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密码·林夏招兵

葡萄雨

不知不觉,林夏在吐鲁番盆地已经五年多了,考虑到西部大开发和随时了解坎儿井维修工作的需要,《华夏地理》杂志社在吐鲁番设立了记者站,负责新疆的采访任务,任命林夏为首任站长和首席记者,并批准同意林夏招聘两名驻站记者的请求,相关条件由林夏自行决定。招聘通告在《吐鲁番日报》刊登后,报名者络绎不绝。林夏有意让帕旦木汗回来应聘,但不知其意如何,就告知了热依汗。<br><br><div>吐鲁番的日头毒辣得像要把地面烤出火星,林夏站在记者站门口的葡萄架下,手里捏着一沓厚厚的报名表,指尖被汗水浸得有些发皱。报名截止日刚过,桌上的文件袋已经鼓得像只待产的母羊,里面装着37个年轻人的梦想,每一张纸上都印着滚烫的字迹,仿佛能听到他们渴望扎根这片土地的心跳。<br><br></div><div>她转身走进办公室,墙上的石英钟正指向下午三点,表盘里的指针在阳光折射下投出细长的影子,落在去年拍的坎儿井全景图上。照片里那条蜿蜒的地下长河,此刻正无声地流淌在这座城市的血脉里,而她面前的这些报名表,就像汇入主渠的支脉,每一条都藏着未知的可能。<br><br></div><div>“站长,这是最后一批材料。”实习生阿依古丽抱着文件夹进来,维吾尔族姑娘的长辫子上还沾着外面的热气,“刚才还有人打电话问能不能补报呢。”</div> 林夏接过文件夹时,指尖触到冰凉的金属搭扣,这才想起早上喝剩的茶水还在桌角,杯壁上凝着的水珠已经洇湿了桌布。她翻开最上面的表格,照片里的小伙子笑得露出两排白牙,简历上写着毕业于新疆大学新闻系,在县融媒体中心做过三年民生记者。<br><br><div>“艾力江,”她轻声念出名字,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上周面试时的情景。这个25岁的年轻人说起采访过的坎儿井修缮工程,眼睛亮得像夜空的星星,“我爷爷是挖坎儿井的匠人,他总说井绳磨断了可以换,人心要是磨钝了,水就不甜了。”<br><br></div><div>这句话让林夏记了很久。她摩挲着表格上“熟悉维吾尔语、汉语双语”的字样,忽然想起帕旦木汗。四年前那个头戴花帽的姑娘,也是这样能在两种语言间自如切换,采访时总带着个磨得发亮的铜水壶,说是爷爷给的,盛的水比冰镇饮料还解渴。<br><br></div><div>窗外的热风卷着沙粒打在玻璃上,发出细碎的声响。林夏起身走到档案柜前,第三层的角落里藏着个褪色的蓝布包,里面是帕旦木汗当年陪她采访留下的笔记。她抽出最厚的那本,纸页边缘已经泛黄,第一页用维吾尔文写着:“坎儿井的水,是大地的眼泪,也是我们的生命线。”</div> 那是2019年的春天,林夏请帕旦木汗做伴去采访老坎儿井匠人。80岁的买买提・依明躺在土炕上,枯瘦的手紧紧抓着炕沿,浑浊的眼睛望着屋顶的木梁,声音嘶哑得像被砂纸磨过。帕旦木汗蹲在炕边,把耳朵凑近老人嘴边,一字一句地翻译:“他说年轻时挖井,绳子上要系红绸子,说是能引来地下水。”<br><br><div>那天回去的路上,帕旦木汗突然停下脚步,指着远处戈壁上的风车问:“林姐,你说等我们老了,坎儿井会不会被自来水取代?” <br><br></div><div>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红纱巾在风里飘成一团跳动的火焰。林夏记得自己当时笑着说:“只要还有人记得它们,水就不会断。” 可四年后的秋天,帕旦木汗的爱人买尔丹在坎儿井事故中去世了,撇下母亲热依汗独自承担民宿的事务。送行那天,帕旦木汗抱着她哭得肩膀发抖,铜水壶在背包里叮当作响:“林姐,我一定会回来的,等家里安顿好就回来。”这一等,就是一年多。<br><br></div><div>林夏把艾力江的表格放到左边的文件夹里,那里已经放了七份她比较满意的材料。右边的空文件夹显得有些寂寥,只有她昨天打印的帕旦木汗的联系方式,号码还是一年前存的,不知道是否还能打通。<br><br></div><div>“站长,自治区广播电视台的老师问下周的坎儿井文化节专题,我们派谁去跟进?”