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昵称:李济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美篇号:25381964</span></p> <p class="ql-block">“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7月3日上午,我怀着对三国历史的敬仰与对智者诸葛亮的追慕,踏上了前往古隆中的旅程。古隆中,这片承载着千年智慧与传奇的土地,宛如一部鲜活的历史典籍,静静等待着后人去翻阅、去感悟。</p> <p class="ql-block">初入古隆中景区,一座高大雄伟的石牌坊映入眼帘。牌坊坐西朝东,四柱三门仿木结构,牌坊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与文字。中坊枋额正面阴刻“古隆中“三个大字,背面则刻着“三代下一人”,两侧门柱上分别刻着“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和“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些诗句,不仅是对诸葛亮卓越才能与忠诚品格的高度赞誉,更如同一把把钥匙,开启了我对那段历史深入探寻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我来到了躬耕田。这片土地,曾是诸葛亮躬耕陇亩的地方。想象着当年,诸葛亮一边劳作,一边思考天下大事。正是这段隐居生活,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与经验,为日后辅佐刘备成就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沿着隆中路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隆中书院。可惜的是,书院并未开放,但从那紧闭的大门和斑驳的墙壁中,依然能感受到它曾经的书香气息。这里曾是学子们求知若渴、探讨学问的地方,或许也曾有过诸葛亮在这里讲学授业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离开隆中书院,不远处便是武侯祠。武侯祠是供奉诸葛亮的祠宇,始建于唐,清康熙年间重建。祠内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等主要建筑,依次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p> <p class="ql-block">站在武侯祠中,我凝视着诸葛亮的塑像,心中涌起一股崇敬之情。他一生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忠诚与智慧,成为了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祠内的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生动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望着这些楹联,我仿佛看到了诸葛亮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风采,也感受到了他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所付出的艰辛努力。</p> <p class="ql-block">蜀汉政权中功勋显赫的文、武大臣塑像分列两厢,栩栩如生,威武雄壮。</p> <p class="ql-block">祠内的壁画和碑刻,记录着诸葛亮的一生事迹,从隆中对策到南征北战,从治理蜀汉到鞠躬尽瘁,每一幅画面、每一行文字都让人为之动容。站在武侯祠中,我不禁吟诵起陆游的《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的《出师表》,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他对蜀汉政权的忠诚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这份忠诚与担当,穿越千年,依然震撼着人们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六角井,是诸葛亮青年时期隆中住宅院内的生活用井。早在东晋时期,史学家习凿齿《襄阳记》就对此有记:“襄阳有孔明故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水经注》亦曰:“隆中诸葛故宅有旧井一,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齐安王。”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六角井不仅成为古隆中传统的十大人文景观之一,而且亦为草庐故址所在的实物佐证。</p> <p class="ql-block">草庐亭是诸葛亮隐居时住宅的读书室的象征性建筑。它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九年,初建时是草亭,民国年间改为瓦亭。亭星六角形,双层飞檐,碧柱红瓦,亭中一块大石碑上刻有“草庐”两个大字,字体苍劲端庄。亭门两边的石柱上刻有“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对联,对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作了高度评价。站在草庐亭中,极目远眺,山峦叠嶂,云雾缭绕,仿佛能看到当年诸葛亮在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草庐遗址</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便来到了三顾堂。三顾堂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策的纪念堂。堂内有前厅三间和后堂五间,均是硬山起脊的仿古建筑。中堂挂有三顾茅庐的古画作和名人题词,前门还有三棵古柏,象征着刘备、关羽和张飞三顾茅庐时的拴马树。走进三顾堂,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刘备为了兴复汉室,不惜三次亲自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这份礼贤下士的精神令人动容。而诸葛亮在草庐中与刘备纵论天下大事,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为刘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正如苏轼在诗中所写:“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隆中虽地处偏远,却孕育出了诸葛亮这样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智慧与谋略,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也影响了后世无数人。</p> <p class="ql-block">老龙洞是一处自然景观,洞内泉水潺潺,钟乳石形态各异。相传,当年诸葛亮曾用老龙洞的泉水灌溉田地,亲自耕种,过着自给自足的躬耕生活。古时种庄稼,人们总是“望天收”,可是在“隆中冲”却两样了,不论天旱、地涝,躬耕田里的庄稼总是长得很茂盛,年年是好收成。更奇怪的是,他的农活安排与周围老乡不一样。庄户人是按常规年复一年地种麦子、稻子、包谷,他却有时种稻子,有时种包谷。凡是诸葛亮种稻子这年,就风调雨顺;凡是诸葛亮种高梁、包谷或其他杂粮时,这年天气就反常。这或许只是民间传说,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诸葛亮在当地百姓心中的神奇形象。</p> <p class="ql-block">最后来到“草庐”御碑,这块御碑见证了历代帝王对诸葛亮的尊崇和敬仰。站在御碑前,我思绪万千。古隆中的每一处景点,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了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次古隆中之行,不仅让我领略了自然风光的美妙,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以及三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正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诸葛亮等三国英雄人物虽已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和故事将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p> <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我怀着不舍的心情离开了古隆中。这次古隆中之行,让我收获颇丰。我不仅领略了古隆中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深入了解了那段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感受到了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伟大精神。古隆中,这片智者摇篮,三分天下的策源地,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