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云思月议》是沙龙原《月读》的“改版增栏”月刊,是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基层摄影团队天目曦摄影沙龙会员,研学摄影的交流平台,也是沙龙会员探索摄影艺术的成长记录。</b></p><p class="ql-block"><b> 流火的七月,在蔡志锋老师引导下,沙龙的摄影艺术研学,突出“选题”拍摄、“命题”创作和基本功“过关式”训练,也激起了一层热浪。本期图文内容尤为丰富,以至于尽管控制性地采录每日交流,到7月25日,版面已经临近极限。</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三言两语》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5年7月1日</b></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蔡志锋 谢谢您对摄影“选题”极具启迪性的阐述!有摄影理论,有独到见地,有个人实践。🙏🙏🙏👍👍👍“选题是什么,是我们对自己今后一个阶段甚至是一生所喜爱、偏向、专注于拍摄的一个倾向性兴趣的选择与定位。”</p><p class="ql-block"> 我原本是“摄影圈”的门外人。因为遇到了您,把我领进门,让我学会了用“摄影语言”思考,手中多了一支可以阐述自我的“笔”。很享受这八年!更期待走进的第九个年头!有您胆大、志坚、心明、眼亮!</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各位老师:我们原来的月片命题创作,就是一种为自己选题作前奏准备的训练,六月的命题创作已经是东阳卢宅的专题了,从七月开始,我们不再进行这样的命题训练了,大家按照徐老师布置的个人选题渐渐进入个人选题计划准备吧,大家可以自我命题创作,每月的交流、点评还是正常进行。</p><p class="ql-block"> 分享一幅我的小图:</p> <p class="ql-block"><b>林 云:</b>@蔡志锋 刚读完您的“选题”说明,我的理解:从命题到选题逼一下自己,在摄影的细分领域中找到自己喜欢的点,可以让自己更专注,在热爱中学习总归会更快乐。</p><p class="ql-block"> 我最近几年在赏读各类摄影中,就问自己喜欢啥?摄影的细分领域如此之多,我学不过来的,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点,拍好一个选题,在拍摄时如何用色彩、光影和整体画面的统一基调去表达……</p><p class="ql-block"> 您这几年拍荷花,每年都会用一种新的方式去呈现,但表达的主题一直是“佛语 心经”……</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是呀!一直看到很多人都有一个同样的问题:拍什么呢?最近有什么可拍的?总不能把自己的爱好都依托于一个组织举办的采风活动对吧?何况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离开组织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只有自己明确自己的选题,才能让自己爱好的拍摄变得越来越有意义,你为之的钻研会越来越有学术价值,你为之拍摄的图像会越来越有艺术价值或社会价值,而我们的人生也一定会越来越充实。</p><p class="ql-block"><b>毛爱琴:</b>@蔡志锋 今天蔡老师的议题我断断续续看了3遍,蔡老师的灵魂拷问:怎样让自己的摄影乃至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再则阐述了选题与命题的根本区别。</p><p class="ql-block"> 确实,我们期初是为了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拿起相机学摄影,原来是漫无目的的盲目地按快门,后有幸地追随蔡老师学摄影、学画画、学书法。</p><p class="ql-block"> 今天老师对选题与命题的梳理及剖析,我明白了选题是拍什么,带着选题去拍摄,思考、感受、再反思总结;命题是表达什么,根据所拍的素材,概括提炼出所要表达的的核心观点。</p><p class="ql-block"> 我渐渐地琢磨出蔡老师的教学特点,用鼓励及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时地对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着我们从拍照到深度思考的去创作摄影。这样的摄影才是高级的有趣、有真正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总之,蔡老师从不同的领域,用自身的艺术素养来不断地滋养我们,不遗余力地提高锤炼我们的摄影水平!</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毛总理解得非常透彻,确确实实是这样的。一个老师,除了专业学术的能力,还必须具备一个基本能力:在合适的时间对合适的学生教合适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教得过于浅,是浪费他人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教得过于深,也同样是浪费他人的时间,都是罪。