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佛教之我见

陈平洲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佛学与佛教之我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陈平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近日,少林寺方丈因涉嫌刑事犯罪、违反佛教戒律而被刑拘的消息在同学群里掀起热烈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有客观言论,也有偏激叙述,还有插科打诨,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此事发生在佛门净地,其影响远超一般贪官所涉及的钱、权、色的问题,它关乎了众多信众的信仰根基。当这样的负面事件曝光,信众们肯定内心难免陷入挣扎:自己一直坚持的学佛、信佛之路是否还能继续走下去?自己所秉持的信仰是否还有意义?这些问题沉甸甸地压在他们心头,成为无法回避的灵魂叩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年前,我看了佛陀一部电视剧,被震撼到了心灵,算开始接触到真正的佛学与佛教,更看了不下十几本佛学书籍与音像,今天我想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有限的佛学与佛教知识,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这些观点仅代表我个人,也非常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需要先厘清一个关键问题:什么是宗教信仰?在现代文明社会,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大力提倡,宗教的发展与传播不再受到限制。但实际上,宗教和信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当区分开来认识。宗教本质上是一个有组织、有管理的团体 ,只要有管理存在,就必然会衍生出权力和等级。而权力一旦失去有效监督,就容易滋生异化、冗余、腐败以及僵化等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信仰则是基于个人内心对某种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高度认同,是一种抽象的、纯粹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寄托与认可。简单来说,宗教是具象化的社会组织,而信仰是虚化的内心理念认同,一个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一个是无形的精神寄托。组织可能会因各种因素被腐蚀异化,而信仰在纯粹的状态下是不会改变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少林寺作为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了巨大影响力和关注度的宗教组织,出现腐败现象并非毫无缘由。从本质上讲,有组织就有管理,管理会催生权力,权力如果缺乏约束,就难免被滥用。这是组织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和风险,即便在佛门圣地也难以完全避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真正深入了解佛学历史和知识的人会清楚地发现,如今展现在公众眼前的佛教现象,与佛学原本的面貌是大相径庭。甚至是南辕北辙。佛学是无神论,而佛教展现的是神魔当道,主宰人生。倘若佛学的创立者释迦牟尼能够知晓自己的学说被歪曲、颠倒成这般模样,想必会痛心疾首,斥责这些违背教义的徒子徒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正的佛学,是一门深邃的哲学,蕴含着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宇宙观。它的核心是无神论,不提倡偶像崇拜。但如今走进寺庙,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令人目不暇接的佛像、菩萨像。实际上,这些神灵形象大多是后人虚构出来的,并没有真实的个体存在。这种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大量的中国化的改造过程。中国人有骨子里的实用主义哲学,这促使这些神佛菩萨形象的诞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信众直观地感受到信仰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求官得官,求子得子,荣华富贵可以通过贿赂佛菩萨唾手可得,在还不趋之若鹜。而别有用心的佛教传播者有意无意的利用中国人的心理,从而吸引更多人信教,自己也得到发展,有了钱,和尚们也可快乐的生活,何必青灯古佛受清修之苦,有些不过是演给别人看的,人想成佛,这辈子也别想了,不想受这个苦,还是借机发点财实在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是真正的佛学思想还是有其哲学意涵和对人类生活有着指导意义的,是正面和正向的。可耐不住时间的冲刷,传教的偏离,和尚们的经越念越歪,也越来越不正经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创建的佛学基本理论是以缘起性空说为核心的。简单来说,缘起,是指世间万物的发生、发展皆依赖于各种条件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即有因必有果,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这种因果律的呈现方式有时是即时的,有时则是通过轮回体现。这一理念鼓励人们要规范自身言行,多行善举,它开拓了人们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在当时,人们知识水平有限,普遍认为人类受神灵掌控,而佛学让人们认识到,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宰,个人的幸福或苦难都源于自身的言行导致的后果体现,用孔子的话说,叫求仁得仁,求锤得锤。