阿依古丽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div> 林夏合上笔记本,指尖在那份空白的报名表上轻轻敲着:“先等等,我想再等个人。”<br><br><div>傍晚时分,热风渐渐退去,葡萄架下开始有了凉意。林夏踩着夕阳的余晖走向买尔丹家的坎儿井博物馆,那里明天要举办文物修复展,她得去确认采访流程。路边的桑葚树下落了一地紫黑色的果实,被行人踩出甜甜的浆汁,让她想起帕旦木汗总说的那句“吐鲁番的甜,都藏在土里水里”。<br><br></div><div>博物馆门口的老桑树下,几个孩子正在玩踢毽子,彩色的羽毛在暮色里飞旋。其中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突然摔倒,立刻有人喊着“帕旦木汗姐姐”跑过去扶她。林夏的心猛地一跳,循声望去,却见一个陌生的年轻女子笑着把孩子拉起来,那身影比记忆中的帕旦木汗要高大些。<br><br></div><div>她站在原地愣了片刻,直到卖烤包子的老汉喊她:“林记者,要不要来两个热的?”才回过神来。接过烤包子时,指尖触到滚烫的锡纸,突然下定决心似的掏出手机。<br><br></div><div>拨号键按到一半,又犹豫着停住。帕旦木汗的朋友圈last更新是半年前,照片里是她家玉石店的柜台,配文写着“生活虽难,玉有温度”。林夏想象着她穿着民族服饰招待客人的样子,会不会已经把那些采访用的录音笔都收进了箱底?</div> “叮铃铃……”自行车铃声从巷口传来,打断了她的思绪。林夏抬头看见艾力江骑着二八大杠过来,车后座绑着个鼓鼓囊囊的麻袋。 <br><br><div>“站长!”他跳下车时差点被石子绊倒,黝黑的脸上泛着兴奋的红光,“我爷爷听说记者站招人,非要让我把这个带来。”他解开麻袋绳,里面滚出个锃亮的铜壶,壶身上刻着缠枝莲纹样,“这是他年轻时挖坎儿井用的,说要是能派上用场……”<br><br></div><div>林夏的目光落在铜壶上,壶嘴处的磨损痕迹和帕旦木汗那个一模一样。她突然想起一年前那个雪天,帕旦木汗就是用这样的铜壶给采访对象送热奶茶,壶身上的花纹被手指磨得发亮。<br><br></div><div>“艾力江,”林夏的声音有些发颤,“你知道帕旦木汗吗?她是我的干妹妹,以前经常陪我。”<br><br></div><div>小伙子愣了一下,随即拍着大腿笑起来:“是不是扎红纱巾的那个?我认识!去年还见过她,对坎儿井特别关心。”<br><br></div><div>林夏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手里的手机差点滑落。她望着艾力江递过来的铜壶,突然明白那些犹豫都是多余的。坎儿井的水之所以甘甜,正是因为有无数这样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守护着同一份记忆。</div> 当晚风吹散最后一丝热气,林夏终于按下了拨号键。电话接通的瞬间,她仿佛听到坎儿井里的水流声,正顺着那些看不见的脉络,悄悄流回这片等待已久的土地。<br><br><div>铜壶坠地的脆响惊飞了檐下的麻雀。帕旦木汗僵在原地,握着手机的手指关节泛白,听筒里传来的呼吸声像从很远的地方飘来,带着吐鲁番特有的热风气息。<br><br></div><div>“喂”林夏的声音隔着一年多时光撞过来,像坎儿井突然涌出水柱,“是帕旦木汗妹妹吗?”<br><br></div><div>她张了张嘴,喉咙里像卡着晒干的沙枣。玉石柜台后的台灯照在她手背上,映出三道浅浅的疤痕。那是去年冬天搬原石时被划的,当时师傅正站在门口抽烟,看都没看她一眼。<br><br></div><div>“姐……”这个字刚出口就变了调。帕旦木汗蹲下身捡铜壶,冰凉的金属贴在掌心,突然想起离开那天林夏塞给她的钱,被她偷偷缝在衬里,后来全应急用完了。<br><br></div><div>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传来翻纸的沙沙声。“博物馆下周开展,有个老匠人说认识你,总问起那个带铜壶的姑娘。”林夏的声音软下来,“我这里还留着你的采访本,夹着半片风干的葡萄叶。”</div> 帕旦木汗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她记得那片葡萄叶,是在吐峪沟采访时,林夏帮她夹进本子的。