</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蔡志锋 @林云 @毛爱琴 推心置腹,坦诚精彩的互动交流!</p><p class="ql-block"> 可喜地见到,进入沙龙的第十个年头,“东阳卢宅”成为研学摄影美学的新起点;您引导“选题摄影”,又把有志精进的会员推进探索摄影真谛的新境界!</p><p class="ql-block"><b>孙爱珍:</b>认真学习了蔡老师昨日12:50发出的一段话。明白了选题和命题的区别。也觉得蔡老师对我们的引导又更上一层楼了。 选题不光要求我们对摄影技术的把控要提高,还有更重要就是学习。艺术、文化一齐上。一定会加油的!</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所有人 踏进沙龙第十个年头后,从新起点“扬帆远航”的第一份以摄影为主基调的艺术与美学“研学报告”——《云思月议》六月刊发布啦!</p><p class="ql-block"> 感谢蔡老师呕心沥血的传授与指导!</p><p class="ql-block"> 感谢会员的积极参与,交流互动!</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鸿篇巨制,洋洋洒洒,读来好爽!</p><p class="ql-block"> 社会公众对我们的评价确实是公正的,他们有感而发,没有必要刻意恭维我们……谢谢!</p><p class="ql-block"> 这更多的是对我们的鞭策,前面的路还长,前面的道还会有艰难,但是别怕,天目曦影之光会越来越亮堂的!</p><p class="ql-block"><b>陈晓明:</b>@蔡志锋 昨天,老师对选题摄影作了诠释,我读了好几遍,不知理解对吗?首先明白什么是选题摄影,是对自己今后一个阶段拍摄方向的选择与定位。它可以是主题,比如环保…,也可以是技术,比如动态呈现…。选题可以是初级简单的,也可以是研究级别的,比如老师的选题“澄怀味象系列”是非常高级的。通过这一训练,可以深化对摄影本质的理解,训练从记录到表达的能力,思考图片背后的意义;更需要对历史背景、文化、艺术的学习;当然更需要提高对摄影基础知识的学习、打磨。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p><p class="ql-block"> 感谢老师的用心良苦,引领我们进入摄影的核心层面…。我会从最简单的选题开始实践。</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陈晓明 很简单的:</p><p class="ql-block"> 就是选定一个或几个,自己有兴趣的、较熟悉的、有条件拍得到的、自己技术也能驾驭的……坚持去拍,一直拍……</p><p class="ql-block"> 就是解决一个“拍什么?”的问题。这样子会让自己成长得更快,玩得更有意义。</p><p class="ql-block"><b>严 晴:</b>谢谢蔡老师对“选题”拍摄的全面诠释!使自己明白想“拍什么”的问题,从自身的兴趣出发,在生活、自然、社会现象等众多元素中筛选出想要表达的主题,更好地通过镜头语言传递想法与情感,感谢您的引领!</p><p class="ql-block"><b>高洪娣:</b>反复认真学习了蔡老师六月三十日中午发出来的一段话题,有关“拍照时选题与命题的区别”。语重心长地对学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阅读了蔡志锋、徐立钧、林云、毛爱琴 、孙爱珍、陈晓明、严晴等老师推心置腹,坦诚精彩的互动交流,让人感动……</p><p class="ql-block"> 对我而言,从中明白了选题是选择你持续开垦的那片土地,命题是为这片田里收获的作物取一个名字。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刻意练习选题的思考与选择,远比追求完美命题重要得多。因为选题决定了你在摄影道路上的立身之本,它能将你一次次的快门凝聚成富有深意的个人表达。找到那个让你心心念念的主题领域,持之以恒地深挖下去,才是一条通往摄影深度的必经之路。魅力也正在于探索源自内心最真实的召唤。只有坚持下去,才能以独特的视角呈现世界。最关键点要重视文化、艺术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修养……学生会努力的,感恩老师。</p><p class="ql-block"><b>冯 洁:</b>@蔡志锋 学习老师昨天中午发出来的一段有关“拍照时选题的话题",以及老师的示范照片,让我知道了选题就像给照片定下了一个基调和方向,它决定了我要拍摄什么,平时应有意识地多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和变化,拍照时也应更加注重照片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感谢您的指导!</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高温日,躲在上图,阅读蔡老师推荐的三本书。补脑避暑,快哉!我的读法、先浏览目录,明白构架,找出必须精读的篇章。然后再精泛结合通读。回过头,梳理吸收,再找回“精修”篇章段落,“慢嚼细咽”……。</p><p class="ql-block"> 非常有价值!读了林徽因著《我们在古城楼上》(建筑卷)、汉宝德著《物象与心境》。今天只能先浏览一下《解读摄影大师》的推荐语。很清楚,大师的作品“都在注解时代的真情真义”,让后人“抽丝、探索”。