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八千年——西和县博物馆灶具文明史

雅馨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仰韶文化单体陶灶</div><br><div>人类自从学会利用火来烧烤食物之后,就逐渐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存方式。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而这个天,则非灶、锅、碗而无以成。</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姆渡文化单体陶灶</h3><div><br></div><div>《释名•释宫室》云:”灶,造也,创造食物也。”对烹饪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有陶器时期、青铜器时期和铁器时期。“水熟”成为陶器时期烹饪技术的基本特点;青铜烹器的应用,使高温油烹法产生;铁制炊具良好的导热性促进了炒的烹饪技艺进一步发展。</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陶器的产生</div><br>陶器的产生是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是先有了农业,然后才出现了陶器。在人类进入新石时代,由于农业和牧畜业的出现,开始了定居、半定居的生活。特别是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比较可靠而稳定的可供食用的谷物。<br><br>谷物都是颗粒状的淀汾物质,不像野兽的肉体便于在火上烧烤食用。同时,剩余的食物需要储藏起来。正因为如此,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于烹调、盛放和储存食物及汲水器皿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从而促使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陶器。<br><br>陶器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生产斗争中辛勤劳动的结果。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陶罐与陶钵</div><div><br>陶器中最常见的陶罐与陶钵,它们作为一种盛器,为了使其具有尽量大的容积,它们在造型上都具有鼓腹的特点。</div><div><br>但是,陶罐与陶钵的用途不完全相同,陶罐一般用于储水和运水,陶钵主要用于炊煮。为了适应这种不同的使用要求,陶罐都是小口、有肩,有的还有较长的颈,目的是便于运水、储水、倒水;而陶钵则无肩、无颈、大口,这样便于炊煮和饮食。</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盘口壶</div><div><br>壶式之一,陶质、瓷质均有。西汉时期开始出现,经历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延续至隋唐五代时期。</div><div><br>盘口壶造型独特,有较为清晰的发展序列,常被作为判定年代的佐证。</div><div><br>盘口造型最初可能是出于实用目的,非实用的盘口则起到装饰的作用。它口沿上折,口部形似盘子,束颈,鼓腹,无柄,但在肩部常有系(环形、桥形的附加物,供穿绳提携用)。<br>越州窑双耳盘口壶</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茧形壶</div><div><br>茧形壶又称“鸭蛋壶”,因器形似蚕茧,又若鸭蛋而得名。器呈唇口、短颈、圈足,腹呈横向长椭圆状。初为战国时期秦国所产,后盛行于西汉,壶腹或彩绘流云、几何图案,或仅以暗刻弦纹装饰。</div><div><br>茧形壶是一种生活实用器,用来贮水或盛酒,和同时代的其他灰陶比,它的外型显得别致而美观,不仅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而且非常实用。</div><div><br>它悬挂在马背上时便于固定,在马匹行走的时候不易翻倒,盛放在里面的液体也不易溢出。</div><div><br></div><div>它也可以作为军事探听器。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相互争霸称雄,西部少数游牧民族经常入侵,于是这个外形奇特、内腹空大的器物,就被赋予了另一种特殊的使命,将士们将其深埋地下,将耳朵贴于埋壶的地方,用以倾听远方敌军骑兵的马蹄声,以此来推测敌军动向。</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釜</div><br>釜是古代使用最广的烹饪器,相当于今天的锅,以至逃亡避难时也必负携而行。因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质材,釜的形制有所不同。<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陕县庙底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士的陶釜,呈扁圆形,中央鼓,上面开口,小沿。