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叔王凤文

诗书剑

<p class="ql-block">踏着前辈的足迹(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踏着前辈的足迹,首先要说一说我的老叔王凤文。这是因为“踏着前辈的足迹”这一信念,正是因我的老叔而萌生;而我踏着前辈足迹的旅程,也正是从熟悉老叔的事迹开始。</p><p class="ql-block"> <b>替 父 探 亲</b></p><p class="ql-block"> 1979年的秋天,我代替父亲回到辽宁义县探亲。临行前,父亲特意叮嘱我:“到了冷家沟,一定先拜访你的大叔。大叔王凤武是你二爷二奶的大儿子,老叔王凤文是小儿子。老叔王凤文现在你向往的武当山。二奶先是在冷家沟去世了,二爷王栋臣就到你老叔那里养老,1975年去世。到了大叔王凤武家里,记得代我向他问好。”</p><p class="ql-block"> 父亲还详细讲述了两位长辈的往事。他说,二爷家的大儿子王凤武身材高大魁梧,瓜子脸,眉梢微挑,眼神明亮,说话不紧不慢,颇有当年二爷的风范;而小儿子王凤文则与哥哥不同,中等身材,体格结实,桃形脸,眉清目秀,神情沉静。兄弟俩都曾参加东北民主联军(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但都没有入党。</p><p class="ql-block"> 王凤文所在部队一路南下,一直打到广州。而王凤武所在的部队攻打义县时,身为排长的他身先士卒、奋勇冲锋,不幸身负重伤,昏迷倒地。部队紧急抢救无效后,团长得知他是本地人,家就在冷家沟,便果断派人将他送回家中,并联系当地政府安排治疗。当地政府迅速请来医生进行救治,两天后,大叔终于苏醒了过来。</p><p class="ql-block"> 1949年初,大叔伤势渐愈,准备重返部队。然而,地方干部告诉他:“团长有交代,你们兄弟俩都参军了,家中老人无人照顾。如果你能尽快康复,就归队;如果两个月内还没恢复,就在家照顾老人。”由于伤势较重,三个月后才能下地行走,大叔只得留在家中,承担起照顾双亲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父亲所言,我记住了。其中令我好奇的是:二爷的两个儿子都在解放前就参加了革命,可是,为什么至今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呢?</p><p class="ql-block"> 我来到义县冷家沟,拜访我的大叔时,他正在大队办公室忙于算账。只见他左手扒拉着算盘,右手用钢笔记账。我心中充满敬意,静静地站在门口,注视着大叔的每一个动作。我细细观察他的外貌,发现与父亲描述几乎一致,尽管年已五十七岁,身体略显佝偻,可是他那双眼睛依旧明亮,可以看出他年轻时的英武之气。</p><p class="ql-block"> 大叔终于忙完了,抬起头来看到了我,我连忙走进去,来到他的身旁。一番寒暄过后,我们聊起了王家的家常往事。</p><p class="ql-block"> 谈话间,我不禁好奇地问他为何没有入党。大叔微微一笑,说道:“我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被国民党抓壮丁,不到一年就被提拔为班长。当上班长不久,我就意识到,我这是在参加国民党发动的内战,目的是消灭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大叔说,他曾听父母讲过共产党的事迹,共产党的干部真心实意为百姓着想,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和生产运动,建立地方武装和人民政权;而国民党的官员跑到东北,却忙着接收工厂、财产,大肆搜刮民财。因此,他不但决意不再为国民党卖命,还暗中说服了十几位战友,准备寻找机会带枪投诚。</p><p class="ql-block"> 1948年初,大叔他们瞅准靠近民主联军阵地的机会,在夜色掩护下悄然潜入民主联军阵地,集体投诚。接待他们的团长将他们分配到各个班,大叔继续担任班长。因表现优异,团长多次找他谈话,了解思想动态。不久后,他被提拔为排长,并被鼓励提交入党申请。然而,还未动笔写申请,义县战役即打响了。战斗中,大叔重伤昏迷,送回家乡休养三个多月才勉强下地,最终只能放弃归队,安心在家奉养双亲。</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大叔语气坚定地说:“过去,我热爱中国共产党,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投诚。参加了人民军队,身先士卒攻打义县,身负重伤。现在,我信仰共产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想的端、走的正,所作所为比得起在党的,不在党也是一样。”</p><p class="ql-block"> 我对大叔的说法,未置可否,即转入正题。我向大叔问起老叔王凤文的情况,大叔告诉我,解放后不久,老叔随部队内部转业至中南军区所属军需工厂,他在厂里当电工。1968年,总后有关首长根据“依山傍水扎大营”的战略部署,前往武当山区选址,筹建新的军需仓库和工厂。他又被抽调至筹建处当电工。</p><p class="ql-block"> 我告诉大叔,我不知道老叔新的单位和地点。大叔就把老叔新单位的信箱号码以及路线、地点告诉了我。</p><p class="ql-block"> 临别之际,我对大叔感慨道:“二爷二奶和你们兄弟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他们作为普通百姓,有两个儿子都投身革命,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连养老的问题都不曾考虑,这种精神实在令人敬佩。”