摄影人该留下的是能反映所处时代“真情真义”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解读摄影大师》前言中这句话写得好!“摄影学者的难题就在于如何把一则描述发展成一篇说明。如何描述一张照片里所呈现的内容,进一步基于因果推论而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正是后阶段“选题”创作训练的思考基点。</p> <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谈到“摄影眼”,我们就会想到“观察”,是对拍摄对象的——观察。</p><p class="ql-block"> 但是,都漏了、忽视了对前辈大师作品的观察,读不懂他们……那不是明吃亏吗?</p><p class="ql-block"> 书法、绘画初学时都从“临摹”开始,为什么要临摹,就是快速让自己能学会前辈的“处理方式”,前辈用了很多努力而得来的成果,我们继承不只是为传承,而是给自己抓一根攀岩的绳索呀!</p><p class="ql-block"> 一棵树,怎么画?你对着树要尝试多少遍?而前人用什么笔法处理树杆、树枝、树叶……不就是让你轻松攀上山岩吗?</p><p class="ql-block"> 摄影,很少有人懂得“临摹”……只知道模仿……</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这几天连续高温,热浪滚滚。在南京西路太古汇北广场,“世界唯一”的“LV大邮轮”招来八方“看客”,人如潮涌。徒步持机前往打探,摄下这一《人潮热浪》。</p> <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在机场接人,等待时玩手机慢门拍摄,手持手机,无脚架,屏住呼吸……</p> <p class="ql-block"><b>2025年7月2日</b></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蔡志锋 又是一个“自我挑战”!👍👍👍🙏🙏🙏</p><p class="ql-block"><b>陈晓明:</b>@蔡志锋 老师的范片👍👍👍脑,眼,手最强功能!</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各位同学:这几天高温日,我躲在上图读蔡老师推荐的《解读摄影大师》(上图馆藏本!),才读了五分之一,太激动了!忍不住要呼吁,静下心来,慢慢阅读,细细品味吧!</p><p class="ql-block"> 看图、思考、追问……,与大师“对话”:“拍什么”?“怎么拍?”“为什么?”……。收获,收获,无比丰厚!</p><p class="ql-block"> 从画面读出大师的观察,元素的筛选、组合、布局、对比关系与负空间的把控,“摄影语言”传递的信息……。如此读图,太有启发了!</p><p class="ql-block"> 如:威廉·亨利·法克斯·塔伯特的“磨损殆尽的扫帚”、佛德列克·艾文斯所摄作为库克著《生命的曲线》的插图(厚重的石头、螺旋向上的石阶、头上方一块撑在托座上的大石块……)、路易·维特的《扫街妇》和《卢森堡公园里的糕点小师傅》、保罗·纪尼欧的《露天咖啡座上的游民》(不同的坐姿、朝向、神态……)、阿佛列·史蒂格利兹的《肖像13·192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5年7月3日</b></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蔡志锋 刚刚从卡帕开始,继续阅读《解读摄影大师》。</p><p class="ql-block"> 罗伯·卡帕(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于荷兰成为“现代主义”摄影师,到1936年才在摄影圈建立名声)的《沙特爾·1944年8月18日》(大战间交了德国爱人的女人,在解放后的法国接受羞辱,……)和《中国·1938年4-9月》(卡帕从后勤角度看待战争……。)</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书中关于卡帕的页面和选片太少!(仅4页)。很明显,卡帕后,“街拍”摄影多了!在伊西斯,介绍伊斯瑞爾·拜德曼的一节中,有一句话:只要你观察等待,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是一位艺术家,甚至能看到神圣的火花闪现。对此十分有感觉!</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我告诉您一个极其重要的讯息:</p><p class="ql-block"> 苏共早期杰出领导人之一,托洛茨基,因政治主张不同,被斯大林迫害并流放出境,但托洛茨基一直没有停止斗争,在欧洲不断地进行演讲,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斯大林对他恨之入骨,在国内把原来照片中有托洛茨基形象的都通过暗房特技处理掉。</p><p class="ql-block"> 所以,托洛茨基就非常憎恨摄影,凡他演讲时一律禁止摄影,所以欧洲各国的报纸杂志社都一直紧缺托洛茨基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而在1932年,在哥本哈根,卡帕成功拍到了托洛茨基的演讲照片。当时卡帕作为德国图片社的助手,受命前往哥本哈根完成这次拍摄任务。面临警卫阻挠和检查,他装扮成一个水电工,把新问世的小型徕卡带进会场,近距离拍摄了托洛茨基演讲时的神态与动作。 </p><p class="ql-block"> 当照片卖给报社后发表,卡帕一举成名,所以卡帕成名不是那幅“倒下的西班牙战士”,也不是“诺曼底登陆”……</p><p class="ql-block"> 这个重要的历史,普通的摄影史都没有写,研究得没这么深……</p><p class="ql-block"> 但这个太重要了——这个经历让卡帕形成了重要的理念,更是成为日后战地摄影的核心原则——即“拍得不够好,是因为离得不够近”。 </p><p class="ql-block"> 搞学术、做学问、研摄影,当下都太浮夸……</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太精彩了!我收藏了!</p><p class="ql-block"> 今晨,出门得特别早(4点三刻)。因为几天去上图搭乘公交,发现晴好天气时,晨间时段,中山东一路外滩光影甚佳。我先后在北京东路口和九江路、汉口路口观察、等待,拍摄了一组《外滩夏晨》。</p> <p class="ql-block"> 在衡山路国际礼拜堂,用“陷阱”法拍摄了一幅:</p> <p class="ql-block">《一缕青烟解百忧》</p> <p class="ql-block"><b>2025年7月6日</b></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下午,在星光照相器材城C区5楼“公益讲堂”,蔡老师奉献了一场2小时的《摄影通识之拾遗补缺》精彩讲座。</p> <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蔡老师丰富的讲课神态与肢体语言:</p> <p class="ql-block"><b>2025年7月7日</b></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学到目前的阶段,可以向沙龙大部分老师导入这个概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陈晓明:</b>@蔡志锋 谢谢蔡老师的课件分享!热身运动做起来!感谢老师量身定做的教材,您费心了!</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蔡志锋 昨日听讲,题为摄影通识之“拾遗补缺”,实在是“灵魂精华”!我印象极深,并吸收的两句话:“让画面成为画面”,“从记录现实转向表达内心”。</p><p class="ql-block"> 同时,分清了基础学习阶段为夯实根基,要逐一“过关”,扎扎实实做好分类“训练题”,培养“下意识”。进阶阶段要确立“选题”训练,在专设领域刻意“精雕细刻”,培养“摄影眼”。提高阶段要自我“命题”创作,培养“摄影脑”,完善“摄影手”,以画面语言“表达内心”。</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感谢大家认真的态度,非常好!要有点准备:</p><p class="ql-block"> 摄影,会越学越难,懂得更多,就会思考得更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5年7月8日</b></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外面的东西很多 ,良莠不齐,鱼目混珠,我们还无法鉴别……所以还是谨慎为好!一旦走偏了,自己的损失就大了。教一个小白与纠正一个走偏的高手,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纠偏更难……</p><p class="ql-block"> 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怪东西层出不穷。小心!</p><p class="ql-block"> 徐兵说得是正确的,西方艺术就是一代否定一代,进入现当代艺术时,更震撼的像杜尚这样巅峰性地把艺术与生活完全拉平,还是我课上已经讲的那句话:</p><p class="ql-block"> 你把一切都可以当作艺术,那也就是没有了艺术!</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我相信我说的不会有错。</p><p class="ql-block"> 更重要的一点是:西方这么多人能接受这样生活的艺术,杜尚也好,波洛克也罢,包括新彩色摄影、新纪实摄影、新地形摄影(你们上文中杉本博司的作品)都有市场,都会蔓延……</p><p class="ql-block"> 里面有一个至关紧要的要素:</p><p class="ql-block"> 就是他们的生活已经是什么样的状态?他们国家的GDP是什么水准?人民人均收入多少?他们是无忧无虑呀!所以他们就可以轻轻松松好玩、好打闹、好逗乐……他们可以用两个啤酒瓶盖子作耳环戴上,一点都没有自卑,嘻嘻哈哈,开心得不得了(我在欧洲亲眼目睹)</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谁敢这么做?所以,所以,所以……</p><p class="ql-block">我已经说了:在50年代、60年代,你去向人们游说:破洞衣服是时尚……能成吗?</p><p class="ql-block"> 艺术,与经济与政治与社会都是紧密相连的。不能脱离时代语境来研究艺术。</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练!!练!练!不管任何对象,都要:</p><p class="ql-block">让画面成为画面!!!