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南极街附近的长青公园,<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8年10月10日建成。</span></p> <p class="ql-block">纪念塔是为纪念东北抗日及爱国自卫战争中的烈士而建,1947年筹建,1948年竣工。</p> <p class="ql-block">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由塔基、塔身和塔顶组成,通高35米。塔身为花岗岩质,阶梯式的构造侧面看有奔向前方的动态,正面看又有笔直向上的趋势。塔顶置八一红星。塔下是战士英勇杀敌和群众积极支前场面的浮雕。该塔是当时解放区修建的第一座大型烈士纪念塔,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1946年8月,东北解放区各省、市代表联席会议通过“兴建烈士纪念碑”等决议。1947年4月成立“东北抗日爱国自卫战争牺牲烈士纪念堂、纪念塔兴建委员会”,后改为“筹委会”,栗又文任主任,高崇民、周桓、冯仲云等负责领导。</p> <p class="ql-block">1947年7月7日举行奠基典礼,市长刘成栋主持;8月18日正式开工,1948年10月10日竣工并举行揭幕典礼及公祭追悼大会,林枫主祭,李立三、周桓、冯仲云陪祭。当天有1.5万名军民参加了揭幕仪式。</p> <p class="ql-block">塔高31.1 米(含塔基总高35米)。结构为钢骨红砖内芯,外覆灰色花岗岩;塔基十字形,占地450平方米;塔顶置光芒四射的红星。</p> <p class="ql-block">塔重约740吨,因地耐力不足,施工时打下100根松木桩并浇注钢筋混凝土基础。</p> <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10日落成时,全国尚未解放,该塔是中共在解放区自主设计、筹资、施工完成的第一座大型烈士纪念建筑,比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早近两年,具有“开篇”意义。</p> <p class="ql-block">塔名把“抗日”与“爱国自卫战争”并置,官方第一次以建筑语言确认:东北抗联的十四年苦斗和东北军民的三年解放战争同属一条反侵略、争解放的历史链条,打破了以往只纪念“抗日”或只纪念“解放”的割裂叙述。</p> <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竣工后即成为东北解放区各界公祭、缅怀先烈的核心场所;刘少奇(1949)、周恩来(1953)等国家领导人曾专程到此敬献花圈。</p> <p class="ql-block">塔名“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16字鎏金,由哈尔滨近代书法家韩光甸书写。</p> <p class="ql-block">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的浮雕共两组,分别镶嵌在塔身底部的东西两侧,由东北鲁迅艺术学院苏辉、冯湘生两位艺术家于1947-1948年设计完成。两组浮雕均采用淡绿色花岗岩雕刻,写实风格浓郁,具有鲜明的东北地域特征和时代印记。</p> <p class="ql-block">东侧浮雕:抗联战士持枪冲锋;西侧浮雕:民兵支前运送弹药、抢救伤员。</p> <p class="ql-block">两组浮雕在建筑语言上回答了“谁打仗、谁支援”的历史命题,成为国内最早把“军民鱼水情”同时纳入烈士纪念塔浮雕的经典范例。</p> <p class="ql-block">现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是哈尔滨市最重要的红色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解放群雕像,哈尔滨于1946年4月28日解放,成为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p> <p class="ql-block">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每年都会举行公祭活动,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在纪念塔前举行烈士纪念日公祭仪式,包括敬献花篮、默哀、少年儿童献唱队歌等庄重仪式。(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长青公园占地面积2.2公顷,1983年, 以纪念塔为主景,兴建了长青公园。1983年,在哈尔滨市大规模整顿改建八区体育场的同时,以纪念塔为主景,兴建了长青公园。</p> <p class="ql-block">现今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重要的活动场所。现改造后的长青公园,通透、开阔、凝重、气派、葱绿、主题鲜明,设施配套、整体布局和谐统一、绿化复层效果显著,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把东北的苦难与辉煌、战争与和平、历史与未来,全部凝固在35米的花岗岩里,成为共和国精神版图上一座永不熄灭的坐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