</p><p class="ql-block"> 离开冷家沟后,我专程参观游走了义县。义县是辽沈战役打响第一枪的地方,大叔所在部队在义县攻坚战过程中发明的掘壕攻击法和县城攻坚战炮兵协同作战法,战后被全军推广。</p><p class="ql-block"> 离开义县,我又来到锦州,走进博物馆,参观恢复不久的辽沈战役陈列。馆内陈列的实物与图片,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禁再次为二爷二奶及其两个儿子的伟大奉献而热泪盈眶。那一刻,我不禁心潮汹涌,想的是尽快见到老叔。</p><p class="ql-block"> 1980年春节,我终于踏上旅程,追寻老叔的足迹,来到了武当山区,见到了老叔王凤文。正如父亲所言,他身材中等,体格健硕,桃形脸,眉清目秀。只是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痕迹——脸色不再红润白皙,额头与眼角已有清晰可见的皱纹。从外表看,他是一位年过半百的长者,而从神态中,我读出了他经历过的风雨沧桑与人生沉浮。</p> <p class="ql-block"><b> 在窘境中出生</b></p><p class="ql-block"> 王凤文是我父辈里最小的,按东北的称呼,我叫他“老叔”。他1929年3月7日生于辽宁义县冷家沟。</p><p class="ql-block"> 老叔出生后没多久,他的父亲——我的二爷王栋臣,只能趁着夜深人静偷偷溜回家。抱着这个刚出生的孩子,二爷反复端详、亲吻,眼里满是泪水,却连多待一会儿都做不到,只能依依不舍地跟二奶告别,又悄悄离去。一个父亲,为何连儿子出生都不能光明正大地守在身边?这要从十二年前王家的逃难说起。</p><p class="ql-block"> 爷爷一辈有三兄弟,爷爷是老大,二爷王栋臣排行老二,还有个三爷。1917年秋天,辽西大凌河发洪水,王家十几口人从锦县南三段逃难到北镇县,靠曾祖父生前好友康老玉帮忙,暂时借住在镇郊杨家的闲置房屋里安顿下来。那时爷爷30岁,在镇里广济粮栈做力工;24岁的二爷和19岁的三爷也在镇里做工,王家人勉强糊口。</p><p class="ql-block"> 1918年秋天,爷爷扛着粮食上粮仓踏板时不慎跌落,落下病根,再也干不了重活。1919年春天,爷爷一家人经过康老玉担保,迁到义县大和尚沟,受雇于地主阚老德照看果木园,约定好照看果园没工钱,房前屋后梨树的果子归爷爷,种散地的粮食要上交三成给地主。 </p><p class="ql-block"> 1919年立秋,二爷想向阚老德赊些梨子去卖,请爷爷去说情。阚老德提出要爷爷写块匾。爷爷挥毫题字,请人刻好后,阚老德很满意,不仅付了材料和刻制费用,还让二爷直接找管家办手续。那年年底,二爷卖梨不仅还清赊账,还略有盈余,这让他动了扩大经营的心思。</p><p class="ql-block"> 1920年,二爷拉上一位亲戚和他一起贩梨。直到1925年,才换上了我的伯父王紫阳跟着他一起做梨生意,渐渐攒了些钱。</p><p class="ql-block"> 1928年中,伯父19岁,经吉林毓文中学邹老师介绍,到吉林顺城街义和烟麻店当伙计。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掌柜发现这位年轻人虽然年纪尚轻,却为人正直、办事干练、账目清晰。于是逐渐让他跟随自己外出采购,后来又教他验收货物。二爷见侄子在吉林发展不错,便请求他在吉林帮自己推销梨子。</p><p class="ql-block"> 1928年6月4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东北大帅张作霖在沈阳近郊皇姑屯车站附近被日本人炸死。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局势动荡,亲友都劝二爷少做买卖,他却认为去年一车皮的梨都卖光了,今年完全可以比去年翻一番。他赊进两车皮的梨,分别发往吉林和哈尔滨。</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最后剩了整整一车皮多的梨没卖出去,年底债主纷纷上门,二爷只能躲起来,留下怀孕的二奶和13岁的大女儿、5岁的长子王凤武,面对催债的人,日子苦不堪言。老叔就是在这样的窘境中出生的。</p><p class="ql-block"> 伯父王紫阳不甘于他二叔王栋臣所处于的窘境,就想了办法。1929年春节前,伯父向掌柜预支劳金,先替二爷还了欠阚老德的小部分债。另一家姓张的债主听说了此事即找上门,想让伯父帮忙替二爷还他一些债。</p><p class="ql-block"> 伯父了解张债主,知道他还不善于经营家业。他就给张债主指了条路:与其盯着这点债,不如把自家果园和撂荒地管好,还推荐了躲债的二爷当管家。</p><p class="ql-block"> 伯父告诉张债主,二爷能写会算,可以双手打算盘,经常是左手拨珠、右手记账;管土地、管果园和财务都是一把好手。张债主半信半疑,提出试用,只供食宿,工钱抵债,让伯父请二爷到他家里。二爷来到张债主家,先诚恳道歉,后应答自如,张债主最终决定请他管理家业。</p><p class="ql-block"> 二爷到了张家,立刻熟悉业务,考察土地、果木园和收支。他先停雇长工,雇人按劳动量算工钱。又制定了灵活的租地方案:第一年交一成押金请乡亲耕种,交不起的可请人担保,遇天灾酌减押金;第二年交两成粮租,遇天灾酌减粮租;第三年交两成半,遇天灾酌减粮租。当时地主普遍收三成以上租子,二爷定的租率扣除捐税后,前两年是亏本的,第三年才略有盈余,但这能吸引乡亲耕种撂荒地。与此同时,二爷把收上来的押金投资做小生意,小赚了几笔。年终结算时,张家收入明显超过往年,张债主叹服,开始帮二爷还债,恳请他继续留任。