</p> <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我是有目的性的引导,等开学后我有一套“训练计划”,可以事半功倍……</p><p class="ql-block"> 摄影大军中99%的人没经历过这样的训练。现在在摄影界掌握话语权的几乎没有科班出身的,都是或在工厂,或在部队,好一点的就是在报社、在文化宫从事摄影工作,一年年积累经验,一点点摸索出来的,各自在某些领域有一技之长,但还是缺乏整体的理论架构。没有一种“思想体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5年7月11日</b></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蔡志锋 请教一个问题!我在阅读斯蒂芬·肖尔的《照片的本质》时,对书中一句话是这样思考与理解的:</p><p class="ql-block"> “一幅照片有较深的描述空间,但心理层面的空间较浅,因此,感觉上眼睛聚焦的变化不明显”。</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反过来对摄影人的提示就是:面对具象“物质层面”,甄选元素,择定“边框”,构建“秩序”,即“构图”和设定相机参数时,就应该从本体意图传递的“描述层面”和“心理层面”(表述自我心理)准确地把控画面元素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我的这一思考与理解对吗?</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这个问题我以前在课上就讲过(以圆的大小为例拍示意图),与这次我课上讲的:第一层空间(真实客观的空间),第二层空间(镜头呈现的空间)是同样的原理,现在我再简单概括一下:</p><p class="ql-block"> 一个较深的描述空间(真实空间很大),但你如果镜头表现得不对,就会缩小这个空间,怎么会呢?就是会的:</p><p class="ql-block"> 举例:有三个碗,直径分别是20,15,10厘米,放在一个2米长的桌上。</p><p class="ql-block"> 假如:</p><p class="ql-block"> 镜头最近的是20,最远的是10,这样镜头呈现的空间就妥妥的2米空间,甚至还可能有超过2米的空间感(这里必须加“感”)</p><p class="ql-block"> 但是如果:</p><p class="ql-block"> 镜头最近的是10,最远的20,这样镜头呈现的空间就可能只有1米、甚至更小更浅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所以,“摄影眼”筛选元素、组织元素的作用就是这么巨大。</p><p class="ql-block"> 空间,实体都有真实的与心理的状态。层高2米的居室,屋顶不会碰头,但人会感觉不舒服,这就是“心理空间不够”导致。</p><p class="ql-block"> 体积,色彩,空间,肌理……等等等等,都有心理问题,而且这种心理现象对摄影尤其重要。</p><p class="ql-block"> 色彩的冷暖就是这样的原理。前进色,后退色……也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很多时候,心理的呈现比实体的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摄影,初学时是找元素,好作品是被动凑到的。中级阶段时,一定要学会组织元素,主动地创造“画面”。</p><p class="ql-block"> 组织元素,塑造空间</p><p class="ql-block"> 第一举措:找对机位</p><p class="ql-block"> 第二举措:选好前景、背景</p><p class="ql-block"> 第三举措:等待时机</p><p class="ql-block"> 第四举措:用对镜头焦段</p><p class="ql-block"> 第五</p><p class="ql-block"> 第六</p><p class="ql-block"> 一定还有……</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麻烦您“开小灶”。我咀嚼得“有滋有味”!谢谢!这本书以黑白案例为主。您的讲解中更增添了色彩因素。非常“解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5年7月14日</b></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自我加压,50定焦,手动对焦,寻光、辩色,训练“陷阱”抓拍。</p> <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这五图提供一下我的思路供您参考:</p> <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还是一个画面的“观看”问题,主体元素与陪体元素的关系问题。当主体不“主”时 ,就要大胆砍陪体,砍得 陪体更破残,主体才能相对的“主”一点……,这里的“砍”,包括:裁切,压暗,降纯度……。</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两相对比,有很多“摄影理念”范畴的问题值得思考!理论上好理解。实操起来还不能“自如把控”!</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还是要多读、多看优秀作品……(大量看)培养一种感觉。