当时她们蹲在千年老树下,看维吾尔族老人用坎儿井水揉馕,面团在木盆里发酵的酸香混着井水的清冽,让她觉得日子就该这样慢慢过。<br><br><div>“我……”她想说什么,却被里屋的咳嗽声打断。师傅的爱人掀帘出来时,头巾上还沾着药渣,看见她通红的眼睛,手里的药碗晃了晃。<br><br></div><div>“谁的电话?”师傅的爱人把碗放在柜台上,维吾尔语里掺着几分汉语,“是不是你姐姐?”<br><br></div><div>帕旦木汗猛地挂断电话,转身时带倒了身后的小马扎。一年多来师傅的爱人总这样,每次通电话都要问林夏,她都用“忙”“换号了”搪塞过去。可此刻师傅的爱人眼里的了然,让她知道再也瞒不住了。<br><br></div><div>“她让我回去。”帕旦木汗蹲在地上,看着铜壶上的缠枝莲纹被岁月磨平的棱角,“记者站在招聘记者。”<br><br></div><div>师傅的爱人叹了口气,从围裙兜里摸出个油纸包。里面是晒干的罗布麻茶,去年秋天寄来的,地址写着“吐鲁番坎儿井博物馆”。“上周社区主任送来的,说是林记者托人带的。”师傅的爱人手指抚过包装上的字迹,“她说你要是想回去,就别惦记家里的玉石店了。”<br><br></div><div>原来,师傅的爱人是帕旦木汗母亲热依汗的表妹,师傅是做玉器生意的老板。一年前,帕旦木汗爱人买尔丹去世后,她就来乌鲁木齐投奔了过来,想换个环境散散心,就这样当了一名玉器销售员。</div> 帕旦木汗捏着茶包,指腹触到粗糙的纸面上印着的坎儿井图案。去年春天她去于田采购,在大巴扎遇见林夏采访过的坎儿井匠人,才知道那个总说“水往低处流,人要往高处走”的干姐姐,真的留在了那片火洲。<br><br><div>窗外的月光漫进柜台,照亮角落里蒙尘的行李箱。帕旦木汗想起三个月前那个雪夜做的梦,买尔丹摔碎她的铜水壶,吼着“你就该守着这些破石头过一辈子”。当时她蹲在碎片里哭,突然明白有些东西比爱情更重要,比如坎儿井里永不干涸的水,比如林夏教她写新闻时说的“要让更多人看见土地的心跳”。<br><br></div><div>她起身拉开抽屉,最底层压着张泛黄的照片。是一年前在坎儿井渠边拍的,林夏搂着她的肩膀,两人手里都举着铜水壶,红纱巾在风里缠成一团。背面有林夏写的维吾尔文:“我们是两条汇入同一条河的支渠。”<br><br></div><div>“表姨,我明天就走。”帕旦木汗把照片塞进贴身的口袋,声音里带着从未有过的坚定,“您再新招一名店员吧,那些笔记本还在蓝布包里,我得带着。”<br><br></div><div>表姨没说话,只是掀开炕桌,从底下摸出个布包。打开一看,竟是她当年带走的笔记本,边缘被摩挲得发亮。“知道你总有一天要回去。”表姨的眼泪落在笔记本上,晕开“坎儿井”三个字,“每次你说在乌鲁木齐挺好,我就知道你在想吐鲁番的水了。”</div> 黎明时分,帕旦木汗背着蓝布包站在车站。第一班开往吐鲁番的班车正冒着热气,车窗上凝结的水珠里,她仿佛看见葡萄架下的林夏正朝她挥手。车启动时,她摸出手机给林夏发了条信息,用的还是当年采访时学会的拼音:“姐姐,我带着铜水壶回来啦。”<br><br><div>戈壁上的朝阳正从地平线爬起,把公路染成金色。帕旦木汗望着窗外掠过的风车,突然想起离开那天,林夏在车站塞给她的馕,里面夹着刚摘的葡萄。当时她没敢回头,怕看见干姐姐眼里的失望,此刻才明白,有些牵挂就像坎儿井的暗流,看似消失了,其实一直藏在地下,等着某天重新涌流。<br><br></div><div>班车驶进吐鲁番客运站时,帕旦木汗攥着手机的手心全是汗。屏幕上还停留在林夏发来的定位,那个熟悉的葡萄架图标,像一枚被阳光晒得发烫的铜章。<br><br></div><div>她背着蓝布包挤下车,刚踏上站台的沙土地,就听见有人喊她的名字。葡萄架下的身影逆着光,林夏举着的铜水壶在风里晃出细碎的光斑,还是一年前那个磨得发亮的样子。<br><br></div><div>“帕旦木汗妹妹!”林夏跑过来时,凉鞋带在脚踝上甩出红痕。帕旦木汗望着她眼角新添的细纹,突然想起当年教她用单反相机,两人趴在坎儿井渠边拍水流,镜头里的涟漪把两张脸叠成了一幅画。 </div> 拥抱来得猝不及防,带着晒麦秆的暖香。