</p><p class="ql-block"> 二爷答应留任,但是要求与东家签订两年契约。条款包括二爷教会东家管理家业,两年内实现明显盈利;东家先替二爷还清一车皮赊欠,二爷以工钱抵债,两年一过即解除契约。</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从老叔两岁起,二爷能每天回家抱抱小儿子,一家人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两年后,二爷与张债主之间的契约关系完全解除。接受教训,二爷过起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p> <p class="ql-block"> <b>普 通 一 兵</b></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悍然发动内战。1946年3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沈阳。占领沈阳以后,国民党军队开始在辽宁抓壮丁。二爷的大儿子王凤武时年23岁,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不久,王凤武毅然投诚加入东北民主联军。</p><p class="ql-block"> 1948年7月,二爷与二奶又满怀爱国热忱,支持小儿子王凤文参加东北民主联军(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先后当司号员、步兵。</p><p class="ql-block"> 1948年秋,老叔王凤文所在部队暂作休整,战士们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徒手搏斗训练。经过几轮比试,几位身手不凡的战士脱颖而出。其中一位身材高大、体格健壮的战士主动挑战众人。这时,老叔从容地走上场,面对这位高壮的战士。高壮战士见老叔身材矮小,心中颇有些不屑,便猛地扑上前来,试图将老叔举起。老叔顺势借力转向其背,用双手紧紧搂住对方脖子,双腿夹住其腰侧。尽管高壮战士奋力挣脱,老叔却愈发用力,死死地搂紧对手的脖子,最终令其头脑发昏、体力不支,转了几圈后晕倒在地。待其省过神来,仍不甘心,欲再战一场。然而还未等他反应过来,老叔猛然一头撞去,顺势抱住其腰部将其压倒在地,高壮战士只得认输。</p><p class="ql-block"> 这一幕恰巧被前来处理事务的后勤部首长们尽收眼底。他们对老叔临场表现出的机智与勇猛赞不绝口,一致认为他具备出色的警卫潜质,决定调他到后勤部担任警卫员。</p><p class="ql-block"> 1949年初,老叔正式成为四野后勤部的警卫员;同年中,奉命调入东北军区后勤部继续担任警卫员;不久,随第四野战军后续部队南下。1950年2月,他又被调入中南军区,担任警卫班长。</p><p class="ql-block"> 1952年,中南军区军需部筹建第2303工厂,从部队中抽调一批官兵内部转业至该厂工作。老叔由此转业,成为一名电工。1969年初,他奉调进入武当山区总后三线筹建组。1970年中,转入新建的军需工厂,继续当电工。此后数十年间,他始终兢兢业业、勤勉尽责,直至光荣退休。</p><p class="ql-block"> 2011年9月4日,老叔在湖北武汉安然辞世,享年83岁。</p><p class="ql-block"> 在他去世之后,我曾多次想起,自己曾经有意询问他为何未曾入党。但每次不是时机未到,便是因其他事务而搁置,直到他离世,这个问题也未能问出口。</p><p class="ql-block"> 我的叔父王凤文,一生都是普通一兵,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应有贡献的普通一兵。尽管他不是中共党员,但是,他的人生事迹,令我敬佩。</p> <p class="ql-block"><b> 后 记</b></p><p class="ql-block"> 老婶张文甫,生于1935年12月18日,辽宁义县瓦子峪商家屯人。1955年与叔父结婚,并于同年进入叔父所在单位工作,一直当工人。1994年7月12日病逝于湖北武汉,享年59岁。</p><p class="ql-block"> 长子王绍堂,1956年出生于辽宁省义县,1971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中共党员。从一线工人起步,逐步成长为计划员、党支部书记、办公室主任、厂长助理等职。其子亦为大专毕业生,现受聘于某大型造船企业,担任总指挥。</p><p class="ql-block"> 长女王国珍,1958年生于湖北汉川,1975年参加工作,华中师范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长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并荣获部级优秀教师称号。其女为浙江大学博士,目前在宁波工作。</p><p class="ql-block"> 次子王建平,1959年出生于湖北汉川,1975年参加工作,一直是工人。其女为医药大专毕业生,现在某上市医药公司,担任高管。</p><p class="ql-block"> 三子王建华,1963年出生于湖北汉川,1981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先后担任技术员、副处长、处长等职。其女毕业于英国杜伦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某公司高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