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马来西亚(Malaysia)概况</p><p class="ql-block">简称大马,是东南亚的热带国家,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国土被南中国海分隔成东、西两部分,西马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北与泰国接壤,南与新加坡隔柔佛海峡相望,东临南中国海,西濒马六甲海峡;东马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与印尼、菲律宾、文莱相邻。全国分为13个州和3个联邦直辖区,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首都吉隆坡。马来西亚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原生态的海滩、茂密的雨林、奇特的海岛、千姿百态的洞穴以及珍稀的动植物)、丰富的文化遗产(乔治市的老街、马六甲的历史遗迹、吉隆坡的双子塔和国家清真寺等)和便利的旅游政策(全球35个国家公民可免签入境,中马两国永久免签),成为全球游客的热门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多元文化</p><p class="ql-block">马来西亚由马来人(70.1%)、华人(22.7%)、印度人(6.6%)等族群构成,其多元文化的主要特点体现在种族、语言、宗教和饮食的交融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共生现象。从人口结构看三大文化主线:1、马来文化:以伊斯兰教为核心,语言、饮食、服饰均体现宗教影响;2、华人文化:完整保留闽粤方言体系及中餐传统,炒粿条、肉骨茶等美食成为文化符号;3、印度文化:通过印度抛饼、咖喱料理及屠妖节等元素融入社会,形成独特的南亚风情。其宗教格局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占人口61.3%),同时并存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及中国传统宗教(道教/儒教)等,多元文化融合发展。</p> <p class="ql-block">旅游资源</p><p class="ql-block">马来西亚是东南亚扼守马六甲海峡的花园国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阳光充足,气候宜人,拥有许多高质量的海滩、奇特的海岛、原始热带丛林、珍贵的动植物、千姿百态的洞穴、古老的民俗民风、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以及现代化的都市。其特色风情集中体现在多元文化融合、独特美食体系、丰富的宗教节日和包容的社会习俗中。无论是探索自然奇观,还是体验多元文化,马来西亚都能为游客提供难忘的旅行体验。我们从厦门乘机直达槟城,准备花十多天时间,从西马到东马来个走马观花,探索风景、感受人文与品味美食,特别是品尝久负盛名的马来西亚榴莲。</p> <p class="ql-block">槟城州(Pulau Pinang)</p><p class="ql-block">位于马来西亚西北部,面积约1049平方公里,1957年,槟城成为马来西亚的一个州,并从英国人的统治下独立出来。全州被槟城海峡分成槟岛(称为槟榔屿)和威省两部分,槟岛是马来西亚人口密度最高的岛屿,而威省则以工业和农业为主,两地通过槟威大桥和苏丹阿都哈林大桥相连。槟城有“印度洋上的绿宝石”、“东方硅谷”和“文化遗产城市”的美誉,不仅<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其多元文化和谐发展著称,融合了马来、华人和印度等多种文化;还</span>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美食文化吸引着大量游客。2014年,它被《孤独星球》评为全球最值得造访的美食地之首。我们下午从厦门乘机四小时直达槟城,准备开启包车游。</p> <p class="ql-block">槟城的华人元素</p><p class="ql-block">作为马来西亚华人占比最高的城市(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近七成华人)</span>,槟城随处可见汉字、寺庙和会馆等中国建筑,华语交流在这里基本无障碍。槟城与中国的关系尤为密切,是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许多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如康有为、黄兴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迹。乔治市是华人的聚居地,街头巷尾的华人元素不计其数:姓氏桥的闽南文化特色和华人移民历史印记;张弼士故居 " 蓝屋 " 牵出一个国内无人不知的葡萄酒品牌;孙中山纪念馆牵出黄花岗起义的往事;侨生博物馆里展出的一切布局、民俗、婚嫁礼仪,都是中国元素与其他各地元素融合,会让国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游客们到槟城旅游通常是在槟岛乔治市一带游玩,进岛必经两座大桥。</p> <p class="ql-block">通往槟榔屿的两座跨海大桥</p><p class="ql-block">槟威大桥(Penang Bridge)连接槟榔屿与马来半岛的威斯利省,1985年9月14日正式通车,取代渡轮成为首座陆路通道,全长8.32公里,最初为双向四车道,2009年扩建为六车道,斜张桥设计,桥拱可通行万吨巨轮。 是马来西亚首座跨海大桥,由韩国现代公司承建,耗资8亿令吉,</p><p class="ql-block">苏丹阿都哈林大桥(槟城二桥)连接槟岛东南部巴都茅与威省巴都加湾,作为槟榔屿与大陆的第二座跨海通道,2008年由中国企业承建,2012年建成通车。其全长22.5公里(海上部分16.5公里),双向四车道+摩托车道,设计时速80公里,斜拉桥结构,日均通行量1.2万车次。是东南亚最长的跨海公路大桥,总投资14.5亿美元。</p><p class="ql-block">两桥均位于槟岛海峡,但功能定位不同:槟威大桥承担基础交通需求,而槟城二桥侧重缓解交通压力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p> <p class="ql-block">乔治市(George Town)</p><p class="ql-block">位于槟岛东北角,是槟城洲首府,是槟城州乃至整个北马区的政治、金融、旅游、文化和高等教育中心;是重要港口城市;是首都吉隆坡后马来西亚第二大城市。<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保存了大量的殖民时期建筑和街头艺术(铁塑漫画、街头壁画)。此外,乔治市是移民的聚居地,保留了众多传统文化和节日庆典。这里的建筑和不同种族信仰的气息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交汇点。2008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槟城免费巴士(Rapid Penang CAT)</p><p class="ql-block">主要在乔治市中心区域运营,覆盖多个景点和重要地点,只要看到车头有“CAT”标志,就可以免费搭乘。线路及运行时间:</p><p class="ql-block">CAT蓝色线(环线):覆盖乔治市中心区域,起始站和终点站均在Weld Quay码头;</p><p class="ql-block">CAT红色线(环线):覆盖遗产区以外的区域,与蓝色线在光大巴士总站交汇。 </p><p class="ql-block">🚌 搭乘方式:</p><p class="ql-block">招手才停车,下车要按铃;</p><p class="ql-block">运营时间:6:00-23:40,每15-20分钟一班。</p> <p class="ql-block">姓氏桥(Chew’s Clan Jetty)</p><p class="ql-block">我们夜宿日落洞Urban Suites公寓,一早前往姓周桥附近吃过早餐后,就近开启槟城游。姓氏桥是由18至19世纪移居当地的华人建造,因槟城土地资源有限,他们选择在沿海浅滩搭建高脚木屋,形成以同姓宗亲聚居的社区。社区内包含住宅、商铺、仓库及宗祠,实现商住一体化功能,其中姓周桥规模最大,总长度有300多米,曾居住千余人并主导印尼贸易。周围还有王氏桥、林氏桥、陈氏桥、李氏桥、杨氏桥和杂姓桥等十余座桥,桥身蜿蜒曲折,连接着一间间简陋却充满生活气息的木屋。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乔治艺术街(Street Art Murals)</p><p class="ql-block">是一个以壁画和铁塑漫画为主要特色的艺术街区,又称壁画街。2012年立陶宛艺术家恩尼斯·扎查雷维奇(Ernest Zacharevic)为乔治城庆典创作了八幅与实物结合的3D立体壁画,此后一些当地画家纷纷参与进来,目前老城的街头巷尾已有上百幅作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壁画与实物装置艺术的结合,另一类则是巨幅壁画,它们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气息;这里还有52个铁塑漫画(铁线画),诉说着老街的坊间传奇或市民生活,为怀旧的槟城增添了一些童趣。壁画分布较为分散,建议租借自行车或乘黄包车游览,推荐买一份壁画地图,跟着地图步行可观赏到各个壁画,感受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奇幻之旅,之后我们到附近的印度街游览。</p> <p class="ql-block">小印度( Little India )</p><p class="ql-block">位于乔治市的吉宁街潮州会馆附近,是印度裔马来西亚人聚居的场所,是槟城著名的文化街区,以浓郁的印度风情和多元历史闻名。这里原本是中国移民的聚居区,印度劳工迁入后,保留了传统印度习俗与生活方式,后逐渐演变为印度裔社区。街道布满色彩<span style="font-size:18px;">斑斓</span>的印度风格建筑,招牌使用印度文字,常年播放印度音乐,充满异域风情。拥有多座装饰绚丽的印度教寺庙,且免费开放。街区提供正宗印度菜及甜点;售卖印度香料、手工艺品、纱丽、银器等,部分商店可观看传统食品制作过程。这儿不仅是一个购物的好去处,更是一个体验印度文化的窗口。感受印度风情后,我们来领略华人文化。</p> <p class="ql-block">龙山堂邱公司(Khoo Kongsi )</p><p class="ql-block">也被称为邱氏宗祠,始建于1835年,由来自中国福建省漳州海澄的邱氏移民创建。作为东南亚最精湛的华人祠堂之一,其建筑群融合闽南文化与南洋风格,以石雕、木雕和壁画著称。飞檐翘角像展翅的凤凰,屋顶嵌着南洋特有的彩色琉璃,木雕却刻邱家的"二十四孝"故事,内部保存有百年历史的老画作,包括八仙图、九老图、百子千孙图等传统题材的精细作品。