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国两晋时期,中国由统一再次走向分裂,多个少数民族也介入进来。政治严重分裂、政权频繁更迭导致政治约束力相对松弛,为学术思想的活跃留出了空间;强烈的社会动荡和经常性的人事变迁极大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促进了人性的觉醒,激活了他们的思考力和艺术神经。</p><p class="ql-block"> 和政治上的混乱相伴生的,是三国两晋时期书法的繁荣现象。一是后世流行的三种新书体楷书、行书、草书在这个时期完成草创进入流行期,具有开宗立派价值的代表人物不断涌现;二是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活动越来越受到士大夫的重视,成为他们对外交流的一种工具;三是真正具有学术意义的书学论著开始出现,并且奠定了中国书法和书法理论发展的基调。</p><p class="ql-block"> 首先要隆重介绍的是钟繇。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p><p class="ql-block"> 钟繇的繇是一个多音字,好多人包括一些老辈书法家都读作yóu,实际上应读作yáo。生活时代比钟繇稍晚一些的刘义庆在《世说新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晋文帝与二陈共车,过唤钟会同载,即驶车委去。比出,已远。既至,因嘲之日:‘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会答曰:‘矫然懿实,何必同群。’帝复问会:‘皋繇何如人?’答曰:‘上不及尧、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时之懿士。’”意思是说,晋文帝司马昭和陈骞、陈泰坐着一辆车路过钟会家时,喊钟会一起来坐,却驾车走了。等钟会出来,车子已走了很远。等钟会赶到以后,晋文帝借机嘲笑他说:“和别人约好一起走,为什么迟迟不出来?大家全都等着你,你却遥遥无期。”钟会回答:“懿德、实力都矫然出众的人,为什么要跟大家合群?”文帝又问钟会:“皋繇是什么人?”钟会回答:“向上比不上尧舜,向下比不上周公和孔子,但也是当时的懿德之士。”钟会的父亲是钟繇,晋文帝司马昭的父亲是司马懿,古代对尊长应避讳,此处各人故意将对方父亲的名字或同音字相谑。晋文帝用“遥遥不至”来戏钟会,很清楚表明,钟繇的“繇”字与“遥”同音,所以应读作yáo。</p> <p class="ql-block"> 作为书法家,钟繇善于写楷书、隶书和行书,其中写得最好的是楷书,古雅浑朴,圆润遒劲,笔法精简,自然天成,因此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朝张怀瓘《书断》说:“元常真书绝世,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宋代《宣和书谱》评价说:“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p><p class="ql-block"> 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人们今天所见到的要么为临摹本,要么系伪书,一般地认为有“五表”“六帖”。</p><p class="ql-block"> “五表”指《荐季直表》《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调元表》。《荐季直表》是写给魏文帝曹丕的推荐表,推荐的是董遇,字季直,故名《荐季直表》。在荐表里,钟繇特别提到季直为曹操贡献的“神略奇计”。《荐季直表》可信性最强,在唐宋时期由宫中收藏,周围印有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宋徽宗赵佶“宣和”、宋高宗赵构“绍兴”及清乾隆“乾隆真赏”等御印,说明它曾经由以上各帝御览。后几经辗转,毁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今仅存影印件和刻帖。该帖艺术成就很高,元代陆行直赞为“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无上太古法书,天下第一妙迹”。《宣示表》是写给魏文帝曹丕的奏文,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据王羲之曾孙王僧虔《书录》说:“太傅《宣示》墨迹,为丞相始兴(王导)宝爱,丧乱狼狈,犹以此表置衣带。过江后,在右军处,右军借王修,修死,其母以其子平生所爱纳诸棺中,遂不传。所传者乃右军临本。”因为王羲之是书法大家,所以临本亦属难得,从中可窥见钟繇笔法。《贺捷表》(又叫《戎路表》,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调元表》《力命表》,都是后人临本,但成就也较高。