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

幽兰

<p class="ql-block">摄影/文编/幽兰</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434911</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延安西北局纪念馆之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延安西北局革命纪念馆是中国西北革命的重要见证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它承载着深厚的红色历史底蕴,见证了无数共产党人的奋斗与奉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怀着对革命历史的崇敬与好奇,我踏入了延安西北局纪念馆的大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次参观,如同一趟穿越时空的旅程,让我深刻领略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内心满是震撼与感慨。</span></p> 中央雕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庄严肃穆的中央雕塑。那是谢子长、刘志丹、高岗、林伯渠、习仲勋、彭德怀、贺龙七人革命先辈的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先后担任了西北局领导的职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的面容坚毅,眼神中透着对理想的执着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凝视着这些雕塑,我不禁思绪万千,仿佛看到了他们在战火纷飞中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勇拼搏的身影。</span></p> 纪念馆展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由序厅、三个展厅和一个临时展厅组成,展线总长度 1000 多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馆内只见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份份详实的文献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它们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革命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馆内丰富的展品和详实的史料,将西北局的发展历程一一展现在我眼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时的艰难起步,到建设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辉煌成就,再到转战陕北和解放大西北的伟大胜利,每一段历史都让我深深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艰辛与不易。</span></p> 西北革命根居地大事年表、根据地示意图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记录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下的工作与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件件斑驳的实物,见证了他们为革命事业付出的心血与汗水。</span></p> 创建革命根据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陕甘边和陕北地区,克服重重困难,高举革命旗帜,创建了西北革命根据地。</span></p> 旬邑、渭华起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珍贵的图文资料,生动还原了旬邑起义和渭华起义的历史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革命先辈们在艰难岁月里,为了理想信念奋起反抗、英勇斗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的无畏精神与坚定信念令人动容。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span></p> 一九三二年红二十六、二十七军成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甘地区先后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和第二十七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二十六军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力红军,1932年12月正式改编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前身可追溯至1931年刘志丹领导的南梁游击队等武装。该军在陕甘边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并巩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二十七军于1935年1月在陕北地区由当地红军武装改编组建,下辖八十四师。它在陕北根据地积极作战,配合红二十六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根据地的“围剿”。有力地巩固和扩大了陕北革命根据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5年9月,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与长征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进一步壮大了陕甘地区的红军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迎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并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创造了有利条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北这片土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仅存的一块根据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成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更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功莫大焉!从这一点来看,西北局与其他局相比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一日至六日,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荔园堡关帝庙召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选举成立了以习仲勋为主席的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span></p> 陕甘边、陕北革命根据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5年2月,中共陕甘边特委和中共陕北特委在赤源县周家硷召开联席会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成立了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统一了两块根据地党和红军的领导。使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span></p> 一九三五年反围剿形势图及概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5年夏,刘志丹率领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第二次“围剿”。</span></p> 红军长征落脚西北根据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片生动地展现了红军长征落脚西北根据地这一重要历史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直罗镇一役有着关键意义,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历史资料,无论是画作还是老照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艰苦却又充满希望的岁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让我们得以回望先辈们的奋斗历程,铭记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及其伟大意义。</span></p>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陕北人民群众像迎接亲人一样,碾米磨面,杀猪宰羊,赶制棉衣棉鞋,迎接中央红军的到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央红军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这里终于结束了颠簸不定艰苦奋斗的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仅赤安县六区三个乡的群众,三天内给中央红军送粮28000斤,猪50多头,羊270余只。陕北省的妇女赶做5000双鞋慰劳红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央红军初到陕北时,仅有7000余人,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后,也只有一万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陕北青年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加红军,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陕北省就有3700多人参加红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1936年8月,陕北根据地一万余青年参加了红军。不到一年的时间,红军人数竟翻倍增加。大大增强了革命力量。</span></p> 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西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吴起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1月,直罗镇战役取得胜利。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奠定了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5 年在陕北土地上无产阶级革命虽然有了重大发展,但也曾发生了一次重大危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危机是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前夕,这里发生了错误肃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西北根据地发生了错误肃反。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被关押甚至惨遭杀害,刘志丹也未能幸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幸好党中央及时纠正,才让根据地转危为安。使陕北成为红军北上长征的落脚点和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出发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历史事件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巩固了西北革命根据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中国革命在西北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关键节点之一。</span></p> 毛泽东、周恩来会见刘志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泽东与刘志丹亲切握手的场景雕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着此雕塑,我们感受到了革命领袖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革命事业的共同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陕北错误肃反纠正后,刘志丹被任命为红二十八军军长、红军北路军总指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名义,东渡黄河,进行东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月底,刘志丹、宋任穷率红二十八军担任侧翼,从神木县沙峁头渡过黄河,进行东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月14日,在山西中阳县(今柳林县)三交镇战斗中,刘志丹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3岁。