就像文学一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艺术,很多时候就贵在——“感觉”。不是定律、公式,而是“感觉”。这种感觉的培养,只能靠自己大量读图,读优秀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5年7月15日</b></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蔡老师早安!🙏🙏🙏对您的阅评我反复对比思考,收获良多。最大的收获是“醒脑”——突出主题,警惕“边缘干扰”!再次感谢!</p><p class="ql-block"> 再次向您请教图《成像》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您的修改,让我明白了原主体面部太暗是一个“大忌”!我对原图做了再一次修缮。</p><p class="ql-block"> 但是,有一个“困惑”。我的《成像》摄前设计(如我上传的“想法”所述)重点就是等候一个衣着与广告画面同色系,手持手机,踏上地面砖那道斜黑线的“目标人”。确实费了不少时间。好不容易“猎物”进入我设置的“陷阱”。应该说,这一“瞬间”是我原设计的“兴奋点”。您的修改恰恰把我的原意“废”了!我思忖多时,不忍!</p><p class="ql-block"> 能否保留我的原意做这样的修缮呢?</p> <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Reginald徐立钧 完全可以的,我只是从维米尔这画面上少女是半身的去思考。</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原图确实存在问题!谢谢您的及时指教!<b>蔡志锋:</b>@Reginald徐立钧 但是,现在这个主体的衣服与画面的衣服不是一个色系?</p><p class="ql-block"> 主体衣蓝色偏暖,</p><p class="ql-block"> 画面衣黄色偏冷。</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跟头巾是一个色系。</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不是!一个湖蓝,一个钴蓝。别看都是蓝。一个湖蓝偏暖(衣),一个钴蓝偏冷(画面头巾)。</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对“色”的认知,还是“一知半解”!</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色彩,确实很难,许多人都还没有意识到这里面的难度,大部分人只是从赤橙黄绿青蓝紫去了解“色彩”……</p><p class="ql-block"> 其实,色彩之难是真的一个大坎,我也一直都是在思考,采用什么方法能快速普及……难呢!最难在它的训练过程无法“快”,无法“跳跃”……</p><p class="ql-block"> 如:大红与玫瑰红,能搭吗?不能</p><p class="ql-block"> 大红与朱红,中黄、甚至淡黄都能搭……</p><p class="ql-block"> 而玫瑰红却只能与曙红、甚至反而紫色可以搭……</p><p class="ql-block"> 那如果难度再高:</p><p class="ql-block"> 不同红色与绿色去搭?</p><p class="ql-block"> 更是难得云里雾里……</p><p class="ql-block"> 以此类推……</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我目前对色彩的认知还只停留在那个“大色盘”的朦胧感觉上!</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我可以理解!所以我理解这个难度。色盘是包豪斯时期伊顿发明的(课上讲过)但“色盘”只是色彩学中基础部分的约10%。所以,色彩难教吗?</p><p class="ql-block"> 但是, 也不必焦虑,去看看摄影大军……有零点几个懂色彩的?如果我们能重视,在这方面下功夫,我相信我们就能更领先。</p><p class="ql-block"> 维米尔的原作这画,蓝色与柠檬画都是属于冷色系,所以成功。</p><p class="ql-block"> 他用的蓝很贵重,是原矿物“青金料”,提炼出的色料,名曰“群青”,群青色在现在的各种水彩书粉颜料中都有。但由于光影关系,现在画面呈现面积大的部分是接近“钴蓝”。</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画颜料中,关键研磨的细腻度与在水里的沉淀层,分出:头青,二青,三青,四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5年7月18日</b></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感谢大家赠我的花,花中居然用了莲蓬,莲蓬之美,不在于其华丽,而在于那份淡然与超脱;不在于其绽绚烂,而在于那份沉淀与醇厚。少年时摇曳水中天,禅心一点映月圆;暮年时春尽红颜老,但依旧可以映日辉月别样红……</p> <p class="ql-block"><b>孙爱珍:</b>花中的莲蓬淡然之美!而蔡老师那段超脱的感想,犹如一篇诗情画意的散文。</p><p class="ql-block"><b>谈雅君:</b>太喜欢了,画面美到极致!</p><p class="ql-block"><b>陈晓明:</b>老师的禅心,淡然与超脱,沉淀与醇厚!