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警记忆 之神秘的自行车

濩泽小警

<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p class="ql-block">昵称:濩泽小警</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9993735</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生半百,时已知秋,年少青春的火热匆碌在春朝夏影里呼啸而过,光影切入一叶飘飞的路口,忍不住驻足一刹、回望一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刑侦大队工作十六年,风华正茂,血气方刚,每天忙忙碌碌,不是在破案就是在去破案的路上,虽然已离开刑侦岗位十二年之久了,但现在想起那时的工作情景,还是感到很充实很自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那一年夏天,县城连续在晚上发生居民小区车内财物被盗案,犯罪嫌疑人采用暴力破窗后打开车门盗窃车内贵重物品,虽然个体涉案金额不大,但涉及人员多,社会影响广泛,群众怨声载道。我们受命争取尽快破案,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的县城监控覆盖率很低,且设备都是模拟信号,成像清晰度低,我们前期调取监控,以秒计时暂停,一帧帧查看比对,经过大量的工作,在两个不同案发现场附近的视频监控中均发现一名骑自行车的男子出现,但因视频模糊,分辨不清该名男子的体貌特征及自行车的特征。将其列为高度嫌疑对象,我们沿男子的来去路线推演去追踪也没有明显成效。因为犯罪嫌疑人都是在晚间连续作案,且行为表现出对居民小区地形熟悉,分析若是外地流窜作案人员基本不会以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来作案,且还能基本上避开视频监控,队里的民警多数认为应是本地人作案,按这个思路,我们一方面围绕本地有盗窃前科的人员展开摸排,一方面在重点小区进行蹲守,以便在犯罪嫌疑人再次作案时能当场抓获现行。但经过一周的辛苦工作,我们并没有发现任何可疑人员及盗窃行为,不知是犯罪嫌疑人察觉到警方在重点小区增加了警力还是有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在这一周内没有再发生同类案件,这也让一部分民警更加坚信是本地人作案,大家更向纵深细致摸排,但没有扩大侦查范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或许是经验积累,或许是潜意识的信息整合,我当时有个直觉,认为会不会是外地人作案?且犯罪嫌疑人已经离开了?按这个思路,我安排民警重新围绕被盗现场并向现场周边辐射开展认真的摸排走访。终于又挖掘到新线索,在首次发生被盗案的居民小区附近的一户独家院居民反馈:近期被盗一辆自行车,因为自行车也不经常骑,并不清楚被盗的确切时间,在发现自行车不见了时,因为感觉不值什么钱也就没有报案,同时在看了我们先期调取的视频资料后,他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时所骑的自行车就是自己被盗的自行车,因为他在自行车上绑的一个饰物特征很明显。同时,另一组走访民警又有消息反馈回来:在最后一次发案的居民小区附近发现一辆被遗弃的自行车,经核实正是犯罪嫌疑人作案时所骑车辆。我们立即组织民警扩大对涉案现场及其周边的视频监控调取范围,以便发现更多的犯罪嫌疑人的踪迹。真是应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古训,很快就有了新进展,办案民警在一居民小区的胡同口监控中发现犯罪嫌疑人在凌晨作案后骑自行车驶入胡同内,但延后查看并没有发现其驶出胡同的影像,分析犯罪嫌疑人是否就落脚在该胡同内?经挨家挨户摸排并没有符合的对象,但胡同内有两家网吧,终于,在调取网吧视频监控发现:犯罪嫌疑人在凌晨作案后,进入网吧,在网吧内的沙发上睡到近中午时才离开。经向网吧工作人员了解,没人认识这个人,并且也没有该在网吧的上网记录,他只是趁凌晨时间段网吧工作人员因瞌睡管理松懈时溜入网吧休息而已,办案民警们原本想通过发现犯罪嫌疑人在网吧上网记录来锁定犯罪嫌疑人身份的计划又泡汤了。但此时我们并没有气馁 ,按同类犯罪行为一贯性分析,既然有犯罪嫌疑人在网吧的该次行为记录,会不会也去过其他网吧?我立即安排民警前往所有案发现场附近的网吧全部进行摸排,最终在一网吧追踪到犯罪嫌疑人的上网记录,且通过上网记录快速锁定了犯罪嫌疑人身份,兵贵神速,第一时间在我们的邻县将已经完成踩点准备继续实施盗窃作案的犯罪嫌疑人郭某抓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经审讯,郭某曾因入室盗窃作案多次被判刑,在监狱服刑时不思悔改,还“讨教”学会了砸车窗玻璃盗窃作案的“技巧”,在刑满释放后就流窜多地疯狂盗窃作案。尤其是被打击处理多次后,他还“痛定思痛”,总结了一套反侦察意识行为,例如作案前要多次踩点、熟悉地形,而且不在当地住宿,只是选择如凌晨网吧等一些管理不严的场所做临时休息;作案时不在同一作案区域砸的车窗数量太多,以防有响声惊动居民;每次实施作案均在作案地先踩点盗窃一辆自行车,在一居民小区砸几辆车实施盗窃后迅速骑车离开到相对较远的另一居民小区继续作案,每晚平均要到两三个居民小区盗窃作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犯罪嫌疑人供述,多次出手成功逃离使他心存侥幸,自诩高明。但他没有料到的是已从我县“平安离开”,蹿至邻县踩点完成,且已盗窃一辆自行车准备实施作案时被我局抓获,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多行不义必自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