邱氏族人在此祭祀祖先,举行各种重要活动,宗祠内部设有文物馆、馐馔厅等设施,展示了邱氏族人的历史和文化。宗祠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及特定节日亮灯展示。2008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每日18时30分~22时免费入场,其他时间门票费用10马币。</p> <p class="ql-block">槟城有两座孙中山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孙中山槟城基地纪念馆(Sun Yat Sen Museum)位于打铜仔街120号,是孙中山在槟城活动的历史遗址,2001年由时任首相马哈迪主持开幕,是大马首个孙中山纪念馆,内部展示了孙中山在槟城的革命活动和黄花岗起义的相关物品;还收藏了1870到1920年代马来亚娘惹文化文物。该馆是拍摄电影《夜明》的场景之一。2004年胡锦涛主席曾莅临参观。</p><p class="ql-block">阅书报社孙中山纪念馆(Penang Sun Yat-Sen Memorial)位于乔治市中路 65 号,原为1908年孙中山创立的槟城阅书报社旧址。2002年正式开馆。纪念馆保留了孙中山在槟城的首次公开演讲场景,馆内设有 “中山厅”“起义厅”“海外厅”“南侨厅”“二战厅” 等多个展厅,通过丰富的图文实物,全方位展示了孙中山先生波澜壮阔的革命道路以及阅书报社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卓越风采。</p> <p class="ql-block">侨生博物馆(Pinang Peranakan Mansion)</p><p class="ql-block">位于槟城乔治市,是一座建于1894年的百年古宅,原为19世纪华人甲必丹郑景贵的私宅。这座建筑融合了中式雕漆屏风、书法匾额与南洋复古花砖、西式水晶琉璃杯等元素,形成独特的"海峡折衷主义"风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峇峇娘惹文化的活态博物馆,展陈内容包括:一、峇峇娘惹文化:通过场景复原展示华人与马来人通婚后形成的独特文化,包括闺房服饰、婚俗布置及娘惹手工刺绣藏品。二、华人奋斗史:以郑景贵家族事迹为主线,呈现“下南洋”华人的商业成就与社会贡献,如锡矿开采与兴办侨校等。三、互动体验:提供娘惹服饰换装、影视取景地打卡(如电视剧《小娘惹》)等沉浸式项目。馆藏文物上千件,以丰富的古董藏品和融合中西的建筑风格成为热门人文景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门票价格为25令吉,每日9:00-17:00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旧关仔角钟楼(Victoria Memorial Clock Tower)</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897年,由槟城华裔富商谢增煜出资建造,旨在纪念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登基60周年(1837-1897)。钟楼高60英尺(约18米),象征女王统治的每一年。其建筑融合了英式钟楼与摩尔式圆顶,塔身分为四层,底层为八角形,中层为方形,顶部为伊斯兰风格的圆顶,体现了殖民时期的多元文化交融,钟面由英国皇家钟表制造商制作。钟楼墙上刻有“此钟楼为谢增煜赠与槟城,以志维多利亚女王登基钻禧纪念──1837-1897”的英文字眼。2005年市政局为钟楼增设霓虹灯,并在其周围设置巨型铁槟榔装饰,增强现代感,使之成为乔治市的地标性建筑,是李安导演的《色戒》取景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槟岛市政厅(Majlis Bandaraya Pulau Pinang)</p><p class="ql-block">是由两栋主体建筑构成的白色欧式建筑群,左侧莱特街的Town Hall始建于1880年,右侧沿海的City Hall(市议会新楼)完成于1903年。两栋建筑均为通体白色的双层结构,Town Hall正立面设有科林斯柱式门廊,City Hall顶层设计为钟楼造型。内部装饰采用意大利大理石与彩色玻璃窗,议事大厅天花板保留维多利亚时期浮雕图案。建筑群前设草坪与广场,与一战殉职士兵纪念碑共同构成旧关仔角标志性景观组合。市政厅既是槟岛市地方行政事务管理机构驻地,也是乔治市重要旅游景点,其维多利亚风格与巴洛克式建筑细节具有鲜明特色。</p> <p class="ql-block">爱情巷(Lorong Love)</p><p class="ql-block">位于乔治市的核心地带,这条长不过一里的古老街巷,是槟城最受欢迎的背包客聚集地之一,因走出这条巷子便能远眺大海,不仅是观山海的好地方,也是情侣们共筑爱巢的理想之地而得名。墙壁上画满了各种浪漫的涂鸦和壁画,从卡通人物到抽象艺术,应有尽有,不仅色彩鲜艳,而且充满了创意和艺术感。狭窄的街道两旁是色彩斑斓的古老建筑,墙壁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沿街建筑风格多样,既有美丽的英式别墅,也有熟悉的华人店屋;巷子周边布满了小咖啡厅和小酒吧,白天,这里文艺清新,适合拍照打卡;夜晚,则变得动感活泼,成为年轻人聚集的热门地点。</p> <p class="ql-block">张弼士故居(The Blue Mansion)</p><p class="ql-block">张弼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华人企业家、慈善家和侨领,被誉为“东方的洛克菲勒”,张裕酿酒公司创始人。其故居位于槟城乔治市莲花河街14号,建于1880年,1897年竣工,<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西方殖民时期的建筑元素。外观以靛蓝色为主,因此得名“蓝屋”,墙壁上装饰着精美的木雕,内部陈设充满了南洋特色,风格高雅而不华俗。故居内有38个房间、5个庭院、7座楼梯和220扇窗户,是全马现存最大的清代中国园林式豪宅。目前部分区域被改造成精品酒店,故居内还设有展览馆,展示张弼士的生平事迹、家族历史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精美的建筑工艺,了解张弼士的生平事迹和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蓝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展示了槟城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每天限额参观,门票价格为25马币,可通过官网预约购买。</span></p> <p class="ql-block">多元宗教和谐共存</p><p class="ql-block">槟城著名的“和谐之街”(Jalan Masjid Kapitan Keling)是一个多元宗教共存的典型区域,该街道的丁字路口交汇处依次坐落着佛教寺院、印度教庙宇和伊斯兰教清真寺三座不同种族的庙宇。</p><p class="ql-block">甲必丹吉宁回教堂位于该街道的尽头,是槟城最古老的回教堂,建于1800年,建材从印度进口,融合了印度风格。 </p><p class="ql-block">斯里马哈马廉曼兴都庙位于街道中部,是乔治敦最古老的印度庙,始建于1833年,供奉印度教主神玛利亚姆南迪(Mahamariamman),装饰以黄金、白银、钻石及翡翠。</p><p class="ql-block">广福宫观音亭位于丁字路口的另一侧,由广东和福建人共同建造于1800年,是槟城最受欢迎的佛教庙宇之一,融合了闽南文化特色。 </p><p class="ql-block">这三座庙宇在200米长的街道上虽建筑风格各异,却和谐共存,彰显出槟城独特的宗教文化氛围,反映了槟城多元文化的融合特色。 </p> <p class="ql-block">隔路相对的卧佛寺和立佛寺</p><p class="ql-block">在槟城浮罗地滑(Pulau Tikus)的缅甸路(Jalan Burma)内,有两间隔着马路相对而建的寺院,人们俗称卧佛寺和立佛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者虽然都是佛教寺庙,但建筑风格和信仰群体却存在差异。</span></p><p class="ql-block">卧佛寺在缅甸路住宅区,由泰国人于1845年创建。 建筑风格融合南传佛教特色,模仿泰国佛殿风格,主建筑线条简洁。寺内供奉长33米的金箔卧佛(世界第三大室内卧佛),殿内还供奉十八罗汉像及泰国高僧塑像。入口处饰有南亚水龙,出口则是中国龙。现由华人负责守护, 免费参观。</p><p class="ql-block">立佛寺就是缅佛寺,在槟城缅甸巷,始建于1803年(或1828年完成注册),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南传佛教寺庙之一。 建筑风格是寺塔一体,上半部为四方锥形塔,下半部为方形建筑,与印度菩提伽耶大塔式样相近。 寺内供奉27米高的站佛(释迦牟尼),两只大象看守庙门,庙堂之上建有佛塔,塔旁边种植着菩提树,寺内设有许愿井。 免费开放。</p> <p class="ql-block">升旗山(Bukit Bendera)</p><p class="ql-block">位于槟城岛中部偏北,海拔821米,是槟城最高的山峰之一。山上曾是英国高官的避暑胜地,士兵在此通过旗语传递重要信息,固名。山上的一些建筑如Bellevue旅馆可以追溯到英东印度公司时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升旗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摄影和观鸟的热门地点。游客可以选择乘坐古老缆车(1923年启用)、徒步或自驾前往,沿途可以欣赏到热带雨林内的奇花异草和槟城市区和周边地区的全景。在山顶还可以参观寺庙、植物园和博物馆等景点,感受槟城多元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华侨抗日纪念碑(Penang Overseas Chinese Anti-Japanese War Memorial)</p><p class="ql-block">位于槟城亚依淡环岛附近的升旗山脚下,是前往极乐寺途中的标志性景点。1951年由当地华人自发筹资修建,为槟城唯一由华人自主建立的抗战纪念碑。主体为高16.3米的三角锥形碑体,基座7级台阶象征“七七事变”。碑前设有铜制货车雕塑,还原南侨机工驾驶卡车穿越滇缅公路的场景。碑下安葬了从各处挖掘的千余具罹难同胞骸骨,被称为“槟城最大墓碑”。纪念碑不仅纪念机工,也祭奠所有抗战中罹难的华侨同胞,是海外华侨爱国精神的象征。每年11月11日,马来西亚槟城州各界代表举行公祭仪式,缅怀抗战英烈。自1951年建成至今,该活动从未间断。 </p> <p class="ql-block">极乐寺(Kek Lok Si Temple)</p><p class="ql-block">是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的华人佛寺之一,位于槟城白鹤山麓,占地12公顷,融合了中国、泰国和缅甸三种建筑风格,以五彩缤纷的殿宇和宏伟的万佛塔著称。