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纸墨载岁月 遇见皆星河·张永久

诗画项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致《周口日报》创刊35周年</b></p> <p class="ql-block">  在时光的长河里,总有一些相遇,如春日的繁花,温暖而美好;总有一些陪伴,似潺潺的溪流,绵长而坚定。对于我而言,《周口日报》便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那些与报纸相伴的岁月,满是温暖与感动。</p><p class="ql-block"> 1999年我调入项城市高寺镇政府办公室,负责公文和新闻信息写作,自此与《周口日报》结下不解之缘,整天奔走于田间地头,穿梭在乡镇村落,去用心捕捉基层的点滴故事,用笔记录着时代的发展脉搏。</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报社的记者力量有限,还没有在各个县市设立记者站,来自基层的通讯员成为了连接报社与乡村的重要纽带;通讯也不发达,基层通讯员传送稿子的方式除了邮寄,就是送稿。稿子都是手写的,没有电子版,我在的高寺镇政府连一台电脑都没有,写好稿子等领导审阅修改之后,哪怕动几个字,这篇稿子也算是费了,为了表示对编辑老师的尊重,我就需要重新誊写一遍。</p> <p class="ql-block">  为了保证新闻的时效性,让新闻保持鲜活的“温度”,我和一些通讯员,每周都要跑到报社送稿。一路上,怀揣的不仅是稿件,更是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当时的高寺镇没有直达周口的车,我要先搭车到项城,然后再转车到周口,下了车,再徒步前往报社。那时候报社在周口市的七一路上,离车站也不远,一想到可以见到编辑老师了,就莫名地心生欢喜,感觉脚下生风一般。</p><p class="ql-block"> 在报社,我有幸结识了顾玉杰、李建成、张锦印、张磊、平齐、魏东等众多优秀的报社领导和编辑记者。他们看到我大老远从乡下跑过来,感觉非常不容易,对我这个来自基层的通讯员给予了最大的耐心和指导,从标题的拟定到内容的撰写,从稿件的选题立意到文字的雕琢润色,都是手把手地教我。他们的指导和帮助如同黑夜中的明灯,照亮了我的新闻写作之路,每一次交流、每一点建议,都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如何捕捉新闻的闪光点,如何让新闻的文字更有力量。后来还结识了刘彦章、董雪丹等众多如星辰般闪耀的编辑记者,他们也同样以自己的智慧与热情,引导我在新闻以及文学之路上不断前行,每一次稿件的修改,每一句真诚的鼓励,都化作了我成长的养分。</p> <p class="ql-block">  我采写的稿件逐渐有了分量,《让干部群众共同受益》《高寺描绘观光农业画卷》《高寺镇党政领导执“教鞭”》《解开疙瘩绳自直》《靠“边”亦有大作为》《情满汾河唱豪歌》等很多稿件在报纸的头版或者其他版面头题得到刊发;后来高寺镇与周口报社联合开辟了专栏《我们村的骄傲》,其中的大部分典型人物的通讯稿都出自于我的笔下。</p><p class="ql-block"> 而这些,都是《周口日报》给予我的珍贵礼物,我也渐渐被项城新闻写作圈的人所熟悉,并被借调到项城市委宣传部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有了项城市委宣传部这个更广阔的平台,我的视角更广阔了,越来越多的稿件、图片通过《周口日报》飞向了读者的视野。</p><p class="ql-block"> 三十五年来,《周口日报》见证了我的蜕变,那些在报社编辑部里的交流探讨,那些为了一篇稿件反复打磨的时光,都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真诚地感恩每一位帮助过我的老师,是你们让我在新闻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更感恩《周口日报》,以墨香为舟,载我穿越岁月,遇见了更好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