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lyq 15645979</p> <p class="ql-block"> 今年二月十一日的峨眉山脚,已挣脱了冬日桎梏,阳光和煦,楠竹苍翠、紫薇含芽,连山风都裹着湿润的青草气,这里的春天,来得比往年早。步入峨眉,心灵已悠然飘向那片云雾缭绕的幽谷仙境。自五显岗停车场启程,至峨眉山生态猴区止步,每一步都踏着历史与自然的韵律,仿佛穿梭于一幅幅细腻入微的山水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 从五显岗上行咫尺,可见清音仙境牌坊,它坐西向东,为木结构,四柱三间三楼,主楼为歇山顶、穿斗式梁架,通高10.60米,飞檐翘角,正脊两端饰鸱吻,垂脊呈龙形,前后额匾分别为大文豪郭沫若行书“清音仙境”和“山水如画”,宛如时光的守门人,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风雨沧桑。牌坊之下,微风轻拂,携带着山林特有的清新与宁静,仿佛能洗净尘世的一切尘埃,引我步入一个超凡脱俗的秘境。</p> <p class="ql-block"> 沿着宽阔的平坦大道,行至清音平湖。湖边石坝旁有一石碑,上刻“金龟坝”三字,讲述了金龟坝这块巨石的故事,让我仿佛看见五千年前轩辕黄帝脚踏金龟,飘然渡河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清音湖是一个绿色生态湖,是峨眉山新十景之一,碧波荡漾,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犹如一颗璀璨的翡翠镶嵌在翠绿的山谷之间,水质纯净,清澈透底,四周青嶂翠峦环抱,古木参天,湖如碧玉嵌入其中,置身其间,只觉山风阵阵,丝丝水气洗尽凡尘。湖面平静如镜,倒影着四周的青山绿树,宛如一幅精致的水墨画。偶尔,鱼儿跃出水面,激起一层微澜,打破了湖面的平静,却又增添了几分生机与灵动。</p> <p class="ql-block"> 离开清音平湖,步行约一刻钟,便到了清音桥畔的中日诗碑亭,又称良宽诗碑亭。此亭为日本亭式建筑风格,是一座圆形草顶的凉亭,高5米,呈五边形,每边边长2.25米,由钢筋混凝水泥建成,摹拟草蓬建筑。亭檐下有横额,上书“中日诗碑亭”五个大字。此亭的建立源于一根神奇的“峨眉山下桥”的桥桩。1825年,峨眉山山洪暴发,一根木质桥桩冲入岷江,在宜宾入长江,然后进入东海,最后漂至日本新泻县海边的宫川滨。当时日本著名的高僧和诗人良宽拾起这根桥桩,发现上面有五个篆刻汉字“峨眉山下桥”,便视为珍宝珍藏起来,并在上面题诗一首:“不知落成何年代?书法遒美且清心;分明峨眉山下桥,流寄日本宫川滨。”这首诗后来在日本广泛传诵,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这段传奇的历史,经我国政府批准。1990年日中友好汉诗协会在此处修建了中日诗碑亭,在该亭的前面还修建了良宽桥。我漫步在良宽桥上。感到每一步都是对“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诠释。回望诗碑上的墨迹,在阳光下是如此清晰,那是东方文明共有的精神胎记,在时间的长桥上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顺着路标的指引,我来到牛心亭。牛心亭坐落于牛心岭下,位于清音阁前两桥之间,是峨眉山的一处著名景点,周围山峰环抱,景色宜人。此亭为六角攒尖顶木结构,造型小巧,与周围环境和谐相融。亭名因正对一块形如牛心的黑色巨石“牛心石”而得名。牛心石又名洗心石,高约3米,黝黑发亮。牛心石右侧是黑水,水色如黛,又名黑龙江;左侧白水,水色泛白,又名白龙江。黑、白二水汇合于牛心亭下,滔滔狂浪冲击着碧潭中的牛心石,惊涛拍石,发出阵阵轰鸣,称为“黑白二水洗牛心”</p><p class="ql-block"> 站在牛心亭里,可以俯瞰清音平湖,远眺峨眉山川,享受自然美景。静心聆听亭下黑白二水的激荡水声,我心旷神怡,不忍移步离去……</p> <p class="ql-block"> 稍事休息后,我沿着石梯继续向上爬行,不久后来到接王亭。此亭建于明初,因朱元璋之子蜀南王朱椿游历峨眉山,山僧在此迎接,故名接王亭。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圣祖玄烨派遣其头等侍卫海青向峨眉山各大寺赠送楹联及经卷,山僧在此迎接郭齐哈、海青等四位钦差,举行接待仪式,故此亭又称“接御亭”。亭里,古韵悠悠,仿佛能听见王公贵族巡游的威仪与庄重,让人在遐想中领略到历史的波澜壮阔与沧桑变迁。</p> <p class="ql-block"> 双桥清音是峨眉山上的一个著名景点,其中包含双飞龙桥,二桥均为青石结构,单孔拱卷式拱桥,横跨黑龙江和白龙江,因其形状像两条飞龙而得名。双飞龙桥与接王亭共同构成了最初的“双桥清音”景观。双桥清音不仅是峨眉山十景之一,还是最佳摄影点之一。这里地势陡峭,风景独特,景色优美,体现了“自然造化,天人合一”的意境,是我国佛教园林建没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跨过双飞龙桥,离开接王亭,继续踏石梯而上,来到了清音阁。清音阁位于牛心岭下黑、白二水汇流处,是峨眉山风景区的核心地段,左通洪椿坪、仙峰寺,右达白龙洞、万年寺,为上山朝拜、观光必经之地,景区级别为5A级。清音阁虽小,但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气势逼人,山环水绕,风光旖旎。在清音阁,可看到山光水色,闻到芬芳花香,听到流水清音,触摸到亭台碑石,它集中了视觉美、听觉美、嗅觉美,使游客获得峨眉山风光总体的审美感受,古今游人多称誉为“峨眉山第一风景”。