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公社最后的晚霞(矿产资源)

张峰

<p class="ql-block">我们村子三面环山,南边有一处狭窄的天然豁口,像一条隐秘的走廊,向着远方悠然延伸,那是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这个豁口位于大山与坡地之间,是一条河槽。它既是洪水奔涌而出的通道,也是车辆和行人往来频繁的要道。而两条河槽在村口交汇,形成一个巨大的 “Y” 字形,居民点恰好坐落在 “Y” 字顶端的三角地带。若把 “Y” 字看作一个支架,那整个村庄仿佛被轻轻托起。过去,人们对于村落选址极为讲究,有 “明坟暗村” 一说,从风水学角度来看,我们村的选址大有门道。​从马路上,村子仿佛隐匿于世,踪迹难寻。踏入村口,一座山峰突兀地矗立眼前,初见以为是一座孤立的山峰,实则不然。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深入,才发现这里藏着星罗棋布的居民住宅。一条干涸的河槽穿村而过,山脉绵延向北,化作村庄东面的天然屏障,而西面的西梁,也自成天险。刚进村口所见的山峰,不过是山脉的 “龙头”。若想全方位领略村子的地理风貌,需攀上山顶,向西眺望,整个村落尽收眼底。你会由衷赞叹先辈择村的慧眼。村子被东西北三面的群山温柔包裹,中间平坦的黄土台地,恰是起房盖屋、安置宅基地的绝佳之处。而且,这里取水便捷,避风向阳,宜居的条件应有尽有。在大青山地区,冬季房屋保暖至关重要,而村子恰好处在避风之所,宛如一个温暖的港湾。​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是大自然赐予我们村的瑰宝,承载着风水、气场与恩宠。也正因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村里人口越聚越多,成了方圆十几里内的大村。</p><p class="ql-block"> 如果从村西走,翻过一道梁,进入新太原壕, 下到沟里,从壕沟掌子一直到沟中段,泉水流淌溪水潺潺,形成方圆三百多平方米湿地,有各种水草和野生动物。 </p><p class="ql-block"> 如果再往西走,沿着黄土小径,就到达“地志壕”。这是一条大沟,中间河槽,两面是土地,这里的土地红色的,很有特色。这个山顶上,好像是铜矿,但量不大,矿物是深色的。过了这个沟,再沿着弯弯曲曲的红土路往西南走,翻过梁,就到了“十六号”,据说有人住过。这是七号村,十二号村,十五号村三村土地交界的地方,也是人字号沟的入口。我村的社员,到人字号种地锄地收割,都要从此处进入。我小时候,人字号是个神秘地方,生态植被非常好。山上坡上到处都是植被,野草和灌木交织,土地被覆盖,没有裸露的土地,野生动物很多。</p><p class="ql-block"> 如果从村东走,沿着曲径爬上山后,到了村东的山梁背后,这里的第一条沟,叫坝彦沟,是另一番景色,后来这里成为黄金沟,村里和周边社员,在这里与大地博弈,与命运博弈。曾经上演一场场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生动场面。在这个不到两平方公里的狭小的范围内,竟然隐藏着一个成千上万人淘金世界,演绎着人们一夜暴富的梦境。从那时到现在五十多年来,依然在向大地要黄金。</p><p class="ql-block"> 向南看,由近及远,依次是大南沟,小南沟 ,八叉渠 ,南壕 ,狼窝壕。向北,依次是坝烟沟,搂草坝。</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爬上山梁,不向东走,而是沿着山脊一路向南,走到头,你就站在龙头上。老辈人认为,村的东面上躺着一条龙,龙头就在这里,这个龙头龙身龙尾,就是村东村北弯弯曲曲的大山。</p><p class="ql-block"> 村中一座小庙,是关帝庙五道庙和菩萨庙,三庙合一。建筑古色古香,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紫檀木雕的门窗上,镂空的花纹如同岁月的密码,每一笔都诉说着过往的故事。阳光透过这些精致的雕花,洒在青石板铺就的庭院里,形成斑驳陆离的光影。踏入这方建筑,仿佛踏入了一个静止的时光漩涡,每一处角落都弥漫着古朴的气息。​屋内,檀香袅袅,一缕缕轻烟从香炉中升起,在雕梁画栋之间轻舞曼旋,如同在诉说着往昔岁月的繁华与沧桑。​屋檐下的风铃随风轻摇,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为这古色古香的建筑增添了几分灵动之感。​在这样的环境里,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沉淀,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