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28期《徐岔河文艺》目录

崔汉朝

<p data-pm-slice="0 0 []"><b>《徐岔河文艺》28目 录(电子版发布在徐岔河文艺作者群内)</b><b></b></h3></br><h3>杨炳阳作品小辑</h3></br><h3>露海诗作</h3></br><h3>浅云飞作品小辑</h3></br><h3>严省安作品</h3></br><h3>黄克胜诗作</h3></br><h3>王海清作品</h3></br><h3>崔汉朝作品</h3></br><h3>魏海亮作品</h3></br><h3>贾俊杰作品</h3></br><h3>索付作品</h3></br><h3>魏立国小小说二题</h3></br><h3>马晓春作品小辑</h3></br><h3>鲍华明作品</h3></br><h3>汪君作品</h3></br><h3>楼云作品</h3></br><h3>张学鹏作品</h3></br><h3>樊时勇作品</h3></br><h3>张成志作品</h3></br><h3>张炎琴《静待花开守清欢》书中的美食美学</h3></br><h3>郑淑鹏作品</h3></br><h3>史晓柔作品</h3></br><h3>张蕾作品</h3></br><h3>王道清作品</h3></br><h3>姚洪双作品</h3></br><h3>专访武术家高凡民</h3></br><h3>李登祥诗作</h3></br><h3>王和军诗作</h3></br><h3>周立军诗作</h3></br><h3>翁志勇诗作</h3></br><h3>史红霞诗作</h3></br><h3>姚宪民诗作</h3></br><h3>冷润生诗作</h3></br><h3>李俊杰作品</h3></br> <p data-pm-slice="0 0 []"><b>拳风诗韵里的侠义人生</b><b></b></h3></br><h3>——专访武术家高凡民</h3></br><h3>  徐龙宽</h3></br><h3>  初见高凡民时,他刚结束晨练,一身白色的太极服沾着大运河的晨气,抱拳行礼时腰马沉稳如松。这位山东梁山汉子眼角眉梢带着江湖气,谈起拳法时眼神锐利如鹰,聊到诗词却又温润如玉。在他身上,武学的刚猛与文墨的儒雅奇异地交融,恰似黄河奔涌时撞上砥柱,激荡出独有的生命气象。</h3></br> <h3>     拳路:四门传承里的武道修行</h3></br><h3>“您同时传承樊式八卦掌、陈式太极拳等四门拳法,会不会觉得驳杂?”面对这个问题,高凡民忽然起身,在院子的空地上走了趟八卦掌趟泥步,脚掌碾地时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你看这步法,八卦掌的圆转、形意拳的沉坠、太极拳的绵韧,到了炮捶就成了崩裂的爆发力。”他忽然止步,掌心向上如托千斤,“武道如江河,分流再多,终究同源。”</h3></br><h3>  上二年级时,受电影《少林寺》影响,高凡民在邻居家练梅花拳,冬季基本功训练完休息时不小心踏进好几米深放山芋的圆地窖中,皮毛无损,但大人吓坏了不让再练武。初三时夏季上完晚自习,与两位同学外出遇见两个小痞子,把饭票抢走,还被暴打,从那知道了习武的重要性,晚上在李集跟同学练佛汉拳。十六岁那年,高凡民在梁山古渡遇见了第一位师父。当时老人被几个地痞围堵,他抄起扁担大喝一声冲上去,挨了几拳却硬是没让对方靠近老人。“后来才知道,那是少林炮捶的传人。”他笑着说,那天师父摸着他青肿的脸颊说:“骨头硬,心肠更硬,是块练拳的料。”自此,高凡民更专心走上了习武之路。在高中时,他白天学习功课,晚上一个人在操场上不厌其烦地扎马步,练习五行重手法、朱砂掌功和少林硬臂功、观音掌、拈花功等七十二绝技。兴致高时,一套少林炮捶如行云流水,拳脚生风,引得诸多同学大声叫好。</h3></br><h3>  高中毕业后到北京海淀区某高校学习法律。九五年五月三日,北京大学韩国留学生请陈万义先生来北大教授太极拳,此时,结识了德国王朝工贸公司总经理周松波博士。松波从其学拳,很仰慕万义先生的武功和为人。高凡民在北大游玩,第一次见陈氏太极拳。在京23年在高校做过管理,在影视基地做过武行,行销过锅炉……步履匆匆时却从未间断练功。凌晨四点的圆明园福海边,常有他练拳的身影,冬练三九时呼出的白气与拳风交织成雾。“有次在北体遇着陈式太极拳新架的田师父,其叔就是陈发科宗师的弟子田秀臣师爷,我练拳时架子歪了,他就不耐其烦地给我捏架子”那些年,他拜过绵掌翻子拳乔秀川、梅花桩韩建中、三皇炮捶刘太平和张凯、樊式八卦掌文大生、山西车式形意拳孟庆威等七位师父,行囊里永远装着拳谱和伤药,手掌的老茧磨了又长,终于将四门拳法的精髓融会贯通。