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滩变粮仓

轻风

<p class="ql-block">  大石口村,位于应县城东南约30里处,坐落在翠微山脚下。宋代称“大石寨”,属代州繁畤县,是军事要塞之一。明万历年间称“大石村”,清代至今,因村庄位于大石峪出口处,民间逐渐以“大石口”代指此地。民国初期,大石口全村人口大约1000人左右,土地面积不到2000亩,且大部分都是高地(旱地)、二坡地(沙地),水地仅有200亩。</p> <p class="ql-block">  徐庆,字作新,1895年就出生在大石口这个小山村,他读过旧私塾也上过新学堂,是新旧教育都接受过的文化人,他的儿子是战争期间应县南山革命根据地著名的孤胆英雄徐有为。他的父亲徐九岳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年四季,辛苦劳作,种着100多亩薄田,大部分是旱地,养着一群羊,两头驴,一匹骡子,夏天不冷为了照看牲口就住在马棚里,农忙时自家人手不够,还得雇人帮忙收割庄稼,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全家二十几口人的吃饭和家里的牲畜所需。他注重教育,无论如何也要从牙缝中挤出点结余供孩子们念书,让孩子们懂得个头朝上下。凭着他的勤俭持家,孩子们都读过书,在十九世纪初北方的偏僻山区里是为数不多的。</p> <p class="ql-block">  徐庆在家排行老大,从小聪明稳重,踏实好学,适逢当年山西政府鼓励发展教育,师范类学校不收学费,为了能继续读书,给家里减轻经济负担,1918年他考入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国民师范),成了当时县里为数不多的能到省城读书的孩子。入学不久五四运动爆发,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掀起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中国近代教育开始了新的篇章。徐庆的思想受到启发,对当时的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怀,他怀揣着梦想,投身文化教育,创办学校,立志振兴家乡的教育事业。</p> <p class="ql-block">  1924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先后任应县第一高小、第三高小校长和应县劝学所视导员(现在的教育局长),他兢兢业业,治学严谨。任校长期间,对学生要求严格,传授知识,传播新思想,创新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们的敬重,也为家乡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学生杨高明(1938年参加革命,军级干部)在自己的回忆录写道:“在应县上学期间,校长徐庆思想开明,教学有方,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他自己还亲自代课,教授思想品德教育,对我后来从事革命事业影响较大”。他担任劝学所视导员,走乡串户,狠抓学生的入学率,让村里的孩子们上学识字,为家乡的基础教育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  徐庆爱教育也爱养育自己的那块土地。黄土高原的北部,十年九旱,大石口地处翠微山的边坡,要么不下雨庄稼干旱,粮食减产,下了雨山洪暴发,水淹农田,粮食产量更低,有时洪水进村,水淹民房,乡亲们饥一顿饱一顿。大石口人多地少,每年春天青黄不接之时,村里很多人家没吃的,在地里挖野菜再加些高粱面度日。那时徐庆刚刚三十岁,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先进的思想,昂扬向上的精神,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下决心要带领大家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现状,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带领乡亲修渠打井,筑坝护村。</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二十年代,在大石口村的峪口,学习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中鱼嘴工程的设计原理,徐庆通过自己的私人关系,找来水利方面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带领全体村民修了分水嘴。