身着官服,手持书卷,衣袂飘拂,仿佛依然在为大宋的江山社稷而殚精竭虑。 &nbsp; &nbsp; &nbsp; &nbsp; 南广场两侧设计独特的中式景观建筑。 &nbsp; &nbsp; &nbsp; &nbsp;从南广场穿过这道凤仪门牌楼,前面的花坛前铺展开一卷硕大的诗书长卷,上面雕刻着苏轼的经典诗词。 &nbsp; &nbsp; &nbsp; &nbsp;我之前读过林语堂版的《苏东坡传》,最近又读了李一冰版的《苏东坡新传》,对苏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了解到他在凤翔任职时的一些经历和在这里留下的作品。所以当我来到凤翔的东湖,看到苏轼修建的园林,以及后世人们不断在这里修建纪念他的建筑,更懂得了苏轼当年疏浚饮凤池时的民生情怀,也叹他无论身处何地,总能以诗心熨帖世事、用豁达点亮山河的生命力量。<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今天,提起杭州的西湖,妇孺皆知,可说起陕西凤翔东湖,恐怕知道的人就少得可怜了。与高大上的西湖相比,东湖确实相形见拙。但这个小小的景区却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故事,足以让我叹服。也希望通过我的分享,您对东湖有些许的了解。<br><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谢谢赏读!</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