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这份民国时期的免兵役证明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居然与我故乡大谷运有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可可20250731</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近日闲暇之余,常到多景园附近好友与石居的徽石轩赏石喝茶聊天。偶然发现他处竟收藏有一份民国时期免役证明书,说的是人母汪柯氏依法为其独子汪连喜申请免服兵役,时任歙县仁里乡采石保(保甲制度是民国时期县以下基层行政组织制度,实施“管、教、养、卫”四项基本工作,一般十户为一甲,甲设甲长,十甲为一保,保设保长)保长汪观荣、第五甲甲长汪焕荣等为此证明上报之事,觉得非常好奇,于是进行了一番探究,发现居然与我故乡大谷运那里有关。</p><p class="ql-block"> 据《歙县志》《溪头志》等史料记载,民国时期,歙县行政区域变更较频繁。1935年全县划四个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谷运乡与</span>晔岔乡,竦坑乡、竦口乡、大源乡等属一区。1938年,晔岔乡被改为溪头乡,驻地溪头。1939年,溪头乡、竦口乡合并更名为大野乡,驻地溪头。而大谷运乡则更名为仁里乡,竦坑乡更名寺坑乡。</p><p class="ql-block"> 1940年,歙县裁撤一区,溪头乡、大野乡、仁里乡、寺坑乡等属徽城镇管辖。大野乡移驻竦口,辖竦坑,大富,汪岔,晔岔,梓坑,蓝田,溪头,汪村诸保;<span style="font-size:18px;">寺坑乡辖坦头,大源,上源,茶源,木坑,里竦坑,外竦坑,桃岭诸保;而</span>仁里乡则辖大谷运、平安、半溪、汪满田、松源、西坑、采石、跳岭诸保。</p><p class="ql-block"> 仁里乡驻地仁里村。仁里村原名敦仁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土名敦睦岭,又名善福里,</span>公元1122年郑姓建村。该村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歙郊富堨镇北端古城山脉与莲花山脉交汇处的半山腰太师椅位置上,距歙县县城15公里,它东与桂林镇宋村相望,南与本镇青山村毗邻,西与上丰乡龚村接壤,北与上丰乡番村隔山相靠,目前该村已有通村公路,村四周六条小溪也汇成白砂河,流入富资河。</span></p><p class="ql-block"> 1941年,桂林,大野,仁里,寺坑,丰源乡划属岩寺区。1942年8月,歙县增设许村区,桂林、大野乡合并为大桂乡;丰源、许村乡合并为丰村乡,与黄山、 川二乡同隶许村区管辖。而<span style="font-size:18px;">仁里乡与寺坑乡合并为凤凰乡,驻地竦坑。</span></p><p class="ql-block"> 由上可见,仁里乡在歙县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为1939年至1942年7月,这期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而我发现的、与石居收藏的这份免兵役证明书出现的时间由此也可断定是这一历史时期。</p><p class="ql-block"> 虽然<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份兵役证明书内容</span>有些残缺,但还是真实反映了当时仁里乡、也是我故乡大谷运周边农村战时服兵役的一些情况。当时的国民政府为确保战时兵源,不仅及时修正兵役法相关规定,而且对独子家庭免兵役工作依法进行了严格管理。可以说这份兵役证明书也是从侧面研究我故乡大谷运发展的一个重要史料。</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