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潜江田关河位于湖北省潜江市,是汉江支流,流经多个乡镇,与田关岛、刘岭岛构成"一河两岛"景观,兼具红军堤、红军闸等历史遗迹及旅游开发潜力。 </p> <p class="ql-block"> 红军堤距潜江市中心城区约8公里,位于湖北省田关水利工程管理处的潜江东荆河大堤与田关河堤交汇处,是湖北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潜江境内的东荆河地域湖泊密布,水域辽阔、水源关系复杂,原本没有固定的河床,洪水灌入,即横冲直闯,危害肆虐,因此该流域水灾频繁。最严重的是1931年的水灾持续2个多月,汉江、东荆河堤交相溃决,泛滥成灾。西荆河田关至谢家剅一段河堤被洪水冲垮,导致东荆河和西荆河交汇处曾晓湾溃口。潜江几乎全境受灾,淹死2800人,成为湖北省灾情最重的12个县域之一。曾经繁华的周家矶被洪水冲击,居民稀少,残破不堪。直到8月底,大水才开始回落。</p><p class="ql-block"> 灾情发生后,湘鄂西苏区党委把抗灾作为党的“第一等战斗任务”,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困难的办法,成立了各级救灾指挥部,领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抢修堤防。1931年10月初,贺龙率领的红三军来到潜江驻扎,即刻参加到对东荆河堤险工阶段的整治工作。其中田关堵口复堤工程就是在贺龙的亲自指挥下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据当地百姓回忆当时的大致情况,潜江县苏维埃政府成立的救灾指挥部对西荆河田关堵口筑堤方案产生了分岐,有的主张在溃口处就地堵口复堤,这样可少毁几百亩农田,同时也可节省时间;有的主张在溃口以外退挽修筑新堤,理由是溃口处冲成了一个深潭,担心堵口复堤后基础不牢、容易滑坡。贺龙与县苏维埃政府的干部一道,踏着泥泞小道来到溃口处,仔细了解溃口、灾情和救灾筑堤等情况。为了探明溃口处的地形,他毅然跳下3米多深的深潭探摸地形,其他人也跟着下水。他与技术人员潜入潭底,探明可以在原地堵口复堤,统一了救灾 指挥部的思想和行动。随后,贺龙和九师二十五团、二十六团红军士兵及周边群众3000多名民工一道参加了西荆河口的堵口复堤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国民党两架飞机盘旋工地,投弹炸死2人。该工程断断续续经过2个月完工,堤长1500米、底宽20米、面宽2米、高程31米,完成土方8.4万立方米,耗资1.05万元(银元),贺龙主持并完成的堵口复堤工程有力保障了田关以下400多万亩农田的安全。这段堤当时便以“军民堤”和“红军堤”命名,这对于数年苦于水灾的百姓来说,乃是做了天大的好事,周边群众无不感谢工农红军、感谢贺龙。按照古代遗留的传统方法,周矶附近的老百姓甚至将贺龙的长生牌或恩典牌供在神壁,常常以香火祭拜,以此感念贺龙的恩德,并祝愿恩人添福增寿。</p><p class="ql-block"> 1977年10月,潜江县政府重建了现有八孔的红军闸,并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碑的正面、背面刻有贺龙题词:“继承土地革命时期的光荣传统,大搞水利,建设社会主义。”</p><p class="ql-block"> 红军堤、红军闸纪念碑于1983年11月被潜江县(现为潜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潜江县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3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红军闸位于东荆河与田关河交汇处。</p><p class="ql-block"> 1958年至1960年,在“大跃进”时期,潜江人民大兴水利建设,将西荆河东段进行裁弯取直和扩挖,并连通东荆河,形成了一条联结长湖与东荆河的河道,取名为田关河。</p><p class="ql-block"> 1959年,荆州地区四湖排水工程指挥部在实施《荆北地区防洪排渍方案》过程中,提出了开挖田关河,将四湖上区洪水直接排入东荆河,形成等高截流、分层排灌的治水格局。这个计划得到了湖北省水利厅的批准。10月,潜江县四湖工程指挥部成立,从当年冬季到次年春季,全县调动了近10万民工全线施工,因多数河段是对旧河道进行扩挖疏浚,稀泥多,施工难度大,但广大民工在党的号召下,克服困难,战天斗地,“白天红旗招展,夜晚灯笼火把”,靠着肩挑背扛,完成土方582万立方米,于1960年4月挖通放水。同时,由荆州地区水利局设计,潜江县水利局主持在田关河红军堤下修建了一座排水闸,是田关河水出东荆河的尾水闸。该闸1959年11月开工。原设计为拱涵式6孔,施工时改为5孔,中孔宽5米,其余4孔宽3.5米,闸底高程27米,设计流量187秒立方米。配钢质平板闸门5扇,卷扬式启闭机5台,国家投资117万元。正是在督修田关闸的过程中,有关领导听闻周矶部分群众讲述了当年贺龙堵口复堤的事情,特别是听说还有部分农民家里依然供着贺龙恩典牌的事情后大为震惊,于是找当时的内务部部长钱瑛和成都军区司令员贺炳炎求证此事。