</p><p class="ql-block"><b>柴静芬:</b>爬楼,看到老师的作品,惊叹不已!童心未泯,闷皮也艺术味浓浓!佩服!佩服!</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立体写意!</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这个瓶的器型是“净瓶”。也就是法门寺出土的“八棱瓶”,是佛门中最有代表性的瓶,我的这一造型表达的是:</p><p class="ql-block"> “莲蓬曳曳胸中天,禅心点点心头圆。”</p><p class="ql-block"> 感谢并恭喜几位老师能敏捷地读懂了我的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5年7月19日</b></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相机导出,选几片,都是挑难的练习,元素关系,空间深度,影调层次……极细腻的追求……。弱光的层次把握更难……。</p> <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值得细品!弱光,光比大,还要兼顾光、色、形、神……。确实是摄影的高难度,“无水花”“高台跳水”!</p><p class="ql-block"><b>陈建伟:</b>摄影真的要懂艺术,构图有质量。许多学校的美术老师搞摄影的也很多。</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美术与摄影,很多基础原理真的相通的。但是,美术的历史比摄影长得多,所以也就厚得多,所以学摄影多借点美术光,是个聪明之举。</p><p class="ql-block"> 我有张超难的。“三个”与“三个”:</p> <p class="ql-block"><b>2025年7月22日</b></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蔡志锋 请教:常见的“装置艺术”是不是“物派艺术”?或者说,是属于“物派艺术”的一个分支?</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有关联、有相似,都产生于1960年代,但又不完全一样。</p><p class="ql-block"> “装置艺术”起源于欧美,与达达艺术、波普艺术关联更密切,它强调物与物、物与人的关系,拒绝形式主义,而刻意注重空间的转化……有时还强化动态,到当下更是与声光电结合。</p><p class="ql-block"> 而“物派艺术”产生于日本,虽然也是反形式主义,但它更强化物的本质,深受中国老庄哲学的影响,兼顾物质、空间、环境等整体性的思考,表现上也基本上是静态的恒定形式。</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谢谢您的解说!有“文化基因”差异!</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影子其实就是光,人眼无法直视光亮,人眼只能在影子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影子是生命的隐喻,在光明与黑暗之间找到平衡与和谐。边拍边悟……</p> <p class="ql-block"><b>2025年7月23日</b></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展馆中的男女老幼……</p><p class="ql-block"> 被摄对象元素安排得险中求胜,差0.1秒、差2毫米就失败!</p><p class="ql-block"> 一队黑人观众在参观白瓷,这图命题《白与黑》:</p> <p class="ql-block"><b>陈晓明:</b>失之丝毫,差之千里啊!</p><p class="ql-block"><b>林 云:</b>这丝丝入扣的负空间让画面充满惊喜,蔡老师的抓拍精彩!</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最喜欢图二和图五!</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图五的难度在“控制光比”,这样巨大的明暗光比,不是人像呈剪影,就是橱窗内一片空白……</p><p class="ql-block"> 我现场调试了很久,才勉强成,再加后期补救一点。</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您这类“登峰”级高难度科目是我下一阶段的“训练”重点:多元素负空间关系、强光比。</p><p class="ql-block"> 不怕有曲折,也不急于求成,但求建立自觉意识!</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闸北公园今年也种了荷花,虽然数量不多,但也有模有样了,走过路过去看了看,还有机灵的小鸟在窜上窜下……</p> <p class="ql-block"><b>陈建伟:</b>此残叶漂亮。小鸟牺息荷花丛中不多见。</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这一残荷叶,天然艺术品!</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我看见它的色彩,被惊呆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5年7月25日</b></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昨日为备课而进行一次专项训练。