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东先生的随笔《诗丛絮语话联想》

文龙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诗丛絮语话联想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刘汉东</b></p><p class="ql-block"> 读一首好的诗歌,常常是如啜香茗,余香满口,这固然是语言优美动人,但我觉得首要的却是来自意境的隽永,联想的丰美。</p><p class="ql-block"> 联想,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触景生情,感物吟志,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高明的诗人,常常以水乳交融的优美的意境去启发读者的想象:以自己的再创造去补充和丰富诗的形象,使人不禁心往神驰,受到强烈的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纵观古今优秀的诗作,不论鸿篇巨制或短令微章,都离不开丰美的联想。李白的诗作联想瑰丽,诗风飘逸,而赢得“诗仙”的雅名,他那首《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古风是联想的顶流之作。即令以写实著称的“诗圣”杜甫,他的诗作何尝没有丰美的联想?他家的茅舍被秋风卷走三重茅草,他联想到天下寒士挨冻之患。“诗鬼”李贺的诗作,联想奇特,有着不可遏止的生命力,终于背石破土而出了,开出了当时不同凡俗的艺术新花。例如他的《金铜仙人辞汉歌》结尾四句是:</p><p class="ql-block"> 衰兰送客咸阳道,</p><p class="ql-block"> 天若有情天亦老。</p><p class="ql-block"> 携盘独出月荒凉,</p><p class="ql-block"> 渭城渐远波声小。</p><p class="ql-block"> 衰兰本是无知的花草,却成为送客者;天是自然的天,却联想到如果有情时,面对此景此情,也会苍老。这样的形象思维,比喻衬托,确实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昔人就非常欣赏“天若有情天亦老”句,并曾用“月如无情月常圆”属对。 </p><p class="ql-block"> 联想来源于丰富的生活积累,产生于作者对客观事物内部联系的反复体察和深刻认识,决不能脱离实际凭空捏造。如“海防战士志气高,蘸着海水磨刺刀”就违背生活常理,海水含盐,刺刀一“磨”就会锈蚀。从前有个笑话,有人看见地里一只青蛙翻着白肚子,又看见一条蚯蚓死在地上,于是吟诗说:“蛙翻白出阔,蚓死紫之长。”他自己费了很多口舌,别人才勉强懂得他讲了些什么,可是仍然觉得不是诗,因为他的联想缺乏章法,这些字相互之间看不出有什么关联。</p><p class="ql-block"> 诗的联想,还应该具有清新丰富,意味悠然的特色,使人获得美的享受,而不可能生硬地,呆滞地进行比附、依托或铺陈,更不能能联想污秽血腥之类。鲁迅先生在《半夏小集》指出毛毛虫,大便是不能入诗的。诗人贾浅浅 其代表作《雪天》中“你尿了一条线,我尿了一个坑”的描述缺乏文学性,表达过于低俗化,缺乏传统诗歌的意境与美感。说到诗作联想之美,我很自然想到唐末五代词人牛希济,以自然清朗词风著称,他的“生查子”写情人相别,缠绵悱恻,末尾两句写别后情思:“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到一处地方,看见绿色的芳草,就想起情人綠色的罗裙,促使发生这种联想,不过是芳草綠的颜色,但是油漆也有绿色的,如果我们改成“记得綠罗裙,处处怜油漆”,最多也只能以博一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