</span></p> 中共陕甘宁边(特)区委员会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7年2月,为筹建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准备更名改制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央决定成立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后边区改称特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5月,中共陕甘宁特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选举成立了中共陕甘宁特区委员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共陕甘宁特区委员会设立了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三大机构。(下图为毛泽东、朱照、周恩来、秦邦宪在凤凰山麓)</span></p> 刘志丹、习仲勋在南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志丹、习仲勋和南梁群众在亲切交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创建陕甘边根据地的斗争中,刘志丹、习仲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要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南梁实际情况出发,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制定了十大政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而密切了党群关系、军群关系。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北局的在1941年成立。西北局成立后,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负责管理陕甘宁边区(包括伊克昭盟地区)及西北各省的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高岗(1941至1945年任西北局书记)、习仲勋(1945至1949年任西北局书记)等先后担任书记期间,西北局领导西北地区党的组织和边区军民,积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span></p> 建设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是关于延安大学的介绍。延安大学是1941年9月由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校三校合并成立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3年3月,西北局常委会决定将鲁艺、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和新文字干部学校并入延大,仍称延安大学。行政上归西北局领导,校址设在桥儿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4年4月,西北局又决定将行政学院并入延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中还展示了延安大学历任校长(延安时期)以及前身八院校校院长等信息。相关人物有吴玉章、周扬、江隆基、李敷仁等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片还有延安大学校门、陕北公学礼堂、自然科学院旧址、女子大学学员等历史场景及其相关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延安大学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革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局做了大量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工作。把西北这片土地建设成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陕甘边、陕北根据地的统一。在政治上,实行民主选举,建立 “三三制” 政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济上,开展大生产运动,实现了边区的丰衣足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化上,大力发展教育、文艺等事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让边区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span></p> 实行民主政治的示范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根据地。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是实行民主政治的示范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三制”原则是由毛泽东率先提出的,它是边区民主政权建设的伟大创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核心内容是在政权的人员构成上,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原则既保证了党在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又密切了党与其他民主人士团结合作、相互协商的关系。真正体现了政权的民主性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北局在绥德、富县、延安五区等地进行“三三制”试点后,在全边区各级政权建设中普遍实行。</span></p> 毛泽东为中共西北局奖励的二十二位领导经济建设干部题词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关于毛泽东为中共西北局奖励的二十二位领导经济建设干部题词的内容展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3年1月,毛泽东对这些在党政军经方面建设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干部进行题词表彰。题词内容体现了对他们在不同工作领域,如军事、地方行政、生产建设等方面所展现出的精神和贡献的肯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像“有创造精神”“切实朴素大公无私”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题词是对当时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中优秀干部的高度认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建设工作以及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视,激励着更多干部投身到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等各项事业中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边区中央局到西北局,都一直重视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北局的统战工作,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统战工作、军事统战工作和国民党统治区的统战工作等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特别是对国民党三十八军的统战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泽东称其“是我们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中展示的是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相关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鲁迅艺术文学院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于1938年4月10日在延安成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中涉及到的人物有周扬(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毛泽东,还有鲁艺美术系的教员蔡若虹、王曼硕、力群、江丰、王式廓、马达、胡考、华君武、胡蛮,以及文学系教员周立波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鲁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国革命文艺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作了许多具有广泛影响的文艺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是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span></p> 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沿革表 中共中央西北局工作机构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片是一份历史文献,涉及的实体信息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陕甘宁边区政府是抗战时期中共在边区的抗日民主政权机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是为统一陕甘宁、晋绥军事指挥而设的军事机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共西北中央局是党在西北地区的领导机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林伯渠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贺龙是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习仲勋为中共西北中央局书记。均为重要领导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即1947年12月,此时处于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相关机构正参与粉碎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等作战。</span></p> 转战陕北和解放大西北 中共西北局撤离延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1947年3月13日至18日,中共西北局和边区政府机关陆续撤离延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北局转移到安塞县真武洞李家渠,边区政府转移到真武洞白家坪办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西北局设立了前线工作委员会和后方工作委员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习仲勋任前线工作委员会书记,兼任西北野战军副政委。随野战军总部行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马明方任后方工作委员会书记。和边区政府一起,组织群众,支援前线,开展游击战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参观过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他们始终坚守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心只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熠熠生辉。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span></p> 青化砭战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3月25日,彭德怀、习仲勋指挥青化砭战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仅用一个多小时,歼灭胡宗南第三十一旅3000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转战陕北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8月10日,习仲勋与贺龙出席在绥德召开的县委书记联席会议,传达了小河会议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会后,西北局、边区政府和联防军机关东渡黄河,移驻山西兴县碛口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9月下旬,西北局在沙原村召开财经工作会议,总结半年来边区财经工作的经验教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0月中旬,在兴县蔡家崖召开陕甘宁和晋绥两边区联席会议。