该寺<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福州鼓山涌泉寺方丈</span>妙莲禅师于1890年创建,后经华侨扩建,形成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建筑的庞大群落,寺内还藏有光绪帝御赐的藏经及慈禧太后题写的“海天佛地”匾额。其标志性景观包括七层万佛塔、36米高的观音圣像及节庆时绚丽的灯海,每年吸引约180万游客,成为槟城重要的宗教与文化旅游地标。</p> <p class="ql-block">槟城三日游浓缩了南洋风情和美食精华:白天漫步乔治市街头,看斑斓壁画与多元文化交融,傍晚在升旗山俯瞰全城华灯初上;压轴行程是直奔浮罗山榴莲园,现摘红虾、猫山王、黑刺等榴莲,搭配山竹,椰汁,就着山间凉风大快朵颐。从世界遗产到舌尖狂欢,60小时尝尽槟城味蕾与视觉的双重盛宴。我们像是掉进了美食和闲适时光织就的温柔陷阱,收获了满满的快乐与自在。次日我们在槟城富二代用过早餐,驱车前往霹雳州,开启探亲游。</p> <p class="ql-block">霹雳州(Perak)</p><p class="ql-block">位于马来半岛的西北部,北邻泰国,东接吉兰丹州和彭亨州,南接雪兰莪州,西临马六甲海峡,西北与吉打州和槟城州接壤,面积约为21038平方公里,是马来西亚第四大州。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当时马六甲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苏丹的长子在霹雳河畔成立了新的王朝。霹雳州因盛产锡矿而闻名,历史上曾受到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关注和影响。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该州的锡矿产业非常兴盛,但随后逐渐转向多元化经济发展。华人在该州的比例较高,影响了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我们从槟城乘车一个多小时到达太平市。</p> <p class="ql-block">太平市(taiping)</p><p class="ql-block">原名拉鲁,位于霹雳州拉律马登司南马县,曾是霹雳洲原首府。1848年因附近发现丰富的锡矿而吸引了大批华人前来从事采矿业。由于矿源、水源之争以及马来王室权位纠纷,当地发生了多次冲突,最终在1874年通过《邦咯条约》达成和解,拉鲁被分为两个市镇,其中之一改名为太平,意指永久和平,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来西亚第一个以中文命名的城镇,</span>是霹雳州第二大城镇。<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期以锡矿业为主,但因锡价下跌,经济逐渐转型。</span>是马来西亚各州属之间,最早拥有湖滨公园、动物园及博物馆的一个城市。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降雨量达4199毫米,因此也被称为“雨城”。太平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州政府目标是将其打造为世界级的自然和遗产主题旅游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太平湖滨公园(Taiping Lake Garden)</p><p class="ql-block">是太平市的标志性景点,作为大马第一座人工湖滨公园,其历史可追溯至1880年英国殖民时期,原为锡矿采掘遗留的废矿湖,经殖民政府规划后成为兼具生态与美学的公共空间,园内保留维多利亚风格的银禧码头(1910年建)等历史遗迹。占地64公顷,由10余个湖泊组成,雨树群形成天然天篷,湖面倒映周围山脉,兼具湖光山色与热带雨林生态,常见鸳鸯、松鼠等野生动物。以“太平湖八景”闻名,包括碧水红莲、曲桥待月等诗意景观,被誉为“马来西亚的杭州西湖”。公园设计灵感源自英国湖区,融合沃尔特·斯科特爵士诗歌中的美学意境,成为艺术家与文人的灵感源泉。</p> <p class="ql-block">太平动物园(Zoo Taiping)</p><p class="ql-block">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动物园,建立于1961年,位于太平湖花园内,占地34英亩(约14.6平方千米)。作为马来西亚北部唯一的动物园,它以开放式管理和自然栖息地设计著称,园内饲养超过180种、1300只动物,涵盖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等。其中,马来貘、白虎、马来亚虎、印度大象和短尾猴等珍稀物种尤为引人注目。动物园分为日间和夜间两个游览时段:日间8:30 AM至6:00 PM(最后入场5:30 PM);夜间:8:00 PM至11:00 PM(周六延长至午夜)。夜间游览是最大亮点,游客可乘坐电车或步行观察夜行动物的自然行为。门票信息(2025年):日间成人16令吉,夜间成人20-45令吉,儿童半价。</p> <p class="ql-block">霹雳博物馆(Darul Ridzuan Museum)</p><p class="ql-block">位于太平博物馆路,是该州重要的历史博物馆,主要展示霹雳州及太平市的历史发展,尤其是锡矿业和地方文化。 博物馆建于1883年,原为19世纪近打土酋Dato Panglima Kinta的故居,于1992年改建为博物馆。其建筑保留了殖民时期历史遗迹特征。 馆内主要收藏霹雳州的历史事件、锡矿业发展历程及相关文物, 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博物馆,并展示了动物学、史前、经济及人神学上的相关资料,拥有很珍贵考古收藏,包括古代武器、原住民的各类器具及装饰物品等,通过展览向游客展示该州从殖民时期到现代的社会变迁。</p> <p class="ql-block">实兆远(Sitiawan)</p><p class="ql-block">我们途径太平,目的地是姑父老家实兆远,这是马来西亚霹雳州曼绒县的一个地区,小镇马来语意为“忠实的朋友”。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这里是主要的锡矿和橡胶贸易中心,货物主要通过大象搬运并装卸上蒸汽轮船运往槟城。1903年,363名福州基督徒移民至此,大多在橡胶种植园工作。实兆远是一个以福州籍华人为主的小镇,因此也被称为“小福州”,以其浓厚的福州文化氛围著称,保留了许多传统福州美食,如红酒线面、光饼、蛋燕面等,与福州传统小吃别无二致。此地靠近著名的邦咯岛,是自驾游的必经之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实兆远港口(第一批福州移民登陆点)(MYSWY)</p><p class="ql-block">1903年9月9日,363名来自古田等地的福州移民在林称美与柳依美牧师的带领下,从中国出发,历经艰辛,在马来西亚的实兆远港口登陆。在这片猛兽栖身、巨树参天的森林地区,开始了拓荒生活,掀开了实兆远的垦荒史和发展进程。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实兆远的华人会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双九节),包括去墓园向第一批到实兆远的先人送上鲜花;换上样式古旧的衣服鞋帽,扛起长长的锯刀、沉重的斧头,或者推着装满水桶的手推车(还原当年垦荒情形)进行游行;参观开垦博物馆等方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对故土的眷恋与深情。</p> <p class="ql-block">垦场博物馆(Sitiawan Settlement Museum)</p><p class="ql-block">成立于2003年9月7日,设在甘文阁牧师楼内,这儿也被称为“福州会馆”,是福州移民在19世纪末来到实兆远后建立的重要文化地标。这是霹雳州唯一由基督徒创办的民间博物馆,馆内展出了教会早期的各种古董文物,收藏了500多件来自中国福州的基督徒南来所经历的大事件、照片和历史文献。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福州人来到实兆远开<span style="font-size:18px;">垦的</span>历史,也让游客能够重温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用品,如婴儿床、电视机、唱碟、钢琴、碗碟等,是一个历史文物陈列丰富的开垦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竹笠、蓑衣等老物件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福州人在实兆远的垦殖变迁。</span></p> <p class="ql-block">曼绒古田会馆(Kutien Associatio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曼绒县爱大华(Ayer Tawar)大街上,在怡保与红土坎之间(与实兆远相邻),是当地最知名的地标建筑物。19世纪末,福州移民(古代福州十邑统称福州)在实兆远地区开发橡胶种植园,形成了稳定的华人社群。这些移民中古田籍人后来成为曼绒古田会馆的早期成员,主要从事开荒种植橡胶工作。</span>会馆以实物、图片及文字说明再现福州移民登陆马来西亚垦殖历史,并定期举办活动,会馆活动也延续了福州移民的文化传统,例如通过冬令营、寻根团等活动维系侨胞与故乡的联系。 我们一行在古田会馆听文物馆长介绍,重温福州移民艰辛的奋斗史。</p> <p class="ql-block">我们中午到达霹雳州曼绒县实兆远姑妈这个“过埠新娘”的夫家,大表姐的孩子请我们在北京大饭店吃富有当地特色的福州宴席。之后我们参观了有纪念意义的景点,拜访了年迈的二表姐夫妇,送上福州带去的礼品。晚上二表哥在富临中华楼以最高规格宴请我们和尚在实兆远生活的亲人,我们欢聚一堂,虽多为初次见面,但血浓于水,知心话儿说不完,我们诚邀姑妈的后代多回祖籍地探亲,并互留联系方式,承诺今后要加强联络。次日我们告别当地亲人奔赴怡保,继续探亲游。</p> <p class="ql-block">怡保市(Ipoh)</p><p class="ql-block">是霹雳州的首府,位于霹雳州中部,四周被岩石山岭环抱,有“山城”之称。市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分为旧城和新城两部分,</span>面积约130平方千米,是马来西亚的第四大城市。19世纪初期,当时英国锡矿业公司在此设立子公司,随着锡矿业的蓬勃发展,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机构,纷纷在此设立办事处。怡保<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华人社区的文化特色而著称,旧城内建筑古老,</span>保留了许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建筑和老店铺;<span style="font-size:18px;">而新城则是现代化的建筑。