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看过不少的纪念塔和纪念碑,但在20多米高的纪念塔塔顶,以号兵形象做雕塑,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而与这座雕塑的邂逅,是南太行王莽岭之旅的一个意外之喜,并由此经受了一次红色文化的精神洗礼——关于那首著名的抗战歌曲《太行山上》,关于陵川、关于陵川号兵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今天,时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谨以此文献给伟大的人民军队,致敬那些曾经或即将穿上军装的军人们。</p> <p class="ql-block">王莽岭位于山西陵川县与河南辉县交界处。在历史上的西汉末年,王莽篡政,追杀汉室后裔刘秀,曾在此安营扎寨,因而得名。如今这里已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以云海日出、奇峰怪石、挂壁公路等自然奇观闻名。其主峰海拔1665米,为南太行最高峰。山林茂密,空气清新,素有"清凉圣境""太行至尊"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不登王莽岭,岂识太行山。天下奇峰聚,何须五岳攀”,为毛主席等多位中共领袖人物担任秘书的革命老人李锐,曾写下这样赞美王莽岭的诗句。如今这首诗和中石先生的题书都被镌刻在巨大的山石上,成为王莽岭景区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作为太行风光的典型代表,王莽岭以险峰、云海、日出著称。50多座奇峰耸峙,云海瞬息万变,日出景象瑰丽,800米高山峡谷如刀劈斧凿,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乘坐索道上山,在缓缓而升的透明吊厢中俯瞰各处景致,可全景欣赏南太行的雄奇俊秀;行走玻璃栈道,给人带来别样的惊险刺激;登上实测海拔高度1627米的云顶,更有一览众山小的身心畅快。</p> <p class="ql-block">今年6月之后,我两次到访王莽岭。第一次登山,当天风和日丽,阳光灿烂,眼前景物一览无余。第二次上山,正赶上一场大雨。但很快风停雨住,崇山峻岭披上一层白色的纱幔,云雾缭绕,翻卷飘动,眼前景物如同电影镜头般不断变换,蓝天白云间又添几分柔美和神秘。置身其中,宛如仙境。</p> <p class="ql-block">锡崖沟的挂壁公路也是王莽岭一景。</p><p class="ql-block">巍巍太行山,共有七条挂壁公路,其中工程量最大、历时时间最长、最为壮观的,当属锡崖沟。</p><p class="ql-block">锡崖沟村地处太行深山区,四面环山,上下落差千余米,县志有载,村民"偶有壮侠之士舍命出入",长期与世隔绝,民生凋敝,生存艰难。</p><p class="ql-block">从1962年开始, 锡崖沟人开山筑路,与命运展开不屈的抗争。从"驴道"到"狼道"再到"羊窑",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奋起,硬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和一锤一钎,"依山就势,顺崖凿洞,天窗排渣,螺施上升",用30年的时间长度,在悬崖峭壁间凿出一条长达7.5公里物理长度的"挂壁公路","锡崖沟精神"由此诞生。《山西日报》将其总结为百折不挠,水滴石穿的坚韧精神;不畏艰难,愚公移山的无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p><p class="ql-block">如今乘坐景区交通车盘旋于这条崎岖惊险的山道,我们无不感受到工程之艰巨,“精神”之伟大。</p> <p class="ql-block">八百里太行山,如同中华大地的脊梁,纵贯北京、河北、河南和山西四省市,挺立于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之间,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p><p class="ql-block">在人们过去的印象中,太行山常常和荒芜、贫瘠这样的字眼相联系。但是一旦深入其中,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太行山呈现在你的面前。壮观、灵秀、绿色,完全颠覆你原有的印象。刚出索道出口,我们走进了王莽岭地质博物馆,参观展览《时间的力量》,从地质角度了解了太行山的前世今生,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平时难以获知的宝贵知识。</p> <p class="ql-block">走出地质博物馆,一阵音乐的旋律传来。仔细一听,是我们所熟悉的那首著名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p><p class="ql-block">红日照遍了东方,</p><p class="ql-block">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p><p class="ql-block">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p><p class="ql-block">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p><p class="ql-block">气焰千万丈!