帕旦木汗的下巴抵在林夏肩头,听见她哽咽着说:“我每天都擦你的办公桌,窗台摆着你喜欢的马兰花。”蓝布包里的录音笔硌着肋骨,像颗跳得太急的心脏。<br><br><div>她们沿着晾房巷子往记者站走,墙上的坎儿井分布图被雨水洇得发蓝。林夏指着标着红圈的位置说:“上周发现段清代的暗渠,老匠人说砖缝里还能抠出当年的麦草。”帕旦木汗突然停住脚,从包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她连夜整理的采访提纲,边角被体温焐得发潮。<br><br></div><div>“姐姐,我想写坎儿井的水脉图。”她的声音里带着颤音,“从天山雪水到农家水缸,每滴水里都藏着故事。”林夏接过提纲时,指腹触到纸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突然想起那个总说“文字要像坎儿井水,得往下扎”的姑娘,眼眶一下子就红了。<br><br></div><div>记者站的葡萄架下,阿依古丽正晾着刚摘的无核白。看见帕旦木汗,小姑娘手里的竹篮“哐当”掉在地上:“帕旦木汗姐姐!你头上的红纱巾还是原来的样式!”帕旦木汗笑着摸了摸自己的头发,那是出发前表姨送的,红得像渠边的马兰花。<br><br></div><div>暮色漫进办公室时,林夏泡了两杯罗布麻茶。帕旦木汗盯着茶杯里打转的茶叶,突然轻声说:“买尔丹没了,我因为伤心就辞职去了乌鲁木齐。”茶梗沉底的瞬间,她看见林夏握着杯子的手紧了紧,指节泛白的样子,和那年在医院走廊外等消息时一模一样。<br><br></div><div>“他走前托人捎了句话。”帕旦木汗的指甲抠着桌面的木纹,“说不该摔我的铜水壶。”窗外的风卷着葡萄叶扑在玻璃上,像谁在轻轻敲门。林夏递过来块手帕,上面绣着的坎儿井图案,针脚已经磨得看不清了。</div> “我懂。”林夏的声音很轻,“有些东西碎了,拼起来也不是原来的样子。”帕旦木汗望着她鬓角的碎发,突然明白为什么这么多年林夏总一个人待在吐鲁番盆地。坎儿井的水会断流,人心的缺口也会结痂,只是那道疤永远都在。<br><br><div>第二天清晨,帕旦木汗推开母亲热依汗的民宿木门时,牵牛花正顺着晾衣绳往上爬。热依汗端着馕坑刚出炉的包尔萨克,看见女儿背上的采访包,突然抹起了眼泪:“昨天林夏丫头来送了床新褥子,说你睡觉爱踢被子。”<br><br></div><div>帕旦木汗蹲在葡萄架下擦铜水壶,晨光透过叶隙落在她脸上,映出嘴角浅浅的梨涡。民宿住客里有个研究水利的老教授,正对着坎儿井模型写写画画,她走过去用双语讲解起暗渠的坡度,声音清亮得像渠里的流水。<br><br></div><div>“丫头这口才,比播音员还顺耳。”热依汗端着奶茶出来时,看见帕旦木汗正帮游客拍合影,红纱巾在人群里跳成一团火苗。她突然想起林夏说的那句话,坎儿井之所以千年不涸,是因为总有新的泉水汇入,就像眼前这个重新活过来的女儿。<br><br></div><div>傍晚收工回来,帕旦木汗在晾房发现件蓝布衫。针脚细密的袖口上,林夏绣了串葡萄,每颗果实都饱满得像要滴出水来。她摸着那温润的丝线,突然想起买尔丹下葬那天,天山上的雪水漫过渠坝,有人说那是逝者在回望故土。<br><br></div><div>如今她终于懂得,有些告别不是终点。就像坎儿井的水,哪怕在地下潜行百里,终会在某个清晨,带着阳光的温度,重新涌进等待的土地。</div> 艾力江背着装有测绘仪的背包,站在高昌区亚尔镇的一片戈壁上,望着远处那片错落有致的坎儿井遗址,深吸了一口气。此次他的任务是深入了解坎儿井维修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以及那些坚守的传承人的故事,还有维修后带来的新变化。<br><br><div>他首先来到了正在进行大规模维修的坎儿井群。刚靠近施工现场,就听到了机器的轰鸣声和工人们的吆喝声。负责技术指导的老匠人买买提・依明正蹲在一处暗渠入口旁,眉头紧锁。艾力江走上前去,用流利的维吾尔语打了声招呼:“依明大叔,您好,我是《华夏地理》的记者艾力江,想来了解下这里的维修情况。”<br><br></div><div>买买提・依明抬起头,看了看艾力江,叹了口气说:“你来得正好,我们正遇到个棘手的问题。