成为樊式八卦掌第四代传人,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车式形意拳第五代传人,北京三皇炮捶第八代传人。同时对少林炮捶、佛汉捶、绵掌、八极拳和梅花桩等拳法也相当精通。最近,在梁山工会杯陈氏太极拳表演赛中获得优秀表演奖,得到济宁市专家的好评。</h3></br><h3>  文脉:拳套里的笔墨江湖</h3></br><h3>“您的案头总摆着《唐诗三百首》和拳谱,这两者有相通之处吗?”高凡民闻言取来宣纸,挥毫写下“拳如诗骨,诗若拳魂”八个字,笔力遒劲如崩拳。他高中时是梁山四中《星火》文学社的文学骨干,在煤油灯下写的诗歌曾发表在省报上,那些泛黄的剪报至今压在他的练功日记里,1992年,他的《河水情深》散文还获得了第四届泰山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奖赛大奖。</h3></br><h3>“工作累了,就蹲在沙堆旁写诗。练武累了,就坐在地上看书。”他记得有次为招生连续加班,望着漫天星光,他写下“铁骨撑天月,汗珠坠地星”的句子。后来高凡民成为山东新农村杂志社特约摄影记者,他笔下的麦收场景总带着诗意——老农额头的汗珠与麦粒同辉,田埂上的野花在收割机轰鸣中倔强绽放。</h3></br><h3>  在望岳雅集诗词公益学校做编辑时,他常把武学理念融入点评。“你看这句‘飞流直下三千尺’,起笔如炮捶崩劲,收势似太极卸力。”他说诗词格律就像拳法套路,看似束缚,实则让力量更精准地传递。如今梁山诗联会的雅集上,还能见到他即席赋诗的身影,有时吟到激昂处,会突然起身比画几个拳式,引得满堂喝彩。像这样文武双全的编辑在文学界少之又少。</h3></br><h3>  侠义:从江湖到人间的践行</h3></br><h3>“梁山好汉的侠义,在今天该如何体现?”听到这个问题,高凡民从抽屉里取出一沓维权案卷,最上面那份记录着为农民工讨薪的经过。“去年有个老乡在工地摔断腿,老板想赖账。我带着他的病历去找工地负责人,在工地上守了三天,终于把赔偿款要回来。”他摩挲着案卷上“民为贵”三个字,这是他创办法律维权工作室时定下的名字。</h3></br><h3>  这种侠义心肠,早在高中时就显露端倪。当时文学社经费紧张,他骑着自行车跑遍全县,拉来十多个商铺的赞助;同学林见风家遭了水灾,他背着粮食步行二十里送去,回来时球鞋灌满泥浆。北漂期间,他在地铁里制服过小偷,在暴雨中帮陌生人推车,这些事被朋友笑称“管闲事”,他却总说:“梁山人见不得别人为难。”1998年冬,在北京颐和园新建宫门,为了保护女同事,一人敌三个地痞流氓的围攻。</h3></br><h3>  如今他的工作室里常聚集着三教九流:练拳的徒弟、讨教诗词的学生、需要法律援助的弱者。有次一位单亲母亲来求助,说着说着哭起来,高凡民默默递上纸巾,转身从里屋拿出刚出版的文集,扉页题字“风雨过后是晴空”。“武力只能解决一时冲突,真正的侠义,是帮人找到站起来的力量。”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常提起为救民女而被八国联军枪杀的八卦掌大师程廷华。</h3></br><h3>  暮色渐浓时,高凡民带我们登上梁山虎头峰。残阳如血,映着远处的黄河如练。他忽然吟起自作的《水调歌头》:“拳起落星月,笔纵横春秋。”晚风掀起他的衣襟,恍惚间,仿佛看到一位穿越时空的梁山好汉,正用拳脚守护苍生,用笔墨书写江湖,用侠义心肠感染着周边的人。</h3></br><h3>  徐龙宽,中国散文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专栏作家,主要创作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有文在《解放日报》《浙江日报》《思维与智慧》《中学生博览》《格调》报刊杂志等300余家国内报刊、网站等平台发表、获奖。</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7S49xLdsaUn9olg21lUCU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凡民

作品

梁山

诗作

八卦掌

太极拳

侠义

拳法

传人

练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