巧妙利用地形和地势,实现了在不同水位条件下自动调节水量的功能。把大石口峪里出来的水,分成了三股,最北一股水量最小,水缓缓的流进了村里,他让人们在村里的路边上挖出了一道道小渠,并从河湾里捡些小石头,把小渠砌好,水在流动的过程中,泥沙慢慢的沉积下来,进了村里就成了一股明亮的清泉。</p><p class="ql-block"> 人们把水引进自家的院子里,开始种菜种树。大石口大人和小孩儿的日常生活改变了,孩子们玩的渴了,可以用手捧起泉水喝,玩耍时手脏了,在小水渠里洗一洗,夏天玩得累了,三三两两的小伙伴脱了鞋,坐在小溪旁洗洗脚,戏戏水。孩子们还吃上了自家院里的鸡蛋杏、甜核杏、大黄梨、香蕉梨等,村里有山有水有树,大人们坐在树下做针线活儿,交流生活心得,孩子们怡然自得,嘻嘻闹闹,读书声也多起来,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其余两股水,是从峪里流出来水的主流,中间的那股水从峪口出来后,在村边右转,用来浇灌大石口村的土地,另一股一直顺地势往下游流去,到了丁堡及下社的其它村子。修分水嘴的时侯,全村有劳动能力的齐上阵,有钱出钱,有粮的出粮,就这样一块一块的从峪里搬出了大量的石头,又把河湾的石头重新堆积。大石口尤家当年是村里最富庶的人家,率先出钱资助,购置搬石头的工具,铁锹、斧头、绳索、筐子等,分水嘴建成后,村民们为了纪念这项工程,也为了感恩尤家慷慨的捐助,把这个分水嘴称为“尤家嘴”(据说也叫“尤宪嘴”)。</p> <p class="ql-block">  分水嘴修好后,徐庆又带领村民开始修护村大坝。那个年代,没有一点机械设备,全凭村民们的两只手。分水嘴修成后,大石口村民受益匪浅,也为修筑大坝增强了信心。全体村民利用农闲时节,家家户户都出动,男女老少齐上阵,大人搬大石头,小孩儿搬小石头,村里的泥瓦匠们干技术活儿,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四十年代中期,大坝像钢铁长城,屹立在大石口村的最南端,像巨人的胸膛,堵在了村口,堵住了爆发的洪水泥石流,堵住了从峪口出来的横风,村民的房子、院子等财产再没有受到洪水的侵害。 </p> <p class="ql-block">  大石口村渐渐富裕起来,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得到了保障,村民勤劳吃苦,善良正直的思想品质又一次得到弘扬,这也为大石口村成为红色革命老区、成为应县抗日政府所在地奠定了物质储备和思想基础。当年的抗日政府住着不少人,要吃要喝要住,党的干部和革命队伍的安全还得有保障,这些后勤安全保障工作全部由大石口全体村民提供。</p><p class="ql-block">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寇长驱直入,中秋节前占领了大同,不几日占领应县,企图从大石口峪过去与从灵丘过来的日寇会合,然后进攻太原,最终全部占领山西。日寇计划在大石峪修一条路,大石口的男人们几乎全部抓去当劳工,有的人身体欠佳,干不动活儿,日寇就用鞭子打,还打死几个乡亲,结果从北京过来的日寇在灵丘平型关遭到我军115师的打击,从大同过来的日寇在大石峪、沙河遭到游击队的打击,敌人的阴谋失败了,然后又改道从如越口过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早在1936年,红军从繁峙过来在大石口村活动了,村里的李云已与红军有了联系,年仅18岁的徐有为也参加了给日本人修公路的劳动,看到日寇把本村的人打死后,他非常气愤,经李云介绍,与秘密活动的红军取得联系,参加了游击队,不久村里的几个有正义感的青年也参加了革命。抗战全面爆发后,抗日联合政府住进了大石口村,徐庆的妹妹徐清廉是第一届抗日政府的妇救会主任,她带领妇女做军鞋、拆洗军衣、救护伤员等,村民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护着革命队伍,与日寇、乔军、汉奸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县委书记雷宜之、12团团长张一波、县委宣传部长韦卿(他的爱人是小石口村的田玉珍)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战争年代的烽火岁月中,和大石口村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期,他们都又回到了大石口,雷政委回到了当年他办公的地方,徐庆家的院子。雷政委携夫人、韦卿和夫人及当年的警卫员刘志国又在村里吃了一顿他们喜欢的莜面、山药蛋、烂腌菜。大院里徐有瑞的母亲亲手做,雷政委的警卫员刘志国(应县东南角大队党支部书记)仍和当年一样,下厨帮忙。