</p><p class="ql-block">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p><p class="ql-block">妻子送郎上战场。</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太行山上,</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太行山上;</p><p class="ql-block">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p><p class="ql-block">敌人从哪里进攻,</p><p class="ql-block">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p><p class="ql-block">敌人从哪里进攻,</p><p class="ql-block">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p><p class="ql-block">今年,时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首抗战歌曲顿时引起我的兴趣。循声走进一墙之隔的另一个展馆,名为《不朽的号角》的展览正在展出。与环山的满目青绿相比,这里充满热辣辣的浓浓红色。</p> <p class="ql-block">陵川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同样也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无论在大革命时期,还是后来的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无数陵川的热血男儿投身革命,浴血奋战,作出历史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迅速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开辟了以太行山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全国人民一道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p><p class="ql-block">1943年10月,陵川县抗日民主政权成立,归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行署领导。共产党从敌军手里夺回丢失的大部土地,在广大农村开辟革命根据地,带领人民群众抗敌斗争,直至1945年陵川全境解放。陵川是当地的老革命根据地,也是解放与保卫豫北的重要堡垒。</p> <p class="ql-block">取道平城镇的义汉村,探访这个太行革命老区的核心村。1945年为纪念牺牲于此的抗日烈士任义汉,原来的秦寨村更名为义汉村 。左权、黄克诚所领导的八路军第二纵队成立地旧址、晋冀鲁豫军工十厂旧址等红色遗迹 ,都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p> <p class="ql-block">1938年,为团结抗战,我党所领导的几支武装合编为第二战区行营游击队第一支队。任职政治代表的桂涛声随军转战于陵川的崇山峻岭之中。</p><p class="ql-block">王莽岭千山万壑,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抗战,火热的场面给桂涛声以深切的感受,团结一心的抗日军民才是抗击敌寇的"铜壁铁墙"。一日登顶佛山,朝阳从东方喷薄而出,在心中酝酿已久的激情突然迸发。他抓住这瞬间的灵感,把这段文字写在一张香烟包装盒纸上,描写游击队员奋勇抗敌的歌词《在太行山上》由此诞生。</p><p class="ql-block">几个月后,桂涛声离开太行山,带着歌词在武汉与音乐家冼星海相见。冼星海当时在周恩来、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任音乐科主任科员,看到歌词兴奋不已,军民浴血奋战的身影如在眼前,音乐灵感被触发。他坐在钢琴前,一鼓作气,连夜完成了谱曲。</p> <p class="ql-block">当时,周恩来和郭沫若正在武汉筹备纪念抗战一周年群众歌咏大会,得知桂涛声和冼星海创作了《在太行山上》,便前往武昌昙华林看望正在微调曲谱的冼星海。</p><p class="ql-block">周恩来与冼星海共同演唱了这首歌,由冼星海唱主旋律,周恩来唱二声部。唱毕,周恩来和郭沫若齐声为之点赞。二人当场拍板,确定在歌咏大会上演唱《在太行山上》。从此这首歌曲从武汉唱响大江南北。多年后,这首歌与《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保卫黄河》《大刀进行曲》《毕业歌》《游击队员之歌》等歌曲一并入选十大经典抗战歌曲。</p> <p class="ql-block">自1938年《在太行山上》这首歌曲诞生,便以它铿锵有力的歌词和优美的曲调,激发起亿万炎黄子孙的报国热情,彰显出中华民族特别是太行儿女前赴后继、英勇抗敌的革命精神。如同一曲全民族抗战的英雄史诗,吹响了太行军民同仇敌忾、奋勇抗日的的进军号角。</p><p class="ql-block">巧合的是,在陵川,还诞生了一支负有特别使命、专司吹号的英雄群体——“陵川号兵”,在建军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如今也成为陵川县红色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p> <p class="ql-block">1943年冬,我八路军在太行山腹地的陵川开设号兵训练班,利用当地复杂地形隐蔽开展培训。