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鹤类消失之谜

林子

<p class="ql-block">  丽水,古称“处州”,曾是鹤影翩跹之地。这里不仅有以“鹤”命名的地名群落,如鹤城、鹤溪、白鹤尖,更有深厚的鹤文化积淀。唐宋时期,青田鹤更是文人笔下的常客,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家皆有咏鹤诗篇流传。杜甫尤爱其姿,写下“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马来皆汗血,鹤唳必青田”的佳句,足见其时鹤类之盛。先秦时隐居景宁的浮丘伯还有专著《养鹤经》。然而自明代起,鹤类种群急转直下,几近绝迹,文人吟咏亦随之沉寂。景宁进士潘琴辞官归隐,目睹鹤影不再,悲而作《招鹤赋》,字里行间,皆为生态剧变的沉痛见证。那么,丽水鹤类为何会神秘消失?结合生态史与文献记载,我们可一探其背后多重原因。</p><p class="ql-block"> 首当其冲者,乃栖息地的结构性破坏。丽水本多湿地,瓯江流域的浅滩沼泽曾是鹤类觅食、栖居的天堂。然而宋元以降,大规模圩田开发兴起,如通济堰灌区的建设,将天然湿地逐步改造成农田。南宋赵学老《通济堰碑图》中所载碧湖平原的白湖、李湖、汤湖等湿地,至元代已大多湮没,仅余白湖之名。至明代,《括苍汇纪》记载“丽水圩田倍于宋”,湿地侵占之势愈演愈烈,鹤类赖以生存的浅水觅食区大幅缩减。此外,交通便利之地森林遭滥伐,尤以龙泉窑火日夜不息为甚,《浙江通志》载其“岁耗木十万斤”,致鹤城周边森林覆盖率由宋代的七成骤降至明中期的四成,生态失衡,鹤类栖息地随之破碎。</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人为捕猎与贸易的重压。明清时期,鹤羽成为五品以上官员冠饰的标配,《大明会典》明文规定岁贡制度,处州地方志载“岁贡鹤翎二百束”,猎鹤行为由此制度化、规模化。青田鹤溪曾为捕鹤重地,至万历年间已无鹤踪可寻。此外,鹤骨入药之风盛行,《本草纲目》亦有记载,催生出专业猎鹤群体。景宁潘琴《招鹤赋》注文提及“昔有鹤医设网于溪”,足见其时猎鹤之盛。</p><p class="ql-block"> 农业扩张与生态链断裂,亦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明代双季稻推广后,砒霜(As₂O₃)被广泛用于防治虫害,鹤类误食中毒虫体,常致群体性死亡。云和白鹤尖曾有“一日毙鹤十三”的惨状,见于康熙《处州府志》。现代检测亦显示,丽水明代水田沉积物中砷含量远超背景值,毒物累积之害可见一斑。此外,冬候鹤依赖休耕田觅食,但番薯、玉米等新作物引入后,丘陵地全年垦殖,断绝越冬食源。庆元松源溪原为候鸟驿站,因河滩改种经济作物,鹤类停歇点不复存在,迁徙路径被彻底切断。</p><p class="ql-block"> 文化心理的嬗变与认知断层,亦加速了鹤类的消亡。唐宋时期,鹤多与道教升仙意象相连,青田太鹤山道观即为一例。而至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使鹤从“仙禽”沦为“经济资源”,祥瑞象征逐渐祛魅。潘琴《招鹤赋》中“叹利网之弥天”一语,道尽功利主义对生态伦理的侵蚀。同时,畲族《高皇歌》中原有护鹤禁忌,但明初汉化政策导致口头传统断层,景宁敕木山祭祀碑显示,15世纪后“祭山神”仪式中已不再提及护鹤条款,社区保护意识随之削弱。</p><p class="ql-block"> 气候扰动与疾病传播,亦为压垮鹤类的最后一根稻草。明代进入小冰期(1550-1850),寒冬频发,丽水地区寒冬频率增加三倍。鹤类耐寒性差,万历《处州雪灾录》载“隆庆六年冬,鹤溪冰封,鹤坠地如石”,极端低温直接引发死亡潮。此外,家禽养殖密集化导致禽流感(H5N1)向野生鹤群扩散。松阳《疫瘴记》记述嘉靖年间“家鹅尽殁,野鹤哀鸣坠沼”,与病毒跨种传播特征高度吻合,疾病成为鹤类灭绝的隐形杀手。</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明代是丽水从“自然湿地系统”向“农耕-手工业系统”跃迁的关键时期,鹤类作为顶级生态指示物种,其消亡标志着整个湿地生态网络功能的衰退。如何实现“鹤返瓯江”,不仅关乎生态修复,更需重构文化护生机制。可喜的是,2020年12月,七只白鹤曾现身丽水缙云越冬,丽水民众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友好,展现出生态意识的觉醒。只要我们持续努力,修复生态,重拾文化,丽水再现“鹤唳青田”的盛景,或许不再是梦。。。</p>