雷政委、韦政委战争年代叫徐有瑞的母亲为二婶子,三十年后又见到了她,老人家头发斑白,牙也没剩几颗了,刚进院,八十多岁的二婶子激动地两眼含着泪花,紧紧地抓住雷政委的手问: 雷政委,你稀罕,你咋就来了?雷政委和蔼地笑着说: 二婶子,你身体好吗?您还能认得出我?二婶子颤颤巍巍的说: 能,能,还和原来一模一样,就是头发白了。雷政委、韦政委和二婶子的手紧紧的握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徐庆带头参加劳动,领着自己的儿子、侄儿们到河湾搬石头、砸石块,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踊跃参加,齐心协力,勤劳勇敢的大石口人,不怕苦不怕累,共同劳动,硬是用自己的双手,没花国家一分钱,修起了大石口的分水嘴,修成了护村坝,为了坝体坚固,美化环境,在坝上还植了许树,洪水再也进不了村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得到了保障。</p> <p class="ql-block">  大石口村的一些旱地也渐渐成了水浇地,下社几个堡的土地也得到了合理的灌溉,粮食产量提高了,还种植一些经济作物,人民生活逐渐好起来,东南乡一带也一天比一天富,不再受洪水的侵扰了。经过十几年的培育,大石口地肥水美,种出来的粮食颗粒饱满,品质优良,产量丰厚,大石口“种啥啥好吃,种啥啥丰收”成为县里称赞的美誉,紫皮大蒜、玉米、土豆、小麦、苹果、豆角等等,都是全县数得起的优质产品,也是全县出了名的好吃。</p><p class="ql-block"> 近三十年的时间,徐庆从一个刚刚三十岁的小伙子,开始带领乡亲们兴修水利,改变家乡穷困的现状,硬是把村里的400多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徐庆也成了年过花甲的老人。当年的乡亲们敬重和感激他,把护村坝这项水利工程亲切的叫做“徐庆大坝”。</p><p class="ql-block"> 大坝上徐庆当年带领乡亲们种下的那些树,至今还高高的站在那儿,静静的守护着他热爱的家乡。大坝如铜墙铁壁,八十多年了,岿然不动,佑护着大石口的子子孙孙。</p> <p class="ql-block"> 1946年应县东南乡的革命老区基本解放,同年8月,应县民主政府县长胡辰祥向徐庆先生发出邀请,让他到政府部门工作,他诚恳接收,欣然前往,任政府建设科科长。1950年3月,出任应县水利局局长。应县历来以农业生产为主,水利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全县百废待兴,掌管水利这么重要条线,可见政府的重视程度,他为新中国的建设大展宏图。经过认真分析,仔细评估,选了群众基础好,有技术储备的大石口。他带领全县人民修建解放后县里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大石口水库。刚刚解放后的应县,财政没有钱,修建这么大的水利工程全靠当地人民的无偿支援,大石口在年青有为、充满魄力的党支部书记张良成的带领下参加了建设水库的劳动,当年的民兵营长侯崇山领着大石口的全体民兵,都是十八、九岁精干的小伙子,是当年建设水库的主力军。</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年的奋勇拼搏,水库竣工了,勤劳聪明的大石口村民还修了干渠,灌溉着千亩良田,沿着大坝修了高干渠,高干渠的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形成落差,在村西南角建起了小型水电站,大石口人又用峪子里的大石头,凿了大石磨子,高干渠的水流推动着石磨子磨面,尽管发电量很小,但村民们扬眉吐气,喜气洋洋,奔走相告,五十年代就用上了电灯;水推磨的使用,女人们再也不用每天推埝磨面了。这些在刚刚解放不久的应县是绝无仅有的,张良成是大石口村的好支书,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好带头人,经过解放后十多年的拼博,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大石口村在五十年代末,土地面积增加到2400多亩,人口也翻了一番,增长到近2000多人。</p> <p class="ql-block">  1957年,徐庆先生因治水治教有功,得到了全县人民的认可,当选了应县政协副主席、副县长,不久上级将他调到浑源县,修建更大的水利工程---恒山水库。1964年任雁北桑干河管理局局长,1969年病逝,按照老人家的遗愿,去世后葬回大石口村,静静地躺在翠微山下他心心念念热爱的这片故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文资料主要来源于应县县志、应县文史资料选辑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