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响

阿锠李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b></p> <p class="ql-block"><b>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以爱国音乐家萧友梅先生生平为主线的展览《百年回响—萧友梅与他的音乐》在大元帅府展出。</b></p> <p class="ql-block"><b>展览分为五个部分“逐梦青年”“一个音乐家的朋友圈”“一代宗师”“烽火战歌”“桃李满园”</b></p> 1. 逐梦青年 <p class="ql-block"><b>澳门妈祖阁和大三巴</b></p> <p class="ql-block"><b>萧友梅1884年出生于香山石岐;1889年随家移居澳门,从父学古文及书法,后入私塾。孙中山医馆与萧家近邻,孙长萧友梅十八岁,两人成为忘年交。</b></p> <p class="ql-block"><b>🔽 1900年摄于澳门。(中为萧友梅先父萧煜增,左为三弟卓颜,右为萧友梅)</b></p> <p class="ql-block"><b>1900~1901年,萧友梅在广州"时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b></p> <p class="ql-block"><b>时敏学堂创办于1898年,是广东首家民办新式学校,由邓家仁、邓家让兄弟创建于广州荔湾区,取"敏于时务"之义命名。校址原位于多宝路延伸段时敏路区域,现存时敏桥作为历史见证。(介绍牌匾作了详细说明)</b></p> <p class="ql-block"><b>1902年,时敏学堂创办人之一邓家仁带着9个成绩优异的学生东渡日本留学,其中有两人后来都成了大家,其中一人是萧友梅(另一位是孔教会创始人陈焕章)。萧友梅先后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和东京帝国音乐学校,主修教育学与音乐。没想到这一去,竟在日本逗留将近十年的时光。</b></p> <p class="ql-block"><b>🔼🔽 时敏桥现况照片,桥始建于光绪年间,现在还特意留出一段显示其原结构的红砂岩</b></p> <p class="ql-block"><b>涌边新建的“时敏广场”</b></p> <p class="ql-block"><b>1906年萧友梅加入同盟会</b></p> <p class="ql-block"><b>* 说明:本展厅的仿制品原件大都藏于上海音乐学院</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学部执照”原件藏中山市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网络图片)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萧友梅被任命为总统秘书。孙中山颁发给萧友梅的总统府秘书员委任状(复印件)</b></p> <p class="ql-block"><b>🔽 (网络图片)南京临时大总统秘书处前的合影,第一排自左至右为萧友梅、唐绍仪、孙中山、胡汉民、冯自由</b></p> <p class="ql-block"><b>🔽 1912年4月1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盗取,南京政府被迫解散。孙中山自然也解除了总统职务。经孙中山和蔡元培努力,萧友梅1912年作为公派生赴德国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教育学同时进入莱比锡大学研究教育学,1916年获博士学位。</b></p> <p class="ql-block"><b>1912年11月,萧友梅作为公派生赴德国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教育学 ,1915年夏,修毕了音乐学院的课程,1916年以论文《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获得博士学位。</b></p> <p class="ql-block"><b>德国莱比锡大学向萧友梅签发的博士证书</b></p><p class="ql-block"><b>萧友梅凭借这篇论文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莱比锡大学1919年10月22日向萧友梅签发了博士证书,他成为中国第一个音乐学博士。</b></p> <p class="ql-block"><b>🔼🔽 莱比锡大学向萧友梅签发博士证书</b></p> <p class="ql-block"><b>萧友梅在莱比锡完成学业后,因为欧战影响,无法返回国内。只能在柏林继续学习和生活。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城市粮食匱乏等原因,于1917年4月避居波森(波兹南)布斯赫尔多夫村,以自种马铃薯及为乡村小学教授钢琴及法文维持生活。直至1919年夏,复返柏林居住。(🔽网络图片一战时德国乡村)</b></p> <p class="ql-block"><b>  1920年3月底,萧友梅回到阔别八年的祖国</b></p> <p class="ql-block"><b>🔽 1920年3月,萧友梅(右一)归国时在“南京”轮上与丁淑静女士及江、冯二君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丁淑静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者和组织者</b></p> 2. 一个音乐家的朋友圈 <p class="ql-block"><b>萧友梅(1884~1940), 广东广州府香山县人。他是中国近代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中国首位音乐博士,上海音乐学院创始人之一, 誉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b></p> <p class="ql-block"><b>🔸孙中山</b></p> <p class="ql-block"><b>🔸廖仲凯</b></p> <p class="ql-block"><b>🔸蔡元培</b></p> <p class="ql-block"><b>🔸胡戈.里曼 </b></p> <p class="ql-block"><b>🔸罗伯特·泰希米勒</b></p> <p class="ql-block"><b>🔸理查德·施特劳斯</b></p> <p class="ql-block"><b>🔸易韦斋</b></p> <p class="ql-block"><b>🔸黄自</b></p> <p class="ql-block"><b>🔽 在上海音专时萧友梅是校长,黄自是教务主任</b></p> <p class="ql-block"><b>🔸林风眠</b></p> <p class="ql-block"><b>  1932年(民国21年)萧友梅四十八岁,10月,在杭州与戚粹真女士结婚。