到1949年,共培训出1700多名司号员,其中700余名输送到正规部队,其余分配至地方武装。当时人民军队中的许多号兵,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山西陵川县。他们参与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后来的抗美援朝等战役,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作出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陵川号兵在战场上前仆后继,奋勇向前,吹响军号,留下了"人倒号不断"的战斗精神。陵川烈士英名录记载的2465名烈士中,其中389名为号兵。</p><p class="ql-block">陵川号兵的故事,曾被多种媒体不断报道。当地还以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期间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出一部红色题材的电影《陵川号兵》。</p> <p class="ql-block">在风景区的云顶举办王莽岭红色印记展,是一个不错的创意。在饱览太行山自然风光的同时,让游客去重温陵川县和太行山的革命历史,在旅行的间歇,在休息之余,进一步增强对革命历史的认知。依我们现场所见,一些带团导游向游客介绍陵川的这段红色历史,丰富了游客们的旅游体验,取得不错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7月17日上午,我们来到陵川县烈士陵园。湛蓝的天空下,烈士纪念塔巍然屹立,纪念塔的顶端,是一尊金光闪闪、昂首挺立的的号兵铜像,生动再现了陵川号兵"以号当枪、不畏牺牲"的精神风范。</p><p class="ql-block">陵川烈士陵园始建于1946年,建国后在原址先后进行过多次修缮和扩建。纪念塔塔高22.999米,塔顶塑像高2.465米,代表着陵川县2465名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我们去的那天,正好首都师范大学“烽火薪传实践队”来到这里开展研学活动。充满朝气的孩子们在广场上举行仪式,向革命先辈表达敬意,同时庄严宣誓,将薪火相传,继承弘扬革命传统,做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p> <p class="ql-block">纪念塔的全称为“陵川八年抗战翻身烈士纪念塔”。呈五面菱形结构的各个侧面分别镌刻着太行第四专区、第四军分区及晋冀鲁豫边区主要领导的题词。其内容富有年代感且极具个性。</p><p class="ql-block">"烈士浩气常存太行"</p><p class="ql-block">"十三万人民的功臣"</p><p class="ql-block">"打败日本,铲除封建,为民族争独立,为人民谋利益,殉难烈士名传万万年"</p><p class="ql-block">其中的一条最为真挚朴实:"烈士为人民牺牲,人民应照顾烈士家属"。</p><p class="ql-block">先辈们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今天的我们,理应照顾好烈士们的家属。</p><p class="ql-block">在和陵园工作人员的攀谈中得知,如今烈士陵园和有关军烈属的优抚工作,已由原来的民政部门整体转入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相信这项工作会越来越好。</p> <p class="ql-block">当天下午,走进陵川县档案馆,参观"请听档案说﹣﹣陵川号兵"主题展。</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又巧遇上午在烈士陵园见过的首都师范大学的同学们。展馆通过丰富的史料和实物,生动再现了陵川号兵"听党指挥、以号当枪、冲锋在前、不怕牺牲"的光荣历史。讲解员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每一件文物,诉说着一个又一个英雄的故事。在互动体验环节,同学们还借助多媒体技术,吹响仿制的军号,那铿锵有力的号声,烽火岁月的精神火种,穿越时空,植入每个人的心田。</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嘹亮的军号又一次在陵川响起。</p><p class="ql-block">在伟大民族复兴的历史上,陵川号兵以号为枪,投身于抵御外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在这个特别的的历史时刻,重温陵川号兵这段红色历史,无论对游客还是当地都具有特别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军号声声,是对革命历史的庄重致敬,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弘扬,更是对和平发展决心的坚定宣示。</p><p class="ql-block">军号嘹亮,不仅告诉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指引着未来,激励着我们在变乱交织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时刻,继续奋勇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