河姆渡文化遗址所出的陶釜,形体更为鼓圆,口更大,卷沿。</div><div><br></div><div>以后有了铜釜、铁釜,其形态的发展日趋鼓圆。1956年陕县后川出土战国时期的配套铁釜陶甑。釜亦军中必备炊器,所以项羽救钜鹿,"皆沉船,破釜甑”,表示不胜必死的决心。</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灶</div><br>(一)史前时期:灶的起源与雏形(约前 10000— 前 2000 年)<br> 从河姆渡文化的浅坑灶到仰韶文化的瓢形灶,原始灶具逐步从 “露天火塘” 进化为 “固定灶膛 + 专用炊具” 的组合。这一时期的灶以黏土、石块为原料,侧重 “聚热、防风” 的实用功能,与陶釜、陶甑、三足鼎等炊具搭配,形成了 “煮、蒸、烧” 的多元烹饪模式,为后世灶的定型埋下伏笔。<br> 从考古发现来看,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已出现原始灶具,是中国灶具的源头。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灶的定型(前 770— 公元 220 年)</div> 从考古资料来看,春秋战国出土的灶具相对较少,但秦汉时期出土了大量的灶具,是新石器时代陶灶的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列鼎而食的青铜礼器,进入秦汉以后,绝大多数炊具必须与灶相结合,才能进行烹饪活动,灶因此成为烹饪活动的中心。从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大量的灶具冥器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冥器大多都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真实的生活场景,有些灶具已经具备了近现代灶具的主要特征,故将这两个时期归纳为中国古代灶具的定型期。<br> 从灶眼的数量上来分可分为单眼灶、二眼灶、三眼灶、四眼灶、五眼灶、六灶眼等。其中单眼灶、二眼灶、三眼灶最为常见,其他形制相对较少,六眼灶十分稀少。从灶具形态上来分可分为长方形、半椭圆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曲尺形以及方形等。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代主要饮食器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甑</div><br>形如罐或盆而底有孔,或箍以甑带,使其紧固。甑是蒸食器,用时需置于釜或鬲上,燃火后,釜、鬲内的蒸气通过甑底的孔,将甑内的饭蒸熟。<div><br>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甑。商周至秦汉的青铜甑,常是分体甗的上部。</div><div><br>甑的使用,延续了数千年。东汉时,范冉遭党祸,穷至绝粒,而志节不屈。</div><div><br>闾里歌曰:“甑中生尘范史云(冉字史云),釜中生鱼范菜芜(冉曾任菜芜长)”。“甑尘釜鱼”遂成形容贫者断炊甚久的成语。<b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鍪</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似釜而圆,園底,敛口,反唇,双耳。是由釜发展而来的炊具,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的秦人生活地区。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锅</div><div><br>敞口,凹底,平沿。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如仰韶文化大河村四期遗址出土大陶锅,湖北屈家岭也出土了特大陶锅。这应当是氏族大家庭用的烹饪器具。</div><div><br>唐 提梁银锅</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鐎斗</div><div><br>一般为圆盘形,有长柄,或有流,有三足,主要用于军队加温熟食。</div><div><br>《急就篇》黄笺及《一切经音义》等皆谓樵斗即刁斗,或谓无足者为刁斗。</div><div><br>古人一般每日二餐,第二餐所食称飧或餕。飧即晚餐,义为早餐之余。鐎斗或刁斗即加热飧或餕的炊器。当然在必要时也可用来煮食。它们的另一用途,是夜晚时用它打更巡夜,杜甫《夏夜叹》诗云:“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div><div><br>唐 青铜凤首鐎斗</div> 汉代六眼圆头灶<br><br>1982年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汉墓出土了六眼圆头灶,该灶上置陶甑2个,陶釜4个,灶长27.5厘米,最宽处达20.2厘米。 曲尺形烟囱广泛使用<br><br>1991年1月江苏省徐州市后楼山西汉墓出土,整体为长方形,灶具前端在凸出的地台,地台两侧各有一个高处的平台,平台皆外散。曲尺形烟囱被广泛的使用,这种烟囱上一般附有四面坡顶,八面有孔与烟道相通,提升了烟囱的抽力。 