林风眠是证婚人。(结婚纪念瓷碟中山市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b>🔽(网络图片)1936年萧友梅和夫人戚粹真及一双儿女合照</b></p> <p class="ql-block"><b>🔸赵元任</b></p> <p class="ql-block"><b>🔸朱英</b></p> <p class="ql-block"><b>🔸刘天华</b></p> <p class="ql-block"><b>🔸杨仲子</b></p> <p class="ql-block"><b>🔸李四光</b></p> 3. 一代宗师 <p class="ql-block"><b>🔸1920年从德国留学归来的萧友梅,受蔡元培邀请在北京大学任教。在此期间,他与蔡元培一起创立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北京大学管弦乐队,并在多所音乐院校兼任导师。</b></p> <p class="ql-block"><b>🔽 1922年12月12日摄于国立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开幕纪念日(前排左六为萧友梅)</b></p> <p class="ql-block"><b>🔸1927年,萧友梅南下上海,在蔡元培的鼎力支持下,创办了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b></p> <p class="ql-block"><b>🔼🔽1927年,国立音乐院开院,图为开院典礼后师生与各界代表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国立音乐院开院礼留影近景,前排左二蔡元培,二排左二易韦斋、左三杨杏佛、左四萧友梅,三排左三朱英、右二吴伯超(红点标示为蔡元培和萧友梅)</b></p> <p class="ql-block"><b>🔽 1956年,南昌路48号上海市卢湾区中心小学(国立音乐院旧址)</b></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齐尔品(1899-1977)‌是美籍俄裔作曲家亚历山大·车列浦您(Alexander Tcherepnin)的中文译名</b></p> <p class="ql-block"><b>🔽 国立音乐院创办初期,无固定校舍,曾数次迁校址。萧友梅多次奔波、筹措经费,新校舍终于在1934年10月正式动工兴建。</b></p> <p class="ql-block"><b>🔽 1935年9月,江湾市京路456号(今民京路918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新校舍落成</b></p> <p class="ql-block"><b>🔽 萧友梅在新校舍落成铭牌前</b></p> <p class="ql-block"><b>🔽 国立音专旧址于2017年上海音乐学院90周年校庆时回归上音,是上海音乐学院历史溯源的重要载体,其法式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群与现校区的德英式历史建筑形成互补‌‌。(图为旧址主楼现貌)</b></p> <p class="ql-block"><b>  国立音专老校区回归上音后,上海音乐学院的“贺绿汀中国高等音乐研究院”以及上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院及校史馆等将建于此。</b></p> <p class="ql-block"><b>🔼🔽 蔡元培博士(1936.4)于其七十寿辰在上海音专手植之松樹犹存,郁郁葱葱</b></p> <p class="ql-block"><b>  🔽 主楼门厅地面上代表上音血脉(国立音专)的银琴黄钟图案,如今依然精致清晰。</b></p> <p class="ql-block"><b>🔽 上海音乐学院校徽</b></p> <p class="ql-block"><b>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迁至汾阳路20号(上海犹太人俱乐部旧址,The Shanghai Jewish Club)和原德国侨民区至今。</b></p> 4. 烽火战歌 <p class="ql-block"><b>  萧友梅始终关心国家安危,用音乐捍卫民族独立,创作了《华夏歌》《五四纪念爱国歌》《从军歌》等经典乐曲。(下为1919~1940年间的历史事件和他创作的歌曲节点图)</b></p> 5. 桃李满园 <p class="ql-block"><b>  🔼🔽 洗星海1926年, 进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及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学习。1928年,他进入上海国立音乐院继续深造,冼星海作为该校首届学生,主修小提琴和钢琴,兼修作曲理论,直接受教于萧友梅。后赴法国留学。</b></p><p class="ql-block"><b>(下图为澳门洗星海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b>🔼🔽 贺绿汀,1931年,他考入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后投身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从事音乐创作和教学工作。他曾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三十余年。下组图为贺绿汀在上音汾阳路校区的办公室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在展厅扫描该歌二维码后,在微信辑录的“卿云歌”,录播编辑而成(卿云歌曾为北洋政府国歌)</b></p><p class="ql-block"><b>点击▶️观看视频</b></p> <p class="ql-block"><b>🔽《五四纪念爱国歌》萧友梅曲、赵国钧词《百年巨匠》音乐篇经典作品音乐会</b></p><p class="ql-block"><b>(本视频为微信视频号,作者:曲径通幽处6609)点击▶️观看视频</b></p> <p class="ql-block"><b>🔼🔽 问(萧友梅曲,易韦斋词;廖昌永演唱(本视频为微信视频号,作者:明月﹣ danika)点击▶️观看视频</b></p> <p class="ql-block"><b>  萧友梅先生在民族危难之际创作了这首《问》,谨以此曲缅怀先驱,向老一辈艺术家以国家为己任,"舍小我"、"成大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致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