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zmzg小草</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104286</p> <p class="ql-block">鱼鳞洲是海南岛陆地的最西点,三面被海水包围,与越南隔海相望。清代诗人唐之莹曾赋诗云:“鱼鳞高翠接云烟,策杖登临别有天;怪石回环看不厌,奇峰重叠翠相连;海上三山何处觅,分明此境是神仙”。</p> <p class="ql-block">去年我和笑笑牙老师结伴环岛游,4月27日清早从东方市出发一路向西。车窗外,北部湾的蓝一寸寸逼近,直到海天合拢,我们抵达“风与海的终点”——鱼鳞洲。洲因岩得名。洲的一端有座不足百米的小山,层层页岩在阳光下闪出金属般的鳞光,仿佛大地最后一条跃出海面的鱼,鳞片尚未干透。自古便得名“鱼鳞洲”。</p> <p class="ql-block">入口不远处,几块石碑立刻吸引了人眼球。一块黑色花岗岩纪念碑上写着“八所港(解放海南最后一站旧址)”。原来这里便是东方市的八所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其1942年日军始建,1950年5月1日解放军歼灭国民党286师全部兵力,在此把红旗插向天涯。</p> <p class="ql-block">碑的后面,是明代洪武年间修建的烽火台遗址——鱼鳞洲真正的“原住民”。明孝宗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海南卫指挥使张翊为了防御倭寇和海盗,在这里设立了鱼鳞洲军堡,“驻兵30人,炮台2门,火药库1间”。当年,它为防倭寇而燃狼烟;如今它只剩半截土墩,仍像被岁月啃噬的烛芯,替我们守着日出。</p> <p class="ql-block">景区游人不多,但从各种指路标识和设施上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娱乐气氛和商业气息。</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大片金色的沙滩,走在上面一步一个脚印。有个小朋友蹲在地上,低着头,手里拿了根小棍拨弄沙子,我问他找什么?他回答说在找小螃蟹。他那聚精会神的样子还真像个小科学家。我看到沙滩上有个秋千,便毫不犹豫地站了上去,去重温一下童年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接着来到小山的另一边沿石阶上山。可没爬多高就被紧锁的铁门拦住了去路。铁门锁住了山顶,无奈之下我把手机探进栅栏,拍下数张照片。圆柱灯塔16.8米,灯高62.9米,它是现在鱼鳞洲的标志,也是海南环岛航线上的重要助航标志。它像一枚银色的钉子,把天幕钉在北部湾的浪尖。</p> <p class="ql-block">折回海边,鱼鳞洲面对着波涛翻滚的大海,海面碧波万顷,小艇穿梭,远海白帆点点。海风推波助澜,浪扑打在礁石上,溅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沉雷般的涛声轻重有序,节奏均匀。</p> <p class="ql-block">海水一浪推着一浪冲上沙滩,稍停片刻又褪回去。高高涌起的海浪在岸边画着动态的弧线。浪头一排接一排,又像无数双手轮流拍打岸边的琴键,奏出低沉而均匀的“终点序曲”。我们兴奋地沿着海岸线前行,认凭海浪打湿衣裤,用眼睛、用手机,更是用心感受着风与海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我们踩着海浪的节拍往南走,每一次后退的海水,都在沙滩上留下新的起点。走着走着,一望无际风车阵列突然横亘眼前。白色塔筒顶着三片长翼,缓慢旋出巨大的圆弧,像把风切成透明的薄片,又轻轻撒回空中。晴空碧海,风车悠悠,既恍如优美的舞者在蓝天白云下表演,更像是一群安静的听众,把北部湾的涛声翻译成电能造福人类。</p> <p class="ql-block">几小时一逛就过去了,我们静静地听风车嗡鸣与波涛拍岸的和声,它们把1494年的铁甲、1950年的炮火和2024年的引擎融合在一起。它告诉我们:鱼鳞洲是陆地穷尽之处,也是风与海约定重逢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zmzg小草</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zmzg小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