灶具中开始使用围屏<br><br>1958年在北京市平谷县汉墓中出土,灶的后面和左侧均有围屏,后围屏中有一根与灶面垂直相连的烟囱,该灶具出现近代灶具的许多特征。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灶的发展</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三国两晋南北朝出土的灶具相对较多,隋唐时期出土灶具相对较少,形制基本特征变化较小,可将这两个时代归纳为灶具的发展期。发展期最为显著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灶具挡火墙的高度有了较大的提升;2.息薪炭罐的使用;3.火钳的出现与使用;4.青釉瓷灶的出现。挡火墻高度的提升:挡火墙的提高使得在锅台前烹饪的人免受烟熏火燎之苦,同时也改善了饮食制作过程中的卫生状况。 挡火墙高度的提升<br><br>1975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北魏墓出士的长形灶,灶长19.5厘米,挡火墻高为15厘米。挡火墻的提高使得在锅台前烹饪的人免受烟熏火燎之苦,同时也改善了饮食制作过程中的卫生状况。 息薪炭罐的使用<br><br>江西省赣州市博物馆收藏的南朝时期的青釉瓷灶,整体呈船形,灶尾翘起,有一出烟孔,灶面置甑、釜、钵、勺等。甑旁立一妇女作烹饪状,灶前也立一妇女。<br>灶的另一端有三级梯形挡火墻,其下有弧形灶门,灶门内有火钳,灶门一旁置息薪炭罐。息薪炭罐的使用,可以将未燃烧尽的柴火放进罐内熄灭,留待下次燃烧,或用于烤火取暖,既提高了人们生活的安全性,又节约了能源。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釉瓷灶的产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吴越地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烧制原始瓷。<div><br>到了东汉时期才开始烧制青釉瓷。图为1978年江西南昌西晋墓中出土的青釉瓷灶,呈船形,上置炊具,长27厘米、宽18厘米、高15.2厘米。灶身满饰细方格纹,施青釉,呈青绿色,釉面滋润光亮,玻璃质感强,为西晋时期的典型器,体现了制瓷技术的发展。</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元明清时期:灶的完善</h3> <div>宋元明清时期出士的灶具不多,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灶具设计的完善期,其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灶具开有多个灶门;2.蒸笼、铁锅等普及使用;3.风箱的发明与创造。这一时期蒸笼取代了甑、铁锅取代了釜,进而被普遍的运用到饮食生活中来。</div> 灶具开有多个灶门:整体是圆形,上置釜,方形灶门,陶灶小而且矮。 蒸笼、铁锅等普及使用:这一时期蒸笼取代了甑、铁锅取代了釜,进而被普遍的运用到饮食生活中来。人类使用铁锅已有4000年历史,铁锅呈锥状,该形态十分便于炒、煎等操持,但其普及却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图为1980年陕西省宝鸡市元墓出土圆形灶具,前端有火门,后端设有曲尺形烟囱,灶眼置锅,锅上置蒸笼,顶端有盖,直径16.6厘米、高8.8厘米,通高26.8厘米。 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壁画墓: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壁画墓墓室东壁“庖厨图"、长方形灶台上放8层蒸笼,一男子正在揭取笼罩,右侧一人站在桌后正在和面。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近现代时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灶的成熟</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两千多年来,人们沿用的灶型基本上是以柴草为燃料的连眼灶,目前有些农村仍在使用三眼灶。<div><br></div><div>三眼灶具由灶台、灶壁、烟囱、灶门、风箱等主要部分组成。灶台烟囱的作用是产生抽力,减轻厨房的污染,保持厨房及灶台的干净、卫生。</div><div><br></div> 在汉代早期的陶灶后就有烟囱,但灶门过大,不利于拔火,烟与火都容易反向朝灶门外冒出,在烹饪实践中发现所存在的弱点进行改进,逐渐形成了该灶具的形制。<br><br>由此可以看出灶具的设计不仅是使生活方便,更令使用者与灶具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协调。<div><br></div><div>现在农村用的柴火灶已经是先进干净的无烟灶</div> 城市用的炉灶以前烧瓦斯,现在烧天然气,从单孔灶到普遍使用的双孔灶,现在三孔灶也大量上市,但这个灶与汉代的三孔灶已截然不同。<div><br></div><div>尽管燃料不同,构造不同,炉灶的功能依然不变。在博物馆的陶灶前,似乎仍能感到穿越千年的烟火气。</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