</p> <p class="ql-block"> “六帖”指《墓田丙舍帖》(简称《丙舍帖》)、《昨疏还示帖》(简称《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长风帖》(其后半部分又名《安厝帖》),全部为临本,《丙舍帖》《还示帖》较接近钟体,《白骑帖》等四种则经多人辗转临摹,已远离钟体。</p><p class="ql-block"> 钟繇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许多书法家竞相学习,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种钟体临本,张旭、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在书法创作上都从各方面吸收了钟体之长。钟繇和张芝被人合称为“钟张”,又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p> <p class="ql-block"> 作为政治家,钟繇在汉朝廷担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因帮助汉献帝东归有功,封东武亭侯。接着受曹操重用,委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迁前军师。魏国建立,任大理,又升为相国。曹丕称帝,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后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明帝继位,升至百官之首的太傅,进封定陵侯。</p><p class="ql-block"> 钟繇对曹魏政权最大的贡献是帮助曹操实现了“挟天下以令诸侯”。当时,汉献帝被李傕、郭汜劫持在西京长安,和关东的联系被阻断,钟繇作为黄门侍郎随侍左右。初平三年(192年),曹操任兖州牧,派使者上书。李傕、郭汜商议扣留曹操的使者。钟繇劝李郭二人说:“当今英雄并起,各自假托帝命辖制一方,‘唯曹兖州乃心王室’,如果拒绝他的忠诚,这不是符合将来愿望的办法。”“乃心王室”意思就是忠于朝廷。李郭二人对此表示赞同,曹操才得以派使者和汉帝取得联系。后来钟繇与尚书郎韩斌又谋划帮助献帝逃出长安,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 钟繇对曹魏政权的第二大贡献是稳定关中。在曹操忙于统一北方之时,马腾、韩遂趁机在关中作乱,曹操对此很是忧虑,任命钟繇以侍中身份领司隶校尉,持节督察关中各路人马,将后方事务委托给他,特别授予他不受制度拘束的权力。钟繇凭借超人的智慧,说服马腾、韩遂都送一子到朝廷为人质,平定南单于、郭援、卫固等人的叛乱,充实关中人口,在官渡之战中给曹操提供两千匹马供给军用。可以说,没有钟繇为曹操稳定后方,曹操就无法在前线安心作战。</p><p class="ql-block">钟繇深受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人信任。曹操将钟繇比作西汉初的重臣萧何。曹丕在为魏太子时,赏赐给钟繇“五熟釜”,在釜上铭刻文字说:“堂堂魏国作汉室屏障。可作相国的人惟有钟繇,实在像心脏脊骨一样重要,整夜毕恭毕敬,不知怎样安处,您是百官的师长,记在这里以为众人的楷模。”曹丕称帝后,钟繇任太尉,与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列,曹丕说:“这三公,都是一时的伟人,后世大概难以为继了!”魏明帝曹叡即位后,钟繇升为太傅,因为有腿病,下拜起身不方便,所以上朝进见时让他乘车坐轿,由卫士抬着上殿就坐。钟繇去世后,曹叡身穿素服前往吊唁。</p> <p class="ql-block"> 虽然钟繇是曹魏重臣,其地位甚至超过司马懿,但在《三国演义》中,其地位还不如荀攸、程昱、张辽、徐晃。他的儿子比他要更有名,就是灭蜀之战的主角之一的钟会。钟会是钟繇的幼子,青州刺史钟毓的弟弟。据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钟毓、钟会少年时就有美好的名声,魏文帝想见见他们,钟繇就带两个儿子上朝。魏文帝见钟毓脸上冒汗,就问他:“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老老实实地回答说:“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意思是说,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意思是说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吓得汗水也不敢冒出来。魏文帝认为钟会的聪明机灵比钟毓更胜一筹。历史上曹丕驾崩时钟会年仅一岁,故此轶事当为小说家所杜撰。“汗不敢出”后用来形容紧张害怕到了极点。钟会也擅长于书法。钟繇常常苦口婆心,对钟会百般劝诫,据《书苑菁华》记载,钟繇临死时还把钟会叫到身边,交给他一部书法秘术,而且把自己刻苦用功的故事告诉钟会。钟会最后在书法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钟繇、钟会父子被人们称为“大小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