从这个角度讲,自己就是主宰自己命运的“神” 。性空说中的“性”,指代事物、人的性质、属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空”并非指绝对的虚无,而是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以一棵树为例,它从无到有,经历种子发芽、成长为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最终枯萎死亡、消失不见的过程。树的寿命有长有短,但最终都会走向消亡。释迦牟尼将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定义为空性,他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皆如此,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一切都处于不断变化的空性状态。基于这种对世界本质的洞察,他引发人们去思考:既然人世间的一切最终都会归于空,那么过度执着于生活中的痛苦与欢乐又有何意义呢?领悟到这一点,人们便能学会释然,学会放下,减少内心的痛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缘起性空是佛学的根基,也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苦集灭道四谛说。既然发现了问题,就需要寻找解决之道。苦谛让众生认识到世间充满痛苦,这是修行的起点;集谛深入剖析痛苦产生的根源,即人们内心深处的贪嗔痴慢疑等欲望;灭谛为修行指明了方向,即通过断除烦恼和业力,达到涅槃解脱的境界,获得永恒的安乐;道谛则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主要包括修行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通过践行八正道,人们能够逐步断除痛苦的根源,证得涅槃,摆脱生死轮回的束缚。其中,苦集二谛揭示了世间生死的因果关系,灭道二谛阐述了出世解脱的因果关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四谛说,佛学还有十二因缘说,但总体而言,上述内容构成了佛学的基本框架。可以看出,整个佛学体系并未提及神创世神主宰一切的说法,完全是对人类自身以及世界的深刻认知与探索,一切都源于人类内心的自我认知与精神改造。然而,反观当今佛教所呈现的景象,早已偏离了佛学的初衷,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汉语的角度解释,“佛”作为动词,意为觉悟;作为名词,指觉悟了的人。释迦牟尼佛就是尼泊尔释迦族中觉悟的人。而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是建立在对佛学理论信仰基础上的组织。它由释迦牟尼生前创立,最初的目的是将信众聚集起来,共同学习佛法、修行,并传播佛学思想。早期的佛教僧团居无定所,常常在郊外树林中修行,以乞讨为生,饮食也并无荤素限制。但在佛祖涅槃后,佛教在理论上逐渐分裂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在生活方式上,佛教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大规模兴建寺庙,拥有了田园土地等寺产。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四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其主要原因就是寺庙的过度扩张对社会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威胁到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才促使统治者采取强制手段抑制佛教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和信仰政策的开放,宗教组织重新活跃起来,中国佛教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寺庙逐渐从单纯的宗教场所演变为热门的旅游景点,进而异化为商业经营场所。人性的弱点在物质利益的诱惑面前暴露无遗,原本追求超脱生死、摆脱烦恼的佛门圣地,如今却充满了世俗的纷争与欲望,沦为了“人生的修罗场”。倘若佛祖在世,看到这番景象,想必会深感痛心与失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佛学与佛教。既要尊重真正的佛学智慧,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分,因为有些倡导也是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的,角度不同,吸引力也不一样。又要警惕宗教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避免让信仰被世俗的欲望所玷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传承佛学的精髓,让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就是佛学它是一门学问,可研究可质疑。但学佛则是一种行为方式,不管在家还是在寺庙里,是要求苦修,苦行的,必须经过心灵世界的九九八十一难并走出来才算修成正果。如果不从佛教殿堂走出来,反而被困在里面了,否则都不算达到心灵彻底的解放,也就是涅槃,但这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坚守做到的。我们普通老百姓除非你有特别的慧根,建议还是不要去学佛,因为十有八九都会学成神经病,成为人们眼中的神棍,惹人讨厌。我们要浅尝辄止,了解利用一下佛学的基本方法,来帮助我们释放生活的压力,解脱一下生活中的烦恼而已,至于其他的如烧香磕头,拜佛祈求什么的,还是算了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8.1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