新旧城区建筑风格混搭了中式、马来式和西式元素,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让人迷恋。</span>此外,怡保还以华人美食天堂而闻名,有许多著名的美食如白咖啡、芽菜鸡、盐焗鸡等,使之<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为一个独特的旅游目的地。</span></p> <p class="ql-block">旧街场( Old Town)</p><p class="ql-block">是怡保的历史文化核心区,位于近打河西岸,保留了大量19世纪英式建筑与华人传统店铺,曾因锡矿业繁荣成为马来西亚第二大行政之都。这里以殖民时期的火车站、市政厅等标志性建筑闻名,也是怡保白咖啡的发源地,聚集了南香、新源隆等老字号咖啡店及芽菜鸡、河粉等特色美食。旧街场还以立陶宛画家恩尼斯的壁画群著称,其中《铁船采矿》等作品生动再现了锡矿历史,而二奶巷、三奶巷等百年巷弄则通过修复后的古建筑和文创商铺成为热门打卡地。2016年被《孤独星球》评为亚洲十大景点之一,其新旧街场以近打河为界,共同构成了怡保“山城”风貌的独特名片。</p> <p class="ql-block">文青感爆棚的奶巷(Concubine Lane)</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世纪怡保的锡矿富商姚德胜为了安顿他们的妻室而购置的几条巷子,分别被赠予各房太太收租,因此得名“大奶巷”、“二奶巷”和“三奶巷”,后又衍生出“细奶巷”。二奶巷尤其著名,这是姚德胜为了他的第二位夫人(广东话“二奶”)购置的店铺和住宅,巷内</span>有许多保留了百年前英殖民时代风貌的建筑,充满了南洋情调,开设许多小吃摊位、纪念品店和客栈,还有手工市集、酒吧和咖啡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span>文青们的天堂;三奶巷则以其独特的街头艺术和复古建筑吸引游客,整条街都是壁画,充满了艺术感和复古气息,非常适合拍摄具有独特风格的照片;大奶巷已沦为普通过道,仅存标识。这些巷子不仅见证了怡保的历史变迁,还因其独特的文化和艺术氛围吸引了大量游客。</p> <p class="ql-block">艺术气息浓厚的壁画街(Mural - Old Town Relieves Nostalgia with Trishaw)</p><p class="ql-block">自从立陶宛籍画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恩尼斯·扎查雷维奇</span>(Ernest Zacharevic)在槟城的壁画迅速蹿红后,他也辗转到了怡保创作的7幅壁画,分布在怡保旧街场核心地带的几面墙壁上。壁画的内容丰富多样,以当地特色为主题,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为怡保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历史悠久的建筑再加上艺术的壁画已成为怡保另一个旅游景点。此外,壁画街周边还有许多富有特色的历史景点和博物馆,值得一游。</p> <p class="ql-block">闲真别墅和何人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是位于怡保旧城区主干道的两座毗邻建筑。 闲真别墅(Han Chin Pet Soo)是1893年由客家锡矿富商建造的南洋风格会馆,南洋殖民风格混搭中式雕花门廊的建筑,内有彩色几何瓷砖、金色门匾等奢华装饰。现为记录华人锡矿历史的博物馆,保留殖民时期建筑特色,内部通过文物和模拟场景展示19世纪矿工生活,需预约参观。</p><p class="ql-block">何人可凉茶博物馆(Ho Yan Hor Museum)位于创始人何继昌故居,双层蓝色建筑保留了原始建筑风貌,包括130年历史的楼梯、传统客厅、早期煮茶厨房、创始人工作台及凉茶摊场景,展示了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字号品牌的发展历程与凉茶文化。提供免费品尝服务,是了解马来西亚华人凉茶文化的特色景点。</p> <p class="ql-block">怡保市政厅(Ipoh Town Hall)</p><p class="ql-block">位于旧街场,怡保火车站对面,是怡保市的行政机构,负责城市的管理和公共服务。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英殖民时期的</span>1914年,由英国人建造,是一座充满英伦风情的白色建筑,尽管它现在不再履行市政厅的功能,但仍然保留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是怡保旧城的标志性建筑,现在还经常举办各种公众活动,游客可以自由进入参观。它的周围环境非常优美,周边有许多历史建筑和景点,形成了怡保旧城区的核心区域。</p> <p class="ql-block">新街场(New Town)</p><p class="ql-block">是怡保市的核心商业区,位于近打河西岸,与旧街场隔河相望。该区域由华人实业家姚德胜于1904年主导重建,其命名街道(姚德胜街)全长1公里,包含216间双层骑楼商铺,成为南洋商住混合建筑的典范。新街场以姚德胜街为核心,配套德和园住宅区、巴刹市场等设施,带动了城市重心西移,并发展成为锡矿贸易与华人商业中枢。如今这里保留着70%的历史建筑,融合摩尔式火车站、清真寺等多元文化元素,兼具商业活力与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后巷壁画(Mural Art's Lane)</p><p class="ql-block">旧街场有立陶宛籍画家的壁画,而富有当地特色的各式各样的艺术涂鸦和壁画全部集中于怡保新街场的一条后巷内。这些壁画皆出自当地艺术家及大学生之手,他们将当地的文化完全的融入到了建筑壁画中。这些壁画记录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兴趣爱好,童年游戏和怡保锡矿时代的风光,有划龙舟、跳长绳、捉迷藏、舞龙舞狮、摇滚乐、体育明星、马来舞蹈、印度舞蹈等,鲜艳的色彩,精致的画作,相对较为青春,从中能了解到当地的人文民俗。游客沿着艺术墙小径漫步,去发现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毕治纪念钟楼(Birch Memorial Clock Towe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怡保市最具标志性的历史建筑之一,</span>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怡保新街场的核心区域,从后巷壁画街可以直达。建于1909年,纪念霹雳州首任英国殖民地参政司毕治(James W.W. Birch)。他在1875年出巡巴西沙拉时被刺杀,钟楼以其名字命名。</span>钟楼主体为白色,搭配黑色边框纹饰,采用英式殖民风格,兼具新古典主义元素。塔顶设有四面钟,报时会产生和谐共鸣效果,四角雕塑象征忠诚、公正、坚持与容忍四大美德。钟楼中层四面绘有44位文明代表人物壁画,包括佛祖、摩西、莎士比亚、孔子等,展现多元文化交融。值得注意的是,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形象因宗教禁忌被移除,仅留轮廓。钟楼旁的街道以刺客名字命名(Dota Maharaja lela Street)。 </p> <p class="ql-block">怡保火车站(Ipoh Railway Station)</p><p class="ql-block">由英国建筑师Arthur Benison Hubback设计,大量使用了嵌合式柱子,并在门廊上方设计了一个大型中央圆顶,同时将本土元素(如深露天凉廊)融入建筑的一楼和上层,是一座典型的摩尔式和维多利亚风格相结合的火车站,被称为怡保的“泰姬陵”,建于1914年至1917年。车站内保存了怡保开拓史上使用过的各种火车头和车厢,成为怀古念旧者的好去处。怡保火车站曾经是曾是周润发版《国王与我》的拍摄地。车站广场上有棵汁液含剧毒的怡保树(全市仅剩三棵,车站最初未命名时,人们以“怡保树”为参照物指引方向,后逐渐成为火车站及城市地名)。</p> <p class="ql-block">镜湖(Tasik Cermin)</p><p class="ql-block">位于怡保市务边路旁的炸石区,因湖面清澈如镜,倒映周围石灰岩悬崖和绿植而得名。这里原本是采锡矿留下的大坑,经长年累月聚集雨水、山水和地下水形成的,水深约100ft/30m,据说当年采矿的工具还在水底。要参观需乘充气橡胶船穿过约150米的矿工隧道。我们穿好救生衣,戴上安全帽坐好,导览员小心驾驶橡皮艇穿越漆黑的隧道,一边感受山水滴下来的凉爽,一边在矿灯照射下欣赏洞穴矿物质形成的闪烁钟乳石,水晶和大理石。不一会儿出了隧道,只见湖泊被高耸的石灰岩悬崖环绕,形成幽静峡谷,景色媲美桂林山水。郁郁葱葱的树林与宁静湖水相映,营造出与世隔绝的桃源感,周边隐藏着神秘石灰岩洞穴。我们乘船沿湖边绕行,慢慢欣赏湖光山色,后原路返回。门票加船票30马币/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佛教石窟寺庙群</span></p><p class="ql-block">怡保市著名的佛教石窟寺庙群,由霹雳洞、极乐洞和三宝洞共同构成独特的溶洞寺庙景观。 </p><p class="ql-block">霹雳洞(Perak Tong Cave Temple)位于怡保市南郊,1926年由华人张仙如夫妇发现并开发,洞内供奉15米高的佛像和四位守护神,并绘有彩色壁画。寺内建有385级石阶可登顶,山顶花园可俯瞰周边景色。 </p><p class="ql-block">极乐洞(Kek Look Tong Temple)属昆仑喇叭山区域,以佛教为主题,洞内雕刻有天然石笋和石钟乳形成的佛像,并保留僧人修行遗址。此处还设有许愿池,游客常在此放生乌龟祈福。 </p><p class="ql-block">三宝洞(Sam Poh Tong)作为怡保三大佛洞之首,位于昆仑喇叭山核心区域,由19世纪中国僧人发现并修建而成。洞内雕刻有天然钟乳石形成的佛像,石壁上绘有佛教神灵画像,并保留僧人圆寂的修行遗址。寺内设有246级阶梯可登上观景平台。</p> <p class="ql-block">晚上,四表哥的孩子在德记酒楼隆重宴请远道而来的我们和移居怡保的亲友。带着对亲人眷恋与期盼,我们穿越千山万水,只为共赴这场跨越时空的团圆。当熟悉的笑容出现,空气中仿佛弥漫着久违的亲情味道,酒宴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进行着。我们离开槟城到霹雳洲,一路上心被温暖填满,眼被风景治愈。从太平的雨林到怡保的古建,霹雳州用锡矿般的坚韧和椰糖般的温柔,讲着最动人的南洋故事。次日我们怡保郊游后,驱车前往吉隆坡。(图片为怡保爪哇大表哥家龙凤酒店。距怡保火车站1.1公里,联系电话:+60-5-2534661)</p> <p class="ql-block">吉隆坡(Kuala Lumpur)</p><p class="ql-block">是马来西亚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它用现代摩天大楼与古老殖民建筑碰撞出独特的城市美学,用多元文化交织出令人着迷的烟火气。