决定两边区财政经济实行统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会后,西北局、边区政府和联防军机关西渡黄河。驻绥德义合镇地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北局在革命时期所展现出的创新精神和务实作风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和措施。为革命事业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注重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span></p> 中共中央十二月杨家沟扩大会议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 间: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七日至二十八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出席者:毛泽东 ,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林伯渠、贺龙、习仲勋、陆定一、王明、张宗逊、李维汉、马明方、谢觉哉、张德生、李涛、李井泉、甘泗淇、王维舟、赵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会议地点:米脂县杨家沟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会议进程:12月7日一24日:分政治、军事、土地改革三个小组进行讨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2月25日-28日:讨论毛泽东书面报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2月28日:毛泽东作会议总结报告。</span></p> 群众支前场景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转战陕北期间,边区160万群众成为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坚实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面对国民党军队进攻,全边区组织起两万余人的游击队和十多万民兵,开展游击战争配合野战军作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1947年3月至12月,边区地方武装作战3064次,歼敌1.4万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时,边区男女老少积极参与支援前线,承担抬担架、送军粮、做军鞋等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哪怕自己吃糠咽菜,也要把粮食送给军队。</span></p> 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北局相对其他局来说还有一大特殊贡献。当时他们保卫党中央安全作用十分关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战争期间,西北局和边区政府领导解放区军民实行自卫战争,保卫党中央,支援前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北局所处的陕甘宁边区是党中央所在地,其在保卫党中央安全、确保党中央顺利指挥全国解放战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其他地方局所没有的特殊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从吴堡县川口村渡口东渡黄河,前往华北西柏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结束了一年零七天的转战陕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泽东到了黄河东岸,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span></p> 光复延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一九四八年四月二十一日,西北野战军光复延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8年5月,西北野战军在洛川县召开第二次前委扩大会议,确定进军关中,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1948年8月至11月,西北野战军在渭北取得澄合战役、荔北战役和永丰战役三战三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5月25日,西北局机关进驻西安;6月,新西北局组成。此后,西北野战军进军大西北,解放了兰州、西宁、银川等地;9月,新疆和平解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1月,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完成历史使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4年6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撤销。</span></p> 进军大西北,迎接新中国诞生 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1月11日至23日,中共西北野战军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澄城武庄召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彭德怀、贺龙、习仲勋、甘泗淇、张宗逊、张德生在大会上作了报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九月政治局会议精神和毛泽东关于“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的重要指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大会是一次动员誓师大会,为胜利进军关中和解放大西北奠定了思想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会以后,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自1949年2月1日起,西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陕甘宁晋绥军区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共中央西北局领导成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书记:彭德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书记:贺 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书记:习仲勋副书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副书记:马明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常委:彭德怀、 贺 龙 ,习仲勋、 马明方、王维舟 、李井泉 、马文瑞 、刘景范、贾拓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北局所取得的较大经济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不仅为边区抗战和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还积累丰富的经济建设经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其他根据地及后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有着重要借鉴作用。</span></p> 毛泽东在西宛机场检阅解放军部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由西柏坡迁往北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为毛泽东在西苑机场检阅解放军部队。</span></p> 习仲勋在大会上讲话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6月12日,西安各界群众十万人在革命公园举行集会,庆祝西安解放。(图中习仲勋在大会上讲话)</span></p> 投豆选举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农民不识字,无法通过写选票来选举自己信任的干部。于是创造了“豆选”这种简便易行的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选举时,候选人坐在前面。选举人每人手持一颗豆子,排队走到候选人面前,将豆子投入自己拥护的候选人背后的碗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后根据碗中豆子的多少来确定当选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种方式通俗易懂,让广大农民能够积极参与到民主选举中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种投豆选举方法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在当时的民主政权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北局文化教育建设影响深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北局确定了 “生产第一,教育第二” 方针,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文教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样提高了边区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人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也为后来全国范围内的文化教育建设提供了思路和范例。</span></p> 大生产场景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北局在领导着边区军民进行自卫战争,积极支援前线的同时,开展整党、土改运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北局相对其他局的有着其重大意义。首先表现在局部执政示范意义突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北局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示范区,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典范。</span></p> 第一野战军进军大西北解放西北五省的历史介绍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安解放后,遵照中央军委指示,彭德怀指挥第一野战军进军大西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向西北进军途中,先后进行了扶郿战役、兰州战役、宁夏战役和河西战役等。解放了宝鸡、兰州、银川、西宁、张掖、酒泉等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胜利进军影响下,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省主席包尔汉等宣布起义。新疆遂告和平解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此,第一野战军向西北的战略进军胜利结束,完成了解放西北五省的光荣使命。</span></p> 新中国成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片展示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历史瞬间,这一事件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时还涉及到彭德怀在1950年1月1日在西安阅兵的场景,以及相关的历史报道等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都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要历史时刻和事件,见证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伟大历史转折。</span></p> 毛主席致延安人民的复电 西北军政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致陕甘宁边区人民电、军政主席付主席委员合影1950年元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完西北局纪念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延安西北局纪念馆不仅是一座展示历史的场馆,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要继承先辈们的遗志,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