</p><p class="ql-block"> 第一:相对移动幅度较小的对象,捕捉他们与背景的关系,要求真的是毫米级的,我做到了……</p> <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第二:移动幅度相对较大,或对象不停,或我自己移动,在几十秒内连续抓拍,要求是元素与元素,元素与背景……都能妥当……都能成为画面。我基本做到了(均为原拍毛片,没有裁切、只是并合)</p><p class="ql-block"> 看左边女士头伞与星巴克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看右边几个老者的头部关系……</p> <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训练之余,我创作的几幅拙作:</p> <p class="ql-block"><b>2025年7月27日</b></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蔡志锋 我正在邮政大楼参加徕卡百年庆之吴家林专题讲座“艺术街拍”。</p><p class="ql-block"> 吴家林强调捕捉日常生活真实的人物、场景,艺术地表述,强烈反对“摆拍”。他比我年长4岁,依然精神矍铄,语速很快,中气十足。</p><p class="ql-block"> 很荣幸,互动环节获得与吴家林面对面对话,谈绘画与摄影的关系与影响!吴家林告诉我:在摄影之前他迷恋绘画!说布列松放下摄影就专门绘画!</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是呀,很多摄影书都忽视了这点,其实很重要。吴家林有绘画功底!这对他能“艺术”地拍好纪实片,是关键之关键。</p><p class="ql-block"> 我早年在读摄影史中就发现:美术与摄影的关系,中国这么多纪实摄影师,为何只有一个吴家林能走上世界,这里与他有美术功底绝对是分不开的。包括布列松也是一样的,布列松也是有很好的绘画功底的……世界上还有不少摄影家都是有类似状况。我再结合自己一路上的体会,更加确定了这一判断,于是大胆地把美术的基础理论及训练移植进摄影课,其中天目曦影的中介绍吴家林也是很早的。</p><p class="ql-block"> 可惜直到今天,很多摄影课、摄影教程都无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 所以,所以,所以:在学摄影的同时,再学习美术是极其高效、聪明之举。主要是学美术理论,能参与部分美术训练则更好。</p> <p class="ql-block"><b>《心得交流》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七月《月读》</b></p><p class="ql-block"><b>交流人:徐立钧</b></p><p class="ql-block"><b>特别交流:我的三项“过关式”训练</b></p><p class="ql-block"><b>交流日期:2025年7月20日</b></p><p class="ql-block"><b> </b>七月流火,高温如炙。这个月我最佳的“避暑”地是上图。先后阅读了蔡老师推荐的《解读摄影大师》、《建筑的意境》、《照片的本质》、 《匠意营造:中国传统建筑》、《中国风水与环境艺术》,以及为即将启程探访巴尔干阅读基本专著。十分有效的“补习” 。</p><p class="ql-block"> 同时,遵循老师的指导,有目的地逐项做“过关式”的训练。我深感不断做摄影基本技能的“过关”式自我训练,是提高摄影技能行之有效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经过近八年的研学和实践,我的认知是“角度”(指在仔细观察基础上,摄影人对机位、距离和拍摄角度的选择)、“细节”和“质感”(指在仔细观察基础上,摄影人对被摄对象在环境光下可视质地、机理,以及表面纹理、状态的感知)是所有摄影技能中,必须成为摄影人自觉意识和自如掌控的,最为重要的三项基本技能。</p><p class="ql-block"> 最近,我选择上海泰康路上“琉璃艺术博物馆”,作为这“三项基本技能”的自我训练场。以琉璃工艺艺术家杨惠姗的一组琉璃作品,作为拍摄标的物。</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有这样的选择,是因为琉璃制品不同于常见的木、石、骨、玉、以及各类金属、陶瓷、石膏等雕刻、塑造的艺术作品,其独特的高密度、胶凝状的透明质感,奇妙的“玻璃的呼吸”和“流动的色彩”观感,具有鉴赏的魔幻般想像空间和另样的心理感受。</p><p class="ql-block"> 同时,拍摄琉璃作品对“角度”、“细节”、“质感”的要求更加苛严;对“光”、“色”、“影”的辨析和拿捏格外精细。</p><p class="ql-block"> 这次训练,我重点以杨惠姗的《亘古之敦煌》、《阿弥陀佛》、《生生不息》、《松竹月影》、《金佛手药师玻璃光如来》、《并蒂圆满》、《大圆镜智》作为训练标的物。再一次加深感悟拍摄琉璃作品之“苛严”与“精细”。</p> <p class="ql-block">《亘古之敦煌》</p> <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大圆镜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