作为东南亚的繁华都会,这里融合了现代都市的活力与传统文化的魅力,既有高耸入云的双子塔,也有殖民时期的百年建筑,是探索马来西亚文化的绝佳起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儿还是是美食天堂,汇聚马来、华人、印度及国际风味。吉隆坡以多元文化、摩登景观和饕餮美食吸引全球游客。无论是穿梭于高楼林立的都市,还是漫步在烟火气十足的街巷,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独特的包容与活力。</span></p> <p class="ql-block">独立广场(Merdeka Square)</p><p class="ql-block">是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历史地标,1957年8月31日马来西亚国旗首次在此升起,标志着国家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广场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中央矗立着世界上最高的旗杆(100米),南端草坪上保留着1957年英国国旗降下、马来西亚国旗首次升起的黑色云石牌匾。广场另一端是喷水池、廊柱和花坛组成的休息处。广场周围环绕着苏丹阿都沙末大厦、圣玛丽天主教堂等历史建筑,展现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特色。<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场下的Plaza Putra 是一条地下美食娱乐街。</span></p> <p class="ql-block">广场周边</p><p class="ql-block">一座座风格迥异的百年建筑如星辰环绕。苏丹阿都沙末大厦的多元融合、国家纺织博物馆的低调隐秘、雪兰莪皇家俱乐部的都铎式优雅、国立历史博物馆(原渣打银行大厦)的古朴厚重、圣公会圣玛利亚教堂的哥特式神秘、占美清真寺的历史厚重感以及吉隆坡火车总站的独特韵味等,还有多个商业和艺术场所,它们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建筑画卷,每一笔都勾勒出殖民时期的多元文化交融。若绕行整座广场外围步道需二十五分钟,这条环线累计路过四十二面文化墙、十八座立体沙盘和十个卫星定位的中英双语互动屏幕。</p> <p class="ql-block">苏丹阿都沙末大厦(Sultan Abdul Samad Building)</p><p class="ql-block">位于独立广场东侧,建筑融合了摩尔、莫卧儿和英国殖民地古典风格,60根花岗岩立柱支撑的穹顶和檐口连续浮雕(含21只大象、64只狮子及8幅佛教故事场景),体现多元融合的特点。大楼的中央40米高的钟楼(被称为“马来西亚大本钟”)顶部是金色的半球形圆顶,内部悬挂的两座荷兰制造机械钟,直到目前每周六整点都会有钟声震荡两分钟。该建筑建于1897年,最初作为英国殖民地政府的行政办公室,现为马来西亚最高法院所在地,同时承担文化、通讯等政府职能。<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筑外部保留红砖、拱门、铜圆顶等经典元素,内部为司法机构办公场所及马来西亚手工艺品中心,兼具历史价值与现代功能。 </span></p> <p class="ql-block">皇家雪兰莪俱乐部(Kelab Diraja Selangor)</p><p class="ql-block">是一座建于1884年的英式历史建筑,原为雪兰莪州王室的社交场所,现为仅对会员开放的私人会所。其建筑融合都铎风格与荷兰式设计,红白相间的外观成为独立广场旁的标志性景观。该俱乐部内部设有吉隆坡建筑模型展和纪念品商店,部分区域允许游客参观。其所在地曾是板球、橄榄球等运动的举办场地,现与苏丹阿都沙末大厦共同构成吉隆坡历史建筑群的核心区域。</p> <p class="ql-block">国家纺织博物馆(National Textile Museum)</p><p class="ql-block">位于吉隆坡独立广场东南侧,毗邻苏丹阿都沙末大厦,是一座融合伊斯兰与印度-撒拉逊风格的红色建筑,外墙装饰以伊斯兰教常见的几何图案和尖塔元素,红砖与白色穹窿顶的搭配既庄重又活泼。由英国建筑师设计,2010年对外开放。馆内分为四层展厅,展示马来西亚31个州的历史纺织品、传统工艺(如峇迪蜡染、Songket金锦缎编织)及贵族服饰,藏品涵盖史前纺织工具、民族服饰及现代设计样本。游客可观赏染色与编织演示,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纺织发展史。门票5林吉特,开放时间为每日9:00-18:00(宗教节日闭馆)。</p> <p class="ql-block">吉隆坡城市画廊(Galeri Kuala Lumpur)</p><p class="ql-block">位于独立广场南面,戴着"尖顶小帽子",覆盖白釉砖块的六边形穹顶的两层楼殖民建筑物,原为百年历史的吉隆坡纪念图书馆建筑,2012年改建后开放。该场馆通过城市模型、历史照片和多媒体展陈,系统呈现吉隆坡从小渔村到现代化都市的演变历程,核心展品包括获认证的"城市建筑比例模型",场馆内设置六个主题展厅,涵盖城市历史、建筑模型展示、艺术创作体验等功能区域,入口处的'I LOVE KL'雕塑成为标志性打卡点。作为艺术与城市生活融合的实体空间,场馆定期举办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并配备咖啡厅、纪念品商店等配套设施。</p> <p class="ql-block">占美清真寺(Masjid Jamek Sultan Abdul Samad)</p><p class="ql-block">坐落于巴生河与鹅麦河交汇处,在独立广场对面,两者隔巴生河相望。1909年由英国建筑师亚瑟·贝尼森·哈巴克(Arthur Benison Hubback)设计建造,是吉隆坡历史最悠久的清真寺之一。在1965年国家清真寺建成前,它长期作为吉隆坡的核心宗教场所,至今仍是当地穆斯林的重要礼拜地点。清真寺以红砖与白色大理石为主材,结合摩尔式拱门、莫卧儿圆顶及印度-撒拉逊尖塔,形成独特的南洋伊斯兰风貌,内部云石地板与宁静氛围极具特色。被视为吉隆坡城市发展的起点,兼具历史与景观价值。</p> <p class="ql-block">吉隆坡火车总站(Kuala Lumpur Railway Station)</p><p class="ql-block">是一座建于1910年的历史建筑,由英国建筑师亚瑟·克博设计,融合了摩尔式建筑风格与北印度蒙兀儿元素,形成独特的拜占庭式视觉效果。车站主体呈四方城堡造型,中央设置火车轨道,两侧建有拱柱圆顶和琉璃尖塔装饰的城门式通道,纯白色外墙与穹顶设计使其被誉为“亚洲最美丽的火车站”之一。该站曾长期作为马来半岛铁路交通枢纽,2001年后主要功能转移至中央车站,现主要承担KTM通勤列车服务。其建筑遗产价值吸引多部影视作品取景,并与国家清真寺、独立广场等景点共同构成吉隆坡的历史街区。</p> <p class="ql-block">国家博物馆(Muzium Negara)</p><p class="ql-block">是马来西亚最重要的国立综合性博物馆,位于吉隆坡市西郊,1963年正式开放。该馆以吉打州传统建筑风格设计,入口处两侧镶嵌着两幅巨型壁画(长35.1米、高6米),分别展示马来西亚手工艺品制作过程及从12世纪至1957年独立的历史场景。 博物馆主体建筑采用“米南加保”风格屋顶,正门两侧水池与马来传统雕刻装饰相映成趣。馆内设有四个展厅,分别陈列历史、经济、民俗及动植物标本,并包含露天展区展示旧式火车头、老爷车等复古展品。 每日9:00-18:00开放(星期五12:00-14:45闭馆),门票1马币。</p> <p class="ql-block">国家纪念碑(Tugu Negara)</p><p class="ql-block">是一座高15.54米的青铜雕塑,由美国雕塑家菲利克斯·德·韦尔登设计并于1966年建成,位于吉隆坡湖滨公园内,旨在纪念马来西亚在两次世界大战及独立斗争中牺牲的英雄。这座世界最大的单体青铜雕塑由七名勇士组成,分别象征勇气、领导、牺牲等七种领袖特质,中央人物高举马来西亚国旗。纪念碑底座刻有阵亡者名单。其前身为殖民地时期的战争纪念柱,后因城市建设迁移至此,扩建成包含战争纪念柱、七勇士青铜雕塑、白色清真寺造型建筑、小型纪念广场、喷泉及回廊。<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年8月31日国家纪念日,马来西亚政要会在此举行献花仪式。</span></p> <p class="ql-block">国家皇宫(Istana Negara)</p><p class="ql-block">马来西亚最高元首由9州苏丹轮流担任,每5年更换一次,皇宫主人随之变更。新国家皇宫(Istana Negara)位于吉隆坡大使路,2011年建成,融合伊斯兰风格与现代设计,金色圆顶和镶金雕花山门尤为醒目。现任最高元首的官邸,用于国宴、官方仪式及文化展览,如国庆日庆典。平日不开放,游客仅可外观或观看卫兵换岗仪式,最高元首诞辰日可能开放部分区域。</p><p class="ql-block">旧国家皇宫原为1928年华人富商陈振永的私宅,后改为雪兰莪苏丹王宫,1957年起作为最高元首住所,2011年改为皇家博物馆。黑色铁门配金黄色装饰,简约庄重,岗亭与骑哨兵构成独特景观。现为纪念性博物馆,节日期间开放部分区域,平日仅限外观。</p> <p class="ql-block">茨厂街(Petaling Street)</p><p class="ql-block">是吉隆坡最著名的唐人街,位于吉隆坡老城区南部,19世纪末,由华人移民(主要为广东、福建籍)建立,后成为华人经商聚居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街上保留南洋特色的骑楼,部分建筑融合中西风格,还有香火鼎盛的百年关帝庙和展现传统岭南建筑艺术的陈氏书院(陈家祠)等特色建筑。主街以售卖纪念品为主,侧巷藏有地道华人美食和壁画墙。街道两旁布满摊位,售卖手工艺品、服饰、手表、纪念品等,价格亲民,适合淘货。这里白天是传统市场,夜晚化身热闹夜市。这里也是春节文化活动的核心区域。</p> <p class="ql-block">鬼仔巷(Kwai Chai Hong)</p><p class="ql-block">是隐藏在茨厂街附近的复古文创街区,以六幅还原1960年代华人生活场景的主题壁画和融合英殖民与粤式风格的老建筑著称。其名虽带“鬼”字,实为广东籍劳工对孩童的昵称,或源于早期聚集的底层群体。如今经艺术翻新后,巷内保留百年街灯与红桥等历史元素,成为兼具南洋风情与文艺气息的网红打卡地,春节期间更会举办灯会、鱼灯巡游等特色活动。周边老字号茶餐室与咖啡馆也为游客提供了地道的马来西亚美食体验。</p> <p class="ql-block">阿罗街(Jalan Alor)</p><p class="ql-block">是马来西亚最具代表性的美食街区之一,位于武吉免登黄金三角区核心位置,长约200-300米,汇聚超过200家摊位,以马来西亚华人传统美食为核心,涵盖沙爹、咸蛋黄鱿鱼、黄亚华烤鸡翅、榴莲甜品等标志性菜品,同时融合东南亚及中国各地风味。