这段暗渠年代久远,渠壁的夯土已经松动,而且上方有流沙层,一挖就容易塌,这几天试了好几种方法都不行。”<br><br></div><div>艾力江跟着买买提・依明钻进临时搭建的棚子,里面摊着一张坎儿井的结构图。依明大叔指着其中一段说:“你看,就是这里,暗渠刚好穿过流沙层,以前的老办法是用红柳枝和卵石加固,但现在流沙太活跃,根本起不了作用。”<br><br></div><div>旁边一位年轻的工程师王磊接过话茬:“我们尝试用现代的注浆技术,往流沙层里注入特殊的浆液,让沙子凝固,但效果不太理想,成本还特别高。”</div> 艾力江一边听着他们的讲述,一边在采访本上记录着。接下来的几天,他一直守在施工现场,看着工人们一次次尝试,又一次次失败。直到第五天,买买提・依明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他结合了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和现代技术,先用钢板桩固定住周围的沙土,再用红柳枝和钢筋混合搭建框架,最后填充混凝土。<br><br><div>“这是祖辈们的智慧和现在技术的结合,” 买买提・依明擦了擦脸上的汗,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昨天试了一下,效果不错,总算能继续往下挖了。”<br><br></div><div>解决了这个大难题,维修工程进展顺利了许多。艾力江又把目光投向了那些默默坚守的传承人。他找到了 70 岁的玉山・阿不都热合曼,老人从 15 岁起就跟着父亲学习修坎儿井,一辈子都和坎儿井打交道。<br><br></div><div>在玉山老人的家里,他指着墙上挂着的各种修井工具,向艾力江娓娓道来:“你看这个,叫‘坎土曼’,是用来挖渠的;那个是‘涝坝勺’,用来清理渠底的淤泥。以前修井全靠这些工具和经验,哪像现在有这么多机器。”<br><br></div><div>老人回忆起年轻时修井的日子,眼神里充满了怀念:“那时候条件苦啊,在暗渠里只能匍匐前进,有时候一天下来,浑身都是泥和水。但每当看到水顺利流出来,心里就别提多高兴了。” 他顿了顿,又有些担忧地说,“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个了,又累又不赚钱,我真怕这门手艺会失传。”</div> 艾力江安慰道:“玉山大叔,现在政府不是在大力扶持坎儿井的保护和维修吗?肯定会有年轻人愿意学的。”<br><br><div>水量增加带来的好处不止于此,围绕坎儿井开发的几个乐园也热闹了起来。艾力江先后来到了坎儿井民俗乐园和坎儿井水世界。 在坎儿井民俗乐园里,游客们正兴致勃勃地参观着复原的坎儿井建造场景,有的还在体验用传统工具挖渠。乐园的负责人介绍说:“自从坎儿井出水量增加后,乐园里的水景更加丰富了,游客也比以前多了不少,尤其是周末和节假日,经常爆满。”<br><br></div><div>而在坎儿井水世界,更是欢声笑语不断。孩子们在由坎儿井水汇聚而成的泳池里嬉戏打闹,大人们则在旁边的休息区享受着清凉。“这里的水都是来自坎儿井,清凉又干净,” 一位正在陪孩子玩耍的家长告诉艾力江,“我们一家人每个月都会来几次,这里已经成了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br><br></div><div>艾力江在高昌区待了半个多月,见证了坎儿井维修过程中的艰辛与突破,感受到了传承人对这门手艺的热爱与坚守,也看到了维修后坎儿井带来的生机与活力。他知道,这些故事都值得被记录下来,让更多人了解坎儿井,关注坎儿井。<br><br></div><div>离开高昌区的那天,艾力江再次来到那处龙口,看着清澈的水流向远方,仿佛听到了坎儿井在诉说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的采访本上已经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这些都将成为他报道的素材,向世人展现高昌区坎儿井的动人故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