在得到肯定之后,1960年3月28日,县委、县人委联合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递交了一份请示,表示为了纪念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红军堤,特将堤下的田关闸命名为“红军闸”。</p><p class="ql-block"> 重建红军闸</p><p class="ql-block"> 现在站在红军闸上,可以看到在田关河中间还有一个已经废弃了的涵闸残垣,这便是1960年修建却在1964年不得不废弃的旧红军闸。1960年新建的红军闸在取东荆河水灌溉下游农田的过程中却遇到洪峰遭遇险情,闸体被破坏,最后不得不废弃。</p><p class="ql-block"> 1965年1月6日,湖北省水利厅对荆州专署作出批复,决定将新闸位置选择在老闸外400米处的原外引堤上。新闸由湖北省水利厅设计,为一级水工建筑物,钢筋混凝土结构,共8孔。单孔净宽4米,净高5.5米;闸底高程27米,堤顶高程42.9米。钢质平板闸门,每扇重10.1吨,配30吨和50吨螺杆式启闭机各4台。设计排水能力为秒250立方米,国家投资287.27万元。新闸由湖北省水利厅工程四团承建,1964年11月20日开工,次年6月26日竣工。红军闸对长湖泄洪,保障库堤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排水作用大,引水效果也很好。其中1965年到1969年5年灌溉农田累计374.5万亩,1969年旱灾年灌溉农田135万亩。</p><p class="ql-block"> 按照湖北省水利厅的要求,新闸建成时要把老闸拆除,而老闸现今依然屹立于田关河中央,闸身更是长了很多杂草和矮小的树木。老闸距新闸不到400米,采取爆破拆除,对新闸有不利影响,而采用人工拆除,钢筋混凝土很结实,靠手工难以完成任务。加上新闸建成后,对老闸两边的河道进行了扩挖,老闸立于中间并不影响流量,因此老闸一直保存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现今,红军堤、红军闸及纪念碑是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一一红军堤的附属文物,其周围常年绿草茵茵,田关河水碧波涟涟,夹岸河堤郁郁葱葱,人工岛上百花争艳,已经开辟成田关河水利旅游度假区,使之不仅为潜江市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自然生态水利旅游目的地。而经过近60年河水冲刷而屹立在河中间的红军旧闸,更是增加了田关闸景区的历史厚重感,使人情不自禁地回忆起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田关岛水利风景区位于素有“曹禺故里、江汉油城、水乡园林、龙虾之乡”之称美誉的潜江市境内,景区距潜江市区和江汉油田8公里,距汉宜高铁潜江站14公里,距沪渝高速公路13 公里,距随岳高速公路25公里,距荆州城区55公里,距武汉市130公里,是江汉平原上水乡园林的典型代表,是三国黄金旅游线和鄂西旅游走廊上新兴的旅游明珠。</p><p class="ql-block"> 田关岛又名百花岛,岛上樱花栽植上万株,品种多达20种,杜鹃栽植30万株,更有玉兰、梅花、桃花、含笑、紫荆、茶花、月季、结香、海棠、二月兰、郁金香、油菜花、桅子花、荷花、紫薇、凌霄、桂花、木芙蓉、茶梅、蜡梅、木棉、菊花等点缀于小岛之上,一年四季花期不断,因此得名于百花岛。岛上还有万余株银杏、水杉、乌桕、红枫、山麻杆、红芦、黄芦、枫香、赤杉等色叶树种,独具特色。</p><p class="ql-block"> 田关岛水利风景区是一处集生态观光、水利科普、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水利风景区。现已形成观光旅游、健身游乐、会议度假的旅游度假格局。</p> <p class="ql-block"> 我踏上了这片红军遗址的土地。时光仿佛在此刻按下了暂停键,每一寸斑驳的砖石,每一道岁月的裂痕,都在低吟着往昔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红军战士们坚定的身影,他们怀揣着信仰,在这片土地上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他们的汗水与热血,洒在了这片炽热的大地上,浇灌出了如今的和平与繁荣。</p><p class="ql-block"> 抚摸着那历经风雨的城墙,我的心被深深触动。这不仅仅是一处遗址,更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理想与希望。</p><p class="ql-block"> 我们生于盛世,长于春风,更应铭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因为正是他们的付出,才让我们有了如今的安稳与自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