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p><p class="ql-block"> 谁都知道, 六月的傍晚是多么的炎热,石玉洲正坐在门前的木橙上乘凉,忽然间,发现好久没有见面的儿子回家了,心里很是高兴,多远便迎上去,看着英俊帅气的儿子,既惊喜又蹊跷,立马接过儿子肩上的扁担,往家走。</p><p class="ql-block"> 晚上,家栋把海洲老板的遭遇,向父母详细的讲了一遍。然后话锋一转道:阿大,阿妈!我不后悔在海洲的三年,虽然没有赚到钱,但我在老板那里学到了做事的本领,更学会了做人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父亲听后说道:儿子,老父发现,你今天不但成人了,而且懂事了,既然你回来了,以后就在家里好好的生活吧,别的不说,今天就谈谈你的个人大事好吗?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你看看,和你同龄的人都结婚了,你也该成家了,过几天老爸就安排你去相亲,凭你的能力,在石河一定能活出个样子来。</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石玉洲把儿子带回来的两箱旧衣服,搬到屋里放好。然后又走到房前的榆树下,自言自语到:榆树啊榆树!你是我家的“镇宅之宝”,有你保佑,我的儿子一定会辉煌腾达的。</p> <p class="ql-block"> 没有几天,媒人为家栋介绍了一个大家闺秀,华冲殷氏家族的二小姐,芳龄十六,比家栋小一岁,这个二小姐不但貌美如仙,而且通情达理,能说会道,针线茶饭样样都会。关键是两人还一见钟情。男方家庭条件虽然不如女方,但双方父母也没有意见。</p><p class="ql-block"> 根据双方父母的约定,家栋与殷家二小姐在一九一六年秋天,也就是当年便成了亲。</p><p class="ql-block"> 到了寒天,母亲感觉天气凉了,就把家栋从海洲带回来的两箱衣服拿出来晒一晒,准备分给家人穿。</p><p class="ql-block"> 天哪?扒开衣服一看,两个箱子里面藏的都是金条,足足有五六斤重。当时便喊来石玉洲和儿子家栋,石玉洲立马质问儿子:这是怎么回事?这时儿子也一头雾水,直接回到:这个我也不知道。父亲又说:既然你不知道,各人不许说出去,明天我就和你去海洲,找老板问个究竟。</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石玉洲便和儿子去海洲了,父子俩到海洲才听说,家栋回家不久老板就病重死了,老板娘也不知向,可能回山东娘家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父子俩回到家里,一家人坐下协商如何处治这些金条的事。</p><p class="ql-block"> 最后石家栋说:这批黄金不是我偷来的,也不是我的汗水所得。所以我必须正当的把它花出去。二老你们听着,关于这些黄金,以后家人必须严缄其口,不得外传。下面先拿一部分,买地,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然后再拿一部分,在我家的“镇宅之宝”,大榆树周围建个大祠堂,让周围七邻八村的孩子来读书(过去没有学校,孩子上学都在富人的祠堂或教会里)。也让我石家栋光宗耀祖一回。</p><p class="ql-block"> 家栋的这个建议,得到了父母的支持,更得到了妻子殷氏的顶力相助。</p> <p class="ql-block"> 经过多少年辛勤努力,石家栋家的土地治到了二百多亩,祠堂六十多间,而且有院墙。周边十里范围内,凡是有条件的孩子都在这个祠堂里求学读书,对少数没钱的穷人孩子,还让其免交学费。</p> <p class="ql-block"> 一九四六年春天,水灾泛滥,四处饥荒,家家没吃没烧,穷人走投无路,个个饿的饥黄面瘦。</p><p class="ql-block"> 石家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反常的举动,在征得家人同意后,对乡邻们说:乡亲们!谁家没柴火做饭,可以到我家的大草堆上去扯,谁家没有饭吃,我可以给你们定期开仓放粮,以后也不用还。</p><p class="ql-block"> 谁知道,一传十,十传百,石家栋越是开恩穷人越多。到最后老母亲说话了:儿呀!不能这样了,我们自家也没有吃了。</p><p class="ql-block"> 石家栋却说:娘啊!你看看这些讨荒的人,再不救,要死人的。然后他又到家里的粮库看看,还剩点泥粮也都被他分了。没有分到粮食的人,就让乡亲们到他家的大榆树上捋树叶,回家充饥,最后连树皮都被人剐了。</p> <p class="ql-block"> 荒灾过后,他家的“镇宅之宝”大榆树由于得不到正常的发芽,也渐渐的死了。</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九年春天,他主动把祠堂交给了政府,开始正规教学,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由教学经验丰富的王家庭,任石河中心小学第一任校长,全校共有师生八百多人,即《沭阳县西圩乡石河中心小学》,沭阳县教育局来人为此挂牌。为西圩、吴集、韩山、湖东培养出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和国家栋梁。天有不测风云,由于多年的辛勤付出,五十年代未期,这个五十多岁的良心地主因病去世,结束了他带有遗憾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介于石家栋对地方教育事业的奉献,很多当年在这里读过书的老人都说,应该让他的事迹后人铭记,永载史删。(下集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