</p><p class="ql-block"> 由于地形限制,清音阁只有一个殿堂,供奉华严三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我虔诚地一一跪拜。释迦牟尼佛的慈悲面容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文殊菩萨的智慧之光让我渴望获得洞察世事的智慧;普贤菩萨的实践精神则激励我坚持初心,勇于行动。整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与释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与憧憬。</p> <p class="ql-block"> 在清音阁后面的峡谷山崖上,有清圣祖康熙、明太祖朱元璋、唐太宗李世民的摩崖石刻,三者共同构成了峨眉山帝王摩崖石刻群。康熙为寻出家的父亲顺治,从简潜行到了峨眉山;朱元璋小时其家乡安徽凤阳发生灾荒,她的母亲带着他一路乞讨,投奔在峨眉山出家的舅舅,躲过了饿毙乡野的劫难;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在做秦王时的一个秋天,来到峨眉山游历,并写下了“菊散金风起。荷疏玉露圆。将秋数行雁,离夏几林蝉。云凝愁半岭,霞碎缬高天。还似成都望,直见峨眉前。”的不朽诗篇,其热爱自然、忧虑政事、思念家乡和感慨人生的思绪跃诸笔端。</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宏大的历史文化景观前,我深感自已渺小,对这些先贤的治国方略、政治智慧和雄才大略深为叹服,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 离开帝王摩崖石刻群,越过一流水潺潺的山涧,一线天奇观映入眠帘,其两壁如削,天光一线,行走其间,仿佛在穿越时空隧道,在体验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造物神奇。阳光透过狭窄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跨过一线天,呼吸着山间清新的空气,前行约一公里,终于踏入了峨眉山生态猴区,期待着与猴子们相会,我不由加快了脚步,用目光上下左右地搜索着……可未见到一只猴子,真扫兴!我好生奇怪:难道因我不是位高权重之人,只是个告老还乡、归隐山林的皓者,猴子们不屑一见,耍大牌?人们常说,猴通人性,不是势利之徒,不会如此待人。呵,想起来了,今天二月十一日,是农历的正月十四日,是个团圆的日子,不宜出门,更忌远行,应是猴子们的“团聚日”!如此一想,便释然了,心中祝愿猴子们阖家欢乐!</p><p class="ql-block"> 生态猴区隐匿于峨眉山的环抱之中,四周被茂密的森林所环绕,仿佛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没见到那些活泼可爱的猴子,留下了遗憾,可有时候遗憾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这次未见到猴子,作为下次再来的动力吧,相信下次能如愿以偿地与猴子们相见!另外,这份遗憾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自然之美,尽情欣赏,沉溺其中,几欲陶醉。</p> <p class="ql-block"> (此图片选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p><p class="ql-block"> 从峨眉山脚下的五显岗到生态猴区的旅途中,看到好几处滑竿乘坐点。滑竿前身是轿子,古时叫“肩舆”,又称“竹舆”。民国初年出现的滑竿样式,据说开始于爱国将领蔡锷发动的护国战国时的简易担架,后经川南人改造,流行全川。因全用滑溜溜的竹竿绑扎,就称为“滑竿”。</p><p class="ql-block"> 乘客坐在滑竿上,或阖目养神,沉浸于山林的呢喃细语,聆听大自然的低吟浅唱,或启目探幽,于翠色深处寻觅那一抹超凡脱俗的静谧,仿佛能捕捉到每一缕清风、每一声鸟鸣的细腻情感……轿夫的身影在山林间勾勒出一幅力与美的壮丽画卷,犹如勇士的血肉之躯,书写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征服,诠释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在这一刻,仿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深厚联系。</p><p class="ql-block"> 这次二月初峨眉山的踏青之旅,既是赴一次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升华,成如唐代大诗人王维所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这片仙境之中,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的壮丽与神奇,也领悟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或许,这就是旅游的真谛:在行走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让心灵在旅途中得到真正的释放与升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日于重庆两江新区恒大华府小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