傍晚至凌晨营业,有很多的街头艺人,他们在不同的位置展示着自己的才艺。其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初期,最初为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区,后逐渐转型为美食胜地,至今已有五十余年发展历程,<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地人常访。</span></p> <p class="ql-block">多元宗教的和谐共存</p><p class="ql-block">吉隆坡是一个充满多元文化和宗教色彩的城市,无论是佛教、伊斯兰教还是其他宗教,甚至无神论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心灵的慰藉。</p><p class="ql-block">*国家清真寺,作为东南亚最大的清真寺,马来西亚国家清真寺的建筑规模宏大,以蓝白色为主色调。阳光洒落的走廊尽头是镂空的落地窗格,呈现出错落的几何美感。高耸的塔尖直指蓝天,高达73米,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马里安曼印度庙,这座建于1883年的寺庙,是典型的南印度风格。寺内的马里安曼女神像装饰华丽,用金、银、祖母绿等宝石装饰,精美绝伦。寺庙入口处的高塔上雕刻着各种人物,形态生动,色彩鲜艳。每年1月间的大宝森节,都是从这座寺庙出发。</p><p class="ql-block">*乐圣岭天后宫,位于吉隆坡的乐圣岭,主祭天后妈祖,由雪隆海南会馆筹建,于1989年开幕启用,是吉隆坡当地的标志性华人庙宇。建筑融合了岭南式与华北式风格,大殿屋顶可见龙、凤、鱼、虾等瑞兽,旁殿、牌楼屋顶则可见到华北式的各种脊兽。主殿供奉天后妈祖,左右两边侧殿则分别供奉水尾圣娘及观世音菩萨,由于供奉观世音菩萨,天后宫也成为道教与佛教并存的宗教场所。</p><p class="ql-block">*吉隆坡玛丽大教堂(St. Mary's Cathedral)位于独立广场北侧,是一座建于1894年的哥特式风格教堂,曾属于英国教会。教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设施齐全。</span>天花板高达132米,内部装饰庄重,设有地下墓穴,其彩色碎石镶嵌的《创世纪》主题地板图案尤为独特,展现了精湛的手工艺术。</p> <p class="ql-block">吉隆坡四大摩天大楼</p><p class="ql-block">马来西亚的首都不仅有迷人的风景,还有几座令人叹为观止的摩天大楼。</p><p class="ql-block">🏙️ 吉隆坡塔(KL Tower)</p><p class="ql-block">高度:421米(1995年建成)</p><p class="ql-block">用途:通讯塔和观光塔</p><p class="ql-block">特点:虽然只有11层,但内部设施丰富,包括观景餐厅、旋转餐厅、通讯站和RTM电台等,夜晚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灯光秀,天线设计独特。</span></p><p class="ql-block">🏢 吉隆坡双峰塔(KLCC Twin Tower)</p><p class="ql-block">高度:452米(1998年建成,全球最高双塔楼)</p><p class="ql-block">特色: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双栋大楼,伊斯兰风格几何造型,两座塔楼间有空中走廊连接,现为吉隆坡标志性景观。</p><p class="ql-block">🏢 默迪卡118大厦(Merdeka 118)</p><p class="ql-block">高度:678.9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3年建成,全球第二高楼)</span></p><p class="ql-block">特点:马来西亚最高的建筑物,拥有118层,<span style="font-size:18px;">钻石形玻璃幕墙设计,顶部设有全球最高观景台(566米),象征马来西亚多元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 敦拉萨交易塔(TRX Tower)</p><p class="ql-block">高度:445.5米</p><p class="ql-block">地位:马来西亚第三高的摩天大楼,顶部皇冠造型折叠玻璃结构,夜间灯光可变色,采用无柱式设计,是马来西亚第一个世界级金融中心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这些高楼不仅是吉隆坡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黑风洞(Batu Caves) </p><p class="ql-block">是马来西亚雪兰莪州著名的石灰岩洞穴和印度教圣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形成于约4亿年前的石灰岩结构,包含多个洞穴,自然光线穿透形成独特景观。主洞高约100米,顶部有天然天窗,供奉战神穆卢干王,是宗教仪式核心区,洞口矗立2006年建成的42.7米高的金色穆卢干王雕像(全球最高);艺术洞穴展示印度教神话壁画与雕塑;黑暗洞穴需导览进入,保护原始生态系统,栖息蝙蝠、洞穴生物。前往洞穴有272级彩虹阶梯,攀登时可俯瞰周边景色。这是马来西亚泰米尔社群的重要朝圣地,鸽子群与彩色雕像形成超现实画面,每年泰米尔历的“泰月”(公历1-2月)举行大宝森节,人潮汹涌,充满宗教与民俗色彩,信徒进行苦行仪式,如扛“卡瓦第”(kavadi)、身体穿刺,并攀登272级台阶至洞穴。</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夜宿谷中城购物中心的龙城大酒店,利用两天时间,走街(茨厂街、阿罗街)串巷(鬼仔巷)吃地道美食;游览了独立广场及周边地标建筑、摩天大楼;参观了国家纪念碑、国家博物馆、国家皇宫;打卡了印度庙、清真寺、天后宫、教堂等著名宗教场所,还驱车前往吉隆坡周边的SS2榴莲中心再次享用榴莲午餐…历史与多元文化交融,从殖民建筑到宗教艺术,搭配榴莲的味觉盛宴,形成独特的吉隆坡之旅。我们在吉隆坡与二表哥的两个女儿小聚,然后取道布城,前往马六甲纯玩。</p> <p class="ql-block">布城(Putrajaya)</p><p class="ql-block">是马来西亚的联邦行政中心,位于吉隆坡以南约25公里处,被誉为"智慧型花园城市"。这座规划现代的新城以大面积绿地(占70%)和人工湖泊著称,保留着热带雨林景观与传统文化遗产。其标志性建筑包括粉红清真寺(仿摩洛哥哈桑清真寺建造的水上清真寺)、首相署和八座设计独特的桥梁。作为1990年代为缓解吉隆坡压力而建的新行政中心,布城融合了政府职能与生态旅游特色。从吉隆坡乘坐轻轨约1小时可达。</p> <p class="ql-block">太子广场和首相署</p><p class="ql-block">又名独立广场(Putra Square)位于城市中心,采用同心圆扩散设计象征国家团结,周边环绕政府机构,广场上飘扬着马来西亚国旗与各州州旗,是举办重要庆典的场所。广场正前方矗立着首相署(首相办公地)(Perdana Putra Building)是马来西亚联邦行政中心的核心建筑,由绿色圆顶陶土色大楼构成,融合马来传统元素伊斯兰建筑风格(圆顶)与中国古典风水学设计理念("左青龙右白虎"布局)。周边湿地与水渠布局暗合风水学中的"藏风聚气"理念。是游客打卡的重要地点。</p> <p class="ql-block">太子湖与粉红清真寺</p><p class="ql-block">太子湖(Putrajaya Lake)是布城的核心水域,由锡矿废矿坑人工改建而成,湖面面积达650亩,周边环绕着首相府、会议中心等行政建筑群。粉红清真寺(Masjid Putra)坐落于湖畔,主体建筑四分之三建于水上,是东南亚最大的水上清真寺。采用玫瑰色花岗岩建造,主圆顶直径36米,九个洋葱头穹顶托起116米高的宣礼塔。祈祷大殿分作上下两层,可容纳1.5万人同时礼拜。粉色穹顶垂下水晶吊灯,晨光穿过49个拱形窗棂,在波斯地毯上织出十三州与五戒律的光斑。粉红清真寺的倒影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成为马来西亚重要的宗教与旅游地标。<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者共同构成太子城“智慧型花园城市”的景观核心。</span></p> <p class="ql-block">太子桥(Putrajaya Bridge)</p><p class="ql-block">是马来西亚布城的地标性建筑,横跨布城湖(Putrajaya Lake),连接布城的核心行政区和周边区域。这座现代化斜拉桥造型优雅,白色桥身与蓝天碧水相映成趣,夜间灯光点缀下更显璀璨。作为布城的交通枢纽,太子桥不仅承担通行功能,更成为游客打卡的热门景点,可在此欣赏湖光城景,感受这座“智慧城市”的规划之美。桥名“太子”寓意未来与希望,象征布城作为马来西亚行政中心的蓬勃活力。</p> <p class="ql-block">马六甲州(Melaka)</p><p class="ql-block">简称“甲州”,位于马来西亚半岛西边,<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六甲海峡北岸,与森美兰州和柔佛州毗连。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当时马六甲苏丹国建立了这座城市。历史上曾是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的殖民地,因此融合了多种文化的影响。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中五次驻节马六甲,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这里,使马六甲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繁荣的贸易中心。马六甲以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多元文化吸引大量游客。2008年7月7日,马六甲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马六甲市(Bandar Melaka)</p><p class="ql-block">是马六甲州的首府,位于马来半岛西海岸的马六甲海峡北岸,建城历史可追溯至1403年,曾是满剌加王国的都城。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世界文化遗产(2008年),这里融合了中国、荷兰、葡萄牙等多元文化,拥有荷兰红屋、圣保罗教堂等殖民时期建筑,以及郑和遗迹等,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多元文化的汇聚。凭借着举世闻名的马六甲海峡,500多年间该城有力地推动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现今以旅游业和制造业为主,人均GDP高于马来西亚平均水平。</p> <p class="ql-block">鸡场街(Jonker Street)</p><p class="ql-block">是马六甲市中心的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于17世纪荷兰殖民时期,被称为“荷兰贵族街”,以闽南语“街场街”(意为繁忙街道)演变得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这里曾<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华人商贾聚居地,</span>保留郑和设立“官厂”的历史痕迹,现存中式南洋风格古楼、百年会馆及寺庙。每周五至周日的夜市汇聚地道美食与手工艺品;节庆期间举办舞狮、元宵灯会等活动,融合中华文化与马来风情,峇峇娘惹文化在此尤为显著。<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不仅是马六甲的历史缩影,更是一座活态博物馆,漫步其中,可感受600年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余韵。</span></p> <p class="ql-block">峇峇娘惹古迹博物馆(Baba & Nyonya Heritage Museum)</p><p class="ql-block">是一座融合多元文化的历史建筑,原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1896年</span>土生华人陈氏家族的祖宅,现为展示峇峇娘惹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其建筑风格独特,结合巴洛克外观与中式庭院布局,内部装饰融合中国、英国维多利亚及荷兰元素,如珍珠母镶嵌家具、镀金栏杆等。馆内陈列大量19世纪文物,包括娘惹服饰、定制瓷器、银器及生活场景复原,系统展现了土生华人文化的融合特征。该博物馆于2008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组成部分,是马六甲核心文化体验窗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郑和文化馆(</span>Cheng Ho Cultural Museum)</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郑和船队五次驻节马六甲时的官厂旧址,由南洋华侨于2005年斥资修建,总面积8000平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郑和主题博物馆。馆内分设“郑和在中国”“郑和在马六甲”“郑和宝船”三大展区,陈列瓷器、宝船模型等文物,复原船员生活场景,并设有茶馆与纪念品中心。该馆通过船具、动态投影等再现航海场景,举办“福船的故事”特展串联泉州与马六甲的丝路渊源,成为中马友好交往的重要象征。2015年11月22日,中国总理李克强访问期间专程参观,强调郑和船队促进商贸、传播农业与渔业技术及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庙宇、宗祠和会馆</p><p class="ql-block">鸡场街作为南洋华人文化的重要载体,汇聚了众多历史悠久的庙宇、宗祠与会馆,其中最有代表性性的有青云亭(观音亭)作为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华人庙宇,始建于1645年,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供奉观音大士而闻名;三宝庙(郑和庙)由华人甲必丹蔡士章于1795年创立,以纪念郑和下西洋的功绩,其建筑装饰彰显中华文化特色;雷州会馆则成立于1899年,是东南亚规模最大的雷州籍华侨组织,以联络乡谊和传承文化为宗旨。这些建筑不仅是华人精神寄托的象征,更见证了马六甲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多元文化交融。</p> <p class="ql-block">荷兰广场(Stadthuys Square)</p><p class="ql-block">是马六甲市中心的标志性历史区域,其核心建筑荷兰红屋(Stadthuys)建于1650年,是东南亚现存最古老的荷兰殖民时期建筑。这座宏伟的红色建筑群原为荷兰总督官邸及行政中心,现作为马六甲博物馆群使用,展出马来、葡萄牙、荷兰及英国的历史文物,其猩红色外墙、厚重硬木门和石质台阶体现了17世纪荷兰文艺复兴风格。广场周边还分布着基督堂、维多利亚喷泉、钟楼等历史遗迹,共同构成马六甲多元文化交融的见证,2008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维多利亚女王喷泉(Victoria Fountain)</p><p class="ql-block">位于荷兰广场中心,1904年建成,纪念维多利亚女王即位60周年,比英国本土庆典晚了4年,堪称"跨世纪时差祝福"。这座顶着"蓝宝石帽子"的喷泉,采用英式风格设计,结构简洁典雅,顶部装饰有维多利亚风格的铁艺花纹,底部为白色石材基座,水柱从四个方向喷射形成水花,许愿池底藏着全球游客的心愿硬币,阳光折射时像撒了一把碎钻。周围环绕着精致的小型花园,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红屋当背景、蓝天做幕布,简直是殖民风与南洋味的完美混搭!</p> <p class="ql-block">圣保罗教堂(Church of Saint Paul)(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圣保罗山顶,始建于1521年,由葡萄牙殖民者建造,是东南亚最古老的教堂之一。教堂最初为木质结构,后改建为砖石建筑,曾作为天主教据点,著名传教士圣方济各·沙勿略在此建立马来半岛首所现代学校并开展传教活动。教堂前竖有圣芳济各神父塑像。1670年荷兰占领马六甲后,教堂被用作城堡,外墙上至今可见弹痕;1753年荷兰人另建新教堂,此处转为荷兰贵族墓地,仍保留了一些刻有拉丁文和葡萄牙文的墓碑。教堂内有一墓穴,是1553年圣芳济各的临时墓地。现存建筑为遗址形态,无屋顶,仍可眺望马六甲海峡,其历史见证了葡萄牙、荷兰、英国殖民时期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圣地亚哥城堡(Fort Santiago)(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圣保罗山脚,是葡萄牙殖民时期的重要遗迹,始建于1511年,作为法摩沙堡(A Famosa)的组成部分,曾是东南亚规模较大的防御工事。该城堡采用海礁石建造,结构坚固,但1607年遭荷兰人炮击后仅存城门门楼,现存遗迹包括高约7米的拱形门楼、两侧炮台基座及17世纪西洋铁炮,城门上方仍保留葡萄牙王室纹章浮雕。现为马六甲世界遗产核心组成部分,周边设有文化景观区及独立宣言纪念馆。其沧桑的弹孔与风化痕迹成为16-17世纪殖民冲突的实物见证,被当地人视为马六甲的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苏丹王宫(Melaka Sultanate Palace)</p><p class="ql-block">是一座位于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圣保罗山麓的复建木结构宫殿,依据《马来纪年》对15世纪苏丹满速沙居所的记载仿建,采用传统榫卯工艺搭建且未使用铁钉。该建筑楼高三层,尖顶设计与高基座体现东南亚传统宫殿风格,外部配有皇家花园及喷泉装饰,内部还原了苏丹时期的奢华陈设。作为马六甲文化博物馆,其展品包括苏丹时期的日常用品、传统服饰、古代武器及工艺品,并通过立体模型再现15世纪王宫生活场景。门票价格为2林吉特,开放时间为周一、周三至周日9:00-18:00(周二闭馆)。</p> <p class="ql-block">海事博物馆(Melaka Maritime Museum)</p><p class="ql-block">位于马六甲河畔的码头区,皇家海军博物馆路对面,紧邻马六甲历史文化中心,以1:1复刻的葡萄牙古船“海洋之花号”为建筑主体,高34米、长36米的船体造型宏伟,成为马六甲河畔的标志性地标。馆内通过航海器具、古地图、船模及郑和时期瓷器等展品,系统展示了马六甲从马来苏丹国到殖民时期的航海历史与贸易发展,玻璃隧道和模拟驾驶舱等设计增强了沉浸感。该博物馆不仅收藏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国旗、货币等文物,还通过立体模型还原了古代港口贸易场景,被视为马六甲文化遗产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马六甲河(Selat Melaka)</p><p class="ql-block">是马六甲市的一条重要河流,由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为方便海船运输物资而挖掘的,自东北向西南从马六甲老城的核心景区穿过,最后汇入马六甲海峡。曾是郑和船队及欧洲殖民者的重要登陆通道,如今转型为充满活力的旅游地标。河流不仅呈现鱼跃鸟栖的生态奇观,两岸还分布着荷兰红屋、古仓库、娘惹建筑等历史遗迹,色彩斑斓的涂鸦墙与南洋风情的老屋交织成“东方威尼斯”的独特风貌。无论是漫步河畔还是乘船游览,都能让人深刻感受到这条河流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三保庙(Bukit Cina)(又称宝山亭)</p><p class="ql-block">位于三宝山脚下,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华人神庙之一,建于1795年,最初由华人甲必丹蔡士章为清明节祭祖提供避雨场所而建,后因郑和传说被附会为纪念郑和的庙宇。该庙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红墙琉璃瓦、飞檐彩绘,主祀大伯公(福德正神),兼祀天后圣母、观音菩萨等。庙内一尊戎装佩剑的郑和像,上挂“郑和三保公”匾幅,表达了马六甲人对郑和的颂扬和缅怀。三保庙旁有一口三宝井,相传为郑和所挖,井水清澈甘甜,被当地人视作圣水。庙内现存乾隆、嘉庆年间石碑,记录了三宝山作为华人墓地的历史与华人社团的护山抗争。</p> <p class="ql-block">海峡清真寺(Masjid Selat Melaka)</p><p class="ql-block">位于马六甲人工岛上,面向海峡,通过桥梁与马来亚本岛相连。2006年由马来西亚最高元首主持开幕。这座融合现代伊斯兰建筑与马来传统元素的清真寺,设计和装饰都充满了精致与美感,以白色主墙、金色穹顶和绿色镶边为特色,涨潮时宛如漂浮在海面的梦幻宫殿,形成“水上清真寺”的独特景观。无论是晨曦初照、夕阳西下,还是夜晚灯光璀璨时,清真寺都展现出不同的美景,是游客必到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马六甲海峡</p><p class="ql-block">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国际水道,全长约1080公里,最窄处仅37公里,作为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战略通道,其承载全球1/4贸易货物及1/2原油运输,日均通行140艘船只。这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枢纽,15世纪郑和下西洋时曾在此停靠,并与满剌加(马六甲)苏丹国建立朝贡贸易体系。葡萄牙、荷兰、英国殖民者相继占领马六甲,留下圣保罗山、红屋等遗迹,见证东西方文明交融与殖民历史。作为全球贸易咽喉,这片海域至今仍延续着600年来“东方十字路口”的战略地位。</p> <p class="ql-block">我们利用两天时间游览以丰富的殖民遗产、多元文化和美食闻名的马六甲洲。漫步古老的荷兰红屋区,感受葡萄牙、荷兰和英国殖民时代的建筑魅力;登上圣保罗山俯瞰马六甲海峡的壮丽景色;逛遍鸡场街的夜市,品尝娘惹糕、沙爹和榴莲冰沙等特色美食;乘船夜游马六甲河,欣赏两岸彩灯点缀的古老建筑。这座古城教会我:历经沧桑的包容,恰是文明最动人的底色,就像马六甲河汇入大海,不同文明的交汇终将激荡出更璀璨的浪花。之后我们回到吉隆坡乘飞机到东马的纳闽岛继续探亲游。</p> <p class="ql-block">纳闽(Labuan)</p><p class="ql-block">是位于沙巴州西部南海的联邦直辖区,面积约92平方公里,以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和免税港闻名。该岛历史可追溯至11世纪海上贸易时期,历经文莱、英国殖民及二战时期,1984年成为马来西亚直辖区,1990年确立为国际金融中心。纳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神秘烟囱遗址、和平公园纪念二战历史,以及世界级潜水胜地和免税购物体验。其经济依托金融业与旅游业,同时保留多元文化特色,约10万人口中包含20%外籍人士。</p> <p class="ql-block">烟囱遗址公园(又名烟囱博物馆)(The Chimney)</p><p class="ql-block">是纳闽岛的地标性历史遗迹,这座高约30米的砖烟囱建于19世纪,见证了当地煤矿开采的辉煌历史。作为工业时代的象征,它曾是远东地区船只的重要补给站,站房如今被改造成小型博物馆,通过实物和展陈向游客讲述纳闽在煤炭贸易中的角色。公园周边还保留着煤矿隧道遗址等历史痕迹,与二战纪念碑、和平公园共同构成纳闽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二战纪念碑(Labuan War Cemetery)</p><p class="ql-block">是纪念二战期间在纳闽战役中牺牲的英联邦士兵的重要场所。这座纪念碑由英联邦战争坟墓委员会(CWGC)管理,安葬了约1,300名盟军战俘及士兵,其中多数是澳大利亚和英国军人。1945年,日军在纳闽岛俘虏盟军战俘并强迫他们在恶劣条件下修筑机场,导致大量人员死亡。纪念碑庄严肃穆,白色十字架墓碑整齐排列,周围绿树环绕,象征着和平与纪念。每年,当地政府与英联邦国家代表在此举行悼念仪式,缅怀逝者,警示后人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它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纳闽作为二战重要战场的见证,吸引着游客与历史研究者前来凭吊。</p> <p class="ql-block">和平公园(Peace Park)</p><p class="ql-block">位于纳闽岛北端,是为纪念二战中牺牲的战士与平民而建的纪念性场所,其核心景观包括环绕花园的巨大纪念土墩、曲壁及亭台,入口处刻有“Peace is the best”字样的石板点明主题。该公园建于日本1945年9月投降原址附近,由日本造船业基金会等出资兴建,1984年移交沙巴州政府,现由日本持续维护,象征马来西亚与日本的战后友谊及全人类对和平的承诺。每年11月11日附近,纳闽会在此举行二战纪念仪式,成为当地重要纪念活动。</p> <p class="ql-block">纳闽是我们探亲的最后一站,见到了第二、三、四、五表哥及其家人,在亲人的带领下玩遍这座岛屿,还逛了岛上最大的巴刹。游览纳闽烟囱博物馆,仿佛穿越回二战时期的战俘营,锈迹斑斑的烟囱遗迹无声诉说着历史的沉重;随后前往二战纪念碑,肃立凝视碑文,缅怀那些在战争中消逝的生命;漫步至和平公园,绿茵与雕塑交织出宁静氛围,与不远处蔚蓝海滩的浪声形成鲜明对比——历史伤痕与自然治愈在此交融,提醒人们珍视和平的珍贵。带着亲人的祝福,我们乘机到沙巴继续打卡。</p> <p class="ql-block">沙巴州(Negeri Sabah)</p><p class="ql-block">位于马来西亚的东海岸,是一个充满自然美景和丰富文化的地方。旧称北婆罗洲,首府为哥打基纳巴卢(又称亚庇),位于加里曼丹岛东北部,面积7.45万平方公里,是马来西亚面积第二大州。沙巴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包括长达1600公里的绵延海岸线、热带雨林、丹绒亚路海滩(绝美的日出和世界TOP3的日落)、京那巴鲁国家公园(东南亚最高峰京那巴鲁山高4095米),海岛(如仙本那、卡帕莱岛)及海洋生态闻名。沙巴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台风带以南,</span>)和气候条件,享有“风下之乡”的美誉,自然灾害极少。由于厦航临时取消7月份直航,我们原定十五天的行程被迫提前,沙巴州只游览了亚庇市区及郊区文化村。</p> <p class="ql-block">哥打京那巴鲁(Kota Kinabalu)</p><p class="ql-block">又称亚庇或KK,是沙巴州的首府,位于加里曼丹岛西北海岸,面朝南中国海,处于南北走向的狭窄海滨平原上,背倚丘陵;港口临加亚湾。这座城市以东南亚最高峰京那巴鲁山命名。拥有丹绒亚路海滩、东姑阿都拉曼群岛等著名景点。作为沙巴州的经济与旅游中心,其港口和交通枢纽地位显著,华人社区与马来文化交织,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魅力,美食种类繁多。这儿以其热带气候、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样的文化活动而闻名,同时也是登山、潜水爱好者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亚庇丹绒亚路海滩(Tanjung Aru Beach)</p><p class="ql-block">位于沙巴州首府亚庇市西侧,被誉为“世界三大最美日落观赏地”之一。这片五公里长的海滩以细腻的白沙、清澈的海水和婆罗洲热带雨林为背景,傍晚时分夕阳将天空染成橘红、粉紫渐变的梦幻色调,形成莫奈油画般的景象。海滩分为三个区域,第一海滩热闹且餐饮集中,第二、三海滩更静谧适合拍照,退潮时还可拍摄天空之镜倒影。周边有水上清真寺、海鲜夜市等配套景点,游客可在此体验浮潜、冲浪等水上活动。</p> <p class="ql-block">艾京生钟楼(Jessie P. Atkinson Clock Tower)是亚庇市的历史地标,建造于1905年,由英国总督法兰西斯·乔治·艾京生的母亲出资建造。该钟楼位于巴莱士山,高15.7米,呈正方形木结构,是亚庇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钟楼顶部设有钟表,曾作为港口导航标志使用至1956年,二战期间成为市中心唯一幸存的高层建筑。木板结构外观保留完好,内部展示历史文物。</p><p class="ql-block">马林鱼雕塑(Marlin Statue)位于亚庇市中心海滨中央环岛上,是一座高9米的不锈钢雕塑,以优雅的马林鱼造型展现当地海洋文化和渔业传统。其设计栩栩如生,尤其在日落时分与红霞相映成景,成为热门拍照地。雕塑通过艺术形式传递了海洋保护理念,是亚庇海滨的地标之一。</p><p class="ql-block">亚庇市中心的马林鱼雕塑与艾京生钟楼及周边酒店群,共同构成城市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旅景观带。</p> <p class="ql-block">沙巴基金会大厦(Yayasan Sabah Foundation Building)</p><p class="ql-block">是沙巴的地标性建筑,位于Likas湾,高32层,象征沙巴的32个民族。其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从上至下的建造方式,钢骨悬挂结构和72面玻璃幕墙使其成为全球仅有的四座类似建筑之一。内部设有剧院、展览厅、健身房及图书馆等设施。作为政府办公地,大厦每层处理不同民族事务。白色塔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远眺如童话宫殿,傍晚在晚霞映衬下尤为壮观。</p><p class="ql-block">亚庇市立清真寺(Masjid Bandaraya Kota Kinabalu)是沙巴州首府的标志性建筑,建于1997年的里卡士湾人工湖上,以蓝白相间的现代伊斯兰风格著称,四座宣礼塔与穹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其独特的水上设计使建筑倒映湖面,宛如梦幻城堡,尤以日出日落时分金色余晖笼罩下的景色最为壮丽。</p> <p class="ql-block">加雅街(Gaya Street)</p><p class="ql-block">是亚庇市的心脏地带,街道两旁矗立着色彩斑斓的骑楼,南洋风情的雕花窗棂与热带阳光交织出明快的色调。清晨,街角飘来肉骨茶和叻沙的香气,摊贩支起遮阳棚,新鲜的热带水果在竹篮里堆成小山;午后,斑驳树影在红砖地上摇曳,咖啡店飘出炭烤面包的焦香,穿沙笼的老人在榕树下摇着蒲扇;入夜后,霓虹招牌次第亮起,夜市人潮涌动,烧烤摊的烟火气混着海风,将这条百年老街浸染成烟火与风情交织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马里马里文化村(Mari Mari Cultural Village)</p><p class="ql-block">位于亚庇市郊,以展示沙巴五大原住民族群(杜顺族、龙古斯族、伦达耶族、巴夭族、毛律族)的传统建筑与文化习俗为核心特色。村内复原了各民族代表性居所,如杜顺族长屋、龙古斯族长屋等,并提供钻木取火、竹筒烹饪、纹身演示等沉浸式互动体验项目。游客可观赏传统火舞与丰收舞蹈表演,品尝竹筒饭、野生芒果班班干等地域美食,并参与手工艺制作活动。该文化村作为沙巴旅游局认证项目,通过可持续旅游开发策略,为游客呈现原汁原味的土著文化体验。</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福州沿着先辈下南洋的足迹,来到马来西亚,辗转实兆远、怡保、吉隆坡、纳闽等地,探望上世纪嫁到南洋的姑妈如今散居各处的子孙。跨越山海,寻访血脉相连的亲人,既是对家族迁徙史的追忆,也是对一代‘过埠新娘’坚韧岁月的致敬。十二天的探亲游在二表哥和表嫂的策划及全程陪同下顺利完成了。我们深度游览了槟城州的乔治市;霹雳州的太平、曼绒和怡保;吉隆坡、布城、马六甲、纳闽和沙巴州的亚庇等地,从城市探索到自然奇观、从美食到人文,体验了多元文化、热带风光与历史交融的独特魅力。(图片为二表哥家的建材公司大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